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深化合作共建动员会讲话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深化合作共建动员会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深化合作共建动员会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区农村工作会议是新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区性大型会议。今天的会议我们首次请乡镇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和全区50家优强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主要是考虑到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已经涵盖了乡镇党委政府的所有工作,根据“两个趋向”转换规律的要求,需要把握全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合力推进。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第二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研究部署20*年我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查找不足,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提出的“带头率先崛起、努力走在前列”的战略取向,以湖州浙大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契机,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农村建设“六大工程”,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强化项目合作,深化合作共建,注重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认识不断深化、力度不断加大、建设全面推进、成效初步显现的可喜局面。20*年,全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8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农业增加值达到11.3亿元,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65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已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农村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繁荣兴旺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实施农业“3511”工程为抓手,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一是三大特色农业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区食品加工园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集聚功能不断增强,选址入园企业18家,已完成投资4.15亿元,11家企业已经竣工,其中5家已经投产,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4亿元,带动农户1.5万户、联结基地5万亩,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南太湖吴兴生态农业科技园已建成发挥效益,被列为浙江省循环经济示范点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黄泥拱笋竹生态科技园已基本完成园区道路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级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区。二是农业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明显。龟鳖、温氏肉鸡、蔬菜、笋竹、花木茶果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总收入达11.14亿元,占一产总收入的60%,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万亩、绿色食品6只,“银河”大米、“大东吴”豆制品分获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三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71家,带动农户6万户,联结农产品生产基地16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4.14亿元,中味酿造公司率先进入农业“亿千”企业行列,并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农业实际利用外资3664万美元,企业装备能力进一步提高。四是农村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比重达到61.7%,非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68.6%。

(二)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突破口,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新增受益人口5.3万人,累计达到21.56万人,受益面达81.5%;完成3个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和1个市级示范村建设。八里店镇章家埭村荣获“首届浙江魅力新农村”称号。全面开展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乡镇覆盖面达100%,行政村覆盖面达80%。全面启动8个农村新社区建设,其中老虎潭水库移民安置区和八里店社区二期已经建成。村村通公路、城乡公交一体化和道路等级化达到三个100%,完成538公里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老虎潭水库大坝顺利截流,完成4座病险水库加固和152公里河道整治,改善农民饮水条件2.73万人。完成土地整理开发复垦1万亩。积极开展生态镇、村创建活动,八里店镇、妙西镇分别创建成为省级和市级生态乡镇,创建市级生态村3个。

(三)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教育“四项工程”,20*年秋季起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免收杂费,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6.3%。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加率达到93.96%,农民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1.32%,17.87万名参合农民得到免费体检,计划生育符合率达97.82%,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92.5万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围绕建立“五统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目标,有效整合救助资源,积极探索困难群众救助帮扶长效机制,全年发放救助资金1260万元,救助人数达1.8万人次。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5%,完成249户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加快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新增农民信箱用户6200户,通过免费配送电视机、电话机,全区城乡所有低保家庭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话。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即征即保、应保尽保。提前一年实现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放心店全覆盖。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十百千万”工程,总投资2600万元的国家级南太湖全民健身基地投入使用,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蓬勃开展。

(四)农民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把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着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完成培训2万人,培训转移率达74%。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创建省级文明村2个,区级文明村16个,区级文明家庭100户。深入开展“宣讲形势送政策、建设新农村当主角、实验示范区作先锋”等新农村建设宣传教育和“当创业新农民、奔共同致富路、建和谐新家园”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在全区上下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积极性。

(五)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按照“推进三项改革、破解二大难题”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体制机制保障。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全年财政预算内投入“三农”资金达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3%。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力度不断加大,用于“三农”贷款比重达到76.5%。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深入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创建省级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3个。全面完成八里店镇王家田村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

