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加强持续增长管理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年是全面完成“九五”计划各项目标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夯实基础,加快发展,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基本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14.5亿元,第二产业98亿元,第三产业4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11.4%和15.6%。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完成农业总产值20.8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渔业产值为3.7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完成工业总产值57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国有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68.46亿元,个私工业总产值351.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4%和15.9%。全年工业用电17.4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5%。全市国有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4.51亿元,利润总额8.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5%和50.4%。11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考评得分174.71分,比上年提高13.36分。
——第三产业平稳增长。三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49亿元,比上年增长4.7%。
——外向型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完成外贸出货值113亿元,自营出口5.3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64.8%。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1个,外方认缴出资额523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8%。新办境外企业10家,外派劳务人员173人。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8.88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其中国有和集体投资分别占总投资额的28.4%和44.6%。实施投资5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565个,累计完成技改财务投入2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64个,比上年增长156%。
——财政收入和金融存贷快速增长。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86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18%和33.82%。金融系统存款余额153.7亿元,贷款余额91.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0.9%和30.3%。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02元和1049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5.8%。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4%。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1%和3.29‰。
——实事工程按计划顺利实施。在完成新世纪广场、浒山江南段治理、达蓬公路等上年度续建实事工程的同时,本届政府在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承诺实施的8件实事,经过积极努力,已基本完成预期的建设任务:余姚引水工程、七塘横江观城附海段拓宽改造工程、沿海北线观城师桥段拓宽改造工程、中部和东部垃圾填埋场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芦庵公路和樟新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峙山文化广场A区建设工程及3.5万伏崇寿变、小安变、彭桥变和鸣鹤变工程按预期计划进展顺利。
回顾一年来的政府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围绕推动产业升级,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深化农业“双增”工作。努力优化农业种养结构,果蔬、水产、林特等市场适销对路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新增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6家,工商企业对农业项目的投资额达到2.65亿元。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农产品年出口创汇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年新组建产业协会6个,专业合作社9个。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和农产品“优质名牌工程”,建立全国首家种子超市,组织举办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展销会和冬种信息会,全年共引进各类优新品种150只,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98%,有3只农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广泛开展农技培训,大力推广省工高效的农业实用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疏浚各类河道430条,完成土地石方600万方,四灶浦西侧围涂工程顺利实施,徐家浦排涝和虞波江拓宽疏浚工程全面完工。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新改造低产林1460亩,建成标准农田6万亩,开发整理土地3.4万亩,新增耕地0.94万亩,获得建设用地指标6580亩。加快调整工业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立足增创市场优势,加大扶强扶优力度,促使优势企业扩张规模、增强实力,筛选确定实力工程企业12家,重点骨干企业64家、苗子企业35家。狠抓质量立市、名牌兴业,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全年申报国家驰名商标l只,新增省和宁波市级名牌产品7只、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企业180家。认真抓好块状经济的规划布局,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步伐,正式启动轻纺、轴承、打火机等特色行业园区。努力拓展三产发展领域。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专卖专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大地方产品促销力度,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培育发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旧货市场等各类专业特色市场,被国内贸易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旧货流通试点城市。加大旅游开发、促销力度,加强景区设施建设,杨梅节期间开通了沪慈“假日列车”,鸣鹤——上林湖风景名胜区通过规划会审。加快发展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新建市家政服务市场,顺利开通市政府网站,基本建成市党政信息网,全市因特网上网用户达到9000户,城区主要住宅小区基本实现初期物业管理。邮政、电信、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二)围绕改善城市形象,大力优化软硬环境。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狠抓规划深化,编制完成了中心城市22平方公里建成区的控制性详规和1平方公里旧城区、新城大道街景的城市设计方案,成立了市规划委员会和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突出建设重点,全面完成观城中学迁建、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开发大道东延伸段、周家路江治理、三北大街一期二段和二期主车道建设等重点工程,基本完成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延伸段以及新建22万伏贤江变、11万伏周巷变和白沙变等工程的前期工作,体育中心和广电中心A楼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医疗中心建设工程已进入桩基施工,阳光大道一期工程开始动工建设;完成了新城大道南延伸段、教场山路拓宽改造和古塘绿苑等市政工程建设;全年房屋开发、旧城拆迁面积分别达到40万平方米和14万平方米。加强城市管理,抓好城区交通秩序、夜间管理和流动摊贩的专项整治,对329国道、孙塘路等5条道路进行亮化改造,继续开展“双禁”工作,顺利通过“一控双达标”验收。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到位,预征土地508亩,公开出让国有土地234亩,回收资金3.6亿元。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年”活动。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高标准、高效能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全年共投入整治专项资金1.8亿元,整治河道1290条、道路2462条,新增河道砌坎68.6公里,清理垃圾44.35万吨;全市76.7%的村(居委)实行垃圾袋(桶)装化;消除露天粪缸和简易户厕2.73万只,新建三格式公厕886只;新增城镇绿化52.6万平方米,其中城区绿化40万平方米,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均公绿面积由上年的3.7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建立了4560余人的河道道路专职保洁队伍,城乡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积极制订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税收执法,加强银企对话,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力度。严格价费监管,扎实做好清费减负治乱工作。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市联合审批服务中心和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共削减审批项目321项、审批和核准事项503项,减幅分别达66.9%和51%。切实维护经济秩序,规范企业行为,减压阀、取暖器两个行业的质量整治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工商、土管、统计、审计、医药、烟草等部门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
(三)围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抓好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的扫尾和“回头看”工作,加快国合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新增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2家。顺利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全面完成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稳步推进部分经营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转制工作。加大社保扩面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力度,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大病医疗统筹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8.29万名、6.66万名、3.86万名和2.14万名。积极实施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不断深化周巷、观城、逍林等3个镇的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市镇两级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壮大外贸出口队伍,全年新增外贸供货企业10家,自营出口企业97家、出境参展摊位200余只、出口额超1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13个,机电、轴承、日用家电等重点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进一步确立。扎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千方百计拓展外资利用领域,精心组织企业参加“*深圳经贸洽谈会”、“省洽会”和“广交会”,认真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注重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和交流,引导企业走出国门求发展,兴办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1家、报批2家。
