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贸局宏观经济环境优化总结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贸局宏观经济环境优化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贸局宏观经济环境优化总结

一、20*年工作回顾

20*年是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我们在宏观环境趋紧、资源要素严重制约等挑战面前,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基础建设年、招商引资年和效能建设年为抓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8.5亿元,增长16.2%;财政总收入1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亿元,同口径分别增长18%和2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33元,分别增长10.9%和13.9%;城市化水平50.9%。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排名,我市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31位,比上年提升2位。

过去一年,我们积极适应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把宏观调控作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契机,创新发展理念,调整思路对策,加强要素供给,努力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农业经济增效明显,实现农业增加值10.3亿元,增长8%。顺利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市)验收,积极开展省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市)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全市农业标准覆盖率达到60%。新认定全国无公害农产品6个、省级无公害基地9个。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特种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个。“新三资”投资效益农业1.3亿元。农产品直接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落实粮油直补和农机补助政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全面免征农业税,农民负担继续减轻。完成水利投资1.6亿元,建成8.8万亩标准农田,建设清水河道164公里。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实现工业增加值84.2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71亿元,增长22.5%。服装、光机电、造纸和箱包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90亿元,占总量的70%,其中光机电产业实现产值67.4亿元,占总量的24.9%,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1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46.5亿元,增长30%。新产品产值46.1亿元,增长69%。实施创业再创业计划,全市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43.5亿元、增长23.2%,其中重化工业投资13.3亿元、增长10倍;新注册私营企业926家,其中工业企业599家。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项目3个。切实抓好有序用电工作,全市工业用电量9亿千瓦时、增长18.8%。加强品牌和质量建设,新增省级名牌6个、著名商标1个,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28家、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企业10家。4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成功举办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论坛。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3亿元,增长23.5%。服务业发展有力,实现增加值44.7亿元,增长15.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亿元,增长16.3%。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市商业网点规划。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9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较快,新增中型连锁超市6家。完成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贷款余额153亿元和109亿元,分别增长12.6%和12.3%。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完成开发投资16.5亿元,增长45.5%。梅兰苑小区成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通信、中介和社区服务等各类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过去一年,我们切实推进基础建设,优化园区、城市和交通平台,经济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征迁和完善配套为重点,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完成投资11.5亿元。*经济开发区完成投资5.5亿元,基本完成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厂房12万平方米、职工公寓5.2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稳步推进;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完成投资3.6亿元,征迁工作完成75%,安置房工程完成过半,道路、绿化和供排水等工程建设全面展开,西沙湾围堤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滨海地区完成投资3800万元,滩涂区块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启动建设白沙湾至水口治江围涂工程。积极推进新仓、新埭工业组团和其他镇、街道工业区块基础设施建设。以拓展空间和提升功能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进一步健全规划体系,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平稳实施撤镇(乡)建街道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东湖新区二环三射道路全线通车,完成福臻路、如意路中段、新华北路延伸段建设,当湖东路、环城东路北延伸段基本建成。城市改造继续推进,城南路拓宽改造工程完成投资2.2亿元,西段主车道基本建成;仓浜地块拆迁工作有序开展;新建安置房40万平方米;“结建”防空地下室1.7万平方米。乍浦开发建设步伐加快,港口发展呈现新面貌。以干线工程和康庄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2亿元。平兴公路拓宽工程建成通车,平廊公路改建工程基本完成,独广公路广陈至九浜段建设进展顺利,杭浦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07省道新线等重点工程征迁工作全面启动。乡村康庄工程实现“双百”目标,城乡公交镇镇开通。改造农村危桥426座,拆解淘汰水泥船437艘,全面完成三年改造、拆解目标任务。

过去一年,我们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招商引资稳中有升,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分别增长22.1%和23.1%,外资利用综合排名列全省第7位。不含港区,合同利用外资3.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3亿美元,分别增长40.2%和33.6%,其中增资扩股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27.6%和43%;光机电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56.9%和27.6%;实际利用日资、台资分别占55.5%和25.3%;新批旅游、房地产、物流等非工业类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114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27万美元。*经济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232万美元,分别增长8.7%和31.2%,列全省省级开发区第3位。全市引进市外内资7.12亿元。积极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完善外贸出口扶持政策,外贸出口继续保持领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0.8亿美元,其中地方自营出口11.7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28%,出口总量列嘉兴第一、全省第七;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分别增长24%和35%。新批境外企业5家,全社会外派劳务231人。