(六)合作共建取得初步成效。以湖州浙大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契机,突出重点,强化合作,已有26个项目与浙大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20个项目已实质性启动,校企合作的“吴兴板块”效应初步显现。扎实推进各类合作共建活动,全区所有行政村都确定了一名区级机关公务员联村结对,119家企业与95个行政村开展村企共建,20个村(镇)与驻吴部队实行军民共建,12家工商企业与19个经济欠发达村建立合作帮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外力支撑。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新农村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较难”上:一是建设全面推进在认识上做到真统一较难。还存在着上面热、部署工作多,下面冷、有效抓手少;重表象、重形式多,讲究实际、解决问题少;“等靠要”向上要求多,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少;重硬件建设多、重素质提高少。二是持续增长较难。这几年农民收入连续高位增长,主要依靠农产品价格上涨、气候帮忙以及各项支农扶农政策的拉动,农业“低、小、散”的生产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还很弱,农民培训转移的速度还不快,特别是农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困难村脱贫难。三是城乡差距缩小较难。农民群众对改善农村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历史欠帐太多,基础设施投入还不够有力,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还不广,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四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平稳增加较难。一些行政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发展集体经济受到很多条件制约,找不到发展路子,要步入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还任重道远。五是社会稳定较难。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特别是征地拆迁难,主要是引导不够,眼光较短,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恋土思想,二是工作宣传不到位,三是工作方法简单,没有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成为农民自觉行动,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压力还很大。

二、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扎实推进今年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两个趋向”的科学判断,作出的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思路和总抓手。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合力推进,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建设路子。

按照中央、省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今年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区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带头率先崛起、努力走在前列”的战略取向和“争创经济强区、建设和谐吴兴”的总体目标,以湖州浙大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契机,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深化合作共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主要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20%,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农业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比重提高到65%,力争新增“亿千”农业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创建市级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镇1个,实验示范村5个,年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50个;新建农村新社区7个,新增20个行政村村庄环境整治,新增受益人口1.8万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面达到100%;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8万人,培训转移率达到70%以上;实施新农村“六大工程”重点项目50个以上,其中完成校企合作项目20个。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六个抓、六个新”:

(一)提升产业抓增收,着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产业

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结合我区实际,产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以工业化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重点做到“三个突出、三个调整”:

