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报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报告

各位代表:

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

(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

效益继续大幅增长。全国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收1.25万亿元,增长32.4%。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951亿元,增长36.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完成情况明显好于上年,全年下降3.2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9.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分别下降4.66%和3.14%,首次出现近年来的“双下降”。耕地锐减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增长协调性进一步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9210亿元,增长16.8%,消费与投资增速的差距缩小2.2个百分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5个、4.4个和2.5个百分点,消费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三次产业稳定增长,第一产业增长3.7%,第二产业增长13.4%,第三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幅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同比增幅多提高0.2个百分点。地区发展的协调性继续改善,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出现良性互动的好势头。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增长11.4%。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年度之间的波动不大,每年季度之间的波幅在1个百分点左右。

(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支农投入大幅增加。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4318亿元,比上年增加801亿元。其中,中央建设投资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646亿元,比重达48%。农村水气路电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又解决了31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450万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万公里,中西部农村电网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进展顺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节水灌溉增效示范、中部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

主要农产品(24.86,0.82,3.41%,吧)产量稳定增长。粮食再获丰收,全年总产量50150万吨,实现连续4年增产。棉花和糖料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760万吨和11110万吨。制定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和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扭转了生猪生产下滑的势头。全年肉类产量6800万吨,水产品产量4737万吨。

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得到加强,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植保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农业良种覆盖率、单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优质小麦和优质水稻所占比重分别达到61.6%和72.3%,同比提高6.4个和3.2个百分点。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初具规模,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畜禽、水产原良种场。

(三)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公布实施。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顺利推进,知识创新三期工程开始启动,“863”和“973”等国家科技计划加快实施,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得到加强。研究制定了软件和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生物、卫星应用、民用航空等产业政策。新建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了4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支持了12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清洁生产、煤矿安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技术开发重大专项与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生物医药等11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顺利实施。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首架自主知识产权支线客机下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试验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优质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31.2%,钢材板带比又提高了1.5个百分点,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新型船舶、大型核电、大型风电、特高压输变电等成套装备研制取得积极成效。加强了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准入管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取得新成效。钢铁、有色、煤炭、建材、汽车、纺织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首钢搬迁和结构调整工作积极推进。依法淘汰了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环保条件或破坏资源的落后产能,20*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关闭各类小煤矿2322处,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炼钢产能3747万吨、水泥产能5200万吨。

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长足发展。原煤产量25.4亿吨,增长6.9%。新增发电装机1亿千瓦以上,年发电量增长14.4%。成品油产量增长7.5%,增幅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条件继续改善,新建公路1435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059公里,总里程约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基本建成;新建铁路投产里程678公里,增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480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938公里;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43916万吨;新建民航机场5个,首都机场扩建工程竣工;重点物资运输得到较好保障。

服务业发展加快。颁布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发挥国家服务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全面促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328亿元。一些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北京、上海、广州等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高于50%。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势头。全国互联网用户超过2亿,稳居世界第二,网上采购商品及服务额占采购总额的比重达13%。

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中央建设投资全年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556亿元,比上年增加41亿元,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西部地区新开工了10项重点工程,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基地和名优品牌,人才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东北地区装备制造、原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呈现新气象,重要行业企业的重组改制步伐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见成效,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面积2720万平方米。组织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中部六省比照实施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范围,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能源原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不断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大力推进。东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信息、生物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集聚和带动能力稳步增强。

(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能源资源节约成效进一步显现。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初步建立。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进展顺利,中央安排了近700个项目,可形成225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全面展开,节能2000多万吨标准煤。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启动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加快出台,调整了部分矿产品资源税,提出了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设备(产品)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目录,建立了节能产品政府强制性采购制度。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加大,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开始启动。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公布实施,制订了一批产品能效标准和限额标准。节能减排执法检查和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强。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新进展。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防护林体系以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继续实施。2003年以来,全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总面积3191万公顷,退牧还草3460万公顷。制定了火电、磷肥、铅锌等24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面展开。继续开展“三河三湖”、三峡库区、松花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渤海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59%和56%,比上年提高3个和2个百分点。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又有1.1亿千瓦火电机组安装了脱硫设施,已占火电装机总量的50%。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反响。

