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厅局长会议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年水利工作,研究水利发展形势和任务,部署20*年水利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20*年水利工作全面推进,“*”开局良好
20*年是“*”开局之年。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水利呈现出发展氛围好、政策力度大、发展协调性增强、流域区域特色鲜明的良好态势,实现了“*”时期的良好开局,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主要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社会广泛关注水利。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水利工作,中央领导同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对防灾抗灾、饮水安全、病险水库改造、人民治理黄河、治淮建设、农田水利、水库移民等作出重大部署。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在连续两年下降后有所增加,投资298.71亿元,比上年增加27.13亿元,中央投资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重点工程和面上工程同步推进,水利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二是去年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和由此带来的灾害频繁发生,虽然影响范围是局部性的,但造成的损失非常大,这是对防灾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的严峻考验。总的来看,我们沉着应对、科学调度、措施得力,防汛抗旱取得胜利,为粮食增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三是依法治水进程加快,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水库移民安置与后期扶持、黄河水量调度、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等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地方水法规建设步伐加快,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是各流域、各地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南方北方、东中西部以及各个流域的水利实践特色突出,成效明显。
(一)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
20*年,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繁。先后有7个台风在东南沿海登陆,登陆时间早,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1号台风“珍珠”登陆时间比常年偏早近40天,4号“碧利斯”、5号“格美”先后影响福建、广东等10多个省区,8号“桑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大陆风力最强的台风。受台风影响,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暴雨频繁,珠江等江河流域多次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一些中小河流发生超过保证水位或历史最高水位的洪水,福建、浙江、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多次遭受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同时,西南地区东北部以及东北、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其中重庆、四川东部地区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范围之广、灾情之重、受旱持续时间之长、抗旱难度之大都是近年来罕见的。据统计,全国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1.51亿亩,受灾人口1.45亿人,因灾死亡1841人,失踪475人,倒塌房屋87.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73亿元。全国耕地受旱面积一度达2.96亿亩,成灾2.19亿亩,有3651万人、2814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据综合分析,去年8月底水旱灾害统计的6项主要指标中,除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外,农作物受旱面积、因旱饮水困难人数、大牲畜饮水困难数、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等5项指标都是1998年以来同期最大的。
面对多种、频繁、并发、严重的水旱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和灾后水利建设,总书记、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多次亲赴抗灾抢险第一线,察看灾情,指导抗洪抢险和抗旱救灾工作,慰问受灾群众。国家防总和水利部周密部署、科学调度,水文系统密切监视、及时准确预测预报,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通力协作,受灾地区各级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广大军民团结一致、奋起抗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确保了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安全,确保了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据不完全统计,20*年抗旱高峰期,全国日投入抗旱劳力8974万人,开动机电井414.8万眼、泵站12.1万处、机动抗旱设备1091万台,全年累计投入抗旱资金89亿元,完成抗旱浇地4.11亿亩,挽回粮食损失5638万吨、经济作物损失412亿元,通过修建临时水源工程、拉水送水累计解决了3419万人和2777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在防汛防台风期间,各地紧急转移群众1254.5万人次,组织船只回港避风10万艘次,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二)水利建设协调推进
重点工程建设有新进展。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加快实施,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结束了淮河中游无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历史。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受水区配套工程前期工作步伐加快,西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工作稳步推进。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发电机组投产运行;湖南皂市、黄河西霞院、龙口等工程进展顺利;辽宁大伙房输水二期、甘肃引洮等工程开工建设。第二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实施,塔里木河治理继续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始启动,水利血防得到加强。重点水利工程移民搬迁工作进展较为顺利。
农村水利出现新气象。中央投资60亿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比上年增加40亿元,地方和群众配套55亿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明显提速。投资计划全部完成后,可解决289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饮用砷氟超标水1046万人,饮用苦咸水308万人,血吸虫病区249万人,缺水等地区1294万人。中央投资14.5亿元,对270多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项目完成后,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9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92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5亿公斤,增加年节水能力15亿立方米。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继续实施,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农业末级渠系改造和牧区水利试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续下滑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项目中央投资6亿元,引导粮食主产区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并取得良好效果。
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7万平方公里,封育保护6.15万平方公里。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东北黑土地和西南石漠化地区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开始实施,黄土高原新建淤地坝1163座。在30个省(区、市)的81条小流域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在78个县开展了第二批生态修复试点,全国累计有25个省(区、市)的1100个县全部或部分实施了封山禁牧,封育保护面积达到67万平方公里。进一步加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全年有445个国家项目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资金280亿元,恢复和治理项目责任范围4600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1亿多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农村水电迈上新台阶。全年新增装机突破60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约占全国水电总装机的37%,年发电量1500多亿千瓦时,成为国家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全面启动,新一轮电气化建设高潮正在各地兴起。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范围扩大到22个省(区、市)的81个项目区、63.6万人,可有效保护森林203万亩,其中58个项目开始建设。县城电网改造和农网完善工程进展顺利。一些地区理顺了水能资源管理体制,农村水电建设管理秩序逐步好转。
