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市长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座谈会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前与毛万春书记进行了沟通汇报。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按照省里要求,结合许昌实际,对产业集聚区建设进行全面的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为应对危机保增长,为实现“双11”奋斗目标提供保障,更为许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发挥支撑作用。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推进力度是比较大的。*年,我们就提出发展集群经济,在全市确定了9个工业集聚区,专门召开了工业集聚区发展座谈会,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年,市政府先后2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解决工业集聚区发展问题和许昌至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建设问题。*年,我们组团到环渤海经济圈,实地考察学习了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5月份又在襄城县召开全市工业集聚区发展座谈会。今年,市政府第46次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中原电气谷发展问题,今天又召开产业集聚区发展座谈会,研究部署集聚区建设问题。可以说,产业集聚区建设十分重要,是抓经济、抓产业、抓项目的主要载体,是省里有要求、我们也看准的事情,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决不放松地紧抓下去、大干下去,只要坚持数年,必有成效。
刚才,中原电气谷办公室和8个县(市、区)分别汇报了集聚区建设的情况和今后的打算,总结成绩比较实在,推进成效富有特色,分析问题比较客观,下一步工作的思路比较清晰、措施比较得力。今天会上还下发了《关于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下面,我讲4点意见。
一、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许昌有基础,有亮点,有压力,有机遇,务必坚定信心
所谓有基础。我市集聚区建设提出早、起步快、基础好。*年,我们立足于产业立市战略的实施,立足于资源要素瓶颈的破解,立足于特色主导产业的打造,规划了9个工业集聚区,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推出了许昌至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推出了20个产业集群,推出了中原电气谷,最终形成了“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的格局。在此期间,市里先后下发了《许昌—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和提升工业集聚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培育20个重点工业产业集群的意见》,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从目前来讲,产业集聚区建设有4个方面的成效: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0个重点集聚区现有企业131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4家。*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6.5亿元,同比增长24.6%。今年1—4月份,实现工业增加值35.3亿元,同比增长21.5%,正在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二是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10个重点集聚区安置就业12.2万人,其中许昌经济开发区1.8万人。三是项目入驻率不断提高。*年,10个重点集聚区新上项目127个,完成投资52亿元。今年1—4月在建项目132个,完成投资24.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35.7%,其中新上项目71个,项目入驻率69%。四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年,10个重点集聚区新增基础设施投入6亿多元,新增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总建成面积48.1平方公里。特别是标准厂房建设成效明显,建成标准厂房130万平方米,其中襄城县标准厂房建设富有实效,目前开工建设标准厂房面积近7万平方米。与此同时,集聚区的管理体制、融资平台、招商引资都在有序的落实。
所谓有亮点。一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的产业体系,已经成为许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成为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和隆起带。二是培育了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以中原电气谷为代表的8个产业集聚区列入省级重点,为许昌今后的发展抓住了机遇,争取了政策,整合了要素资源,赢得了发展空间。三是发展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食品加工3大主导产业,烟草、电力电子、超硬材料、发制品4大特色产业。1—4月份,3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7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达到54%。我市的发制品产业拥有116家企业,4.3人就业,产值达到了28亿;金属冶炼加工业产值超过了10多亿,主导特色优势日益彰显。四是壮大了一批大企业集团。如许继、黄河、众品、青山金汇、瑞贝卡等,在我市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一批新的成长性较强的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五是启动建设了中原电气谷。中原电气谷从概念提出、具体谋划到实施落地,仅用一年时间。目前已经成为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点,成为许昌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
所谓有压力。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虽然呈现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认识不够到位。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有些领导没有把产业集聚区发展放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去对待,对谋划,去落实,没有给予应有重视、强势推进,而是一般性地去抓、一般性地号召而已。二是发展不够平衡。从汇报来看,从规划来看,哪些地方是实实在在地做,哪些地方是搪塞应付地做,哪些地方是按照规律、结合实际地谋划,哪些地方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一目了然。有的拉开了框架,形成了产业,落地了项目,有的几年如一日没有变化。三是项目用地不足。普遍存在土地制约,甚至有的集聚区出现了“有项目无土地”的局面。据测算,目前重点产业集聚区共需建设用地14100亩,而存量土地仅有500亩,用地缺口很大,影响着项目的落地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四是管理工作薄弱。总体来看,最近一个时期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机构、管理体制有所完善,但个别产业集聚区仍然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没有专职的人员来干,没有专项的经费来保障,制约了集聚区发展。五是横比差距较大。从4月份全省项目观摩的情况来看,我们与外地、与周边市县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就市级层面来看,我们不如洛阳、三门峡;就县级层面来看,我们不如驻马店的平舆、周口的扶沟,与南京市的江宁开发区相比差距更大。困难和问题意味着压力、意味着潜力、更意味着动力。
