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商务会讲话二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商务会讲话二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商务会讲话二

一、如何认识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如何理解这一论断?我觉得,至少应该从六个方面去把握和考量。

1、国民财富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继2002年突破1000美元后(1100美元),2006年突破了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翻了近一番,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世界银行1999年公布的一个划分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75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756~9265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其中756~2995美元为中低收入国家、2996~9265美元为中高收入国家;926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当年全球低收入国家平均为410美元,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2000美元,高收入国家为25730美元)。不要小看这2000美元,这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因为:⑴概念不一样,我们人均所对应的基数是13亿人口,这与人口只有几千万的国家不可同日而言。⑵结构不一样,虽然人均不算高,但是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发展水平丝毫不亚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甚至超过它们。⑶发展趋势不一样,我们是在一个不断增长的轨道上,而有些国家却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今年春节期间,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国崛起策》,是一位留德博士写的,写的不错。据他分析,考虑到人民币中长期升值的因素,中国人均GDP在2025年之前突破10000美元甚至是更高的可能性非常大。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人均产值突破10000美元,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如果没有什么大的意外,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数代人的强国梦想和理想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当中国人均GDP跨越10000美元的重要数值之后,乘以中国在2025年时期的总人口,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有可能接近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美国是在1894年经济总量超过英国一跃成为世界龙头,到2007年这样的领先地位已经持续了整整114年。其间,无论是德国、前苏联、日本,虽然都在不同领域对美国的领先地位提出了挑战,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曾几何时,前苏联一度达到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日本在经济鼎盛年代其经济总量甚至达到美国的2/3,但是赶超美国的梦都一一破灭了。现在全世界都在竞猜,谁是美国经济“龙头老大”的终结者。

2、国家实力的增强。便于大家记忆,我这里简单地用“一二三四”来概括一下,即现在我国的官方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出口世界第二、进出口世界第三、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四。如果不是去年兑美元汇率欧元比人民币升值更快,去年我国以美元计算的GDP就可能超过以美元计算的德国GDP,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了。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8%,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又一个“硬通货”,现在,在塔吉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在巴基斯坦、朝鲜、蒙古等周边地区,当地银行都开办有人民币业务。这些无不彰显出我们国家的实力。

3、国际地位的提升。且不说现在G7+2会议(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西方七国集团+中国、俄罗斯财长行长会议)需要我国参加,中国缺席不得,我这里只举两个小例子:今年开全国商务工作会的时候,我和张丹宁厅长一起去看望我驻英经济参赞,她告诉我们,*召开后,英国首相布朗还带领内阁成员专门研读党的*报告呢,你看有没有趣?再就是今年春节,有那么多国家的总统、总理通过各种方式祝贺中国的新春佳节,美国、日本、欧盟、英国、法国、丹麦、俄罗斯、阿根廷、巴西等国家领导人都发表了春节贺词,澳大利亚现任总理陆克文还用流利的中文祝福中国人民。试想,如果我们没有相当的地位,人家能如此这样重视吗?

4、产业基础的巩固。我国去年钢产量4.89亿吨,占全球的1/3以上(36.4%),稳坐全球头把交椅(日本1.2亿吨,美国9720万吨);去年黄金产量276吨,已取代南非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占全球黄金总供应量的1/10;煤、水泥和化肥产量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产量也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在2005年升为世界第一;发电量世界第二;汽车新增产销量世界第一,是全球第二大新车销售市场(美国第1,1600多万辆)、第三大汽车生产国(880万辆),今年产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将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3个产量突破千万辆的国家。另外,纺织品、服装、鞋类、彩电、摩托车、空调、DVD、集装箱等700多种商品出口世界第一。这样的产业基础怎么不令人瞩目?

5、制度创新的飞跃。对外:我国全面进入加入WTO后过渡期,货物贸易的平均关税从2001年加入时的15.3%降低到了2006年的9.9%;在WTO分类的160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2个,如银行、保险、电信、零售、物流等,大大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已有76个国家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内:内外企所得税法合一等经济法律体系不断调整、完善,稳定、透明的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6、区域格局的完善。沿海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相继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们国家960万平方公里的全国区域战略性布局已经完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更加强调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更加注重统筹区域发展与开放。

