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总结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政局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总结

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加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我县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既是争相发展的激烈竞争期,又是至关重要的加速发展期。全球产业转移步伐仍在加快,全国经济仍处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和改善,我国的发展条件、发展质量和发展势头将进一步趋好。省、市高度关注欠发达地区和*南部经济发展,并对我县在*南部率先崛起寄予厚望。我县大市场、大交通的格局已经形成,持续多年的建设投入激发的增长后劲将有效释放,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海洋资源优势、土地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吸纳国内外贸易与产业协作的能力将切实增强。这些都为我县后发崛起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空间。但我们也必须看到,WTO过渡期结束和国际贸易壁垒抬头,国家土地和信贷政策进一步趋紧,使我县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显迫切;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使我县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正视问题,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扬长避短,牢牢把握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动权。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后发崛起、全面跨越”的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达到286.8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达到692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达到24.5亿元。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达到4.8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以上,五年累计达350亿元。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三大产业比重为6.7:47.3:46.0。基本形成传统优势产业、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和临港型产业三大产业群。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以上。

——城乡一体不断推进。实现灵溪、龙港两大城镇组团发展,基本构建起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城乡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规模达到6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初步形成以灵溪、龙港为核心、以中心城镇为重点、以农村新社区为基础的梯次分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型社会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文教卫体事业更加繁荣,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社会事业体系。

——和谐程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200和8350元,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6%;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8.6%以上。

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催生壮大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快速提高经济总量,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经济在*南部率先崛起。

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紧紧围绕建设“大*”战略新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南端制造中心的战略定位,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两区三带”产业布局架构。坚持以项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仪器仪表、不锈钢、微晶玻璃、超细纤维等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依托临港优势,优先发展能源、机械装备、精细化工、海产品精深加工、船舶修造等临港产业项目,打造工业经济的战略支撑点。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和临港产业基地两大“主战场”作用,按照设施系统化、功能配套化的现代化园区标准,切实优化项目发展的平台环境。依托龙金大道产业优势,大力整合沿线产业资源,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加快提升以块状经济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的组织化程度。深入实施大企业项目培育工程,鼓励企业通过相互参股、强强联合、强弱整合等形式,做大规模,做强竞争力。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形成项目滚动推进机制;以抓项目的“四率”为关键,力促意向项目早落实,合同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投产。力争五年完成工业性投资130亿元,培育5个年产值超10亿元、50个年产值超亿元、100个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大企业大集团。

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完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实施一批重大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带动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使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向企业倾斜,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推进印刷、塑料、纺织、食品、仪器仪表、礼品文具等六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推动整体产业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质量管理,通过加强监督抽查,建立企业退出和奖惩机制。推进制造模式创新,大力抓好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品牌梯队储备制度,五年内创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3个,省名牌和著名商标30个。

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以推进三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一是与打造先进制造业相结合,全力发展集聚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制造业的两端延伸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的发展。规划发展铁路站场经济,建设一批仓储中心和物流节点,整合运输、仓储、配送网络和传统物流企业,培育第三方物流,拓展现代物流业。二是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全力发展集聚人气的商贸流通业。加快构建以灵溪、龙港为中心,金乡、钱库、马站等乡镇为次中心的“两主多次”商业网点布局体系。加快传统流通业的改造提升,着力推进浙闽边贸市场群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商贸现代化进程。三是与满足都市消费相结合,全力发展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业。突出山海旅游和商务旅游,主攻海上旅游,做精山上旅游,发展农家旅游,带动商务旅游,建成浙南滨海旅游胜地,打响*旅游品牌。

(二)坚持城乡统筹,着力推进陆海联动发展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依托山海并利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前提下,发展以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扶持发展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种子种苗”和畜禽品种改良工程,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快优势产业、品牌产品的培育。合理开发林业产业,发展壮大林业经济。探索农作制度创新,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体系。推进农村新型合作“三位一体”建设,努力为广大农民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实施“强龙工程”,重点扶持100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00家。

深入实施富民攻坚。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按照“集中攻坚、巩固提升、跨越发展”的要求,全面落实“富民攻坚三年计划”,争取25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500元。做好“山海协作”项目对接,加大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力度。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海旅游、农副产品加工、来料加工等二、三产业,促进20万山区、渔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转产转业。健全“政府购买培训、市场提供培训、农民自主选择培训”的培训机制,确保培训农民8万人、新增输出2万人。加快重点镇、产业基地及中心村的下山脱贫点建设,五年计划迁移人口4万人。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依托滨海资源,以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为突破口,加快陆海连接通道建设,完成舥艚中心渔港、炎亭渔港二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大渔湾渔港工程建设,启动霞关渔港二期工程,着力形成以临港工业为龙头,海洋运输为支撑,滨海旅游和海洋渔业为特色的海洋经济体系,实现海洋资源大县向海洋经济强县的转变。坚持“调整捕捞、优化养殖、主攻加工”的思路,发展远洋捕捞业和精品养殖业,扶持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贮运、贸易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提高渔业综合经济效益。