(三)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得到加强
节水型社会建设普遍展开。全面推进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各行各业节约用水。新增30个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国试点,张掖试点通过验收,绵阳试点取得成效,《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通过专家审查。内蒙古、宁夏两区水权转换试点进展顺利,霍林河、永定河、大凌河流域水权明晰取得初步成果。推动节水产品论证工作,启动了“节水中国行”宣传活动,全社会的节水意识进一步提高。
水资源统一调度成效显著。全面启动黄河干、支流调度,黄河水量调度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实现连续7年不断流。黑河、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与环境继续改善。组织山西、河北两省向北京市集中输水4600万立方米,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引江济太受益范围扩大。实施由黄河向白洋淀补水工程。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保障了澳门、珠海等地区的供水安全。
水资源保护迈出新步伐。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批准实施了水功能区划。完成了松花江、辽河、太湖流域水域纳污能力核定,提出了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全面完成全国七大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登记工作。新增无锡、莱州、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核准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加强饮用水源安全保护。以超采区治理为重点,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抓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新增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2家,促进了水生态与环境的保护。
(四)水利管理水平继续提高
规划和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水利发展“*”规划印发施行,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形成水资源配置关键成果和总体方案,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启动。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实施。水库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石羊河治理等一批规划编制完成。认真做好“*”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
依法行政取得重要进展。出台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3件行政法规。了《水行政许可听证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4件部规章。《水土保持法》修订取得实质性进展。公告了水利部第一批政务公开内容目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工作。开展省际水事纠纷预防机制和预警机制建设,荆紫关等重大水事纠纷调处取得积极进展。继续完善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和处置了多起突发事件。“五五”普法全面启动,全社会水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河道管理力度加大。开展了长江河道采砂专项检查,继续保持对非法采砂高压严打,采砂管理秩序进一步好转,禁采区偷采现象减少,解禁可采区管理进一步规范。各地也对非法采砂开展专项整顿,取得初步成效。加大河道管理执法力度,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一些地方出台了河道管理制度,较好地规范了河道管理秩序。启动了水域、岸线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水利科技取得较好成绩。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加强指导,加大投入,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7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4个项目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长江防洪模型投入使用,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得到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治理、跨流域调水等1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进一步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水文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顺利推进,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水利分中心建设正式启动,水利电子政务建设取得进展。水利技术标准化和计量认证取得成效。
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丰硕。组织参加了第四届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联合国秘书长水与卫生顾问委员会会议、第二十二届国际大坝会议等重要国际涉水会议,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跨界河流谈判与合作取得新进展,双边和多边水利交流日趋活跃。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水权制度、松花江防洪管理等外资项目以及智力引进顺利开展。
(五)水利改革取得成效
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出台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央直属工程管理单位两项经费(基本支出经费、维修养护费)已全部落实,省级直属工程的水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水管单位的人员待遇得到一定提高。
实行涉水行政事务统一管理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已达1429个,占总数的58.7%。逐步完善水务管理体制,探索水务投融资模式,创新水务运行机制,取得较好效果。加强了对城市水利工作的指导。
近半数的省(区、市)出台了水价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十多个省(区、市)开始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和两部制水价。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经授权,水利部可直接审批和处置限额800万元以下的国有资产。水利系统基建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财政“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水利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有11个省(区、市)出台了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实施意见,各级财政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增长8%。水利部、财政部对100个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进行了表彰。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全国农民用水户协会达到2万多个。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章的学习贯彻,学习《文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完善。领导班子、公务员和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干部职工素质明显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着力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认真查办案件,重点水利工程执法监察、稽察和审计调查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廉政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构建水利惩防腐败体系工作取得较好进展。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新增43家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扎实搞好水利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认真做好信访工作。注重发挥群众组织、学会、协会等团体和离退休干部的重要作用。后勤保障能力提高。
总结去年的工作,结合近几年的经验,我们的体会是:
1、必须始终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人与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各种关系中最密切的关系之一。当前,我国正处于人与自然矛盾最为尖锐的时期,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破解我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2、必须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水利工作的首要位置。近年来,我们在着力解决涉及民生的水利需求上下了很大功夫,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树立了水利的良好形象,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在今后的水利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水利需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必须始终坚持推进城乡水利、区域水利的协调发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城市及工业的血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南方与北方,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与农村所面临的水利问题千差万别。因此,各地区、各流域必须结合各自实际,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协调发展。