过去一年,我们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开展“十镇百村创文明”和“双建设、双整治”活动。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系列创建,建成省级文明镇、文明村、文明社区和文明单位各1个。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荣获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再次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国家火炬计划*光机电产业基地创建通过验收。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区挂牌运行。建成洁具、童车、五金机械3个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比例包装、关东辰美2家企业填补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空白,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7家。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项,认定省级新产品22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推进,义务教育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初升高”比例达93.1%,高考上线率达92.3%。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快速发展。积极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3个镇(街道)列入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建成李叔同纪念馆、新华书店,体育场、广电中心、图书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西瓜灯文化节和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嘉兴市首家公共卫生中心投入使用,重大疫病防治工作成效明显。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个,新批民营医疗机构14家。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达到98.8%。扎实开展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建成老年、妇女活动中心。对台、侨务、民族、宗教、外事、档案等工作继续加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发展。民兵、预备役、征兵、优抚安置、双拥和人防工作得到加强。启动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完成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污水管网、地面水厂建设加快推进,地下水开采得到控制。继续推进服装、箱包和洁具边角料集中无害化处理,收集、处置率达87.8%。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初显。扎实推进“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完成村庄布点规划,3个村通过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考核验收。全面实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立市、镇(街道)、村、组四级网络,农村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全年绿化造林1万亩,新增城市绿地62万平方米。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工作,全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有效遏制案件多发势头。全面构筑大信访格局,完善综治司法信访联动机制,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机制,开展各类安全专项整治,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

过去一年,我们注重以民为本,强化社会保障,人民生活继续改善。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城乡就业岗位1.38万个,推出公益性岗位262个,3*6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86.3%。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2.6万名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妥善安置三峡移民155人。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三年全覆盖目标,新增参保人员2.26万人,参保总人数达11.76万人,新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2.15万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继续加强。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深入实施,新增参保人员7440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参加率达94.98%。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加强社会救助,深入开展扶贫帮困,3933名学生受到扶贫帮困教育券资金资助,2*1户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3.8%。

过去一年,我们着力塑造政府新形象,加强自身建设,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完成行政许可各项清理工作,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约束和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通报政务情况,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分别达94%、98.4%。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派、工商联开展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实现面向企业、群众的审批事项全部进中心办理,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统一招投标平台基本建成,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市长电话受理中心、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整合。完成“数字*”规划纲要编制,建成电子政务二期工程。社区服务中心运作成效明显,服务范围向农村延伸。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审计监督,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投资行为进一步规范。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参训率达100%。切实抓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维护了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迎难而上、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广大干部群众在困难中抓机遇、在挑战中谋发展的奋斗精神,使我们深受教益,更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力量源泉。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经济领域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投入相对不足;土地、资金、电力、人才等要素制约严重,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础还较薄弱;城市功能、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仍偏低;社会矛盾和问题有所增多,社会保障任务较重,维护稳定压力加大;财政减收增支因素较多,收支平衡难度增加;政府职能转变还需加快,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需继续提高等等。所有这些,我们都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年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

20*年是“*”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攻坚转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实现“*”计划目标,为“*”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望新的一年,*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部分宏观调控政策将趋于长期化,要素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内涵更加丰富。这些挑战,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也有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机遇总是与挑战相伴而生。当前,全球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总体向好的格局不会改变,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我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催生的发展活力将进一步迸发。这些都为今年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总体上,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仍有利于发展。

基于上述考虑,并根据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年、基础建设年、效能建设年活动,强化要素供给保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注重统筹和谐发展,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攻坚克难,负重拼搏,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建议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下同)14%、力争15%;财政总收入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力争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性投资增长15%以上;全市合同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引进内资18亿元;不含港区,合同利用外资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引进内资10亿元;地方自营出口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计划生育率9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城乡就业岗位15000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2%。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工作中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富民强市的实践中。必须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善于在统筹兼顾中把握关键、抓住要领,把工作重点放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突出以民为本,注重社会事业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加快发展是形势所需、人心所向、竞争所迫,保持应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要牢记发展责任,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集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做到有效益的速度不能慢,符合产业导向的投入不能松,有前景的经济增长点不能放,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综合实力在更高层次上的提升。

三是坚持开放发展不动摇。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融入国际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要牢固树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理念,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带动之路。要坚持“三外”齐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拓展领域,提升质量,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营造亲商安商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四是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求我们谋划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强化后劲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我们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求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改革的思路化解矛盾,以发展的办法解决难题,想方设法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五是坚持合力发展不动摇。合力才能兴市。要更加注重讲大局、讲责任、讲奉献,充分激发各方面的创业热情,着力营造全市上下合心合力合拍抓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更加注重增强宏观调控形势下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保持坚定的信心、昂扬的锐气和旺盛的斗志,始终做到清醒、坚定、有作为。要更加注重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切实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以扎扎实实的作风赢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时代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商业联合会

时代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商业联合会

北方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