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市委会议上报告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合肥“*”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2009年工作,审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推动合肥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的委托,向全委会报告工作。
一、关于今年的工作
*年是我们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也是合肥各项事业排难而进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牢记*总书记视察安徽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继续紧扣“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主题,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我们坚持发展不动摇,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00亿元,增长17%;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8亿元,分别增长39.6%和4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800亿元,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实现增加值605亿元,增长24%。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进展,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增加值2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以上。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完成省控指标。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三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我们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0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增长18%。“二十八项民生工程”全面推开,全年投入资金28.4亿元,惠及400万城乡居民。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万人,比全年目标增加1.9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100%和82%,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覆盖面不断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标准、城乡散居“五保户”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取得突破,改造了一批城中村和危旧小区,群众安居条件进一步改善。开展依法取缔正三轮车非法营运,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工作,改善了城市交通管理和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措施。整合全市85个政务和公用事业服务热线,建成集中统一的政府服务热线和监督电话,受到人民群众欢迎。
我们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6.62亿元,新建续建项目323个,已完成211项,其中建成道路218.83公里、桥梁38座。高铁、机场、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外环高速全线贯通,城市出入口通行能力明显提高,“一环六射”高速路网正式形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日臻完善。主城区路网实现历史性跨越,由沿袭多年的“十字型”结构转向“井字型”布局。老城区改造快步推进,安徽第一路——长江中路面貌焕然一新。滨湖新区建设全面提速,启动区完成投资140亿元,房地产开工面积434万平方米,道路总长50公里,道路围合达28.1平方公里,学校、医院、广场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政务文化新区功能进一步拓展,生活、商业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精心做好“水文章”和“绿文章”,实施水环境治理项目21个,总投资32亿元,铺设污水管网500多公里,对南淝河流域的河道进行全程截污,一批污水处理工程正在抓紧建设;新建园林绿地1.1万亩,新增公园23个。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我们坚持推进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新活力。以国有大企业大集团改革为龙头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208户企业实现转机建制,建立了企业领导人员聘任、规范企业管理人员薪酬、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向企业派驻稽查员等一系列国有资产监管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新增私营企业8500多家、个体工商户24000多户。成功开展公务员集中交流轮岗,市直82个部门1632名公务员走上新岗位,交流轮岗面达到25.8%,得到中组部和省委的肯定,在全国产生积极反响。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建立县区偿债基金,试办村镇银行,新批小额贷款公司11家,新上市企业2家,发行企业债券融资17亿元。新一轮出租汽车经营权转换工作平稳实施,42家企业整合重组为5家,首批新增运力635台。全面推开市政设施和道路绿化管养市场化。全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工作正式启动。招投标、行政审批、建设管理、财政管理等体制创新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我们坚持不断扩大开放,开放型经济有了新发展。主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招商引资总量78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分别增长37%和19%;进出口总额75亿美元,增长20%。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合肥被评为“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和“浙商投资最佳服务城市”。开发区功能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成功举办了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家电博览会等展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加大出口补贴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加快推进合淮同城化,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一年来,市委常委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继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全市上下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合肥的大发展。把学习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与合肥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在提高认识的前提下统一认识,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统一思想,切实做好“结合”文章,形成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良好局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委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首先要解决一个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对我们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讲,不能片面、教条地理解统一思想,不能对解放思想简单化、表面化、肤浅化。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要有一个前提和基础,就是先提高认识再统一认识,先解放思想再统一思想,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发展第一要务、第一要义上来,统一到怎么加快合肥发展上来。检验一切事情、衡量一切事物、评价一切问题都要用发展这个标准。不能在没有一点争议中统一思想,在没有一点议论中统一认识,这样即使统一了思想认识,也是不稳固的,也是貌似统一实则分歧的。
年初,我们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大和*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召开为期3天的市委常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重点抓住合钢、*等典型事例组织大讨论,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破除思想深处的“慢”、“小”、“旧”观念,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意识、大气创业意识和改革开放意识,在全市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高潮。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立即进行了传达学习贯彻,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发挥省会优势、具有合肥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路,率先在全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及时召开市委常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研判形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号召全市上下坚定必胜的信心不动摇,坚持办好自己的事情不犹豫,以积极主动作为的心态去开展工作,切实做到应势而为、趋利避害、共克时艰,努力夺取合肥发展的新胜利。
