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经济社会监督发展总结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经济社会监督发展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政局经济社会监督发展总结

一、过去四年和20*年工作回顾

四年来,在中共*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克难求进,圆满完成了县十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经济发展步伐最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生产总值由30.76亿元增加到58.70亿元,年均增长14.6%;财政总收入由2.39亿元增加到4.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1.53亿元增加到3.2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7%和20.7%。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工业性投资由5.30亿元增加到23.34亿元,工业总产值由41.09亿元增加到96.9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4.9%和23.9%。*工业园区被确认为省级开发区和省山海协作示范园区,城南工业区被命名为省小企业创业基地。高效生态农业长足发展,建立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举办汽车拉力赛、龙舟邀请赛等重大赛事,*石窟成为全市第一个4A级景区,民居苑被列为全国异地搬迁保护文物工程示范点,文化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等均有了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力度最强,发展环境显著改善。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科学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完善村务民主管理、村级财务管理等制度,荣获“省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称号。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免征农特税、农业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率不断提高。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多元化投资格局初步形成。加强国有资产营运监管,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探索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建立控疏结合的农民建房管理机制,土地流转依法有序推进。教育、卫生、广电等领域的改革稳步开展。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自营出口累计达2.1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40万美元。

——基础设施投入最大,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24亿元,年均增长36%。推进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建成区面积由9.8平方公里扩大到11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从28%提高到32%,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铁路南移、杭新景高速公路、龙丽高速公路、小溪滩电站等一批重点工程如期竣工,沐尘水库、城市污水处理厂、电力大楼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浙西大竹海”、衢江“两滩”开发、综合物流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稳步推进。新建、改建县乡公路256公里,全面完成“乡村康庄”工程。建成标准农田8.5万亩,完成土地整理15.2万亩。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14个、整治村135个。扎实推进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等工程,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28座,整治河道80公里,168个行政村实施垃圾集中收集处理,9万名农民用上清洁卫生水。

——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579元,是20*年的1.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亿元,比20*年净增15亿元。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9.1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3.5平方米。固定电话普及率由每百人21部增加到36.5部,移动电话达到每百人32.2部,互联网用户达到2万多户。推进城镇就业再就业工程,新增就业岗位2万余个。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累计培训农民7.42万人,实现转移就业4.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稳步推进,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等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经济社会协调最好,各项事业显著进步。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扎实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为全省二十五个欠发达县(市、区)中的第一个省级教育强县。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非典、禽流感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功创建省、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广播电视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国防、统计、审计、物价、供销、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气象、档案、地方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都有新的进步。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扩大政务公开。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健全。深入开展机关效能“三个规范化”建设,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20*年是本届政府届满之年,也是收获之年,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开门红”。

产业培育迈出新步伐。(略)

招商引资开创新局面。(略)

项目推进实现新突破。(略)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略)

实事工程取得新成绩。(略)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和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龙部队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年的奋斗历程难以忘怀,四年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回顾本届政府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

——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略)

——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略)

——坚持开拓奋进、创新克难,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略)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增长方式粗放,重点产业优势不够明显;重大项目储备不足,产业内生性增长动力不强,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依然严峻,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繁重,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仍需加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职能转变仍需加快步伐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根据县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全面实施“工业立县、开放兴县、特色强县”战略,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坚持争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

今后五年,我们要继续全面推进“百亿发展支撑、百亿产业升级、百亿招商引资、十亿增收富民和十亿社会保障”五大工程,到2011年,力争实现“四个翻番”:即全县生产总值达118亿元,财政总收入达9.5亿元,外贸自营出口达2亿美元,比2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0亿元,比前五年投资总额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亿元,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分别下降3%、3.1%。

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要求,综合考虑*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趋势,未来五年我们要努力实现五个方面的新突破:

——确立特种纸、笋竹加工全国生产基地的领先地位。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营造产业集群生成环境,完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引导企业强化工艺改进和新技术应用,加快新产品研发,以质量领先打造品牌,以技术领先创优标准,以管理领先引领方向,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外引内培”,涌现一批骨干企业,凸现一批名牌产品,形成结构优化、集群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体系。到2011年,特种纸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产量占全国10%以上;笋竹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

——确立长三角地区自驾游和运动休闲旅游的品牌地位。充分利用我县的生态、人文、资源等优势,推进*石窟度假区、民居苑、“浙西大竹海”等项目建设,形成“一心两线”的旅游发展格局,打响“龙之游”的品牌。着力开发“两赛五游”旅游产品,不断提高龙舟赛、汽车拉力赛和竹海自驾游、水上风情游、民俗文化游、文物古迹游、生态观光游等休闲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经济社会效益,努力打造山水风光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相得益彰的长三角地区运动休闲旅游胜地。到2011年,力争接待游客22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占生产总值15%以上,争创省级旅游强县。