4、必须始终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水利发展中的困难。目前,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水权制度、水资源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涉水涉河事务的社会管理比较薄弱,这些问题直接制约水利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改革促进水利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水利保障
党的*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我们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根据新时期水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步伐,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优先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水利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水利工作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水利发展真正转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轨道。
一是完善水利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基层,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向前推进,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完善水利发展思路,首先要体现在各项水利规划尤其是流域综合规划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加注重给洪水出路,改变长期以来人水争地、无节制围垦河道、湖泊、湿地的做法;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更加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各流域、各地区要针对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紧密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总结规律、把握趋势、探索实践,把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基本要求变成具体可行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勿照抄照搬,切忌一般性的号召;务必突出重点和特点,务求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二是全面推进水利建设。统筹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外延与内涵、重点与一般、长远与当前、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防洪抗旱并举,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开发保护统一,全面推进水利建设,不断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继续加强以治淮工程为重点的大江大河防洪建设,加大对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的治理力度,重点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防汛抗旱预案,强化洪水风险管理,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搞好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继续做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完善灌区灌排体系,推进节水改造,发展农村水电,搞好水土保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搞好协调,大力推进,力争在“*”期间取得明显成效。结合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按照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的原则,合理确定各流域和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用水指标,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中央关于完善重要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要求,深化水价改革,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形成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通过综合应用各种节水措施,有效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促进水利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我国水利建设长期缺乏稳定的投资来源,往往出现大灾大治、小灾小治的状况,水利投资呈现周期性波动。要确立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各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和发展。二是完善农村水利长效发展机制。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的经费,推动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完善水价配套制度,保证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建立有利于促进水利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健全水利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指导约束作用。加快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健全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化解各种水危机和水事矛盾。完善水库移民利益保障机制,保障移民合法权益,促进库区和安置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二)着力抓好四件大事,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长远、全面推进,也要立足当前、重点突破。对水利来说,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要着力抓好四件大事,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着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我国现有水库8.5万多座,虽经多年治理,仍有3万多座水库病险严重,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总书记、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心水库防洪安全,多次强调水库一定不能出现垮坝等重大安全事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集中力量用两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把病险水库改造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既要保证质量又要管好用好资金,既要改造水库又要改革管理体制,真正把这一人民群众多年盼望的好事办好。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去年,财政部对1998~2005年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项目进行专项核查发现,不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在建设和资金管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这务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下决心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绝不能因为我们工作的疏漏而出现重大问题。各地一定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强质量管理作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根本大计,落实建设管理责任,确保工程质量。要把加强资金管理作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重要环节,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定,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转移建设资金。要把改革水库管理体制作为保障水库安全运行的关键措施,落实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建立符合水库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水库良性运行。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
二是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讨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时,明确要求将原定的1亿人的目标提高到1.6亿人,用10年时间解决现有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快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让农民群众早日喝上干净水。要把水源的供水保证率作为重点来抓,科学规划设计,保证大旱之年群众有水喝、不返渴。要把加强质量和资金管理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大力推广和完善规划建卡、社会公示、资金报账、集中采购、工程监理、用水户参与等一整套好的经验和做法,确保工程质量,确保资金安全。要把工程能否持续发挥效益作为要害来抓,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农民长期受益。