(五)改革开放积极推进

国家对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综合配套和督促检查力度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华侨农场改革加快推进,重要农畜产品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启动。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始试行,又有12家中央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董事会试点取得较好效果。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扩大了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在8个煤炭主产省实行了新设探矿权和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31个省份,中国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准备工作积极推进,中国人寿(32.69,0.81,2.54%,吧)、中国太保(32.82,0.00,0.00%,吧)等重点国有保险企业重组改制上市,组建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与2005年7月汇改时相比,20*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达13.3%。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启动了创新型企业第二批试点。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稳步实施,城市供热价格改革加快。行政审批项目继续减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不断完善。

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改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7.6%和23.6%,“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长过快势头得到初步抑制。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实施,全年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外商投资结构继续优化,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增速分别超过60%和70%;金融、商业、电信等领域开放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实际吸收外资增长47%,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迈出新步伐,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

(六)改善民生和促进和谐工作成效明显

优先发展教育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并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惠及近1.5亿名农村中小学生。安排中央投资30亿元,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99%。中央投资21亿元,支持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县职教中心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1万人。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启动。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

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安排资金27亿元,支持2502个乡镇卫生院和514个县级医疗机构建设,为1.17万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全国98%地级以上城市、93%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5.17‰。

文化、旅游、体育等事业发展加快。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建设、西新工程第四期建设开始启动,全国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4%和96.6%。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试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展顺利。国家大剧院建成投入使用,国家图书馆二期、国家话剧院、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加快。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繁荣发展。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18.6%。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36个奥运会比赛场馆已经竣工。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5%和12.2%。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汽车、旅游、通信、健身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廉租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设加快。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比上年增加1341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较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在88个城市陆续展开,参保人数达到4068万人,2461个县(市、区)建立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已有7.3亿人,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成效明显,易地扶贫试点搬迁贫困人口25.5万。组织开展猪肉、粮食、食用植物油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检查,推进“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覆盖城乡的价格监督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各位代表,去年的成绩是在改革开放多年来各项工作基础上取得的。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都开创了新局面,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重大步伐,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发展潜力不断提高,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这五年的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国际看,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对主要经济体的影响还在加剧,美元持续贬值,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铜、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仍居高不下甚至继续上涨,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国际竞争更加激烈,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从国内看,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协调。当前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也很多,突出的有:一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不容忽视。投资膨胀压力较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仍居高位。不少地方投资冲动依然强烈,新开工项目较多,违规项目不少。货币信贷投放偏快。外贸顺差还在扩大。二是物价上涨压力很大。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攀升,全年涨幅达到4.8%,超过了年初确定的3%以内的预期目标。国际市场重要初级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对国内的直接影响较大。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快,房价持续攀升。三是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重工业特别是“两高”行业增长偏快,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有待完善,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的动力不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依然滞后,监管处罚不到位,违法违规排污还比较普遍。四是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耕地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24.82,0.78,3.24%,吧)供求平衡的压力增大。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还存在体制性障碍,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滞后。五是民生领域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尚难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住房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任务十分繁重。对上述问题,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上述要求,兼顾需要和可能,并与“*”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了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继续改善,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的降幅比上年更大;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稳步增加。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提出上述组合经济发展目标,主要是向社会传递政府的调控意图,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重点和注意力放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上来。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本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防止盲目攀比、层层加码。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并提高财政补助水平。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00万人以上。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全面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主要考虑是:国民经济连续几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家财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效益明显提高,积极就业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加上促进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加和加强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使我们有必要、有条件在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及解决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上迈出更大步伐。

——价格涨幅得到合理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主要考虑是:一方面,上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国内农副产品价格以及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呈上升趋势,国际市场粮食、大豆、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影响较大,加上其他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把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预期涨幅定得过低不现实;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保持市场稳定、人心安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又不宜过高。同时,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重要农产品国内供需基本平衡;随着扶持生猪、油料、奶业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供给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财政连年大幅增收,外汇储备比较充裕,使我们有能力通过国内储备和适当进口调剂保障市场供应。这些都为防止今年出现明显通货膨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对外投资稳步扩大。当前,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国内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出口增速总体上仍将保持适当水平。同时,随着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以及鼓励进口和服务贸易等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进口规模将适当扩大,进出口结构会发生积极变化,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三、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的第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年,也是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顺利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需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统筹研究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合理把握调控方向、力度和节奏,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