——确立四省边际综合物流基地的结点地位。发挥我县“四省通衢汇龙”的区位优势,利用铁路南移、两条高速开通、衢江航道疏浚的契机,强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进*综合物流基地、*港物流中心和龙北物流中心建设,着力构筑公路水路铁路立体化、综合性的交通网络和现代物流站场体系,形成“一基地两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到2011年,力争成为集产业基地型、专业市场型和枢纽转运型为一体的四省边际综合物流基地。

——确立全省最佳人居环境的窗口地位。依托“两江两山两滩”独特的自然山水风貌,坚持“城、景、文、游”四位一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营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全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打响“人之居”的品牌。到2011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2%,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

——确立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地位。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口布局、社会事业“五个一体化”的思路,坚持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以城市化理念建设农村,以市场化手段富裕农民,促进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优化调整全县村庄布局,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引导农民集聚建房。到2011年,建成25个新农村示范村,完成250个村的环境整治。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今后五年政府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富民推动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构筑“一带两区三中心”的农业产业框架。加快发展笋竹、畜牧、水产三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小辣椒、发糕、茶叶、柑桔、黄花梨等传统产品,积极开发富硒系列农产品,着力发展农村家庭工业、农庄经济、观光休闲农业。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拓展销售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做大做强中部经济核心区,科学开发龙北低丘缓坡,合理利用龙南自然生态资源,构建“一体两翼”的县域空间总体架构。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修编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纽带、以中心村为节点的梯次分明的城乡发展格局。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整合城乡产业资源,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注重相邻地区的产业互动和不同地区的错位竞争,加速培育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以水网、路网、电网、信息网建设为重点,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程度。推进人口布局一体化,引导人口向城市、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力争每年有1.5%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有3%的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社会事业一体化,加大财政对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有效整合和统筹安排各类农村建设项目,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大力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和改善14.5万名农民饮用水问题。完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长效保洁机制,推广农村沼气利用工程。推进农村公路联网建设,提升公路等级,优化路网结构。规划建设林区道路,改善山区和沐尘水库库区林业生产环境。加快农民分工分业转化,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年均培训农民1.5万人以上。实施边远山区、重点库区及地质灾害区村庄搬迁工程,使1.4万名山区库区农民实现异地脱贫。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竞争力

拓展工业发展平台。按照“一区三块一带”的空间布局,以*工业园区为主体,以城南、湖镇、溪口三个工业区块和龙北建材产业带为重点,以乡镇产业功能区为补充,构筑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工业发展空间体系。实施项目准入制度,强化环境影响评估,严格执行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双控”指标。围绕建设生态化工业新城,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推进园区综合区块开发。按照“与工业园区相配套,与集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乡镇产业功能区建设。创新园区开发模式,逐步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形成“3+5+X”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特种纸、笋竹加工、五金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努力打造全国特种纸生产基地、中国笋竹加工基地和金衢丽产业带五金制造业基地。壮大提升纺织服装、电子、化工、建材、绿色食品五大优势产业。注重在招商过程中动态培育汽摩配、铁路器材等新兴产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坚持存量提升和增量调整“双轮驱动”,以存量提升推进产业升级,以增量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引导支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推动企业从无牌、贴牌向有牌、名牌转变。鼓励企业扩大对外贸易,着力突破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构筑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强化规划支撑。加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修订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产业项目库、人才库。推进产业规划的深化、具体化和项目化,强化规划的动态管理和年度实施计划的落实。二是强化政策支撑。整合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坚持以税收增量激励为原则,制订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加强对配套产业、共性技术、产品品牌、行业协会、装备改造等方面的扶持。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效应,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技改、品牌建设、配套型中小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换。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注重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把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作为我县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到2011年,创建省级以上技术中心3-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四是强化服务支撑。围绕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加强产业集群生成环境和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产业运行分析评估机制,定期举办产业发展论坛,加快建立以产业为中心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提升城市辐射力

优化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制订城市规划控制区内詹家、小南海、湖镇区块规划和南门、桥下等片区详规,明确绿地系统、道路系统、城市水系、商业布局等。加快城市规划控制核心区开发建设,推进方门街、灵江、阳光、朝阳等新区建设,实施荣昌路东延、太平路西延、人民路南延、龙翔路改造等工程,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方门街广场、莲湖溪疏浚等项目建设。探索新型拆迁模式,适时启动大南门区块拆迁,逐步改造“城中村”。推进省级旅游度假区、城市工业发展平台、综合性物流基地三个功能区与城市规划控制核心区的互动和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特色。将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框架性拓展转移到功能性完善上来,加强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居住、商业、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坚持“城、景、文、游”四位一体,推进“两江四岸”城市景观开发,加强城市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开发,力争“三年成形、五年成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全面推广新型建材,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发展现代服务业,繁荣城市经济。一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加强*石窟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力争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造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民居苑外围拓展、“浙西大竹海”、沐尘水库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开发自驾游、水上运动等旅游产品,推进“农家乐”旅游科学布局和标准化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综合物流基地、*港区、中石化油库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加快发展大型化、集装化的现代交通运输业。三是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推进沃尔玛超市建设,繁荣百竹旅游文化特色街、环河商务休闲特色街等商贸街区,着力构建“二轴三心六街”的城市商业网络。四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有效调控房地产开发总量、结构和节奏,活跃二手房交易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发展信息咨询、金融担保、拍卖典当、会展、创意等新兴服务业。