上面所讲的六个方面都是实实在在的变化,是令所有中国人都引为自豪的大变化!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将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新阶段的确立,往往都以重大事件作为其起始标志。譬如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是以布雷顿森林会议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那么,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又是什么呢?党的*胜利召开和今年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认为就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标志!进入这个新阶段,我们的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出口与进口、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本地化与国际化等各方面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将更加突出;对外开放已不是某个部门、某个领域、某个区域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我们正面临着从商品输出逐渐向生产输出和资本输出、从寻求商品市场逐渐向寻求资源与要素市场、从世界工厂逐渐向世界公司的三个重大转变!对此,我们商务战线上的同志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我们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如何认识和把握面临形势的新特点

我和同志们在一起作过多轮分析,将今年商务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概括为9个和7个。但是,如果综合起来看,我觉得,今年商务经济面临的挑战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多种因素相交织,不确定性明显多于往年。次贷危机“伤筋动骨”,油价飙升“惊心动魄”,美元贬值“跌跌不休”,“三金”异动连破纪录,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地缘政治因素,如美伊关系,朝核问题,美、俄、英、法等大国领导人相继更迭,周边部分国家政局不稳等,都增添和扩大了对外经贸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确定摆幅。二是多重挑战相叠加,困难程度明显大于往年。可以说,多种不利因素是同时、同向、集中、连续向我们袭来,呈现叠加聚合态势。如果说我们过去应对一两个不利因素尚胸有成竹的话,那么在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能否同时化解这么多不利因素,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即便能一时扛得住,能否长时间锲而不舍地顶住并跨过这重重坎,则是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三是国际国内相融合,互动性明显强于往年。这种互动性不仅体现在紧密程度上,还体现在传递速度上。最显著的例证就是,去年以来国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特别是石油、铁矿石和粮食的大幅上涨已经迅速明显传导到国内相关产品;美国次贷危机先后重创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主要股市,也使跃跃欲试挑战新高的中国股市挨了当头一棒。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联系紧密、互动共振。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国内还要关注国际,不仅要关注商品市场还要关注资本市场。这对我们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驾驭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于商务经济而言,我们在引用*报告指出的“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结论之外,还作出了“压力大于往年”的新判断。

三、如何落实商务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总道路。据此,陈德铭部长在全国商务部会议上提出,抓住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商务发展道路。处在新阶段、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如何落实这一新要求,结合我省商务实际,关键是要抓好“九个结合”:

一是要把国情意识和世界眼光更好地结合起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基本国情,但同时处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我国人口多,发展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我国人均资源少,必须在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资源保障体系上找出路;如此等等。这就要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立足国情、发展统一大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有效途径来。二是要把谋求商务发展与服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好地结合起来。今年的重点就是要为宏观调控服务,自觉地按照“两个防止”的要求,将商务发展纳入“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轨道。三是要把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更好地结合起来。总书记来我省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要拓展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对外开放的同时,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内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四是要把贸易投资与产业发展升级更好地结合起来。外经贸的发展始终有赖于产业的发展,包括一产、二产和三产;反过来,外经贸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产业的调整升级。目前,我省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外经贸应主动贴近、有所作为、有更大的作为。五是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我国对外开放处在新阶段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目前我们“引进来”的条件越来越好,“走出去”的时机也越来越成熟。我们应该更多地思索如何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分工,在国内国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创造发展条件,在国内国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拓展发展空间。六是要把扩大商务规模与提高质量效益更好地结合起来。发展不够、规模不大依然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但绝不能一味追求规模而放松质量效益。没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没有意义,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将商务经济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在转变商务经济发展方式上。七是要把提升城市商业水平与开拓农村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城市流通现代化、提升城市商业发展水平,毫无疑问是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但农村市场、农民消费仍是重头,切不可忽视。农村流通设施和市场体系建设还比较薄弱,需要我们花更多的精力、以更大的力度积极加以推进。八是要把市场自发调节与政府主动调控更好地结合起来。这主要是因去年以来肉、食用油、成品油等商品供应趋紧和价格波动而引发的思考。国内商业已高度市场化,生产资料和消费品95%以上均由市场调节,多了少了不行、高了低了不行、冷了热了也不行。我们应积极探索分类管理、多方联动、应急应对的有效机制。九是要把保持当前快速发展势头与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更好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我们已经连续5年保持了进出口年均增长3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5%以上、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年均增长4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近14%的快速增长势头。从经济发展周期规律来说,继续保持如此高的增幅已是很难,而今年我们又面对多重困难叠加聚合的态势,再加上日趋激烈的横向竞争压力,这就需要我们使出全身解数,集中全部智慧,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增强持续增长的后劲。

