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循环经济开发建设总结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循环经济开发建设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政局循环经济开发建设总结

过去四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面对非典疫情、台风暴雨等严重灾害的新挑战,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大联动”、“中提升”战略和区委建设“实力*、生态*、平安*和法治*”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富民为第一责任,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全区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圆满完成了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谱写了新篇章。20*年实现生产总值318.5亿元,比2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8.7%,三次产业比重达到了1.9∶60∶38.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035美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1亿元,是20*年的2.2倍,年均增长21.7%,其中区本级21.2亿元,是2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7%。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0亿元,年均增长40.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3亿元,年均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10元,分别比20*年增加6723元和3192元,年均增长11%和11.4%。

四年来,我们大力倡导“创新、争先、包容、守信”的*创业文化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争先发展。切实增强前列意识,发挥*的特色优势,着力提升临港大工业的发展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开发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提升“实力*”,20*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名列全市第一。临港工业快速发展。台塑石化一期、*春晓油气田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石化、能源、钢铁、纸业、汽车、船舶等临港产业群,20*年六大行业实现产值408.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从20*年271家,增加到20*年599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了1*家、超10亿元的18家、超50亿元的2家,成为全省重大项目规模最大、最为密集、产业配套较为完善的区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年合同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绝对值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四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614个,合同利用外资4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2亿美元,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79个,有9个“百亿工程”落户*,确立了在全市、全省利用外资的龙头地位。2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外贸自营出口73.1亿美元和38.7亿美元,分别是20*年的3.3倍和3.1倍,年均增长34.4%和32.9%,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市第一。20*年实现外经营业额2.1亿美元,是20*年的3倍,年均增长30.4%,外经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服务业全面拓展。按照“统筹规划、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全力打造以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港口服务业。四年已累计引进物流项目21个,其中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7个,世界顶级物流企业马士基、MSC公司落户*。商贸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引进了全市规模最大的大润发超市,建成了华东地区设施最先进的凤凰山主题乐园,*山旅游区、曼哈顿商业广场和凤凰城商业街建成投用,丽晶五星级酒店、国际购物中心等工程抓紧建设,乡村旅游加快发展,2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8亿元,年均增长144.5%。循环经济取得突破。按照构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思路,制订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开展全方位的循环经济试点。*电厂脱硫工程、申洲公司再生水回用工程、明耀热电厂污泥焚烧发电项目、大碶牌门村污水垃圾生态化处理、小港街道村级污水处理试点等项目全面实施,省市级绿色学校、企业和生态村镇不断涌现,全社会的节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四年累计实施循环经济项目78个,累计投资27.7亿元,这些项目实施后,年可节约费用2.8亿元,节约能源21.2万吨标煤。20*年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全市循环经济现场会在*召开。开发建设纵深推进。抓住深水岸线这一发展的生命线,把开发建设的重点从中西部向东部拓展,春晓和白峰峙南、峙北开发建设全面推进,累计拆迁1961户,征地18841亩,有16个项目落户,*岛开发的各项前期工作开始启动,为新一轮率先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坚持创新发展。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着力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体制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机制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努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构筑跨越发展的体制平台。实行了新的区域管理体制,实施了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着力构筑跨越发展的新平台。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明确乡镇(街道)的职能定位,优化机构设置,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乡镇历史性债务得到有效化解,村级管理不断加强,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突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首批“浙江省科技强区”和全国首批国家科技兴贸出口产品创新基地称号。科技创业园、农业综合开发区的科技孵化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技术转移中心、*海天塑料机械研究院等自主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海天集团列入全国首批自主创新型试点企业,塑机、汽配、制笔、压铸模具等行业已确立国内技术创新能力的领先地位,*注塑机基地成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和中国最大的国际注塑机生产基地。20*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80亿元,是20*年的3.6倍,年均增长38.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从20*年的35.9%提高到20*年的47.4%。四年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332项,年均增长19.4%。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市级5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市级25家;国家级行业检测中心3家。品牌和技术标准战略扎实推进,雪龙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全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四年获得省著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8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5家企业参与8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制订。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人才数从20*年的3*70名增加到440*名,年均增长9.8%。探索社会发展机制改革。大力推进政府服务采购,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深入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医疗服务领域,全区民办医疗机构达到43个,总投资达2亿元。开创性提出了“女排主场”概念,中国女排主场落户*,并成功举办了5大女排国际赛事,被评为20*年全国最佳体育赛区,成为2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举办地,实现了*体育事业的跨越发展。扎实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组建了新的行政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电子行政审批和监察系统,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建立了政府投资项目监管领导小组、招投标中心、建筑工务局和评审中心,实行监管办分离,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体系和保廉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坚持以信息化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搭建了远程教育、食品安全管理等电子管理平台,建立了动态*和政府应急指挥系统,获得中国电子政务优秀贡献奖和政府信息化创新奖,“*之窗”政府门户网站连续5次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我区也被列为*市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实行了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公务员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积极探索外来人员自治管理新方式,规划、建设了一批外来务工人员的集中居住房,实行外来人员“居住证”制度,吸纳外来暂住居民参与社区居委会选举,建立了全省首个外来人口直选社区居委会。通过多渠道接纳,解决了2.2万名外来民工子弟的就学问题。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使民办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推动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四年累计退出国有资本3.9亿元。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和服务,四年通过政府搭台、银企对接,共为中小企业解决7.5亿元资金。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先后举办了创业、创新和资本经营等一系列发展论坛,继20*年申洲国际成为*市第一个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敏实企业、海天国际也先后在香港上市。