所谓有机遇。当前,我们虽然正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也存在着在危机之中、危机之后浴火重生、提升水平的重要机遇。第一,中央、省、市一系列投资拉动、促进发展的决策所带来的机遇。要扩大投资、扩大消费、大上项目,就得有上项目的地方、上项目的平台、上项目的载体,就得有地方去布局这些产业和项目,集聚区就是最好的平台和载体。第二,省委、省政府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所带来的机遇。4月24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并为每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要抢抓政策机遇,用好政策措施,推进产业集聚。第三,沿海发达地区加快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向型、创汇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的趋势更为凸显,此时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积极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好时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已明确提出要积极承接、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基于上述表明,许昌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基础、有亮点、有压力、有机遇。全市各级各部门、各个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一定要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切实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集聚、推进产城融合、应对金融危机,务必提高认识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是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早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经济学就提出了集群经济概念,要义是指外部经济因素在同一区位的集中。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要义是相关的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美国、德国、日本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依据集群经济、产业集群的概念,谋划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思路,先后涌现了钢铁、汽车、电子、医药、新型建材等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取得了成功经验,比如日本的汽车、韩国的电子、美国的钢铁、电子和电器、德国的汽车制造等。20世纪90年代,我国北京中关村电子产业区兴起,广东东莞电脑产业群出现,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井喷式发展,形成了服装加工、鞋帽生产、纽扣、拉链等产业集群。这些情况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乃至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通过总结、归纳、提升,上升为政府决策层面宏观指导的意见。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从中央到地方,从理论到实践,都在探索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的路径,事实也证明了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区域经济的最佳载体和抓手。
这里,还需要明确工业园区与产业集聚区的区别。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建设,初衷主要是引进外资,是外力驱动型的增长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能形成园区与产业的联动发展。产业集聚区强调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内力驱动型的增长方式,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是外力与内力共生的发展模式,所以园区和集聚区在概念上是不同的。
刚才,我们梳理了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脉络和有关概念,目的是使同志们在理性上深化认知程度,从而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下面,再讲4点认识。
(一)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产业集聚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则要解决怎么样发展、发展为了什么的问题。当前,中国的发展正处于高速成长、加快推进的时期,如果按照高耗能的发展模式,资源、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都承受不了,是走不通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许多国家都在反思自己的增长方式、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包括能源政策。我们强力推进许继风电产业园建设,就是要在产业结构和布局上,适应能源结构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节约了大量建设用地,高效配置了各项生产要素,切实转变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发展模式。特别是襄城县煤化工循环经济集聚区,把高耗能、高污染的煤化工产业,转变成为一条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既促进了资源节约,又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经济学中有一种“羊群效应”理论,领头羊到哪里吃草,其它的羊就要到哪里扎堆,这种示范性、聚集性、协同性的作用,是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地方经济发展而言,产业集聚区是促进产业地域化集聚、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我们依托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了电力电气、发制品、超硬材料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集聚了关联企业,延伸了产业链条,产生了规模效益,形成了竞争优势。特别是中原电气谷的建设,已经引起了国内众多相关企业的关注,预计到2012年,中原电气谷将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河南省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主要以中原电气谷牵头,集聚效应已经彰显。因此,加快集聚区建设,是迅速集聚产业,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内在动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最有效方式。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推进产城融合。城市是高度集约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进程,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城市发展的规模和进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城镇化的强力推进,就没有现代化的实现,无论对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城市都是一个高度集约、高效配置资源的重要载体。