四、如何深化商务经济发展新举措

从去年9月份开始,厅党组就对今年商务工作目标、思路和举措进行过多轮研究。外贸,主要是通过九个方面的转变来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大转变;外资,主要是通过抓好八大重点来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外经,主要是依托“五大主体”、沿“八条线”来推动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的创新;内贸,主要是通过实施十大工程来保障市场供应和扩大消费需求。这是工作思路,实际工作绝不能停留于此,措施要跟上,并要有可操作性。

以外贸工作为例,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工作思路进行了细化,以推动实现“九个转变”。从工作角度,一共制定了40项措施,每一项措施都有具体的商品、企业、项目或活动为依托,进行任务分解,提出时间、进度要求;从企业角度,逐个排出了进出口过亿美元或者具有过亿美元潜力的大企业26家,今年预计出口过千万美元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61家、高新出口企业21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37家、农产品出口企业22家和加工贸易企业36家,以及重点出口基地和出口产业集群;从产品角度,也排出了进出口过亿美元大商品31个,并按照机电、高新、纺织服装、农产品四大类对其中今年预计出口过千万美元的品种进行了摸排分析,比如机电产品有45种、农产品有14种、高新产品有10种;从考核评价角度,一改过去重数量、轻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体系,而按照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评价体系,采用17个主要指标、23个辅助指标进行考核评价。以此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化的发展举措和保障机制,确保目标实现、工作落实。

外资、外经、内贸工作都要这样,都要紧紧抓住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重点活动等,具体细化,并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增强执行力和协同力,逐项逐项抓好落实。

五、如何正确评价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有个部门的同志说了这么一个观点,大意是,我省去年净出口很少,只有17.1亿美元;净出口增量更少,只有2.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多亿元,只相当于去年GDP增量的1.8%,因此,结论是,我省的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主要是投资、其次是消费,至于进出口的作用则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这个观点,乍一听,似乎很有“理论味”。其实,深究下去,这个结论既“不理论”,更不符合实际。如果按照这样的思想逻辑来指导工作,那将是贻害无穷。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用净出口衡量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源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后来在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又引申出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应该说,这种算法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有一定的核算意义,但仅此而已,决不能简单拿来应用到中观这一层面。净出口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是从国家(更准确地说是单独关税区)的层面上来衡量的,从省、市这个层面来说,讲“净出口”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如果再以此来测算对本地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更容易引出荒谬的结论来。

按照这种逻辑,进口越多,则净出口越少,贡献率也就越低。这符合实际吗?马钢公司去年钢产量1400万吨、销售收入达500多亿元,铜陵有色去年铜产量60万吨、销售收入超400亿元,这是我省最大的两家工业企业,而马钢公司的原料×%依赖进口、去年进口铁矿砂×万吨,铜陵有色的原料×%依赖进口、去年进口铜矿砂×万吨,试想,如果没有这些铁矿砂、铜矿砂的进口,马钢公司、铜陵有色怎么能实现近1000亿元的销售收入!如果少了这1000亿元的销售收入,相应地GDP增长肯定也少了一大块。反过来说,这是不是一种拉动力量呢?更何况,进口资源和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对推动产业技术升级、降低生产成本,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按照这种逻辑,我省企业出口增加,似乎也不那么重要。这对指导经济工作来讲也是极其有害的。奇瑞汽车去年出口11万辆轿车,全国第一,今年很可能增加到15万辆以上,到2010年以后将会增加到40万辆。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奇瑞的生产规模,而且有利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奇瑞是我省公认的经济增长点,如果没有出口,这个增长点又如何长粗长壮?奇瑞是中国民族汽车品牌的旗帜,如果不出口,这面旗帜又怎么能在世界上扬名立万?很显然,扩大出口不仅对奇瑞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好处,对拉动我省经济增长也同样重要。

按照这种逻辑,还有两种情况就更不好解释了。如果进出相等,则净出口为零,那是不是外贸对经济增长就一点贡献都没有呢?如果进大于出,则净出口为负,那是不是外贸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反而拖了后腿呢?