――坚持协调发展。四年来,我们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致力于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完成了*区域总体规划研究和街道、乡镇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一体两翼”的城市框架基本确立。行政中心、中心广场、体艺中心、港务大楼、商务大楼等一批城市现代化亮点工程相继建成。大碶、霞浦与中心区在城市功能、道路交通、空间形象等方面加速融合,小港副中心城区城市品位及形象日益凸显,白峰副中心城区正在建设之中。投资7.2亿元完成了329国道改造及沿海中线建设,新建城市道路面积124万平方米,四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90亿元。深入实施“生态*”建设规划,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和ISO14000国家级示范区验收。加大污染源源头控制和专项整治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全程式监管,20*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3.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河道地面水质得到有效控制。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8%。工业固废处理中心建成投用,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74.7%,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了20万吨,岩东污水处理厂成为浙江省首批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大城管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规模高效农业,四年累计建成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总面积达到1.4万亩,9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认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20*年实现农产品出口4000万美元,年均增长35%,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园区为龙头,花卉、水产、蔬菜、瓜果、经特林等基地为依托,龙头企业为支撑,千家万户为基础,特色高效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投入11.3亿元加强了水利设施建设,新建和加固维修海江塘18公里,除险加固水库、山塘281座,清理疏浚河道192.2公里,完成了春晓万亩围垦工程和7.6万亩标准化农田建设,农业设施有了巨大改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现了农村通等级公路目标,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100%,自来水通村率达到98%以上,农村垃圾收集率达到95%以上,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实施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撤村建居和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扎实推进,“一事一议”和村公务零接待制度全面实行,有1*个村实行了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占全市41%,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达到了8个,市级环境整治村达到了116个。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四年共投入7.4亿元,新建改建了*中学、*职高等25所学校及幼儿园,义务教育段省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90%,名列全省第一。高标准实施了十五年教育,实行了义务教育段学生免缴杂费政策,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成效明显,初中升高中比率比2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20*年高等教育录取率位居全市第一。加强企校合作,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成人教育全面推进,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强区的复查验收,8个乡镇、街道先后被评为省教育强镇(乡)。四年累计投入1.1亿元,先后新建改建区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宗瑞医院门诊楼和区妇幼保健院等,建成标准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47个,每千人床位数和每千人医生数分别达1.72张和1.61人,比20*年增长13.2%和51.9%。加大食品、药品整治和监管力度,设立了食品安全网络管理平台,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列入全市试点。全面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举办了建区二十周年、第四届全民运动会等系列活动,全面开展了文化下乡和“人人享受文化”主题活动,“*文化明珠”工程全面达标,文化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全国文化先进区和全国体育先进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获得省“体育强区”称号。广播电台信号覆盖全市,广电中心二期工程顺利完工,广电网络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建立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4‰,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做好国家安全、征兵、安置、优抚和双拥等工作,统计、档案、地方志、保密、外事、侨务、台务、民族宗教、气象、接待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女、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和慈善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坚持和谐发展。四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富民优先,积极开展解难创优活动,加强平安*和法治*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推进社会和谐。社会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以构建“养老、医疗、救助、住房”四大保障体系为重点,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到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达到9.7万人、医疗保险达到10.8万人,住房公积金缴存达到7.9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达到8.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7万人,占应参保人员总数的94%和94.4%。区财政每年还安排300万元的大病统筹资金,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众的实际困难。投入200多万元,开展了农村巡回医疗服务,着力解决山区海岛群众看病难问题。实行了小病受惠和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制度,努力缓解群众看病贵的压力。全面实施农村低收入家庭扶助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政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全面完成了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20*年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称号。城乡劳动就业富有成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了“三级机构、四级服务”的就业服务体系,四年累计举办各类招聘会372场,提供就业岗位30.3万个,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14.2万名。20*年出资4467万元对安置“4*0”人员就业的企业实行补助。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致富能力、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四年累计投入资金1960万元,培训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53280人,促进转岗就业30960名。目前全区农村人口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仅3.4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年龄段人口的21%。“平安*”创建扎实推进。实施了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强化平安创建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加强外来人口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命案和重特大刑事案件破案率不断提高。加强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和重大火灾隐患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建立了网上监管平台,加大日常监管和查处力度,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势头得到遏制。