1、突出现代农业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我区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要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所谓传统农业是指品种结构单一、小农经营,具有高投入、低竞争力、低产出、低科技、低效率、低素质特点的农业生产模式。而现代农业是指以高效生态为主攻方向,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把落后的农业逐步改造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持续发展农业。如,浙江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基地规模860亩,主要以生产蔬菜、食用菌为主,公司采用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灌溉、有机肥料施肥以及以植物提炼的药物进行防病治虫等有机生态技术,成为全省唯一一家通过国家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认证的有机蔬菜农场,已进入国际知名的家乐福超市连锁经营,效益成倍增加,基地每亩毛收入达6万元,净收入1万元以上。同时,通过实行家乐福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种子供应、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产品产地编码、统一订单收购、统一产品检测、统一保鲜加工、统一超市连锁经营”的产业化模式,带动农户2400多户、订单蔬菜面积1.2万亩,使订单农户比其他农户平均每亩增收3000元,最高增收1万元。又如,味源公司引进意大利先进的全套加工设备,已成功开发胡萝卜、南瓜、青梅、桑果等10多个品种的果蔬浓缩汁,去年该公司生产的南瓜汁经过严格检验(仅农药残留量指标就达到2*项),已成为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原料生产基地,现又与英国联合利华、法国达能两家世界500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该公司带动农户达到5111户、联结基地1.8万亩,其中本市1400户、5800亩,亩均净收入达1232元,是种植水稻的近3倍。我区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就是要以实施农业“3511”工程(区食品加工园、南太湖吴兴生态农业科技园、黄泥拱笋竹生态科技园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十佳现代农业示范企业、一个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为载体,具体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做大做强做精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如,东林镇的龟鳖产业已发展到1190户、饲养龟鳖近2000万只,农户养殖净收入6700万元,户均净收入5.6万元,全镇农民人均仅龟鳖养殖净收入就达2000多元。象东方村养殖户达到144家,占全村总户数的47%,龟鳖养殖净收入达到700万元,全村人均仅龟鳖养殖一项纯收入就达5000多元。又如埭溪镇盛家坞村的陈根泉承包的4亩毛竹山原来亩均纯收入仅为557元,去年在黄泥拱笋竹科技园的带动下,通过推广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等适用技术,亩均收入达到2287元,增收3倍多。因此,要紧紧围绕“具有区域知名品牌、有相当市场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在农业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拥有连片高效生态基地、带动农民增收明显”的目标,突出龟鳖、蔬菜、温氏肉鸡、笋竹、花木茶果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生态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的思路,加大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力度,全面完成南太湖吴兴生态农业科技园、黄泥拱笋竹生态科技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力争农业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比重提高到65%。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强大的农业科技研发攻关、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如,东林镇引进的省农科院胡征令研究员建设的150亩果园,通过引进清香、翠冠等新品种和梨果套袋、棚架式栽培等新技术,亩收入达到4667元,是一般梨园的2倍。如,近年来,我区已建成织里镇伍蒲村等农桑14品种高产桑园近6000亩,该桑树品种平均每亩可产桑叶3200公斤(一般老桑园仅为2200公斤)、全年可饲养蚕种5.2张(一般老桑园饲养3张),去年亩均养蚕收入达到6000元,每亩比一般老桑园多产出2400元。又如,上跃龟鳖有限公司已成功引进繁育国内外野生、高档和珍稀龟鳖品种30多个,目前已经着手开发龟鳖的深加工,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已成功走出一条新品种引育、规模化养殖、深加工销售的龟鳖产业发展新路子。今年,我们在全区实施“十村百户农业科技示范”活动,紧紧抓住湖州浙大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的有利时机,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争年内基本完成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检测中心和果蔬浓缩汁研发、调味品开发、龟鳖特种水产引育加工、有机蔬菜生产技术推广运用、优质水果开发五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与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重点培育10个农业科技示范村和1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探索农技推广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机制,建立“企业+农技人员+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紧密联结的新型农技推广新模式,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三是强化市场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最终要通过市场来检验,农产品品牌质量和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如,中味酿造有限公司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家庭小作坊开始起步,通过以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会为载体、积极拓展市场,产品已基本覆盖全国知名的超市、大卖场,并出口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调味品生产规模位居华东地区之首,辣椒酱销售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带动区内农户3000户、建立基地3500亩,农民亩均订单净收入达到2000元,并积极走出去在重庆、四川建立榨菜、辣椒生产基地2万亩,一瓶小辣酱走出了一个大市场。要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品牌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扎实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推广,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确保今年争创省级名牌或著名商标2只,新增无公害基地3万亩,新增无公害、绿色农产品8只,力争农产品自营出口4000万美元。

2、突出培育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调整农业组织结构。加快培育土地产业效率高、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生产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现代农业主体培育上,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要培育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如,温氏公司通过为养鸡户赊欠苗鸡、饲料、疫苗,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和按保护价全额收购商品鸡的“公司+农户”产业化运行模式,使养鸡业成为我区及周边农民持续增收的致富产业。尽管从20*年10月至20*年6月全世界养鸡业受到了禽流感疫情的严重冲击,但是温氏公司宁可平均净亏损3元/羽还是按保护价全额向农户收购,使禽流感疫情对养鸡业的影响降低到了最低限度。目前,公司带动我区养鸡户774户、拥有鸡棚48万平方米、全年上市肉鸡1800万羽,每羽净利达到1.47元,户均净利3.4万元,平均每平方米净利达55元。像妙西镇南埠村的郑连根农户,现有鸡棚面积900平方米,去年饲养肉鸡4期,全年上市量4万羽,平均每羽净利润1.93元,全年净收入7.8万元,平均每平方米净利达87元。由此可见,办好一个农业龙头企业,往往能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因此,要按照“统一产业定位、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设施配套”的要求,年内全面完成区食品加工园污水处理、供水、亮化、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当年完成投入2亿元,新增投产企业6家、开工企业2家,食品加工园年销售收入达到7亿元以上,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功能和农产品加工业龙头板块效应。特别强调要充分依托我区民营经济发育较早、资本雄厚的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积极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从现代农业中得到丰厚的回报,又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雄厚的资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全新的管理理念,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实现“双赢”。二是要培育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服务功能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业服务多头多门、产加销衔接不紧密、不配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如,东林镇清波龟鳖专业合作社不仅为养殖户提供信息引导、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还组织会员开展贷款联户担保、产品联户销售,去年联户担保贷款近3000万元,通过联户销售上市价格高出0.2—0.3元/斤,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中贷款担保难、产品销售难等突出问题,推动了龟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组织农业专业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社,特别是要把村级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组建产加销一体化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培育规模集约、有较高效益的农业专业大户。我区农业普遍存在着副业化、兼业化、老龄化和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一些村虽然劳动力转移较快,但农业规模经营发展不快,主要原因不是农户不愿转出土地,而是缺乏有高产出高效益、能出高租金的经营主体承租土地。如,织里镇汤娄村已形成了以木业、铝合金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全村90%以上劳动力已转移就业,今年村两委会通过江苏4名特种水产养殖大户,组织农户把2400亩水田(全村总水田2864亩)转包,农户获得每亩600元的租金收入,既实现了规模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又使转移农户在工资收入的同时得到了较高的租金收入。因此,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土地向产出率高的生产经营能力集中,实现零星分散的家庭小规模生产向规模集约的现代农业转变。

