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深化工业改革发展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市委的领导下,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不断把*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五年来,市政府从*实际出发,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认真落实向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完成“九五”计划,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坚持把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作为工作主线。始终突出“增总量、调结构、强素质”,努力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效益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规模经营,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为农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把园区建设、技术改造和质量振兴作为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实力的突破口,全面启动“一区四城十七园”建设,着力培植家电、轴承、轻纺等特色块状经济集聚优势;加大技改投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企业由配套加工向整机生产、自主创牌经营发展;深入开展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整治,逐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围绕扩大总量、提升档次、优化布局,培育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特色街区、商贸园区及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启动开发休闲旅游业。
致力于不断创新机制,始终把深化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实施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开展并基本完成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调整镇村行政区划,推行户籍制度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转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推进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坚定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培植出口经营主体,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改善出口政策环境,推动千军万马走出去。实施利用外资“五个一”工程,完善引资政策,加强引资队伍,建设引资载体,创新引资方式,营造引资环境,努力实现利用外资新突破。灵活多样地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三外”齐头并进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致力于加快城镇建设,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强化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修编城镇规划,完善规划体系,加速形成以“一体两翼”为主体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不断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开展城市经营,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土地储备中心。改进城市综合管理方式,建立“两级管理、三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体制。
致力于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加强综合环境建设。积极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努力建设文化大市。广泛开展“环境整治年”活动,深入实施“四个全面”,扎实推进“四大会战”,努力健全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打造“信用*”。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暂住人口管理服务网络,强化社会治安基层基础。
五年来,我们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这五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社会各项事业进步最为显著的五年。*铸就了新的辉煌,三北大地呈现出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迈进的勃勃生机。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过去五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20亿元增加到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5.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6.1亿元增加到26.6亿元,增加了3.3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4.98亿元增加到82.86亿元,增加了1.37倍;自营出口额由2.42亿美元增加到11.18亿美元,增加了3.62倍;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72亿美元,年均增长48%,其中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1%。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出货值达到15亿元。工业总产值由4*.5亿元增加到8*.7亿元,年均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6.2%提高到33.3%。五年期间,我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列全省前茅,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目前分别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11位和第17位。
城乡面貌深刻变化。过去五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2亿元,“四横十纵”骨干路网基本形成;城乡供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完成境外(余姚梁辉)引水工程,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5万吨;加大电网改造力度,新增变电容量104.33万千伏安,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河道疏浚整治五年规划全面完成,西部排涝、退塘还湖、四灶浦围涂等农田水利建设进展顺利,新建标准农田20.34万亩;*湾跨海大桥建设配套工程如期完工。城市形象明显改观,体育、广电、医疗和职教“四大中心”相继落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休闲广场建成投用;生态绿化建设加快实施,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绿面积增加到7.25平方米;中心城区主要街景综合改造全面推进,城河综合治理取得进展,交通秩序初步好转,“畅通工程”通过省级考核验收,“拆违”工作全面展开,城区“三摊”得到有效整治,市民环境意识和城市管理参与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到2002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2平方公里,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4%,现代化中等城市初具规模。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过去五年,我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3931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328元,年均分别增长8.6%和5.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0.48下降到0.4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0.51下降到0.45。中心城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平方米增加到25.3平方米,正朝着居住环境园林化、物业管理智能化方向转变,农村住宅条件也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普及率大幅度上升。教育、文化、住房、汽车、旅游等已成为居民消费新的热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城乡低收入居民和特困家庭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慈善救助蔚然成风,初步构筑起社会弱势群体帮扶体系。