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1)进一步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建议20*年中央财政赤字预算安排1800亿元,比上年预算赤字减少650亿元;拟安排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00亿元,比上年减少200亿元,并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中央建设投资合计1521亿元。(2)合理安排中央建设投资。重点用于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建设、自主创新、社会事业领域项目,以及接续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3)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综合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特别国债的对冲作用。从紧安排融资规模,合理把握直接融资节奏,特别是控制无特定用途的融资规模。(4)着力改善贷款结构。积极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扩大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支持,控制中长期贷款规模,特别要严格控制对“两高”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融资。(5)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6)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与信息共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20*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6%左右。

继续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1)严控新开工项目。落实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要求,严格执行“八项条件”。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要坚决停缓建。严格控制财政资金用于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2)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扩张。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加强“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管理。有针对性地提高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和技术、环保、能耗、规模等准入标准。防止落后产能和污染严重项目的跨区域转移。鼓励“两高”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3)强化投资项目综合管理。建立健全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特别是控制工业用地,注意节约集约用地。20*年土地利用计划总规模控制在上年水平。强化土地利用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占地和排污问题严重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的稽察,强化全过程监管。做好全社会投资的监测预测和信息,合理引导社会投资。

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1)增加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和供应,确保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政府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给和稳定物价的责任。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坚决制止玉米深加工能力盲目扩张。完善储备体系。适当增加国内紧缺重要消费品进口。(2)严格控制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正确把握政府调价的节奏和力度。对中央管理的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地方管理的城市供电、供气、供水、供暖、公共交通等公用事业(2812.845,37.30,1.34%,吧)价格,以及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近期一律不得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不得提高,继续稳定医疗收费价格。对必须调整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公共服务收费也要严格控制,防止出现轮番涨价。(3)强化市场价格监管。认真落实对部分重要的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继续抓好教育收费、医药价格、通信资费、农资价格及涉农收费等的监督检查。依法严厉查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4)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重要农资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制度,引导企业按照公平、合法、诚实、信用的原则定价。做好应对市场供应和价格异常波动的预案。(5)完善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特别是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并及时落实到位。(6)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消费者心理预期。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1)增强消费能力。继续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从今年1月1日起,再连续3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继续做好规范、落实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工资改革。(2)完善消费环境。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农资流通网络、现代粮食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信、邮政普遍服务机制。严格各类产品特别是食品药品的卫生、质量、安全监管,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进一步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3)促进服务消费。对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具有公益性质的场所实行低收费或免费开放。实施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继续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扩大通信、文化、健身、休闲等热点消费。加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乡村旅游。

搞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优化煤电油运供给结构,加强上下游行业和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好汛期、迎峰度夏度冬、奥运会和重要节假日期间的市场供应。强化需求侧管理,提高能源终端利用效率。

(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改革城市建设维护税使用办法,增加农村建设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示范和中部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农村水电路气建设,再解决32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增加500万农村沼气用户,建设一批大中型沼气项目。(2)促进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加快建设粮食核心产区,着手开发后备产区,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吨左右。认真落实支持生猪、奶业、油料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恢复扩大油料面积,继续支持糖料生产。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3)强化和完善涉农补贴政策。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根据农资价格上涨情况提高对农民的综合直补标准,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农机具补贴范围,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4)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继续抓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和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建设。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转变养殖业饲养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继续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工作,减少贫困人口。(5)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收储运和农资配送服务。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良种、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大力支持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6)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主要通过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继续推进华侨农场改革。

二、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上述要求,兼顾需要和可能,并与“*”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了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继续改善,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的降幅比上年更大;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稳步增加。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提出上述组合经济发展目标,主要是向社会传递政府的调控意图,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重点和注意力放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上来。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本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防止盲目攀比、层层加码。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并提高财政补助水平。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00万人以上。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全面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主要考虑是:国民经济连续几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家财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效益明显提高,积极就业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加上促进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加和加强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使我们有必要、有条件在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及解决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上迈出更大步伐。