(四)推进招商和项目工作,提升投资拉动力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扩大招商规模,提升选资质量。创新招商方式,探索土地节约型招商、存量资产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建立完善“签约承诺、落地投产、履约评估、政策兑现、项目清理”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项目“四率”。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围绕特色产业规划查找产业链条中缺失和薄弱的环节,包装一批产业招商项目,沿着产业链按图索骥,实现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新突破。强化重大项目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编制多领域招商项目库,推进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招商。强力推进外资招商,做到外资企业优先引进、外资项目优先安排,走“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发展之路。到2011年,力争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

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项目储备机制,确保县重点项目储备量保持在300个以上。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健全重点项目考核评价及奖惩机制。强化重点项目年度计划管理和建设服务,完善重点项目例会、集中联合办公等制度,及时化解项目建设中的矛盾和阻力。全面推进沐尘水库、衢江航道疏浚、*港区等一批战略性项目,浙西核电站、“一洲两滩”、红船头电站等一批重大前期项目,50省道沐尘-马戍口段改建、青龙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市防洪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浙西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沐尘水库旅游区、“浙西大竹海”等一批市场化运作项目。

切实强化要素保障。建立项目与土地联动机制,加强项目报批工作,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编制工业用地年度供应计划,落实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开展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低丘缓坡开发等工作。建立项目与资金联动机制,成立金融服务中心、国资担保公司,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调度,拓展民间闲置资金流动增值渠道,多渠道保障资金需求。围绕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开展企业用工定向培训,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和劳务中介市场培育。推进兰塘变、龙洲变、恒鑫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设,有序开发小水电项目,优化电力网架结构。

(五)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发展原动力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积极引进外资、吸纳内资、激活民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行效益,确保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强化经营理念,整合城乡资源,形成资源、资产、资金循环流动、高效运转的局面。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和资源配置,引进外地金融机构,推进金融服务创新,促进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培植壮大税源,严格依法征税,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欠发达乡镇和困难群众倾斜。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等制度。加强财政资金运行监督,控制新增债务,优化债务结构,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债务预警和偿债机制。

全面优化创业环境。弘扬创业文化,推动全民创业,完善创业保障、扶持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好、商务成本最低、社会环境最优的创业氛围。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家协会、商会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信用*”建设,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成果,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土地及承包经营权流转、“村建户助、户建村补”、农村宅基地异地置换和有偿选位等制度。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农民进城创业环境。

(六)着力构建和谐*,提升社会凝聚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十亿社会保障工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制度,开展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完善扶贫救困助残机制。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树立精品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品牌,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全面推进农民健康工程,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大力弘扬姑蔑文化、商帮文化、龙文化、竹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大广播电视网络覆盖范围,推进城乡数字电视工程。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国防、统计、审计、监察、物价、气象、档案、外事、侨务、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推广应用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等循环经济技术,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加大环保督查执法力度,全面开展资源节约、污染整治工作。加强水源地、生态公益林保护,推进河道整治、渔业增殖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到2011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0%,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县创建标准。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构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努力实现“三个零增长”。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全面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综合功能,探索信访工作法律援助机制,引导群众依法信访,全力化解社会矛盾,确保“六个不发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和谐社区标准化。

(七)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公信度和执行力

坚持科学优政。正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宏观调控的特点,科学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努力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创造性。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需要入手,从经济主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依法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让集约经营的市场主体获得更多利益,让粗放经营的市场主体付出更大的成本,使结构调整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完善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有谋事之能、干事之才、成事之力的公务员队伍。

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立网上审批系统,促进行政审批服务提速提效。加强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建立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推进“效能革命”和“责任风暴”,实施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切实提高行政执行力。

坚持民主施政。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程序,建立健全群众建议征集、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意见、议案、提案办理工作。充分发挥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因素,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勤廉从政。始终做到维护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关心群众的疾苦重于一切,解决群众的困难先于一切,使政府工作真正体现群众意愿,符合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不图虚名、不唱高调、不搞形式,坚持务实作风,注重善作善成,力求工作实效。严格执行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注重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以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蓝图宏伟壮丽,任务光荣艰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县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只要我们坚定清醒、奋发有为、团结拼搏,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