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认识社会和谐本质属性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认识社会和谐本质属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认识社会和谐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论断,凝结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深刻认识这一本质属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论断继承了我们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思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人民内部矛盾日益突出起来,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把这“两手抓”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进步。这些重要思想,为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一论断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在党的十六大上,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主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2005年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阐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地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具体措施等一系列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这一论断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明了通向和谐社会的现实道路,从而使千百年来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要靠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作出回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揭示。现在,我们党鲜明地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论断,这就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前进了一步。前者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后者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按照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去实践,表现出来的必然是和谐社会的局面。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是社会主义本质在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更多方面来展开和推进。

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党必须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键是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确立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奋斗目标。革命时期,我们党根据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实际,努力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事实上,和谐社会所包含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一不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强调社会和谐,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这一论断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政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私有制条件下,整个社会是分裂的,社会存在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阶级对立关系,其政权也总是维护极少数人的利益,根本不可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只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非对抗性的关系,政权才能维护最广大人民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也存在矛盾,但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矛盾的基本方法是民主、法制、说服、化解的方法。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具备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从根本上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可能。

这一论断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现在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使社会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使我们党认识到,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在进行行政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管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紧迫地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管理工作的加强和发展,社会和谐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将愈加充分地展现出来。我们要通过多方面的工作,促进社会和谐这个目标的实现。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的政治和制度保证。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需求日趋突出;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要求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不断强化国家的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坚持科学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已经具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但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基础。经过长期努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日益巩固。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活跃、观念解放,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并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信念;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努力营造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环境和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实现了一致。但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制约,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暂时难以得到完全满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通过深化改革、制定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形成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和保障,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继续引导和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论断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把“社会和谐”鲜明地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我们坚信,随着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由理性认识转化为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显示出更加勃勃的生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必将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