(四)围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科教兴市”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积极实施“410”工程,新确定市级科技进步企业12家,新增宁波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宁波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8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87%;开发宁波市级以上新产品133只,其中国家级新产品2只;新组建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8家,其中2家被列为宁波市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推广计算机应用技术,有4家企业获得国家电子信息应用贷款项目;高新技术孵化基地顺利竣工;“九五”国家“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注重横向科技合作与交流,精心组织企业参加中科院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化对接会、兵科院民品项目洽谈会,举办了浙江大学百名青年教授科技合作交流会、在京博士回乡联谊会和''''''''*市科技项目洽谈暨中国精选专利博览会。此外,我市还被列为中德首批科技合作项目“中国浙江省滨海盐土可持续农业研究”实施基地。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启动教育网建设工程。宁波市级教育强镇覆盖面达到73.9%,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率达到80.5%。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奖励,积极推进“115”人才工程,全市引进各类人才1380名,实施国外智力项目7个。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切实增强全体市民的社会主义信念。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先进文化培植力度,努力繁荣群众文化和社会文化,新增宁波市级“东海明珠工程”1个,成功举办了市第五届艺术节,舞蹈《水乡三月天》荣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加快发展广电事业,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输质量。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大力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积极实施无偿献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承办了全国体育大会技巧比赛暨全国技巧锦标赛。加大对外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顺利开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档案、保密、方志、老龄、三防、气象、征兵、优抚、安置、再就业、双拥共建、扶贫助残、安全生产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围绕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全面推进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主动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汇报工作,认真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决议、决定,今年有2个部门接受了人大代表的行政执法评议。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加强同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联系。认真做好议案、建议和提案的办理落实工作。高度重视市长电话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顺利完成居委会换届选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扎实开展“三五”普法教育,认真搞好行政复议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和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大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排处力度;大力推广“枫桥经验”,切实加强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顺利通过了省问题重点整治工作的考核验收,全年共破获刑事案件2365起,经济犯罪案件96起。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在市政府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三讲”教育,在政府部门中开展了思想作风教育;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规章制度。加大政务督查力度,着力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共削减各类检查评比达标项目49项,狠抓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年共查处政府部门干部违法违纪案件18起,其中开除公职3人。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的结果,也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各界人士和驻慈部队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离退休老同志和各界人士,向所有为我市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工业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经济效益还不够理想;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不够宽、层次不够高;城市化建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内涵还需进一步深化;规范经济秩序的任务比较艰巨,体制改革还需继续深化,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对外来人员管理工作还缺乏有力措施,社会不安定因素仍然较多。一些政府部门服务观念、全局观念不是很强,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行风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新世纪初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各位代表,伴随着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人类又开始了一个崭新的世纪之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新的世纪,如何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开创*美好未来,已成为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
回顾“九五”,我们豪情满怀。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突破,咬定发展不放松,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增强。“九五”期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是“八五”期末的1.77倍和2.75倍,一、二、三产增加值比例由“八五”期末的13:64:23调整为8.9:60.5:30.6,“九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1亿元,是“八五”时期的1.94倍。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城市化战略,不断加快建设步伐,着力深化城市内涵,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中等城市骨架初步形成。“九五”时期先后完成了境外引水、虞波广场、职成教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供水、供电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和五级组团式的城市体系初步形成,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2平方公里。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努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扩大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实施“三外联动”战略,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加速形成。千方百计引进外资,多路并进主攻外贸,扩大合作拓展外经,外向型经济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九五”时期,全市共完成自营出口额15.6亿美元,年均增长34%。实际利用外资1.65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1.68倍。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生活,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与“八五”期末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0.8%和50.1%,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41%和39%。提前跨入了“小康”行列。
各位代表,“十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今后5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奋斗目标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省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要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和宁波市平均水平,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保持省内领先地位,为2010年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城市化水平达到50%;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以下。
今后5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更新城市化发展理念,走以中心城市、中心镇建设为重点的集聚式城市化发展路子。坚持规划先行,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功能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做到有序推进。全面提高城镇建设品位,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加快中心村建设,实现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实施增强区域对外竞争力战略。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以经济全方位开放为主导,以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支撑,以提高区域对外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和质量振兴策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步伐,着力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形成全方位、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格局。积极实施科教强市战略。牢固确立科技、教育、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加快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健全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传统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多渠道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大力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努力构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教育、人才体系。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自然增长,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着力解决水、电、路等基础条件的“瓶颈”制约,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水平。
各位代表,历史已经跨入了新的征程。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扬发展旗帜,致力于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着力解决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断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