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建区管理总结会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建区以来政府工作回顾
建区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四大战略”,经济社会稳步发展,顺利完成了区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3.6亿元,比*年(下同)增长1.1倍;工业总产值120.4亿元,增长1.2倍;规模以上企业产值65.1亿元,增长4.7倍;全社会出货值31亿元,增长2.9倍;自营出口2.22亿美元,增长11.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亿元,增长2.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8亿元,增长5.8倍;财政总收入4.27亿元,增长3.5倍,其中区级财政收入1.33亿元,增长4.5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2.6:51.7:25.7调整为13.3:57.8:28.9。工业化快速推进,累计完成工业基础设施投入65亿元,开发面积25平方公里,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入55.5亿元。累计引进境外、区外投资项目785个,其中外资项目66个,实际利用外资1.43亿美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9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9家。实施技改项目252项,完成技改投入24.7亿元。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220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90项。新增省级以上品牌13只,获授权专利758件。第三产业起步良好,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被评为全国十大果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20亿元,金华汽车城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花木城多次举办中国苗交会和园艺资材博览会,金华汽配城一期主体竣工,浙中建材市场迁建工程开工,“无水港”、公共型保税仓库运行平稳,旅游、房地产、金融、信息等产业开始兴起,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高效生态农业快速发展,扶持“三农”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形成了五大主导产业和八大农业品牌,新增无公害种植基地28个、无公害养殖示范区7个,农产品商标36只,获省农博会金奖产品19只,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只。“李子园”牛奶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家,带动基地4.55万亩。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7家。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城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建成道路44公里,基本拉开了30平方公里城市路网框架,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路、*桥、区行政中心、*音乐广场、*文化公园、建筑艺术公园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成使用,20多家公建单位投入使用,房地产开发初具规模,百家企业开工、竣工投产。*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7.5亿元,建成道路50公里,*大道与*四海大道完成对接,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引进企业441家,竣工投产203家,开工建设182家。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投入19亿元,*、*、*高速公路和*东快速通道、330国道改造、二环路及*、十八里立交桥竣工通车,*铁路电气化改造全线运营,“康庄工程”胜利完成。完成*干堤加固14公里,河道整治73公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84座,省“千库保安”工程17座。实施村庄整治242个村,创建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45个,*镇“整镇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农民饮用水工程扎实推进,完成了“西水东调”工程和*镇、*镇城市管网供水,215个村完成村级管网改造,受益人口12.8万。完成了所有乡镇的生态规划编制,“811”环境整治和金华江“碧水行动”深入开展,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累计6.92亿元,年均增长25.2%。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高考上线连年超千人。教育布局调整有效推进,撤并学校40所,新建、扩建学校17所,消除危房3万㎡,*中学、*中学、*初中实现联动搬迁,11个镇乡(街道)全部成为市级以上教育强乡镇。文化事业发展良好,6个镇乡(街道)被评为省市级“东海明珠”。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创出佳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第三轮参保率达到98%,8个乡镇成为市级农村公共卫生示范乡镇。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达到94%。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屡创佳绩,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13元,比*年增长65%。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被征地农民和低保对象应保尽保,五保集中供养率96.7%,建立健全了城乡医疗救助、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残疾学生免费入学、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农村特困户住房补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4.7万人,转移3.8万人。来料加工从业人员突破3万人,年加工费收入1.7亿元。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和10多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侨务外事、台湾事务、民族宗教、工商联、工青妇、老年人、残疾人、档案、地方志、文联、国防动员及兵役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政府效能得到提升。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完成了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区块、*镇、*镇、*镇、*镇土地利用规划完成局部调整,置换规划用地空间1.3万亩;完成农转用报批2.8万亩,已供地757个项目2.2万亩;完成土地开发整理12.7万亩,建成标准农田9.3万亩,新增有效耕地1.7万亩。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通过组织银企洽谈、担保置换、BOT模式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43.3亿元。着力缓解电力制约,总结推广“线管会”经验,做好有序用电文章,加快电网建设,多湖变、东港变、大佛寺变等相继建成,累计电力投入3.7亿元。各项改革扎实推进,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精减审批项目、减少提交材料、缩短办事时间、核定收费标准”的要求,取消审批事项27项、收费21项,核减审批事项11项,减少业主提交材料230件,项目收费一律从低。扎实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和政府性债务管理。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初步建立,部门预算全面推行。稳步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国有粮食、供销社系统和镇乡(街道)事业单位改制全面完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逐步推开。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镇完成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平安*”建设扎实有效,认真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信访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等邪教组织非法活动;妥善处置公共疫情,非典、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大力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车辆超载超限、生猪定点屠宰、违法建房等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政府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坚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述职以及向政协协商通报情况制度,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四五”普法成效明显,“五五”普法扎实推进,全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深化政务、村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全区信息化建设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扎实开展基建项目审计。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回顾过去六年的工作,全区上下齐心协力,艰苦创业,获得了不少荣誉。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双学双比先进集体、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全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区、全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先进单位、全省首批“平安县(市、区)”等,同时被评为金华市级先进19项。