放眼全球,我们很容易找到进出口少、开放度低而经济增长不快的国家和地区,但很难找到进出口多、开放度高而经济增长慢的地方。就是我们省内的市县也是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徽欠发达,就是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够,就是进出口发展不够!当然,大力发展外贸也必须自觉贯彻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努力扩大出口,但“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不能再搞;不断增加进口,主要是多进口省内扩大生产急需的资源和先进技术、重要设备。

六、如何看待次贷危机

美国房地产业是2001年后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支柱,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占美国当年经济的比重大约为1/5,占美国家庭整体净资产的1/3以上。美国消费者购房资金主要是银行贷款。住房按揭贷款根据贷款对象的信用情况,一般分为优质、次优与次级抵押贷款三类。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针对收入不稳定、信用不太高的人群,使得一些原本难以申请到贷款的低收入者也能够贷款买房,实现居者有其屋。由于此类贷款风险较高,因而贷款利率也较高。引起全球金融动荡的就是次级贷款以及由此衍生的次级债券,所以有人称次贷危机,也有人称次债危机,实际上同指一回事。

次贷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传导路径是怎样的呢?2001年“9•11”事件和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防止经济下滑,将联邦利率从3%一路降至2003年的1%,并维持长达一年多时间。同时为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美国政府出台了诸多鼓励居民购房的促进政策,如贷款购房支付的利息可抵减应税收入等等,促使美国人买房热情不断升温,开始拥有自己住房的“圆梦之旅”。1995年美国家庭拥有的房地产资产总值不超过8万亿美元,2005年底已升至21.6万亿美元,在家庭财产中的比例提高到56%。在2001~2005年期间,美国房价强劲上升,房价上涨预期又增强了购房者借款买房的动机。这其中次级抵押贷款功不可没,创造出了巨大购买力。1995年次级抵押贷款发放约650亿美元,2006年末达到1.22万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占全部房贷的比例从不足5%跃升到2006年的20%,推动了房地产业繁荣。

为了转移、分散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美国的房贷机构借助于发达的金融市场和丰富的金融衍生工具,将住房抵押贷款等相关资产证券化,并迅速成为金融市场的新热点。把次级贷款变成次级债券是一个资产证券化

的过程,其金融衍生链较长。大致是:⑴个人贷款者向放贷机构申请次级抵押贷款;⑵房贷机构发放贷款,然后将抵押贷款的债权打包出售给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变现后再放贷;⑶商行或投行将买入的抵押贷款债权加上购买的汽车抵押贷款等其他类型的抵押贷款,混合后按照一定方法重新切片组合,打包成符合投资标准的债务抵押证券,由信用评级机构评定出信用等级;⑷商行或投行通过金融市场,将债务抵押证券出售给世界各地的购买者。由于次级债券的收益高,吸引了全球的银行、公募基金、对冲基金、退休基金等投资者竞相购买,推动了次级债券市场的兴旺。

然而,好景不长。自2006年年中,连续几年上涨的美国住宅市场开始下滑,而且越来越多的次级贷款进入利率重置期,即贷款2年后的利率要重新按照现时的利率确定,而此时利率又处在较高的水平,贷款人的负担成倍增加,无法偿付贷款利息,违约率不断攀高,最后房屋被收走拍卖。据美国贷款银行委员会估计,因违约被收走住房的,2005年有70.5万户,2006年超过100万户,2007年有135万户,预计*年会达到144万户。拍卖房屋的总量已经达到现有房屋总量的45%,房屋供过于求,促使房价进一步下跌。

房贷机构一方面坏帐不断增加,收回的住房又卖不出去,且房价不断下跌,资产快速贬值,另一方面又无法通过发行次级债或向银行借贷来融入资金,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或出现信用危机。从2006年11月到去年底,全美共有8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宣布停业,其中11家已经宣布破产,包括美国第二、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和美国家庭抵押投资公司。

基于次级贷款基础所发行的次级债券,其价值则随之一落千丈,要么无人购买无法脱手,要么债券发行商倒闭,次级债的最终持有者不得不承受巨额亏损。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集团在次贷投资的损失约在550~1000亿美元,瑞银集团已宣布减记137亿美元资产,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宣布亏损39.5亿美元。日本的银行、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持有的美次级债投资相关损失将达530亿美元。次贷危机所造成的直接损失,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开始估算是500~1000亿美元,但随后不久修改为1500亿美元。高盛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去年底得出同样的结论,认为次贷危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4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股市价值的2.5%。

美国次贷危机,既是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风险一并爆发的导火索,也是美国经济周期变化的先兆。

