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贸局工业经济社会发展总结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贸局工业经济社会发展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贸局工业经济社会发展总结

四年来,本届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战略目标,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克难攻坚、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20*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58.7亿元,同比增长15%,比20*年增长77.2%,人均GDP达到3700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7亿元,同比增长14.1%,比20*年增长159.4%;实现财政总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23.9%,比20*年增长134.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04亿元,同比增长19.5%,比20*年增长175.3%;三次产业比重为11.7∶57.4∶30.9。继续跻身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为新一届政府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过去四年,是我们向生态经济强市迈进的四年

四年来,我们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理念,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85.9亿元,其中,实施省、*市重大技改项目33个,完成企业技改投资56.6亿元。全市工业规模企业达到589家,比20*年增加328家。六大主导产业实现销售产值14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4.8%。累计新增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3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4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年全市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28.8亿元,同比增长20.1%,比20*年增长132%。

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八大产业总产值从20*年的12.51亿元上升到21.73亿元。新增*市级农业示范园区28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5个,23只产品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9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4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总产量保持在9万吨以上。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8.8亿元,华光潭水库、水涛庄水库、分水江水利枢纽配套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千库保安”工程20座,实施农业综合开发6.1万亩。气象保障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2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6.7亿元,同比增长12.2%,比20*年增长64.4%;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37.5亿元,比20*年增长163%。

服务业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产业日益壮大。累计接待游客124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亿元,旅游总收入从20*年的11亿元上升到17.85亿元。商贸业持续繁荣。传统和新兴业态进一步巩固壮大,拥有商贸限额以上企业67家。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连锁超市乡镇全覆盖,品牌连锁超市门店从20*年的11家增加到125家,建成农村放心示范店7*家。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8亿元,同比增长16.9%,比20*年增长76.8%。房地产业较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年全市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9.*亿元,同比增长15.5%,比20*年增长95.5%。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16家,实际利用外资1.65亿美元,引进内资项目452个,实到资金97.6亿元,成功引进杭氧、杭机等一批*梯度转移重大工业项目。累计实现自营出口10.95亿美元,年均增长22%。10家企业在境外新设立办事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玲珑、高虹等11个工业功能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8亿元,入区企业225家,20*年工业销售产值达到93亿元,占全部工业的21.7%。经济开发区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有投资价值开发区”,玲珑工业功能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火炬计划*电线电缆产业基地”。成功举办历届森博会和休博会*分会场,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城市间的友好交往,扎实推进“*协作”、“对口扶贫”工作。

过去四年,是我们向吴越文化名城挺进的四年

四年来,我们坚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重视挖掘吴越文化内涵,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高质量、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初中升各类高中比例达到95.6%,高考上线率保持在95%以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学校布局调整有序推进,累计基础设施投入3.3亿元,昌南中学、衣锦小学、大峡谷中心学校、锦城四中等一批标准化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杂费。新增省、*市级教育强乡镇19个、省标准化学校24所,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昌化中学、於潜中学创建成为省一级重点中学,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市。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219个,新增省、*市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3家,获专利授权500余项,率先建成*市级科技孵化器。“绿色硅谷”建设继续推进,与浙江林学院项目合作成效良好。新增省、*市名牌产品29只、著名商标31只。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深入实施“千百十”、“百姓阳光”文化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吴越风情”广场文化艺术节成为知名品牌,“*水龙”获得全国“群星奖”,一批民间文化艺术精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创建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10个、*市级特色文化乡镇3个。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文化遗存得到有效保护,新增省级文保单位5处。广电新闻媒体事业稳步推进,实现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完成数字电视平移2.6万户。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成功举办市十一届全民运动会,成功承办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天目山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等重大赛事。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双拥模范城,“市民道德体检”、“信用工程”建设、文明单位创建等活动深入开展。省二级档案馆创建通过验收,《*市志》修编工作有序推进。

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市、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市人民医院病房大楼、疾控中心等一批重点卫生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达76%。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全市计划生育率连续14年保持在98%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16年保持在合理水平。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先后创建成为*市、浙江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食品放心工程全面开展,肉类、蔬菜、豆制品等上市合格率均达98%以上。药品监管网络不断完善,建成乡镇卫生院规范药房44个、村卫生室合格药房328个。

