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长效机制 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步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长效机制 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步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长效机制 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步伐

顺义区现有城乡劳动力24.8万人,城镇劳动力6.7万人。农村劳动力18.1万人,其中,从事一产3,4万人,从事二产6.9万人,从事三产7.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0.7万人,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7%。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城乡统筹就业步伐,该们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格局。*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5.1万人,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5.7万人。

统筹城乡就业的主要做法

(一)紧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建立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近年来,该区坚持"发展经济促就业,扩大就业促发展"的方针,统筹经济发展与促进劳动力就业,紧紧瞄准新产业、新项目、新的就业增长点,认真落实"就业三同时"制度,即:坚持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就业需求预测同时进行,坚持项目建设与农村劳动力安置同时进行,坚持项目建设与提供就业服务同时进行。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同步。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

在深入落实中央、北京市促进就业政策的同时,结合顺义实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如:将只有"4050"人员才能享受的优惠政策,扩大到"3040"失业人员;对企业招收该区城乡劳动力和职业介绍机构推荐就业给予奖励;支持自主创业等等;初步构建起了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就业格局。为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该区不断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年以来,区镇村三级累计投入就业再就业资金9980万元,其中,区级财政投入7580万元,镇村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此外,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该们推行了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诚信等级评价制度,对全区企业从工资标准、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规范,增强就业稳定性、提高就业质量。

各镇、村也结合各自经济发展实际和劳动力结构状况,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至此,该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区、镇、村三级政策为支撑,以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引导社会推荐就业为主导,覆盖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特困人员、新生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不同就业群体的政策扶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劳动力就业。

(三)加强就业服务组织建设,不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该区已初步构建起了以区职业介绍中心为龙头,22个街镇职业介绍所、213个村级就业服务站为基础,12家非公职介机构为补充的"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就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建立了覆盖全区的村级就业服务站,招聘215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为专职劳动保障协管员,既解决了部分"4050"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也有效保障了基层劳动保障队伍的稳定性。村级就业服务站的建立,使农村劳动力统计工作更加准确细致,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的传递更加快捷。

(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健全培训网络,扩大培训覆盖面。积极调整培训布局,整合培训资源,明确区镇两级的责任和分工,形成了22个街镇负责非等级培训,10家专业技能培训学校负责初、中、高不同层次的等级培训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

2.开展订单培训,不断提高培训就业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定向为用人单位培训所需人员。3年来,共为北京空港工业区等企业定向培训职工2万人。启动"技能下乡"工程,将授课教师、操作设备送到村,将实用技术送到农民身边,提高了培训实效性。

3.开展分类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对尚无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实行初、中级工为主的转移就业型培训,加快转移步伐;对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实行高级工、高级技师为主的技能提升型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对初中学历的青年农村劳动力开展学历加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4.制定培训奖励政策,调动培训积极性。对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实行免费培训,促其不断提高就业技能。坚持以奖代补,将考核奖励标准与培训后的就业质量、就业率相结合,对转移就业型培训,凡培训后正规就业率达到80%以上的,给予培训机构每人600元奖励;对技能提升型培训,凡培训后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给予培训机构每人800元奖励。

(五)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就业责任考核体系。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经常到相关部门调研就业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就业工作,并将其列入区政府折子工程和重要实事,并由区政府督查室进行专项督查。同时,区政府不断加强区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设,建立健全了联席会、工作例会、监督检查和情况通报等项制度。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公室,并明确了镇长为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村委会主任为劳动力就业工作的负责人,形成了区、镇、村三级促进就业领导体系。为强化各部门促进就业责任,该区不断健全考核奖励办法,形成了区、镇、村层层分解考核指标,相关委办局、公司各尽其责的共促就业的责任体系,初步实现了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向政府主导的社会责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