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以经济功能为主,纯粹的政治城市、文化城市极少。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和美国的华盛顿作为政治中心,都是历史上由民族问题、战争问题妥协达成的结果。即便一些文化城市,包括日内瓦等国际化组织、机构聚集的城市,也是以服务业、旅游业为支撑的。全球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的是有城无市、有城无人,有的是无序转移、无法容纳。印度等南亚国家和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无序转移,但由于缺少产业支撑,无业可就,最终容纳不下,陷入了城市化的陷阱。所以,城市发展必须以产为基、因产兴城、产城融合、产城一体,这是国际上城市发展的经验。我国有很多依托城市发展产业,以及依托产业兴建城市的范例。有些是因产兴城,比如大庆市、濮阳市因油而建,平顶山市因煤而建,三门峡市因水利枢纽而建。有的是通过建设城市吸纳就业、发展产业,比如深圳、北京、上海、苏州等,是先发展城市,然后兴建产业,这样才能产城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既加快工业化进程,又加快城镇化进程。许昌经济开发区建设就体现了产城融合的理念,建成区面积已达7.5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08家,就业人数1.8万人,基础配套建设较为完善,人居环境日益优良,已经成为产业之城。
(四)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影响最深的是那些生产经营粗放、体制机制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的行业和企业。发展产业集聚区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服务配套、市场扩张,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
总之,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佳载体,是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具体途径,是推进产城融合、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抓手,是应对危机保增长的务实之策、理性之策,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关键在于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项目支撑、促进要素融合、形成产业集聚,务必狠抓落实
加快产业聚集区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总体要求,加强科学规划,加大项目建设,加速要素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当前和今后需要抓住以下4个关键。
(一)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集聚区建设。规划是灵魂,是前提,是保障,是指导集聚区建设的“大政方针”。对于即将下发的《关于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从而提升产业聚集区科学规划的水平,引领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一要不断提升规划。合理布局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使集聚区既具备产业支撑以聚集财气,又具备生活功能以聚集人气。要加快编制控制性详规,6月底前实现重点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规全覆盖。二要严格审批规划。加快与省政府的对接,争取6月底前8个省定集聚区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复。集聚区规划要坚持两级审批制度,确保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三要认真落实规划。规划一经确定,即具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有序开发、分步实施,严禁随意变更。执行规划要形成联动机制,加强规划执法,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坚持以重大项目支撑集聚区建设。项目承载投资、支撑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产业集聚区尤为需要项目支撑。一要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对于产业集聚区61个续建项目,要强化责任,加大力度,力争早日投产。对于产业集聚区71个新开工项目,要创造条件,加快建设,尽早形成施工高潮。二要抓住机遇谋划项目。当前,国家和省都在制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产业振兴计划,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谋划、启动一批重大项目。要充分利用危机下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对接转移项目。三要严格标准选上项目。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中落后项目,重点谋划和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成长性快、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市发改委、环保局、国土局要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对于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项目,坚决不环评、不供地、不审批。
(三)坚持以要素集聚加速集聚区建设。生产要素具有流动性,其集聚程度决定于“粘力”大小。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区,必须加快集中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强大的要素支撑。一要搭建平台,集聚资金。用好省政府对每个集聚区800万元的补助资金,6月底前完成全部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的组建,同时要充分运用BOT、BT授权经营等多种运作模式,吸纳国内外资本。要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依法设立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土地出让收益资金等财政资金,要重点向集聚区倾斜。二要用好政策,集聚土地。抓住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机遇争取土地指标,争取到的土地指标50%要用于集聚区建设。要尤为重视推进和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指标,重点满足本区域产业集聚区建设需要。要根据“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按照投资强度、投入产出率、科技含量等控制指标供应新建项目用地,解决土地要素供给。三要强化创新,集聚技术。抓好集聚区创业中心、研发中心、孵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要发挥河南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优势,以许继集团、黄河实业等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为主体,推进中原电气谷风力发电产业技术创新。要加强科研院所与集聚区产学研联合,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要加快许昌电气工程职业学院、许昌技师学院的组建,强化人才培养和储备。
