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统筹城乡就业 建设和谐社会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宝鸡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总人口376万,其中城镇89万,农村287万,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和310国道、川陕路、宝平路、西宝高速在此交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机械、电子、食品、有色金属产业发达,石油钢管、数控机床、车削加工、载重汽车、专用汽车等生产和研发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工业基础雄厚,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年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居第78位,是陕西唯一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的地级市。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市、畜牧大市、旅游名市、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最佳投资环境的奋斗目标,把城乡统筹就业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就业、保障、发展"三位一体"的总体要求,按照"三三五"的工作思路(三个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的服务体系,以社区为基础的就业网络体系、市场化就业体系;三个结合:坚持政府促进就业与市场调节就业相结合、开发就业岗位与提高就业技能相结合、劳动者自主就业与完善劳动保障制度相结合;五个渠道:支持改制改造加快企业发展促进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发展非公经济扩大就业、强化社区管理开发服务产业援助就业、加强组织引导发展劳务产业转移就业、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竞争就业),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考核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强化社会保障,实现了全市城乡就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0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74.6万人(次)。被陕西省政府授予全省"劳务输出工作"先进单位。
一、建立"三个体系",夯实工作基础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着力于建立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的服务体系、以社区为基础的网络体系和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体系。成立全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责任,层层分解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再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组织协调,定期督促检查和通报情况;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建设目标,筹措600万元,在全市150个乡镇(街道)和工65个社区全部建立起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844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做到了机构、人员、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按照"三化"标准,在市、县区建立职业介绍服务中心13个,发展民办职介机构28个,形成了"公办为主,民办为辅、覆盖全市、服务规范"的就业服务网络,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社会保险接续、劳动保障事务、再就业优惠证件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等"一厅式"办公和"一站式"服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创业、扩大就业的实施意见》,对再就业优惠证发放管理、服务型商贸企业认定、小额担保贷款办理、培训和社会保险补贴申领等作了明确规定,并得到有效落实;实施"宝鸡市下岗失业人员农业创业园"帮扶工程,引导下岗失业人员由城市走向农村、由车间走向田间,拓宽就业门路,实现二次就业;开展"万名下岗失业人员进民企"活动,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基础资料库和民营企业用工信息库,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立专门服务窗口,定期举办用工招聘洽谈会、新闻会,搭建下岗失业人员进民企服务平台;开展"交友帮扶促就业"活动,率先在全省开展了领导干部与下岗失业人员"交友帮扶促就业"活动,采取组织引导、个人自愿、信用担保、贷款扶持的方式,在全市党政机关中采取一个单位联系一户企业、一名公务员帮扶一名下岗失业人员的方式,对有创业愿望,具备创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牵线搭桥的方式,帮助其实现就业;对招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市财政提供贷款贴息,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打造中国西部区域性技能人才市场。充分发挥该市技能人才培养和装备制造业的区位优势,广泛联系,搭建平台,建设中国西部区域性技能人才市场。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宝鸡装备制造业技能型人才招聘洽谈会",邀请日本、新加坡及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企业现场招聘。毗邻的西安、咸阳、汉中、平凉、天水、兰州、银川、甘南等地及该市培训、职介机构和技能人才踊跃参会,区域性技能人才市场已初见规模。"三个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为促进全市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开拓五个渠道,扩大就业容量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就业。一是做强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围绕机械、电子、有色金属等八大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支持陕汽、宝钛、宝鸡机床等30户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打造该市产业发展特色,扩大就业容量,新增就业岗位1.45万个,充分发挥了国有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二是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扩大就业规模。通过引资嫁接、改造重组、产权置换、主辅分离等措施,使陕西机床厂、宝鸡车辆厂、宝鸡棉纺厂等20户停产半停产企业焕发了生机,使1.32万名下岗职工重新上岗,实现了再就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新增就业岗位。坚持每年举办招商洽谈会,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广东TCL、沈阳金德、江苏徐矿集团、深圳德菲集团、陕西龙钢、蒙牛集团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相继落户宝鸡,增加就业岗位1.6万多个。