三是大力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水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必须走节水农业道路。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灌排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供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合理水价机制没有形成,用水浪费严重,这些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整体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即通过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和用水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我们正在与有关部门积极协商,争取出台一些政策,进行改革试点。各地要注意把灌区末级渠系改造与骨干工程改造结合起来,实现大中小各级渠系相互配套;要注意把灌区改造与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农民用水自治制度;要注意把农业水价改革与建立水权制度、促进节水结合起来,推行终端水价制度。通过改造、改革和加强管理,彻底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行中与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四是认真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水库建设,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数以千万计的水库移民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近一半的农村水库移民属于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难题、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库移民工作。去年,国务院修订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提高了水库移民前期补偿补助标准,加大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力度。这两项政策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水库移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水库移民工作的大政方针和重要部署,把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指导各地编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对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执行情况的指导、监督、检查,搞好与有关部门的协同合作,按照审批的实施方案抓好落实。今后,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无论是规划设计阶段还是开工建设阶段,都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水库移民问题。建设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必须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强化移民安置规划的法律地位;水利水电工程概算编制要充分考虑移民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保障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障社会稳定,保障新时期水利水电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三、扎实做好20*年水利工作,迎接*的胜利召开
20*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水利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长江、黄河等主要江河来水偏少、水库蓄水不足,抗旱任务繁重,同时,防汛工作丝毫不能放松,要注意做好防御极端气候现象引发的洪水和流域性洪水的准备;治淮骨干工程建设进入最后冲刺,“*”规划项目陆续实施;国家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工作力度,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必须要有明显进展;涉及群众直接利益的四件水利大事投资强度大、涉及面广、协调领域多而且难度大,我们的任务和责任都很重,需要抓紧抓实抓好。总之,做好全年的各项工作,迎接党的*胜利召开,意义十分重大。
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灌区两改一提高、移民政策法规落实四件大事,统筹做好防汛抗旱、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管理和改革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去冬以来,全国降雨普遍偏少,大部分江河来水和水利工程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已多年没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异常灾害天气频率加大。从去年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台风灾害和历史罕见的干旱灾害看,我国防灾减灾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洪能力低、防御台风和山洪灾害工作相对薄弱、防汛抗旱应急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要认真总结反思,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抓紧受灾地区的水毁工程修复,优先安排资金,加快施工进度,尽早保质保量完成。去年降雨偏少、蓄水不足的地方,要着眼于抗旱春灌,及早做好抗旱准备。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抓紧加固维修、清淤扩容、配套完善,提高安全水平和蓄水能力。
坚持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在确保大江大河、大型水库、大中城市和重要设施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做好中小水库和中小河流防汛准备工作,特别要完善防台风预案,加快海堤达标建设;开展山洪灾害易发地区防御试点,抓紧实施水雨情监测、通信预警系统等项目;宣传普及防灾救灾避险知识,提高群众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切实加强各类水库、水电站安全管理,严格调度权限和调度运用计划,确保安全度汛。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继续组织好蓄滞洪区调整、分类工作,抓紧开展有关专题的研究。
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工作体系,加强基层防汛抗旱指挥和协调,在山洪灾害严重地区,要逐步建立乡镇和村级防汛抗旱组织。完善防汛预案,编制好洪水风险图,特别要做好突发灾害转移避险工作方案,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加强抗旱基础工作,组织研究区域抗旱规划,建立抗旱预案审批备案制度,做好《抗旱条例》颁布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继续推进防汛抗旱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汛情旱情监测、预报、预警和指挥决策能力。备足灾害应急物资,以应急需。
(二)加快水利建设,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今年是基本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治淮十九项骨干工程建设目标的最后一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要打好治淮建设攻坚战,基本完成剩余的10项骨干工程建设,确保实现治淮建设目标。全面建成尼尔基、百色等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在加强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重点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快实施第二批规划项目,开展第三批规划编制工作。加强辽宁大伙房输水工程、甘肃引洮等水资源工程建设。做好水利扶贫和水利援藏工作。
这里强调一下水利工程验收工作。验收是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是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有效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环节。为此,水利部制定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要按照规定,及时对具备验收条件的工程进行验收;对应该验收但不具备条件的工程,要采取措施,尽早验收。今年要对长江干堤加固、小浪底、万家寨引黄一期、沙坡头、乌鲁瓦提、临淮岗等工程进行竣工验收。
抓好农村饮水安全、灌区改造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力度,推进规划实施,强化项目管理,解决农村32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做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中小灌区的建设步伐,加大末级渠系改造力度,提高灌溉效益。继续实施中部地区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编制好县级农村水利规划,完善“一事一议”等政策措施,扩大“民办公助”项目投资规模,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稳步推进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组织实施南水北调水源区等水土保持工程,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建设。加大对贫困山区、老少边区、粮食紧缺区和退耕还林集中区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的投入力度。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抓好第二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全面开展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落实“三同时”制度。完成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推动考察成果应用。
