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完善政策机制统筹城乡就业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当前南通市城乡就业的现状与特点
--就业规模稳中有降。据统计,*年该市全社会从业人员432.69万人,比2000年下降8.77万人,平均每年下降0。48%,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该市过去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的明显下降和适宜的居住环境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二是个私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尚未完全纳入统计。
--就业结构变化巨大。统计资料显示,该市的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的构成已由2000年的45.3:31.3:23.4变为*年的36,6:39.6:23.8。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降幅明显,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迅速增长。实际上该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上升势头十分明显,但由于第三产业中部分新经济组织的劳动保障管理相对比较松散,大量的蹴业人员未进入统计体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3年以来,本着"致富农民必减少农民"的思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02万人,其中劳务输出100万人。
二、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与成效
--就业管理日趋统一。随着该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就业管理特别是就业登记工作也同步跟进。全市各地无论失业人员的户籍性质,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正常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但未能就业又没有能保障基本生活的承包责任地,统一进行专项失业登记,发放《就业登记证》;对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有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或有承包责任地的,收入能保障基本生活的城乡劳动者,统一进行就业登记。
--就业服务一视同仁。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实现了免费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求职登记、信息查询、素质测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城乡劳动者均可凭学历、技能等条件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基本实现了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
--就业网络广泛覆盖。该市紧紧抓住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契机,积极延伸公共就业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了覆盖乡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让劳动力市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了"一点登记,多点查询,就近报名,及时成交"。去年以来,该市通过加大"镇镇通"工程的推进力度,加快了县(市)与乡镇(街道)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步伐,开发了适合乡镇劳动保障工作的就业管理软件,建立了统一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实行联网操作、资源共享,逐步构筑起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服务平台。
--就业制度体现平等。目前,该市已取消了就业条件的区别,建立了统一的就业准入制度;取消了就业区域的限制,形成劳动力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取消了分类管理的限制,建立了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取消了身份界限,建立了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同时推行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无论劳动者户籍是何性质,均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按统一规定比例缴纳失业保险费,农村劳动者失业后,按其不同的居住状况申领失业保险待遇。已常住在失业保险统筹区域内,失业后仍在当地求职的,按城镇失业人员申领办法享受;失业后回原籍所在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核定后按规定转移;失业后回原籍地,失业保险无法转移的,其应享受的失业保险金和门诊医疗费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三、统筹城乡就业的难点与分析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亟待缓解。通过对该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就业问题的特点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总量矛盾有所减缓,但结构性矛盾正变得日益突出。一方面仍有大量的农村、外来劳动力和部分城镇失业人员在劳动力市场徘徊,苦于"求职难";另一方面,服装、纺织、机械电子、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却出现了招不到工人的现象,苦于"招工难"。
--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目前,国家仍实行城镇登记失业率制度,并以此衡量和考核当地的失业状况和工作业绩。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不仅没有包括农村失业人员,而且仅仅包括城镇劳动力中的登记失业人员。显然,以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社会的失业状况,不仅缩小了社会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低估了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
--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扶持政策亟待明确。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业服务方面已享受到了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待遇,但国家出台的《再就业优惠证》发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税费减免、贴息贷款等再就业扶持政策仍未惠及广大的农村劳动力。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有些企业使用员工还存在差别,工资待遇分配上还明显地分正式工、临时工、劳务工等,对农民工仍有歧视。另外,农民工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也存在不协调的政策。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亟待提高。用人单位需要招聘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而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外出务工,很少接受职业培训。因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农村劳动力只能选择苦、脏、累、险之类的就业岗位,对于只会干力气活的农村劳动力,诸多体力劳动岗位又存在随时被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械代替的境况。;
四、统筹城乡就业的对策与措施
--综合运用经济政策,积极拓展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一是以注重质量的就业优先为导向,大力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就业优先的策略必须将就业数量与质量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实施。要以各项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为依据,通过正面引导和强制纠错的途径,进一步规范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企业的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外来)劳动力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权益,使劳动力的稳定就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二是以就地就近吸纳劳动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地方板块经济的发展。南通除有享誉海内外的南通建筑"铁军"外,所辖六县(市)均有地方传统板块经济,要着力培育其就业增长点,建立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等服务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促进电动工具、仪表电子、家纺绣品、勾针编织、花卉种植、特种养殖等地方传统板块经济加快向产业化发展,通过做大做强地方板块经济,就近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三是以国家各类扶持政策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三资"开发农业,特别是充分利用该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吸引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重点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项目、种养项目、农产品加工、海产品加工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的就业率。
--不断优化就业服务,努力提升城乡劳动力就业能力。一是健全就业信息网络,畅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进一步夯实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基础,妥善处理乡镇机构改革和做强基层就业服务机构的关系,实现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管理和服务真正到位。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市、县、乡(镇)三级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建立统一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二是完善技能培训机制,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坚持职业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在根据用工需求抓好转移前短训的同时,针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趋势,对需求量大的工种开展储备性培训。积极发展订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多渠道的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质量,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带技术转移,向收入高的岗位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层次和收入水平。
--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劳动力公平待遇。一是不断整合惠及城乡的就业政策。在失业保险政策方面,农村和城镇征缴费率统一问题,目前尚无权威操作性的政策予以明确,建议修改《失业保险条例》;在就业政策扶持方面,建议出台政策明确特困农户同城镇失业人员一样享受相关扶持政策。二是不断探索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目前在城乡统筹的框架下,界定农村劳动力的失业已成为就业管理的一大难题。建议将完全失地的农民纳入当前对城镇劳动者的失业统计,为他们办理失业登记,并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对其它类型的农村劳动力,由于难有明确的政策界定,可暂不列入失业登记范畴,但应通过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掌握其具体生产和生活状况,为其提供针对性服务,为实现广覆盖的失业统计做好准备。同时,建议依托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平台,准确测算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条件的地区还要在正确评估农村就业人员和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尝试性测算出社会登记失业率,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