3、突出区域块状经济发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区域块状经济是农民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如,八里店尹家圩村的经编产业,全村已形成经编企业120家,占786户农户的15%,其中:销售收入超千万元企业达到2家,超百万元企业达到20多家,经编产业吸纳了本村450名劳动力就业,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23%,还吸纳周边村近600名劳动力就业,去年全村经编销售收入达到2亿多元,全村人均销售收入达6.6万元。要加快区域块状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传统家庭工业是指小规模、作坊式、松散型、低层次、粗放型、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的生产模式。而现代家庭工业是规模型、集约型、配套协作型、科技型、品牌型、资源环境友好型的组织模式。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要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资、项目推进、平台打造、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在平台构建、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品牌创建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域块状经济,形成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特色鲜明的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板块,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加快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区实际,可以在以下八种模式上作探索:一是工业企业带动型。对有产业基础、条件好、适合工业发展的村,如织里镇的大港村,可以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推动工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一体化,从而实现和谐发展;二是特色产业带动型。对具备一定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或种植业优势的村,如八里店的尹家圩村、织里镇的汤娄村,可以重点围绕一个产品或产业链来做大做强做特,推进专业化生产经营与合作,带动全村乃至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板块;三是畜禽养殖带动型。对畜禽业已有一定基础、资源条件比较适合的村,如东林镇的保永村,可以在畜禽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整合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带动农户,促进农民增收;四是休闲产业带动型。对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具有独特乡土文化底蕴的村,如妙西镇的肇村,可以通过发展集观赏、娱乐、知识教育于一体的观光休闲产业的发展和带动,推动农村休闲产业的加快发展;五是商贸流通带动型。对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有一定物流基础的村,如道场乡的南墩村、织里镇的东湾兜村,可以做大做宽商贸流通服务和市场网络,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商贸型新农村;六是旅游产业带动型。对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比较鲜明、生态环境较好的村,如埭溪镇的红旗村,可以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资源为依托,以农家乐等旅游活动为内容,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七是合作组织带动型。对已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如东林镇东方村、妙西镇关山村,可以通过培育和壮大“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以农业合作组织为依托,把农民组织起来,整合资源,促进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突破原有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扩大农业专业合作,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八是劳务经济带动型。对产业发展薄弱、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村,如妙西镇石山村,可以通过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厂、进城、进镇,通过转移农民来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大投入抓建设,着力建设城乡互促共进、共同繁荣的新村镇

要着眼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传统农村改造建设成为现代社区,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我区作为中心城市的所在地,要围绕以城市为中心、东部新区为重点、乡镇为骨干、农村为腹地的建设布局,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着力优化农村产业和人口布局,整合资源、梯次推进,加快新村镇建设,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共同繁荣。

