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张左己认为,要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加快经济发展,保证社会开放和公平竞争,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民主与法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后,我党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内涵、任务、要求等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一步深化。这对于我们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前不久,记者就如何建设美满和谐的新龙江采访了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他为我们勾勒了黑龙江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农业大省未来的美好前景,张省长认为,构建和谐新龙江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和谐社会是富裕社会,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提高构建能力,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因而也是社会相对和谐时期。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社会基本矛盾没有解决,但社会相对稳定,也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产阶级扩大,劳资关系改善,有实力通过二次分配扩大社会福利,缓和阶级矛盾。一些经济落后的非洲国家,则多年来社会动荡、战乱不已。这些都说明,发展是硬道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要务。要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首先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就黑龙江来说,我们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良好开端。2004年,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好于往年,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生产总值跨过5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1.7%,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幅。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了惠民措施,使广大群众普遍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全省对贫困市县增加转移支付25亿元,比上年增加85.2%;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达105.1亿元,增长81.5%;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低保人均月补差标准;解决了1474个村屯82.3万人的饮水困难,96万人实现脱贫;农村人均纯收入3010元,比上年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471元,增长11.9%。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是实现黑龙江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原因。
第二,和谐社会是活力社会,即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要提高构建能力,必须保证社会开放和公平竞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要富裕,人就得有活力。人类发展历史证明,只有充满活力的民族、国家和地区,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形成更新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激发社会活力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一是必须坚决破除束缚人们创造活力的各种障碍,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各个领域焕发勃勃生机。二是要从制度上保障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竞争。逐步消除户籍、地域、身份二元结构双重标准等方面的制度性限制,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从而减少不满和对立情绪。要通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支持自主创业等,使具备相应能力的社会成员,得到相应的社会位置,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2004年,我省财政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830万农民建立了务工档案,占农村劳力的86%,积极打造“龙哥、龙妹”劳务品牌,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5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6亿元,并较好地解决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三是要严禁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大力反腐倡廉,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第三,和谐社会是公平社会,即统筹兼顾各阶层利益的社会。要提高构建能力,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形成合理的社会分配格局。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中国历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维定势。“等贵贱,均贫富”虽然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但它毕竟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建立公平合理社会的愿望和追求。当分配不公、收入差别日益拉大的时候,其对社会稳定的杀伤力随时可能喷发出来。不是说经济发展了,社会就一定和谐。一些拉美国家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但由于贫富差距悬殊,社会动荡不安,政权不稳。我国人均GDP正处于向新台阶迈进的“临界点”。这既是“黄金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现风险期”,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高达6倍,基尼系数已接近或超过警戒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而正确处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是顺利度过发展“临界点”的关键举措。为此,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必须把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持续就业、稳定就业。今年要对农村困难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要通过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和谐社会是道德社会,即由共同的理想道德凝聚人心、指导行动的社会。要提高构建能力,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仁爱孝悌、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第五,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即制度完善、管理有序的社会。要提高构建能力,必须加强民主与法治,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和谐既要靠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靠公平分配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更要靠法律和制度提供管理保障。首先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历史经验表明,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扩大民主,延伸权力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尽快建立健全规范的对话和协调机制,畅通社情民意渠道,让人民群众有说话诉苦之处,引导他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切实保障其民主权利。2004年我省在推进7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中,要求必须做到“四个见面、五个监督”,改革力度很大,但总体运行平稳,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第六,和谐社会是太平社会,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安全感的社会。要提高构建能力,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富裕了以后,就希望安全。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在安全方面,人类面临着诸多威胁,比如地震、海啸、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比如“非典”、禽流感、流脑、艾滋病等疾病和瘟疫;比如各种刑事犯罪以及安全生产事故等。一些危及人类安全的灾难发生,往往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所受到的惩罚。对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敬畏自然。一方面要牢固树立起人与自然一体的生态伦理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健全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努力防灾减灾,防疫灭病。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危机管理体系,强化预警、防范、应变和处置能力,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本领,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失。
第七,和谐社会是自我调整和完善的社会,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的社会。要提高构建能力,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昨天的和谐不等于今天的和谐,今天的和谐不等于永远和谐。从事物发展规律看,“和谐”是有条件的,是渐进的过程;“和谐”也是相对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打破旧的和谐,建立新的和谐,永无止境。所以,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调整、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建立和完善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体制。目前中央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就是针对“三农”问题,对前几次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去年我省进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实行“一免两补”后,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当年粮食总产和人均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村形势出现喜人局面。这也充分说明,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及时消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积极解决深层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