形成次贷危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纵观次贷危机的发展过程,有三个因素最为关键:一是利率政策的前恭后倨。联邦基金利率在2003年达到近40年来历史最低点1%,资金成本低,消费者可以不计成本的贷款买房,巨大的需求又不断推高房价。但自2005年开始,美联储为防止通胀先后17次加息,利率升至5.25%。高利率最终压趴了贷款人,从而引起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承认,他任职期间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可能助长了美国房价泡沫。二是次贷发放的无根无蒂。为争夺客户,获取更高的利益,房贷机构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的无门槛房贷政策,放松了风险管制。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活跃了房地产交易,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三是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把资产质量不好的住房抵押贷款转化为能在市场上出售的BBB级以上证券,关键在于通过一定的专业手法进行信用增级。而标准普尔、穆迪等信用评级公司,仅仅是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而不是就基础资产的质量来评定债券等级,从而放大了次级债券的风险。

次贷危机对全球和我国可能造成哪些影响呢?次贷危机不仅影响到虚拟经济还影响到实体经济,不仅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还波及我国。

对全球经济影响:⑴股市走跌。全球股市从东跌到西,已有38个股市正式步入熊市(熊市一般是指股市12个月内跌幅超过20%)。摩根士丹利新出的报告称全球股市市值已蒸发5.3万亿美元。⑵信贷变紧。危机爆发后,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和债券套现离场,加之银行等金融机构“惜贷”,在短期迅速造成全球流动性由过剩转为不足,从而影响企业发展和消费市场需求。⑶经济趋缓。美国个人消费者的消费占GDP72%左右,由于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下降导致财富效应的逆转,将导致个人消费的大幅度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美国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下调为2.2%,低于前年的2.9%,预计欧元区2007年经济增长2.2%,也低于前年的2.8%。预期全球经济2007年和*年将分别增长4.9%和4.1%,均低于2006年的5%。

对我国经济影响:⑴境外资产缩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贷证券,估计损失约100亿元。此外,参股的海外金融机构股价下跌造成的损失也可观。例如,目前花旗银行的股价已比近一年来的最高点下跌了51.5%。去年我国投资到海外的4只QDII基金现均跌破面值,折价达20%,账面损失超过250亿元。⑵股市连带受挫。现在全球经济就像一个大“股市”,美国是“龙头股”,中国是“成长股”,“龙头股”出了问题,大盘肯定不稳,“成长股”也会受到制约和影响。特别是香港股市与美国股市联动性强,而中国股市又由于众多国企大蓝筹股同时在内地、香港上市,形成A股、H股比价效应和联动压力。元月28日,国际股市的跌势迅速反映到内地股市,上证综指暴跌342.39点,跌幅7.19%,深成指也下跌1116.18点、跌幅6.45%,两市有640多只股票跌幅超过9%。⑶出口遭遇寒流。主要有:一是家具、电子产品与纺织品行业,由于其出口依存度达30~80%,因此可能受影响最大;二是钢铁、铝、铜等金属行业,因为美国是这些产品需求和定价的重要决定因素;三是美国经济的减速,消费者需求下降,贸易增幅将随之回落。四是美国客商拖欠货款的现象抬头,应收账款的风险提高。⑷升值压力凸显。美国为缓解经济减缓,5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而我国为抑制流动性过剩、防止通胀,去年以来连续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一减一加”,中美利差扩大(联邦基金利率3.0%,我国一年期贷款利率7.47%),形成“反向利差预期”,资本逐利的特性将会驱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涌入我国,加剧我国流动性过剩,加重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目前美欧所实施的拯救措施有那些呢?由于发达国家之间在应对次级贷问题上有共同的利益,因此他们在应对次级贷问题上较为协调一致,尤其是美联储、财政部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政策。近日,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也出手,实施救市计划。⑴联手注资。仅2007年7、8两个月,美欧等央行联手向金融市场累计注资达8557亿美元(其中:美国1472.5亿美元、欧洲约6441.6亿美元、日本467.73亿美元),超过印度2006年的GDP(8499亿美元,IMF数据),用于增强金融市场流动性。欧盟央行去年12月20日还再次投入3500亿欧元巨额注资救市。美联储自去年12月以来,又5次向银行系统注资达1300亿美元。⑵大幅降息。美联储自去年9月份以来,连续5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至3%,特别是今年1月22日一次性下调了75个基点,创23年降幅之最。⑶减免税收。美国会已批准总额达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每个美国工人可享有300美元的税收减免,一个家庭最高可享受1200美元的税收减免。延长企业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期限,即由两年提高至五年。⑷冻结次贷利率。政府出面与抵押贷款服务商协商,冻结进入利率重置期的次级房贷利率5年,大概能减轻120万户贷款购房家庭负担。⑸组织托市。在美联储、财政部的支持下,美国最大的三家银行美国银行、花旗集团、摩根大通银行组建规模达750亿美元超级基金,用于购买次贷资产,避免信贷市场进一步惶恐不安。⑹股权转让。为了填补资金缺口,花旗银行出售了部分股权给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公司,换取75亿美元资金。美林公司向新加坡淡马锡出售了44亿美元的普通股。摩根士丹利向中国投资公司出售了50亿美元(9.9%)的可转换股权证券。