1、要全力打造中心城市东部新区。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集聚优势产业的中心区”的目标定位,按照“三进三转”的理念,突出工业平台、西山景区、中央商务区和环渚工业园四个重点区域,加快推进道路、管网、绿化、水系及公建项目建设,加大工业项目推进力度,不断完善提升新区功能,着力建设基础设施功能完善,承载力、带动力和辐射力较强,集聚效果最佳,主导产业明显的湖州中心城市东部新城,使区域内农村成为城市的新社区、农民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

2、要加快推进集镇建设。集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肩负着联接城乡的功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节点,是农民就近转移和就地创业的主要平台,也是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和农村公共服务的中心。如,埭溪镇已转移办企业的829人中,有占83%的人在集镇,转移经商的2*7人中,有占56%的人在集镇,转移打工的3996人中,有占76%的人在集镇,全镇已转移居住的4*户中,有占46%的户在集镇购房落户。由此可见,由于集镇具有落户门槛低、兼有城市集聚产业、人口的功能,又适应大多数农民转移能力素质较低及兼业的需要,往往是农民初始转移就业的主要平台。因此,妙西、埭溪、东林等乡镇要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的要求,根据产业特点、功能定位和村镇体系布局,在建设发展空间、产业人口布局、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加大平台建设和项目推进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积极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型、商贸型、高效生态农业型强镇。确保今年有1个镇创建成为市级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镇,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把集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新型城镇。

3、加大农村新社区建设力度。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量力而行地推进新村整治和建设。在建设方式上,结合我区实际,应坚持“两为主一并重”的方针,就是中心城市规划区内以拆旧建新为主,按照“三进三转”的理念,加快建设优势特色明显、集聚程度较高、公共事业配套的农村新社区,今年新建农村新社区7个;中心城市规划区以外的,以旧包新和环境整治为主;中心镇以拆建和整治并重。通过村庄整治和建设,使我区具备“过得硬的点、叫得响的线、拿得出的片”,体现吴兴的形象与特色。

(三)突出重点抓整治,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新环境

基础设施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优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通过几年来“康庄工程”和“百千工程”的实施,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但目前农村建设乱、饮水难、环境差等问题仍然存在。

1、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做到两个延伸,一是要向基地延伸;二是要向自然村延伸。今年,要进一步巩固康庄工程建设成果,完成农村联网公路建设53公里、农村危桥改造13座。要继续抓好水库保安、农民饮用水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完成水库保安3座、改善农民饮用水2万人、新增农田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全面完成老虎潭水库征迁。要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一把手”责任制,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要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确保完成土地整理5000亩、土地开发2000亩和建设用地复垦1000亩。

2、要加强村庄环境整治。要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按照优化人口布局、改善人居环境、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公共服务配套的要求,全面完成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特别是要超前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把村庄规划与农村宅基地复垦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撤并低、小、散的村庄,加快向中心村集聚。要进一步推进整治扩面。根据我区平原、山区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村联片地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创出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特色鲜明的亮点。确保完成20个行政村整治,创建市级以上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6个,累计达到18个,新增村庄环境整治受益人口1.8万人,累计达到23.36万人,受益面达到87%以上。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开展改路、改水、改电、改房、改厕以及河道净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夜间亮化,切实加强长效管理,营造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

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继续抓好农村“五整治一提高”,大力开展畜禽粪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整治、垃圾固废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河沟疏浚整治,提高农村绿化水平,使村容村貌、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要加快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创建,创建市级以上生态乡镇1个、生态村6个。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的覆盖面,年内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特别要落实农民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农民“自我管理、主动参与、自我约束”的长效保洁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区域内重点污染源治理达标率达到95%。要大力开展河道整治,确保完成100公里以上。要加快东部、埭溪、东林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1-2个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要继续深入推进矿山企业综合整治,确保关闭矿山3家,矿山开采规模压缩7%,完成废弃矿山生态治理项目5个。要大力开展绿化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创建4个省级绿化示范村。

(四)全面发展抓提高,着力营造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风尚

要着眼于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把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1、要进一步强化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加快标准化学校和信息化建设步伐,统一中心城和农村的生均公用经费,分批分期落实教师住房补贴,着力推进城乡教育投入、教育水平、教师素质、教师待遇均衡化,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事业的一体化。