——价格涨幅得到合理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主要考虑是:一方面,上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国内农副产品价格以及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呈上升趋势,国际市场粮食、大豆、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影响较大,加上其他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把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预期涨幅定得过低不现实;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保持市场稳定、人心安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又不宜过高。同时,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重要农产品国内供需基本平衡;随着扶持生猪、油料、奶业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供给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财政连年大幅增收,外汇储备比较充裕,使我们有能力通过国内储备和适当进口调剂保障市场供应。这些都为防止今年出现明显通货膨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对外投资稳步扩大。当前,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国内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出口增速总体上仍将保持适当水平。同时,随着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以及鼓励进口和服务贸易等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进口规模将适当扩大,进出口结构会发生积极变化,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三、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的第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年,也是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顺利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需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统筹研究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合理把握调控方向、力度和节奏,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

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1)进一步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建议20*年中央财政赤字预算安排1800亿元,比上年预算赤字减少650亿元;拟安排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00亿元,比上年减少200亿元,并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中央建设投资合计1521亿元。(2)合理安排中央建设投资。重点用于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建设、自主创新、社会事业领域项目,以及接续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3)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综合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特别国债的对冲作用。从紧安排融资规模,合理把握直接融资节奏,特别是控制无特定用途的融资规模。(4)着力改善贷款结构。积极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扩大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支持,控制中长期贷款规模,特别要严格控制对“两高”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融资。(5)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6)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与信息共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20*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6%左右。

继续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1)严控新开工项目。落实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要求,严格执行“八项条件”。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要坚决停缓建。严格控制财政资金用于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2)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扩张。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加强“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管理。有针对性地提高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和技术、环保、能耗、规模等准入标准。防止落后产能和污染严重项目的跨区域转移。鼓励“两高”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3)强化投资项目综合管理。建立健全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特别是控制工业用地,注意节约集约用地。20*年土地利用计划总规模控制在上年水平。强化土地利用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占地和排污问题严重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的稽察,强化全过程监管。做好全社会投资的监测预测和信息,合理引导社会投资。

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1)增加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和供应,确保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政府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给和稳定物价的责任。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坚决制止玉米深加工能力盲目扩张。完善储备体系。适当增加国内紧缺重要消费品进口。(2)严格控制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正确把握政府调价的节奏和力度。对中央管理的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地方管理的城市供电、供气、供水、供暖、公共交通等公用事业价格,以及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近期一律不得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不得提高,继续稳定医疗收费价格。对必须调整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公共服务收费也要严格控制,防止出现轮番涨价。(3)强化市场价格监管。认真落实对部分重要的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继续抓好教育收费、医药价格、通信资费、农资价格及涉农收费等的监督检查。依法严厉查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4)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重要农资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制度,引导企业按照公平、合法、诚实、信用的原则定价。做好应对市场供应和价格异常波动的预案。(5)完善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特别是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并及时落实到位。(6)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消费者心理预期。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1)增强消费能力。继续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从今年1月1日起,再连续3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继续做好规范、落实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工资改革。(2)完善消费环境。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农资流通网络、现代粮食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信、邮政普遍服务机制。严格各类产品特别是食品药品的卫生、质量、安全监管,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进一步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3)促进服务消费。对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具有公益性质的场所实行低收费或免费开放。实施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继续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扩大通信、文化、健身、休闲等热点消费。加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乡村旅游。

搞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优化煤电油运供给结构,加强上下游行业和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好汛期、迎峰度夏度冬、奥运会和重要节假日期间的市场供应。强化需求侧管理,提高能源终端利用效率。

(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改革城市建设维护税使用办法,增加农村建设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示范和中部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农村水电路气建设,再解决32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增加500万农村沼气用户,建设一批大中型沼气项目。(2)促进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加快建设粮食核心产区,着手开发后备产区,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吨左右。认真落实支持生猪、奶业、油料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恢复扩大油料面积,继续支持糖料生产。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3)强化和完善涉农补贴政策。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根据农资价格上涨情况提高对农民的综合直补标准,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农机具补贴范围,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4)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继续抓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和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建设。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转变养殖业饲养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继续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工作,减少贫困人口。(5)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收储运和农资配送服务。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良种、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大力支持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6)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主要通过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继续推进华侨农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