(四)坚持以产业集群提升集聚区建设。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必须注重集中布局、集聚要素,致力打造产业集群。一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要素聚集。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黄河集团、众品实业、青山金汇、西继电梯、天昌烟草、森源电气等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强的企业,形成产业核心主体,示范、带动产业集聚发展。要大力支持有扩张能力和扩张意愿的远东传动轴、西继电梯、阳光电缆等优势企业以战略重组等方式,引进配套企业,建设大型产业制造基地。二要打造主导产业引领产业集聚。全市10个重点产业集聚区都要选准优势,找准定位,重点培育1—3个主导产业,走主导产业带动集群发展的路子。三要构建产业体系推进集群发展。通过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集群。要围绕龙头企业拉长链条,促进产业上下延伸、侧向配套,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要围绕主导产业健全配套,发展专业化配套产业,形成集聚效应。要围绕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拉长链条,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
四、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保障在于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目标考核、优化政务环境,务必常抓不懈
增强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必须完善基础功能、改善服务质量,必须抓好机制创新、环境创优,真正使其成为要素集聚的“洼地”,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要强化设施建设,完善基础功能。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就无法实现集聚,集聚区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各县(市、区)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市场化、企业化、民营化运作,加快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区的凝聚力和承载力。一要加快供电、供水、供气、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省、市重点集聚区年内达到企业和项目入驻标准。二要加强重要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按照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市里将逐步建设形成“两主干、三城际”的快速交通格局,“两主干”就是正在拓宽改造的京珠高速公路和石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三城际”就是安信货运城际通道、许昌—郑州的客运城际通道、许昌—机场—郑州的城际轻轨。有关县(市、区)也要考虑把集聚区建设与交通设施完善结合起来,因为交通优势不明显、区位偏僻封闭,同样无法实现产业集聚。要及早谋划和加快完善电、气、热等能源基础设施,争取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去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三要采取统一建设、企业自建、政府扶持等方式,加快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建设,降低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成本,吸纳中小企业快速集聚。四要推进产城融合,加快完善学校、医院、住宅、服务网点等设施建设,增强城区服务功能,逐步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宜业、宜商、宜居的产业新城区。
(二)要推进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如果说产业集聚为企业发展优化了环境,那么机制创新就是为产业发展优化了环境。在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上,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优化职能配置,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市里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献波同志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系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协调、解决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规划实施、政策落实、要素保障和统筹协调等工作。5月底前,各集聚区要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6月份组织相关县(市、区)和部门,到省内的一些县级产业集聚区进行考察学习,适当时候再到省外的产业集聚区进行学习考察,通过学习不断推进管理创新。
(三)要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区域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集聚区企业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建立健全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满足集聚区在科技、劳动、培训、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对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所有服务性事项全部实行社会化服务。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积极转变招商引资的理念和方式,更加注重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项目招商,特别要通过完善产业链条来留住企业,让企业候鸟栖息在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链上。认真落实省、市赋予各类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对于入驻企业和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手续,由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全程,限时办结,加快实施。
(四)要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强化对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的督导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委要把10个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督导重点,保证每季度督导一次;对进展情况好的进行表扬,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通报批评。要加强对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的目标考核,奖优罚劣,形成机制。统计、发改、财政、税收等部门,要按照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指标统计体系和考评体系的要求,加快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考评体系,对产业集聚区建设进行目标考核。市政府每年根据考核情况,对发展速度快、质量好的产业集聚区给予奖励;对发展速度慢、考核达不到要求的,给予通报批评直至取消相应优惠待遇。
同志们,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既是决战二季度、齐心保增长的现实需要、迫切需要,更是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长远之策,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同心协力,强化措施,克难攻坚,真抓实干,促进全市产业集聚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要通过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真正使产业集聚区成为许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成为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