2、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以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问题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全区城乡全部困难群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实施城乡困难群众“信息扶贫”工程,为看不上电视、用不上电话的困难家庭免费配装电话机和电视机,全面完成60户农村低保边缘户危房改造。以创建省级卫生强区和有中医药特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为载体,以药品采购、信息化和质量认证管理体系为依托,全面实现一体化管理,不断拓展提升“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内涵。要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面,确保人均筹资达到80元,门诊报销比例达到30%以上,实施看病实时刷卡报销,全面完成第一轮免费健康体检,努力做到“让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加强预防少生病”。全面实施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工作,力争农户参保率在80%以上。

3、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继续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广泛开展以“吴兴之星”为主题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村级文体场所行政村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全面推进省级体育强区和国家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区建设。

(五)以人为本抓培训,着力培育就业有技能、转移有保障的新农民

培育能够适应分工分业要求、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民就业的转移、农村居住环境的变化,必须把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摆上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主要在“三个新”上做文章、下功夫。

1、要把转移农民培育成为有就业技能、有创业能力的新工人。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稳定就业成为新的产业工人,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如,埭溪镇去年结合老虎潭水库征迁,创新培训方式,专门组织60名库区移民到永康学习五金机械制造和营销技术,目前已有48人从事五金加工和营销,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本地企业提供熟练的工人,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总结推广埭溪镇劳动力培训转移的成功经验,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产业培育、招商引资结合起来,进一步创新培训机制,大力推行企业下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和本地培训、异地实践的新型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确保今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8万人、培训转移率达到70%以上。

2、要把转移就业农民培养造就成为共享城市文明的新市民。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农民转移的各项限制,积极探索农民就业的援助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为农村劳动力在就业信息、就业登记、职业介绍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并在工资待遇、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平等的待遇,特别是要解决拖欠农民工资、劳动环境恶劣、安全保障等突出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转移就业农民成为共享城市文明的新市民。

3、要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具有思想道德素养的文明新人。要继续组织开展面向农村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新农村建设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农民群众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文明素质工程,大力开展农民能主动参与融入的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要继续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创建,以“五五”普法为载体,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依法表达合理诉求,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六)创新机制抓深化,着力构建活力竞相迸发、社会合力共建的新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的动力在于深化改革,着力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

1、要健全新农村建设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以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确保“三个持续增加和两条底线”:持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三方面的投入,守住不增加农民负担和不增加乡村债务这两条底线。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区农村合作银行更要坚持合作制改革方向,每年新增贷款要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贷款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要鼓励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的主体积极性,积极筹资筹劳,努力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农民积极筹资投劳、集体努力增加投资、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要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运行保障机制。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根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结合我区实际,要体现“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种类型、四个定”。一个核心:就是要强化村级班子建设这个核心。要适应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迫切愿望,加强“想办事、会办事、能办好事”的村级班子建设,尤其是要培养政治思想素质好、广大群众拥护、有致富创业本领、能带动农民致富的带头人,着力解决村级基层组织在思想观念、创业能力、带动农民致富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村级班子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两个重点:一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区别“村富民富、村穷民富、村穷民穷”三类不同村的实际,坚持一手抓弱村的发展增收,一手抓强村的改革提升,积极探索资源开发、资产管理、资本经营、社区股份制改革、村级留用地开发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力争全区年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0个以上。二是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去年,我区村级招待费最高的村为15万元,最低的仅为300元,相差悬殊。因此,要进一步深化以“两公开三到位四民主”为核心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和丰富农村基层民主形式,严格压缩非生产性开支,真正集中财力办大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三种类型:一类村,指经济发展有基础、区域条件好、集体经济较雄厚、农民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先行一步,在农业产业化、农民生活的舒适化、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村庄布局的科学化、村容村貌的美化、村级管理的规范化、文明创建的系列化、农民素质的知识化等方面起带头和示范作用。二类村,指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还不完善、农民人均收入在0.8万元以上的村。要把上级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做到农民生活基本宽裕逐步向富裕转变,集体收入由保障运转向发展工业转变,公共服务由服务生产向服务生活转变,村级环境整治由整治干净向生态优美转变,村级管理由行政约束向自觉依法转变。三类村,指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设施条件差、农民人均收入在0.8万元以下的村。区和乡镇要在领导力量、财政扶持、对上争取、企业税收、社会支持等五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同时要引导社会力量来支持和帮扶这些村的发展。四个定:在新农村推进中,要集思广益、体现民意,切实把“群众想的、政府做的”结合好、实施好。一是定事情,按照轻重缓急和群众的需求,每年确定要抓的几件实事;二是定标准,根据经济基础和条件能力,确定发展定位与目标;三是定时限,确定阶段性工作完成的时限,取信于民;四是定办法,确定推进工作的具体举措。