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经济减速下行的风险,进而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多管齐下、多国步调协同的“鸡尾酒式疗法”,将会缓冲次贷危机带来的冲击,世界经济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发生太大的转折。2月9日,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会议闭幕时发表共同声明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但其整体基础依然非常稳健。2月11日,美国总统布什提交国会审阅的年度《总统经济报告》中,仍预计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7%和3.0%。

七、如何看待流动性过剩

近几年来,“流动性过剩”一词在讨论中国宏观经济现象和政策问题时被反复引用,而且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流动性过剩可能会诱发宏观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突出问题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现在人们所讲的流动性是指货币的流动性。货币流动性过剩就是指货币数量远远超过货币需求,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和资产。它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却是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反映。流动性过剩这一概念是相对而言的,由于货币流通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复杂性,而且与汇率利率、国际收支、货币政策等息息相关,因此过剩与否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来衡量。主要是通过经济运行中所表现出的一些异常现象,来推导出这个结论。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产价格上涨,主要是股市、楼市价格高涨。2007年末沪深市值总和达32.7万亿元,两年半的时间膨胀10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涨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二是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路上扬,连续10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12月上涨6.5%),全年达到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也呈现攀升趋势,11月份达到4.6%。

是什么导致流动性过剩呢?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三条:⑴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我国连续多年的贸易、投资“双顺差”,加上外汇管理体制的原因,致使官方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从而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我国贸易顺差从2002年的304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2622亿美元,资本及金融项目顺差从2002年323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上半年的902亿美元(全年数字尚未出来),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的国外热钱通过不同渠道进入国内,使得外汇储备从2002年末286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1.5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近40%。2007年当年新增外汇储备4619亿美元,按照年平均汇率7.6折算,央行需新投放基础货币3.5万亿人民币。当然,央行不一定就要新增这么多基础货币。这几年人民银行已采取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法,对冲因外汇激增而新增的基础货币,仅2007年央行通过央行票据净回笼0.44万亿元,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笼2万亿元,加上购买财政部0.75万亿元特别国债,已吸收当年新增基础货币约3.2万亿。但是,原来通过外汇储备投放的基础货币存量部分仍在流通。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⑵金融部门的效率提高。这是大家较少关注的一个因素。一是银行资产质量大为改善。前几年,国家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2.4万亿元,占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2.1%,资产的流动性大幅提高;二是银行实力显著增强。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相继股改上市后,商业银行的资金充裕,资本的扩张冲动和信用创造能力大为提高;三是资金结算效率迅速提高。央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平台的(5万元以上汇转)开通运转,使跨行资金结算实现“零在途”(2007年日均处理1.47万亿元),资金周转加快。由于金融部门的效率提高,使得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源源不断的增加。⑶金融手段的创新发展。主要是银行卡、网上交易等非现金交易方式迅速扩张。据央行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已达14.7亿张,全国人手一张还多。去年我国居民刷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总额的比例达到21%。2007年全国网络购物市场销售额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94亿元。国内网上购物老大——淘宝网去年实现交易总额433.1亿元,超过家乐福和沃尔玛在华销售的总和。这些非现金交易方式的大量使用,使得银行备付金(现金)可以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绝大部分资金是以存款状态存放,从而使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流动性更加充沛。

我们从事商务工作,对炒得很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不能熟视无睹,应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从发展阶段性特征来看,我国处于快速发展和实现赶超阶段,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着资金短缺,需要外部资本输入,我们似不应该出现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且,在目前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经济下滑趋势明显的大背景下,对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我觉得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进一步深入思考。一是美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若进一步蔓延和扩大,是否会传导到国内引致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出现拐点,突然出现流动性紧缩,进而制约商务经济发展?二是美国在减息、减税,执行极度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而同一时间我们却在加息、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种反向操作会不会使我国经济“硬着陆”,甚至步入衰退,从而错失商务经济大好的发展机遇?三是宏观调控向来有时滞性,当美国外需不足传导过来、国内需求又难以替代,我国经济是否有可能产生滞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