(二)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今年以来,我们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正确把握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趋向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查研究,掌握发展动态,切实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下半年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影响波及到合肥。针对新的情况和问题,我们切实做到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打出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组合拳”。一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市委常委会坚持每月听取投资、招商引资、工业经济、财税工作等情况汇报,不定期对项目建设进行调度,实行项目落地开工周报制度和市领导直接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大力培育税源,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中央出台扩大内需政策后,迅速建立一套快速反应、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在北京、合肥分设两个工作组,前后方密切协同,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在省里上报的第一批446个项目中,我市有125个,全年共争取中央资金8.1亿元,是去年的3.3倍。三是全力服务企业发展,选派60名县处级干部,到60户重点企业驻企服务,按照“工业要撬动生产、商业要撬动销售”的思路,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增产增收增效。11月份,这60户重点企业,当月完成产值112.1亿元,环比净增9.1亿元,占全市当月增量的91%。四是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市领导赴企业集中调研,引导企业做好发展规划,帮助企业谋划、推进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开展“反周期生产”,以抢占市场先机,全力做大做强做优。同时,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走势,形成政企合力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一以贯之抓推进。我们始终坚持既定的目标不动摇、坚持成功的做法不动摇,围绕事关合肥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矢志不移、集中精力抓落实、求突破、见实效。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立市”战略。我们开展“工业立市”实施情况专题调研,认真总结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的好经验好做法,准确把握合肥工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工业立市”战略的内涵和重点,把合肥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二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深化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基础上,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力推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产业,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深入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着力破除制约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市委九届六次全会专题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出台《意见》和《若干政策》,对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等14个领域进行重点扶持,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力争把合肥建成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四是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在不断优化审批流程、严格执行全程代办等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效能建设向“微观环节”深入。实行项目限期落地制度,要求工业项目在3个月内、其他项目在4个月内必须办好手续、确保开工。改革管理方式,把建设许可证的发放权限下放到工业园区,将规划日照分析、建委放线、审图和环评等具体环节全部放开,确保项目建设的各项服务提速提效,从而以“大环境”促进“大开放”、“大招商”,推动合肥加快发展。
(四)注重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我们在突出重点、加快合肥建设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对台和侨务等工作,充分发挥各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认真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深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出台《关于实行“一岗双责”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的意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注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精心组织一系列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今年,各类重大活动多,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相对集中,是对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组织动员能力的现实考验。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特大雪灾,我们坚持“生命至上、民生为重”,靠前指挥,身先士卒,团结带领广大军民,经过一个多月顽强拼搏,战胜了历史罕见的特大雪灾,确保了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确保了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坚决贯彻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把支援抗震救灾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全力以赴支援灾区,先后派出5批368名公安干警、57名医疗和防疫人员赶赴灾区参加救援,收治灾区伤员34名,圆满完成5222套过渡房和30所学校的援助建设任务,捐赠款物1.083亿元,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赢得了灾区党政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奥运火炬传递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合肥举行的最大规模的群众性活动。我们在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精心组织奥运火炬在合肥传递,整个活动安全、顺畅、热烈,得到北京奥组委负责同志的高度评价。年内,我们还妥善处置了抵制“家乐福”事件,科学防控手口足病疫情,及时处理好外地问题奶粉事件对我市的影响,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组织“千名干部下社区”,开展“县(区)委书记大接访”,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深入推进“平安合肥”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秩序良好。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人防、民防、应急三办合一的模式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广。
(五)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我们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主线,紧密联系合肥发展实际和合肥干部队伍实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培育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环境。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集体战斗力,圆满完成市本级人大、政府、政协班子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优化了领导班子结构和功能;举办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民主集中制培训班,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决断力和执行力。着力造就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实施“121”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程,选送部分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区和工业园区任职,选派第二批42名新录用公务员和4名年轻干部赴金寨县支教、挂职,组织第五批537个招商小组、1520名招商队员迈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着力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开展“街道社区党建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继续扩大“两新”组织党建覆盖面,在肥西县和瑶海区开展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完成村党组织和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任务。着力狠抓作风建设,学习上世纪60年代“将军下连队当兵”做法,要求部委办局负责人每月必须有3天到一线当办事员,深入工作运行的微观环节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党员干部不但要干事而且要干成事,对负责的工作底数要清、思路要清、进展情况要清,形成抓落实、抓具体、抓细节的习惯。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实施审计监督“双百”制度,在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抓预防、抓源头,确保党员干部既能奋力干事又保持干净。
同志们,以上报告的是一年来市委常委会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是市几大班子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领群众凝心聚力、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年来的实践再一次证明,这几年我们在推进合肥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工作思路、理念、方法、制度和措施,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符合合肥现阶段实际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是我们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法宝,将对合肥未来发展起到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既定的目标思路不动摇,坚持我们的成功做法不动摇,更加迅捷、更加有力地落实到今后工作中去,不断开创合肥建设与发展的新局面。
二、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