各位代表,过去的六年,是*团结拼搏、苦干实干的六年,是良好起步、夯实基础的六年,是顺应调控、科学发展的六年。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区人大、政协监督支持,各镇乡(街道)、各部门和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的全区干部群众,向一直以来关心*发展的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过去六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
必须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科学发展是时代所求、形势所需、民意所盼。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把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贯穿到所有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过程和发展举措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既积极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更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运行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必须以工业强区为先导。现阶段提升我区的综合实力取决于工业,发展速度取决于工业,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工业。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抓发展就要抓工业,强经济首先要强工业的理念,在优一产、兴三产的同时,把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区之路。
必须以富民惠民为根本。执政为民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公共服务。
必须以自身建设为保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是全区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建设勤政、廉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
过去的成绩有目共睹、令人鼓舞,但我们决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看到,*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现状,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我区的经济总量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发展潜力有待充分发挥;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镇辐射带动功能有待增强;资源要素趋紧,发展空间受限,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仍然困难;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政府性债务比例过高,公共财政支撑能力较弱;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影响社会稳定因素较多,维稳工作任务艰巨;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到位,机关作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需要我们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纵观国内外形势,我区经济发展面临较为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国际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流动加快,世界经济和贸易保持平稳增长的总体趋势不会有大的变化。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国际贸易摩擦、非关税壁垒不断增加,生产要素总体偏紧等等。从我区情况看,通过不懈努力,发展基础逐步夯实,发展势头比较强劲,后发优势更加凸现,已具备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稳定完善落实各项政策,坚持好快并重、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开放带动、城乡互动”四大战略,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构建黄金主轴,推进富民强区,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按照“构建黄金主轴,推进富民强区”的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耗减排的基础上,2011年生产总值比20*年翻一番,达到1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优至7:60:33,综合实力名列全市中等偏上水平。
工业化水平跨入新阶段。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60亿元,比20*年增长两倍,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260亿元,比20*年翻两番。规模企业500家以上,其中超亿元企业50家以上。年出货值达到80亿元,其中自营出口5亿美元。
城乡发展开创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2011年*新城区、*经济开发区建成区分别达到15平方公里,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2%。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不断优化。
小康社会建设实现新突破。到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社会保险覆盖率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和谐社会构建取得新进展。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4‰以内,2011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年降低20%以上,污染减排1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一)强化工业主导,做强区域经济。把发展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工业经济实力的壮大,带动一、三产业发展,推动全区经济整体上规模、上水平。着力提升工业化水平。确立主导产业,扶持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整合提升工业园区,细化各工业区块产业发展定位,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优势企业,在工量具、电动工具、电动车、金属压延和乳制品加工等行业培育一批优势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大企业对产业集群的引领和整合功能,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围绕主导企业配套上下游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发展延伸产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到2011年,全区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5家。增加有效投入,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原则,发挥优势,创新理念,强化招商选商,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盘活存量,技改扩张,着力提升一批优势企业。健全土地市场化配置机制,提高投资强度,完成工业投入90亿元,技改投入45亿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主体,注重培育科技型企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到50亿元,培育市级以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5家。构筑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的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组建区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0家以上;创新科技企业孵化模式,在工量具、电动工具、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创新载体,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实施和品牌创建,专利授权500件以上,培育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等5只,省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产品等15只,创建省级科技强区。着力壮大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建成新城区商业文化中心,打造特色主题商业街,形成市区商业文化副中心,完成浙中建材市场、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改造升级,建成金华汽配城、农资市场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找准功能定位,改革经营思路,完善配套服务,发挥“无水港”和公共型保税仓库的优势,形成比较成熟的区域物流中心。稳健发展房地产业,提升*房地产品牌形象。培育壮大旅游业,加大赤松山、大佛寺、桃花源、积道山和“农家乐”等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稳步提升会展业,增强汽车展、苗交会等辐射力。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培育商务、信息、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优化服务业结构。