政府实事工程相继完成,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过去五年,科教文卫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精神文明建设大步推进,我市已成为省首批县(市)级文明城市。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1%。信息化推进步伐加快,中国*数码桥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通讯设施建设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教育事业成绩斐然,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85.6%和26%,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全市各镇(街道)全部成为省教育强镇。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115人才工程”取得明显实效。文化事业繁荣进步,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文体活动。卫生、体育、新闻、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等事业有了新的进步。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三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任务圆满完成,“四五”普法进展顺利,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建议和提案得到较好办理。政府部门行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民政、民族、宗教、征兵、老龄、外事、侨务、对台、气象、审计、统计、档案、保密、方志等工作也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是百万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庄严时刻,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干部,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慈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和工作中的不足。主要是:经济整体素质不够高,市场秩序尚欠规范,土地、电力、人才等要素制约逐渐显现;城市规划工作、管理水平及基础设施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治安状况令人不满,稳定工作和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政府机关队伍建设也难以完全适应新时期要求,在服务水平、工作效率、工作作风等方面群众仍有较多意见,一些地方和单位官僚主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还不同程度存在。知不足而后勇,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我们面临入世、*湾跨海大桥建设、宁波城市规划调整和省委省政府对我市扩大经济管理权限等诸多机遇,尤其是*湾跨海大桥建设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是*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幸福所在。*的发展将由此进入大桥经济的崭新时代。我们务必把这些重大的历史机遇转化为新一轮发展的现实优势,谋求机遇的最大效应,争取发展的最大可能。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大建设、大开放、大调整、大提高,进一步做快做强经济,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做大做优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做深做新文化,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把我市初步建成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为全面建设更加宽裕、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再造一个新*。到20*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翻番,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工业销售产值突破15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自营出口突破35亿美元。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15亿美元。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市)中的升位晋级。
——区域特色产业更具竞争实力。顺应大桥经济时势,加快实施规模集聚、要素重组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优势,着力打造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特色制造业基地、都市创汇农业基地、休闲旅游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努力构建现代化工商名城。
——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更加扎实。农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农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农业效益显著增长。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现代化村镇建设全面实施,环境状况显著改善。
——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着力构筑先进文化发展体系,初步建成文化产业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大市,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创建全国信息化先进城市,努力打造“数字*”;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公民教育终身化,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全市人民过上更加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劳动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健全,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到2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初步形成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良好环境,努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市,到20*年,中心城区人均公绿面积达到10平方米;道路交通便捷有序,达到全国“畅通工程”二级水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趋健全,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努力建设“平安*”。
为实现五年基本目标和总体要求,我们要以“重整*山河,再造三北雄姿”的宏大气魄,不失时机地全面实施以桥兴市战略,突出抓好以下六大重点任务,主动应对和迎接大桥经济时代的到来。
重点之一,加快再创体制机制新活力
这是应对和迎接大桥经济的动力源泉。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从安于现状的保守意识中解放出来,树立不断进取、敢走新路的开拓意识;从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树立辩证否定自我、勇于超越自身的进取精神;从只求有进步,不求有突破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自加压力、抢先发展的竞争观念。要以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找准重点,大胆创新,努力实现改革新突破。以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为重点,深化政府改革,全面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以促进各类经济成份公平竞争为重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为重点,推进新型业态发展,加快要素市场培育;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重点,消除与世贸规则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重点,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深化分配制度及各项社会配套改革。通过改革创新,努力营造新的区域体制机制优势,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重点之二,加快培植产业竞争新优势