忧则兴,预则立。在取得的成绩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成绩毕竟只是属于过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多变性。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险象环生。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金融市场动荡将加速在全球范围扩散,国际通货紧缩压力将继续加大,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减速。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我国也不可能置身度外。从合肥自身情况看,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开始影响较小,后来逐步明显。目前,我们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保持领先,但相对去年开始出现放缓的迹象,尤其是工业经济产生波动、投资增长速度放慢、企业效益下行压力加大等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随着形势变化的滞后效应继续显现,以及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可控、不可预见情况,支撑合肥发展的工业、投资等主要因素也有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估计,要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研究得更透彻一些,把超前应对的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防止由于估计不足和准备不够而应对失当,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事不避难,知难不难。正确判断形势,最重要的是要在挑战和考验中清醒把握方向,善于从变化中捕捉发展机遇,在逆境里培育有利因素。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和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为合肥加快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首先,对我们强化发展基础是一个机遇。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如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基础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等,都是我市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加之,原材料价格下行,水电供应紧张缓解,正是难得的低成本建设期。我们应当争取快上、多上一些重大项目,这不仅有利于我市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更有利于提升基础承载力,增强发展后劲。合肥作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的重视程度随着情况的变化在提高。沪汉蓉高铁东西向大通道即将通车,京福高速铁路也取道合肥。目前,国家立足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计划在“十二五”、“十三五”才可能上的项目,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多主动做工作,就有可能提前上。明年,南环线、铁路货场、新机场、火车站改造、轻轨、铁路等都要启动建设。各级各部门要主动跟进服务,促进工程尽快建成见效。其次,对我们承接产业转移是一个机遇。在当前国际经济动荡的背景下,我国政治经济稳定的局面,将极大地坚定外商对华投资的信心,加上促进中部崛起等战略的逐步深入,世界资本向中国转移、沿海资本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加快,并呈不可逆转之势。这无疑是我们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机。第三,对我们加速产业升级是一个机遇。发达国家为尽快摆脱经济衰退,有可能放松此前一直对我国严格执行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管制,有利于我们加快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市场倒逼机制也迫使我们的企业主动调整结构,加快产品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从明年起实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不仅能够减轻企业的税负,更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第四,对我们推动企业低成本扩张是一个机遇。经过优胜劣汰,部分企业限产、停产,个别企业甚至倒闭,有实力的企业完全可以迅速行动,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市场波动有周期性现象,在低潮期加大投入,到市场复苏时,正是项目产出期。有条件的企业完全可以抓住当前低成本期,果断加大项目投入,为市场回暖积聚后劲。目前,股市相对低迷,楼市观望者增多,战略投资者开始调整资本投向,流动资金不足的企业完全可以乘势而动,寻求战略合作。第五,对我们广纳人才是一个机遇。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些财经特别是金融类高端人才正在寻找新的出路,不少在海外学习、工作的人员相继回到国内,沿海地区部分企业的科技、管理人员开始把目光转向内地,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我们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延揽更多、更好的人才。机遇是最可宝贵的发展资源。发展的竞争,就是抢抓机遇的竞争。优势不是天然形成的,是在抢抓机遇中形成的,而差距总是在一次一次地丧失机遇中拉开的。我们一定要敏锐发现机遇、用足用好机遇,努力实现合肥发展的新跨越。
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与压力相伴。中央明确,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是中央审时度势,把握经济运行全局作出的重要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最重要的就是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迎难而上促发展。合肥是一个发展中的中部省会城市,要缩短与先发地区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加快加快再加快。新的变化就有新的竞争,现在各地都在抢抓机遇促发展,合肥要在这一轮竞争中不致落伍掉队,同样必须加快发展。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要为全省发展大局多担责任、多做贡献,还是必须加快发展。可以说,能不能进一步加快合肥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既是对我们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快合肥发展,在总体工作布局上,一定要抓住关键,突出以下重点:
要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工作主线。现阶段合肥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发展不足的最大症结是有效投入不足。这几年合肥之所以发展步伐加快,一个重要举措,或者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狠抓有效投入不放松。实践证明,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发展。在形势趋紧的情况下,谁上的项目多、上的项目好、上的项目大,谁就积蓄了力量,抓住了机遇。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主旨在扩大投资规模,扩大消费需求,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格局。相对而言,扩大消费需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扩大投资规模的主动权就在我们自己手中。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关键领域;同时又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们缓解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十分有利。因此,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有效投入,抓项目建设,在加大投入中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大投入中转变发展方式,在加大投入中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要把提高发展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合肥发展不足,突出表现在经济规模偏小、盘子小,必须把壮大经济实力放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要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坚持速度为先的战略取向。这次金融危机充分反映出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的强劲抗风险能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沿海地区正在加速产业升级步伐,经过这一轮调整会站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形势催逼着我们在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必须重视提高发展质量。合肥科教实力雄厚,正是加速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的最大“本钱”。我们应当用足用好这一优势,在壮大支柱产业的同时,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引进制造业等项目的同时,全力培育新兴产业;在做优加工、制造环节的同时,逐步向研发、销售等高端环节攀升。只要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升级,就能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强劲动力。合肥这几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持改革创新,勇走新路、力破难题。但与先发地区相比,合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当前,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经济调整力度的加大,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内在动力、开辟了广阔空间。我们要继续按照“围绕发展、急用先改、系统规划、分批实施”的思路,抓住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抓住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多一些破题之作,少一些平庸之举,通过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作为中部省会城市的合肥,扩大开放是我们加快发展的生命线。越是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越要把扩大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入研究结构调整和产业分工的变化趋势,更多地走出去、请进来,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做足文章,在参与区域发展分工上主动作为。通过扩大开放,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提高自身推进发展的本领。
要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重要责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这是党委、政府的责任。越是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越要高度关注民生,这对温暖民心、凝聚力量至关重要。加强社会建设,加大民生投入,也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题中之义。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改善民生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实现改善民生与加快发展的共赢。要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大事、实事。要把进一步扩大消费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结合起来,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扩大居民的消费能力。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