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了信访信息平台,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妥善处理了群体性事件。切实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制订实施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加快编制各类专项预案,成功承办了浙江省重特大危化品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演练。“法治*”建设全面实施。制订和实施了“法治*”建设规划,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坚持重大事项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制度,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四年累计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91件和政协委员提案537件。深入实施政府“阳光工程”,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完善区长信箱、阳光热线、区长值班电话等政府与公众对话机制,区长信箱四年共受理来信件11918件,办理答复率达到了99.4%,民意渠道进一步畅通。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广泛开展政风行风评议,试行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反腐倡廉工作和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和“五五”普法教育,深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广泛开展了法制进社区、星级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和睦有序的农村社会环境。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我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新的业绩。这一切,无不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无不体现了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大工程单位,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艰巨,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依然较大。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区域功能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城区服务功能尚需进一步提升,城乡、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问题。社会自治自律能力不强,诚信体系不够健全,法治社会建设任重道远,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增收的渠道不多,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要不懈努力。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发展的新要求,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作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巩固小康建设成果、提高小康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深入推进以港兴区战略,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加快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的战略部署和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十一五”规划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法制建设为基础,以社会建设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区”战略,努力实现“综合实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城乡区域协调、和谐社会构建、执政能力提高”的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在工作中我们将着力把握以下五个重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倡导“有效积累”理念,更加注重发展过程中社会财富的保护和积累,更加注重社会财富的全民共享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充分发挥*的独特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区战略,依托大港口,培育大产业,推进大开放,形成“区以港兴,港区共荣”的发展新格局,提升综合实力,努力使*成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区、新型开放的引领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和和谐发展的模范区,在省市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确立长三角南翼经济强区的战略地位。到2011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实现双翻番,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年均递增1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9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5%,达到115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县(市)区的先进行列。

以统筹发展为主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统筹理念,深化统筹思想,创新统筹机制,完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中提升、南加速、东拓展、西联动”战略,构建覆盖全区、层级清晰、目标明确、管理有序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大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力度,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到201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30%和35%。

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实施“生态*”建设规划,强化政府、企业、社会的联动作用,营造全社会积极投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型临港工业,培育新经济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把*建设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到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61∶38,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6%;能源、石化、钢铁三大行业能耗达到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其他行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0%,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和省循环经济试点区。

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围绕“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区”这一目标,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互动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和人才战略,努力实现体制创新、系统集成、集聚科技人才、服务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形成上的新突破。到2011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建成40家省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全区年专利授权量达600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50个,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订,人才达到70000名,年均增长10%。

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为目标,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和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解难创优活动,全面实施平安法治创建工程、社会保障全覆盖和就业促进工程、和谐文化培育工程和社会事业提升工程,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增强社会的自治能力,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到20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5年,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1.94人,床位数达到2.66张,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立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