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发展非公经济,扩大就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和鼓励创业、扩大就业的意见,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发展地区经济,扩大就业容量的突破口。通过政策支持、引导鼓励、强化服务等方法,大力促进了全市非公经济的发展。连续两年开展创建"创业就业示范(先进)企业"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谁创业、谁光荣,谁创业、谁有功"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工商个体户已发展到12.5万多户,从业人员27.5万余人,私营企业近10万余户,从业人员9.5万余人,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5%,从业人员已占城镇从业人员45%,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三,开发服务产业,发展社区经济,援助就业。一是结合"旅游名市"建设,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容量的有效途径,在扩大法门寺、太白山森林公园等传统旅游项目规模的同时,开发民俗旅游,延长旅游产业链,全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已达3万余人;二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扩大就业容量。通过开展创建"促进就业先进社区"活动,围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利用各种空间和资源,创办服务性经济实体,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全市已办各类服务性实体1490个,从业人员达4.2万人,其中吸纳下岗失业人员2.5万人;三是结合"双创"工作,大力开发社区管理、治安巡逻、保洁绿化、交通协管、物业管理、费用代收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目前,全市已安置"4050"人员1.08万人。
第四,加强组织引导,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就业。市委、市政府在重视解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坚持把发展劳务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就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市、县(区)、乡(镇)、村组四级劳务输出工作指挥、管理系统,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奖惩办法。制定了六条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优惠政策,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市财政筹集200万元,设立了该市劳务输出援助基金,解决了困难人员参加劳务输出培训及组织输出的实际困难。二是加强了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按照"两头建基地,中间服务成体系"的思路,一方面,在全市138个乡镇、2047个自然村设立了劳务输出信息员,建立了一批"缝纫村"、"养殖镇"、"建筑乡"等品牌资源基地;另一方面,以建设劳务输入基地为主,建设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新疆和该省关中地区五大劳务输入基地,积极开拓福建、宁夏两个新兴的劳务输入基地,设立驻外劳务经办机构38个,驻外劳务经办点321个,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五,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竞争就业。把职业培训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一是突出重点,强化再就业培训。按照全省第二期"三年四十万"再就业培训计划,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对年龄较大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以实用技术为主的短期培训,使其在公益性岗位上再就业;对年纪比较轻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重点提高其技能,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2002年以来,全市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03万多名,培训就业率达62%,有力地促进了再就业。二是整合资源,扩大培训规模。通过采取外引内联、优势互补、整合职教资源的方式,实现联合或合并、兼并,提高办学层次。在原宝鸡工业学校等6所中专基础上,组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在原宝鸡技工学校基础上,组建宝鸡技术学院,启动"万人名校"建设工程。近年来共创建高级技工学校3所,技术学院2所,全市技工院校已达2工所;通过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多元化投资的办学机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扩大办学规模。目前,全市职业技术院校已发展到63所,年培训人数达2.5万人,占年新增劳动力的50%,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三是突出特色,打造优势品牌。申请注册"宝鸡技工"商标,成立了"宝鸡技工"联谊会,还在宝鸡技工比较集中的广东、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建立分会;坚持每年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充分展示"宝鸡技工"形象,不断提升"宝鸡技工"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同度。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既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又控制了就业节奏,缓解了就业压力,实现了稳定就业。
三、强化维权服务,和谐劳动关系
l、强化监督检查,优化就业环境。坚持劳动用工年检,提高劳动合同签定率,全面落实最低工资规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加强了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的规范管理,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净化了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农民工工资发放保障金和预警机制,实施工资支付监控、欠薪保障、企业诚信等级制度。今年以来,共为1760名农民工追讨工资362万元。
2、强化跟踪服务,维护合法权益。全市各级劳务输出机构和驻外劳务经办机构,都建立健全了跟踪管理服务制度,坚持定期回访,加强管理与服务,对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地遇到不公正待遇、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及时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予以妥善解决,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优化投资环境,支持回乡创业。对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开办的企业和投资项目,在用地、办证、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创业,扩大就业。目前该市经过外出打工完成资本积累,回乡创业人士已达44760余人,已经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一支新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