这是应对和迎接大桥经济的核心所在。要以大桥建设为契机,主动接轨上海,扩大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各种有效要素,做快做强经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新的提升,促进区域民营经济新的繁荣。坚持工业立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特色差异化竞争。加快结构调整与优化,进一步做大做强规模企业、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培植一大批名牌产品、龙头企业和特色园区,打造“家电之都”、“轴承王国”、“轻纺基地”,建设若干个世界性产品制造中心,增强特色产业的整体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形成特色制造业基地。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工业化步伐,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确立区域性农产品加工中心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着力建设大都市后花园和菜园子,形成都市创汇农业基地。加快发展社会化物流配送体系,培育新型物流企业,筹建区域性物流园区,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形成现代物流基地。以*传统文化、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滨海桥城”旅游品牌,着力构筑“南山、北水”旅游经济带,形成集大桥游、山水游、文化游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基地。积极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态,大力培育信息咨询、社会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重点之三,加快形成城市发展新格局
这是应对和迎接大桥经济的基本载体。要按照把我市建设成为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的要求,扩大规模,优化功能,加速实施城市形态和结构的战略重组,做大做优城市。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北扩、东延、南调、西控、中更新”,适时推进城市跨北发展,建设北部*湾现代产业新区;改造开发城市东部新区,强化行政文化中心功能;全面改造旧城商贸中心区,提升城市中心区品位。完善城市设施功能,加快建设城市休闲商业轴和生态景观轴,积极培育城市的“人气”、“商气”、“文气”和“大气”。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加强“两翼”副中心城市和镇、村建设,有效增强城镇对农村资源的吸纳整合功能,不断提高市域城市化水平。全市城市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到2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进一步提升*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
重点之四,加快构筑发展基础新平台
这是应对和迎接大桥经济的根本保障。要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完善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重大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努力提高我市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程度、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坚持外引内治,全面实施“三横十一纵”骨干河网建设,大力推进境外引水和市域污水治理;统一规划地下管线网络,重点加快城市集排污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四横十纵”为主体的市域骨干路网,并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市政道路网络;继续加大围涂造地和土地整理力度;重视和深化电力供需周期平衡规划,实施新一轮电网改造和扩容工程建设,为我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要素保障。
要加快*湾现代产业新区建设。做好远景控制性规划,超前配置基础设施,分期实施功能开发,五年全面完成20平方公里工业区块的开发建设,使之成为我市现代新型工业、旅游休闲及科教研发的集聚地,并形成宁波市对外开放北部重点区域。同时,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和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成若干都市型商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构筑起新的平台。
重点之五,加快营造科教人才新高地
这是应对和迎接大桥经济的关键要务。要坚持科教强市,加速推进技术、人才与产业、资本的结合,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建设中国*数码桥为抓手,全面推进政府、企业和家庭信息化,全社会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县(市)级领先水平,努力建设“数字*”。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着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高度重视人才培育,积极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完善人才政策,改善服务设施,优化引才、留才、用才环境,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技工队伍、现代企业家队伍和公务员队伍。做深做新文化,强化先进文化育人功能,以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市民素质为核心,创新载体,增加投入,完善设施,繁荣创作,努力营造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精神动力。
重点之六,加快提升区域环境新形象
这是应对和迎接大桥经济的重要条件。要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坚持整治、保护、开发并举,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抓好水资源、耕地资源、滩涂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构筑南部山林、中部平原和北部滨海等大型生态带。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加快以沿路、沿水绿色走廊和公园广场为重点的绿地系统建设,大幅度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构建“城融绿中”的宜人环境。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提高城乡饮用水源质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施村庄改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实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创业发展的政策和服务环境,切实降低企业和群众的创业成本,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市民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热情。全面建设“信用*”,健全信用制度,努力提高政府、企业及个人的信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多管齐下,实现严打、严治、严防有机结合,使社会治安环境有明显改善,努力建设“平安*”。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我们还将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投入超百亿元巨资,实施事关发展基础和人民利益的“百亿大桥经济应对工程”。主要内容包括:
——交通网络方面,将建成以中横线为重点的“四横十纵”所有骨干道路,完成中心城区市政道路环通改造,并建设一批交通场站设施,实施大桥连接线配套工程建设,形成以大桥为枢纽的市域半小时交通圈。
——水利资源方面,将实施中心城区防洪工程为主体的骨干河网拓宽疏浚工程;全面完成市域主要河道疏浚及砌坎;完成上虞汤浦水库等境外引水工程;完成淡水泓等围涂工程;全面实施城河及污水综合治理工程。
——能源设施方面,将重点建设220KV慈东、慈北变和110KV滨海变等输变电工程,新建或改建*湾新区热电厂等若干热电工程,全面建成天然气供应工程。
——城市形象方面,将基本完成城市中心区旧城及城中村改造,建成商贸中心区、行政文化区,建成浒山路景观大道及新城河江滨绿带,启动建设若干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主题公园、休闲广场等城市景观设施。
——村庄改造方面,将启动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采取撤并、整理、新建等方式,分类推进村庄改造工作,建设一批基本现代化的示范村,力争全市村庄改造面达到20%以上。
——社会设施方面,将迁建市图书馆、书城、博物馆,新建*剧院、科技馆和体育馆;建成西部教育园区,启动北部教育科技园区建设;新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和人才公寓;迁建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新建或改建慈东医疗中心、市红十字医院及其他医疗设施。
——信息化方面,将建成*公众信息网,组建企业信息化实施中心、软件应用开发推广中心、产品创新设计中心和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建立信息产业园区,完成数码桥示范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