过去四年,是我们向休闲度假胜地奋进的四年

四年来,我们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长三角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品牌初具影响。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20平方公里。全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乡镇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累计投入城建资金23.8亿元,新、改建城中街、环城北路等城市道路35条,建成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铺设城区供水管网200余公里、污水管网140余公里。锦城城市防洪工程基本完工,*省道城区段降坡工程改造完成。於潜潜洲街一期工程顺利竣工,昌化镇城防工程加快推进,岛石新大街全面完工。旧城改造按规划有序推进,城市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城区环卫保洁等实现市场化运作。深入推进村庄整治,累计完成重点整治村134个、一般整治村72个,建成示范村14个。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累计投入交通建设资金33.8亿元,杭徽高速公路*段全线通车,18省道华光潭库区段、16省道乐平库区段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乡村“康庄工程”8*公里、道路“砂改油”50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旅游商贸功能进一步完善。编制实施《*市休闲度假胜地总体规划》,旅游资源整合步伐不断加快。新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3家,建成旅游特色村22个,“农家乐”经营床位数达6800余张。国内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分别达16家和19家,*中都国际度假酒店主体工程完工,天目山综合保护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大明山二期项目等一批景点配套设施投入使用。“旅游质量管理年”活动不断深化,*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投诉中心、旅游信息中心和农家乐服务中心建成投入运行。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商城、浙皖农贸城、华兴汽车城等专业市场,衣锦街成为省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锦江路、锦城新天地、黄金水岸等商业特色街区建设顺利推进。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比20*年增加9.3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99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86.7%。累计关停并转污染企业267家,全面淘汰水泥机立窑生产线。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累计实施农村生态重点建设项目200余个。实施百万亩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上升到76.55%。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天目山被列为全国首批示范保护区。太湖源镇等5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市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过去四年,是我们向有为政府推进的四年

四年来,我们坚持勤政为民、创新举措,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着力缓解要素制约。积极拓宽资金供应渠道。辖区金融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存贷款余额双超130亿元,分别比20*年增长109.7%和152.3%。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启动政府性项目市场化运作模式,项目建设资金得到有效保障。建设用地供需基本平衡。千方百计缓解土地要素制约,累计实施土地整理项目62个,新增耕地1.4万亩,向上争取重点项目“戴帽”指标16437亩,盘活存量土地2000亩,落实工业项目用地7428亩。重点项目百日攻坚活动成效显著,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电力保障能力日益增强。华光潭梯级电站提前并网发电,新增小水电10.6万千瓦,建成110千伏变电所8座,220千伏钱王变建成投入使用。扩建第二自来水厂,城市日供水能力从5万吨提高到10万吨,实现锦城组团向青山组团供水。人才保障工作不断加强,累计引进大专以上人才1978名。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市政府办公室等4个单位完成职能调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共资源招投标交易中心等5个单位完成组建,房改办和住房公积金管理分中心完成机构分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审批项目从312项减少到169项,削减46%,窗口授权率达92%。行政审批新办事大厅正式启用,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事业单位改革成效显著。50家事业单位完成改制,长客公司等企业改制完成扫尾工作。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推进。出台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组建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信用社二级法人管理体制,争取央行票据兑现1.88亿元。农村综合改革取得进展。完成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和二轮土地承包扫尾工作,全面实行村帐乡镇制。停止征收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实现农民税赋零负担。

着力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刑事案件破案率不断提高。完成锦城城区监控点建设,乡镇综治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依普工作全面推进。“二五”依法治市、“四五”普法教育工作圆满完成。乡镇(街道)调委会全面建立,建成民主法治村442个。顺利完成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信访工作进一步规范。累计受理信访8.5万件(批),信访事项办结率达96.8%,基层信访“文明接待室”创建达标率达100%。劳动用工制度进一步规范,及时解决企业、工程欠薪问题。有效处置“9.3”特大暴雨自然灾害、“5.8”特大交通事故等突发性事件,经受“麦莎”等强台风考验。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全面下降。“平安*”建设取得新成效,成为全省首批“平安市”。

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建立人力资源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建设取得成效。新增就业岗位2.7万个,实现再就业1.5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五费统征、四费合一”工作顺利实施,全市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达5.9万人,比20*年净增3.1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从5.94个月提高到17个月。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参保率达40.3%。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三级社会救助体系,新、改建敬老院25所,“五保”、“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2.2%和93.5%。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3099户、6436人纳入低保范围。加强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实施助医卡制度。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486户。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实行经济解困房、廉租房制度,建成经济适用住房20万平方米。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有效扩大,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5.7亿元。农村新一轮帮扶工作深入实施,残疾人、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助学、助困、助医、赈灾等累计救助1万余人次。“十件实事”办理工作卓有成效。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11元,分别比20*年增长53.3%和49.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6.2亿元,比20*年末增加31.3亿元。

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依法行政不断强化。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政情。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畅通行政救济渠道,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15件。实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不断增强。调整决策咨询委员会,重大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居民听证和社会公示。编制完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38个专项规划。制定出台市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编制专项预案36个。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完成,统计成果有效运用。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和创满意单位活动,建立机关效能建设投诉中心。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完成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升级。廉政建设取得实效。积极构建惩防体系,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财政管理和审计、监察力度,立案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462件,挽回经济损失3815万元。

同时,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老龄事业、征兵、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侨务、台湾事务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是*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四年。四年的成就,得益于上级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的辛勤工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市人民,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驻临单位、驻临部队和浙江林学院,向所有关心、支持*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推动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先,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强化开放创新意识;必须始终坚持项目带动,确保重点领域投入;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强化民生保障;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需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办法不多,工业性投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增大;社会事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利益调整带来的社会矛盾增多,维护稳定的压力加大;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自身建设仍需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