(二)构建黄金主轴,推进集聚发展。按照“三区两带”空间布局,加快新城区、开发区、金南功能区和沿03省道、*高速产业带,330国道、*高速产业带开发,把我区打造成为浙中城市群的黄金主轴。集聚提升新城区。*新城区坚持“绿水新城、文化新城、活力新城”目标,按照“强产业支撑、聚人气商气、创特色新区、建和谐新城”的发展思路,基本建成一座设施现代、环境宜人、文化活跃、经济繁荣的城市新区。完善道路、排污、排水、天然气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商业文化中心建设,完成眼视光医院、公交站等项目配套,集聚商气人气。注重培育产业,拓展工业区块,提升专业市场,建设*物流基地,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形成行政商贸区、工业区、现代物流区等相融合的发展格局。挖掘人文历史资源,强化城市特色景观,兴建城市公园,发展集观光、购物、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都市旅游业,打造浙中旅游景观新名片。做优做强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浙中城市群黄金主轴的重要节点作用,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产业导向,形成以新型工业为基础,现代物流为依托,生态休闲为特色的现代化新城。突出工业的支撑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一批技术创新企业,巩固电动工具、塑料制品、纺织等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五金等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功能区。培育壮大金南功能区。推进沿330国道和*高速产业带的开发,加强*、*等镇的产业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加速开发,主动承接永康、温州等地的产业转移,积极打造五金产业区,培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着力城乡互动,实现共赢共享。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社会回报农民的长效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提升水果、蔬菜、乳制品、花卉苗木、畜禽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现代设备和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有机化推动优质化、规模化。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为重点,加快推进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步伐。充分挖掘农村内部潜力,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来料加工村实现全覆盖。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鼓励发展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序推进示范整治工程,大力实施农民饮用水安全改造工程,完成所有村庄整治和饮用水改造,建立健全示范整治、饮用水安全、农民建房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管理,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让公共财政更多惠及“三农”。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推进社区建设,建成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强乡村债务管理,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快发展中心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梯次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一批能够承接城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中心镇,巩固壮大一批中心村。加快*、*等省市级中心镇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机构配置,优化规划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提高综合实力,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快*、澧浦、塘雅、赤松、*、*等集镇发展,强化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加大环境整治和改造力度,集聚二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和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形成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交通先行,适度超前,构建“五高三横五连”公路网,完成*快速路、曹塘澧公路等主干网建设,新建临金高速公路、金武公路、*高速与*南线互通口,拓宽改造*高速公路,扩能升级金温铁路,完善乡村路网,建立道路养护管理机制。大力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千库保安等工程建设,完成东溪水库扩建,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实施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加快电力建设步伐,加强农村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电气化网络配套。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始终把落实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农民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为重点,加快完善农村公共保障服务。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面。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认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以创建省教育强区为抓手,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共建共享的要求,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实施名师名校工程,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一轮布局调整,完成金华十一中(多湖初中)、多湖小学、*初中和*初中等扩建,加强学校资源整合。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积极推动文化下乡,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积极争创省市级“东海明珠”。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卫生“三化”建设,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优化人口资源管理,全面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争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并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充分运用环保、节能等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禁止高污染项目,积极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行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资源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责任制,完善资源集约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行排污权有偿交易,依法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加强“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增强群众的安全感。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应急处置机制,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强化公共安全监管,有效应对各类灾害,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扩大“双拥”成果。
(五)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把依法行政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困难群体。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化投资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加大财政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化解政府性债务。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深化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大力加强电子政务。自觉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政府重要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及时向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加强与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健全政府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沟通联系制度。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提高狠抓落实能力。把抓落实作为一切工作的归结点,切实增强抓落实的责任感、紧迫感。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把狠抓落实作为提高行政效能的中心环节,把全部心思放在科学发展上,把所有精力集中到为民谋利上,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上。进一步强化工作督查,对重大部署、重要工作、重点工程和重点实事,落实责任,定期督查,限期完成。提高防腐拒变能力。坚持勤政廉政,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全力塑造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加强制度建设,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强化重大工程全程监管,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力度,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