3、全面深化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合作共建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与资源,共同关心和支持,形成合力共建的工作氛围。一是要推进校企合作。紧紧抓住湖州浙大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的有利时机,要有效利用高校资源来提升产业层次,继续排出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实行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绩效跟踪评价,特别是要把项目推进的合力真正落实到专家、企业两个主体上来,主动加强项目对接合作,落实专人抓好项目推进,全力以赴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难题,确保今年完成校企合作项目20个。二是要推进村企共建。开展村企共建、依托企业力量助推新农村建设,是适应两个趋向转换规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载体,这不仅是一种帮助,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社会责任心的体现。我区工商企业数量较多、实力较强,不少企业主又出身农村,对“三农”有着深厚的感情,回报家乡父老、带动家乡发展的愿望也十分迫切。在座的各位企业家都要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村企共建,帮助理思路、谋发展,在扶持产业发展、吸纳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才培养、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落实合作项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企业与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三是要扎实开展区级机关公务员联村结对。进一步完善区级机关公务员联村结对制度,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要求、有举措、有成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真正使每个公务员成为新农村的宣传员、推进建设的指导员、对上协调的联络员、落实工作的督查员。四是要争取上级部门和部队的支持。乡镇和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以军民共建、市级机关文明单位结对共建、市硕博联谊会等形式为载体,锁定合作对口单位,明确合作项目,主动上门沟通,积极争取倾斜和支持。

三、加强领导,合力推进,切实把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要按照“分级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村帮扶、分线推进、分级考核”的要求,在工作落实推进上要体现“六个力”:

1、要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凝聚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我们要从吴兴长远出发,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把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贯穿到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广泛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坚决克服与己无关和消极无为的思想,切实增强工作的凝聚力,真正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2、要切实加强领导,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乡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必须把新农村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里,组建班子、配强力量,投入足够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找准切入点,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区级各部门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找准结合点,全力以赴抓好工作推进。要广泛动员机关干部、工商企业、社会团体等全社会力量,积极踊跃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形成强大的合力。

3、强化项目推进,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执行力。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项目的带动和支撑,必须把项目推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以项目带动建设,以项目检验工作的成效。区“六大工程”组已经排出今年新农村建设的50个重点项目,各个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和相关单位都要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细化目标任务、落实专人负责。具体要做到五个明确:明确定性和定量目标,做好定位;明确长远与近期目标,确定实施步骤和阶段性任务;明确重点,按照经济基础和区域条件确定重点,分层分类抓好推进;明确分工责任,量化细化到部门、单位和责任人;明确目标实现、任务完成的具体举措,增强可操作性,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4、积极培育典型,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破解难题。在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型特征、不同产业模式、不同功能类型,结合新村镇建设、村企共建、3511工程实施、十村百户科技示范等工作,每个类型选择1-2个试点,加强调研,大胆实践,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实验示范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力,以典型带动整体推进。

5、完善配套政策,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力。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的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向,研究制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逐年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涉农政策资源,统筹各项政策性资金,使农村道路交通、科技发展、农田水利等政策向企业带动能力强、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建设积极性高的地方倾斜,树立典型,创出亮点。

6、加强考核奖惩,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督查力。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奖惩力度,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以推进工作的成效作为检验一个地方领导班子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考核。要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考核体系和促进工作落实的各项制度,建立以收入增长为核心、富裕村、小康村、基本小康村三个发展层次和八种发展类型为重点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区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重大而又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把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