积极发展农村水电事业。新增装机继续保持在600万千瓦以上,在建规模保持在2000万千瓦左右。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搞好小水电代燃料扩大试点项目建设,继续推动中西部地区农网完善工程。进一步规范农村水电建设秩序,加强对已建电站的安全管理。总结推广各地水能资源管理的经验和做法,逐步理顺全国水能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行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和市场化配置制度,启动流域水能资源规划编制工作。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科学推动,实践带动,进一步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扩大试点建设范围和规模,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完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认真落实国务院460号令,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继续推进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定重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覆盖流域、省、市、县各级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快用水定额的编制和修订,明确主要用水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强化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进水权制度建设,搞好水权分配和水权转让试点。加强对重点行业和用户的用水、节水情况的检查,加大节水监督管理力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出台,继续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宣传教育。
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和总量,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组织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抓紧制定水源地保护监管的政策和标准,完善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继续做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影响评估和论证,探索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扎实做好水利风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搞好水利风景区评估。全面完成地下水功能区划和超采区划定,继续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生态治理保护工程,抓紧制定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规划和措施,遏制地下水超采趋势。
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落实《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确保黄河不断流。建立干旱和紧急状态水资源调度制度,做好生态补水、调水工作,保证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用水需求。推进城市水资源调度工作。开展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启动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加强流域区域水资源动态监测,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水平。
(四)加强行业能力建设,为水利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加快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当前,要集中抓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七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价已取得重要成果,要抓紧做好协调工作,尽早向社会;水资源配置也有了初步成果,要进一步完善,形成全国、流域、区域相协调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为建立我国水权制度、进行水资源科学分配和调度奠定坚实的基础。流域综合规划是十分重要的规划,要按照昨天上午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的要求,抓紧开展工作,落实各项措施,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扎实做好“*”新建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建设。
进一步加强水利法制体系建设。立法方面,重点是争取《水文条例》和《抗旱条例》在年内颁布实施,推进《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审查、《节约用水条例》的起草、《水土保持法》的修订工作,加快行政许可规定的清理。执法方面,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理顺执法体制为重点,继续推动水利综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水事纠纷的预防和调处,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
切实加强河道管理。河道是水资源的载体,是行洪的通道,是生态的屏障,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河道是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要树立责任主体意识,大力加强河道管理,切实当好河流代言人。加快《河道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完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法规范和约束涉河事务。要抓紧编制主要江河重点河段岸线利用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域、岸线提供依据。要理顺河道采砂管理体制,抓紧做好河道采砂规划,划定禁采区,明确禁采期;加强采砂许可管理,指导砂石资源有序开发,确保河势稳定和堤防安全。要严格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坚决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积极深化水利改革。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今年要在落实人员编制和两项经费上下功夫,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省属工程及市县骨干水利工程改革任务。以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用水户协会为主要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建立和完善工程运行的长效机制提供保障。继续推进水价改革,对非农业用水合理调整供水水价,对农业用水实行终端水价制度,改革水费计收方式,逐步建立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体系。进一步深化水利系统财政“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水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深化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认真做好全国水利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全面实施中央水利经营性资产效绩评价,推进中央水利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企业改革工作。
进一步推进水利科技创新。积极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政策,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结合部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好各类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加强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机制建设,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加强成果推广转化,加速水利现代化进程。加快水利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水利认证认可工作。加强水文和水利信息化建设,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启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二期工程,继续加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数据中心、电子政务等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好在华举办的联合国秘书长水与卫生顾问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和第二届长江论坛、第三届黄河论坛等国际会议,搞好重要双边交流,广泛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的水事活动,扩大中国水利在国际上的影响。妥善处理好国际河流涉外谈判,维护国家利益和外交大局。加强外资项目管理,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水利行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五)加强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实施水利人才战略,组织实施“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切实搞好领导班子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术能手。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扎实有效地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深入推进行风政风建设。加强对水利重点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的管理,开展执法监察和工程稽察,强化审计监督,做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深入开展和谐创建和文明创建活动,激发水利职工的热情和干劲。加强水利宣传。做好水利信访工作。积极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要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同志们,做好20*年水利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团结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