强化城乡联动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研究制定城镇支持农村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城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加强公共财政资金导向作用,促进资金、人才和产业向农村转移。利用村企共建、结对扶贫、科教下乡等活动,引导城镇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新型城市化对人口布局和社会结构优化的功能,切实带动农民进城就业转移。把中心镇和中心村作为下山脱贫、异地开发的战略节点,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试点,合理归并自然村和居民点,促进农村产业和人口集聚发展。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进一步完善城镇发展体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对接*大都市建设规划,按照“两核融合、轴线连接、功能互补、组团发展”思路,完善实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推进各项专业规划以及控制性详规的新优化和全覆盖。坚持构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方向,强化灵溪、龙港同城发展的理念,着力发挥“两核”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的领跑作用。以行政中心搬迁、火车站场建设为契机,加大县城新区建设力度,稳步推进旧城改造,深化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树立浙江“南大门”的县城新形象。以瓯南大桥通车、临港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突出港口城市特点,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龙港城市中心区,在培育现代工贸港口城市新形象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交通先导,打通灵溪至龙港的城际快速通道,完成温福铁路*段、78省道改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启用*西客站,启动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工程,加快形成快速便捷的内外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引供水网络项目,完成县城引水工程和珊溪引水工程建设,改扩建一批镇村水厂,切实增强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水利设施建设,继续重视矴步水库、炎亭振兴水库等建设,实施桥墩水库、吴家园水库、马站十八孔水库、朱家站水闸、夏桥水闸的保安加固和横阳支江四期等县城防洪工程,完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完成县城、龙港、舥艚污水处理工程,建成灵溪、龙港城市供气管网,不断完善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社区服务等设施,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等重点城镇的轴心带动作用,根据区域特点和新的发展方向,开发、整合城镇内未改造开发的地段和区块,落实“城中村”改造,突出城镇特色和内涵,提升城镇形象。优化沿龙金大道、78省道、环海公路的镇村规划,稳步推进村镇开发和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努力形成协作共赢、错位发展的开放式城乡一体发展结构。加强城镇管理和文明创建,探索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强化交通、市容等管理,建设一批精品小区,推进城镇街区、公路沿线和新农村的“亮灯”工程,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

(四)强化资源有效配置,着力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坚持走集约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积极抢控资源,加快土地、能源、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集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强化要素保障。大力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基本完成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建设,启动并推进大渔湾围垦工程。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局部修编和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做好国有未利用地、盐场等土地后备资源与城镇开发建设空间、时间上的衔接,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利用旧城改造、下山易地脱贫、万户避险、灾后重建等,积极做好宅基地复垦工作,同时加大土地整理和标田建设力度,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抓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推进造田造地工作,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加快能源项目建设,完成浙江*电厂一期工程建设,建成皇帝坪、北关岛风力发电场。进一步完善电网结构,新建和扩建一批输变电工程,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提高供电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市场配置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整合人才培训资源,强化本地人才培养,积极筹建人才大厦,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人才资源的培养、使用、管理机制创新。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抓住国家有关扶持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和倾斜。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发展多种融资形式,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提高金融机构信贷供给能力,加强银企对接,推进企业上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推进标准厂房建设,鼓励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改”和“零土地招商”。实行工业用地公开出让,严格执行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建设容积率双控标准。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调整峰谷负荷,缓解电力容量的高峰紧张局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浪费资源的落后工艺,限制高耗能、高耗材行业,鼓励企业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培育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典型企业。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重点抓好塑料制品、化工、不锈钢等高耗能产业的节能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建筑节能标准,确保新增商品房和公共建筑达到50%以上的节能设计要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分区定位,进一步强化目标考核机制。健全环境监管体系,推进污水、空气、噪声监测系统建设,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农村规模养殖场污染源和生活污水的整治力度,加强小流域和水土流失治理。启动绿地工程、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和洁净工程,建设道路绿带、公园绿地和水面有机结合的网络化生态景观体系。到本届期末,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大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超过290天,至2010年建成生态建设初步达标县。

(五)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要大胆突破超常规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注入发展新活力,营造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完善财政筹措和运行机制。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不断提高乡镇财政运行质量。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证重大产业化项目、农业农村、社会保障、社会事业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投入。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进一步拓展招投标领域,深化招投标制度改革和创新。依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范围,鼓励并引导民间资金投向供水、环保、园区开发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坚持“信用立县”战略,整合完善信用信息收集、体系,建立信用评估监督机制,探索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制度。深化金融改革,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培育风险投资机构,分散金融风险。继续推进科技、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鼓励富余人员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乡镇机构编制总量五年内只减不增。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注重引进和培育以外向型、科技型、生产型为主的有根产业和有税企业,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和技术含量高、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项目。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的范围和领域,突出“以民引外、民外合璧”,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产业链招商、蹲点招商和节会招商等推介力度。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实行“一个口子”对外招商,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强化招商安商服务机制,提升跟进服务质量,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进资率和投产率。充分发挥在外*人的作用,健全返乡创业机制,引导在外*人回乡创业。本届期内,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美元或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突破40个。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壮大出口群体,鼓励企业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扶持发展加工贸易,重视对台贸易,推动贸易增长方式新突破。健全反倾销应对体系,提高国际贸易摩擦应对能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合作交流,鼓励企业通过资源开采、合资合作建厂等多种形式外拓发展。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研究制订和谐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建设全面和谐新*。

突出抓好民生工作。坚持就业优先方针,不断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建立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分配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新型大社保体系。在继续扩大社保覆盖面的同时,健全慈善网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95%。积极推行非公有制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重视建设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适时建设廉租房,强化中低收入家庭及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激励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拓展科技应用领域,推进科技创业园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坚持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扶持农村教育,统筹发展高等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构建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年教育,创建教育强县。繁荣公益文化事业,广泛开展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及一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城乡卫生资源,以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为重点,提高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力争进入全国双拥模范县行列。健全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8%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下。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继续推进工青妇、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档案、气象和人防等工作上新水平。

大力推进平安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制水平。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加大对突出治安问题的专项整治力度,确保社会治安稳定。积极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公共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和各类应急预案,提高防范和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加快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新建应急避难场所100处,满足5万余人紧急转移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整规工作,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遏制不合法不正当竞争。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构筑“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不断健全人民调解组织,进一步增强基层化解矛盾的能力。加强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