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设局加强老区开发扶贫总结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设局加强老区开发扶贫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设局加强老区开发扶贫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的老区开发和扶贫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直接领导下,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老区全面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生态立区、产业优化、下山移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以增强老区自我发展建设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大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的力度,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移民下山和劳动力转移步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山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据统(预)计,20*年欠发达老区四乡镇两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1.17亿元,比去年45.74增长11.9%,其中工业46.24亿元,农业4.83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2.1%、7.6%。人均收入5627元,比去年5057元增加11.27%。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972万元,比去年的1837万元增长7.35%。

一、今年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我办紧紧围绕加快老区全面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着力加强调研指导,扎实推进老区建设。

1、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产业。一是继续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改造茶叶、竹笋等传统农业产业,并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上山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切实加强农业品牌创建工作,山区传统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山区已建立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达20.8万亩,并涌现了中国驰名商标“瀑布仙茗”和“四明龙尖”、“四明凝翠”等知名品牌。20*年老区茶叶总产值6217万元,比去年增长8.82%,其中名优茶产值达3981万元,比去年增长16.12%,珠茶产值2236万元,同去年相比减少5.57%。春笋产值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是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山农增收目标,大力发展花木产业。目前老区乡镇累计种植花木4万余亩,花木成为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如*镇种植花木面积2.67万亩,今年全镇花木销售收入达到5718万元,人均花木收入4732元。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山家禽养殖。老区欠发达乡镇番鸭、土鸡年出栏量达51万羽,年产值3000余万元,成为老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积极开发传统土特产品,既为发展旅游业提供旅游产品,又直接增加老区农民收入。如老区的“番薯枣子”,全年为农民带来收入60余万元。三是大力扶持生态休闲旅游业。在加快特色景点资源的开发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利用*区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旅游。目前山区已有各类农家乐115家,直接从业人员379人,床位559个,餐位3745个。20*年,接待农家乐游客28.9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436万元,比上年的1231万元增长16.7%。

2、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加快实施“内聚外迁”工程。一是加快实施自然村拆并。在调研排摸的基础上,及时分解移民目标任务,及时抓好宣传发动,抓好组织实施,做到早启动、早完成。目前已完成整体拆并自然村8个,转移山区群众253户、656人。历年来累计已完成整拆自然村99个,转移山区群众3901户、12164人,共拆除旧屋面积30.9万平方米,调剂闲置旧房4.3万平方米,退宅还耕造田造地面积964.3亩。二是加快实施下山移民集中安置。我市在城区建设集中安置小区两个,共征用土地210.87亩,总投资2.75亿元,建造安置房2076套,目前已完成1700户下山移民户的安置入住。其中梨洲街道山区移民安置小区(阳光公寓)已安置下山移民户1281户;兰江街道下山移民安置小区(西南公寓)于去年底完成419户下山移民户的抽签到户,其中整体拆迁自然村安置户278户,地质灾害户141户,目前已全部入住。三是加快内聚点建设。根据内聚移民的实际,共确定鹿亭、梁弄、陆埠三个主要内聚点。其中鹿亭、梁弄两个内聚点已建成,共安置79户、245人。陆埠镇干溪村内聚点建设顺利,规划建造安置房300套,目前已抽签到户并入住97户,逐步解决干溪村里岗、外岗、卢家三个自然村253户783人的安置需求。四是加快山区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到目前止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2期,培训人员4169人,培训后资格证书获证率达70%以上,获得资格证书的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

3、围绕“强村富民”目标,加快老区小康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电站技改扩容、电站入股、出租厂房、购置店门等为重点确定落实扶持项目。今年共投入宁波、余姚两级扶持资金612万元,实施宁波市级重点扶持村及余姚市级经济薄弱村扶持项目共19个,增加欠发达老区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余万元,其中宁波市扶贫办补助资金292万元,余姚财政补助资金320万元。二是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住房救助。作为今年宁波市政府的实事工程之一,我办积极注重低收入农户住房救助工作。今年老区四乡镇一片共投入资金300万元实施住房改造300户,目前已全部完成。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提高山区交通运输能力,促进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扶持修建资源型机耕路和村内道路建设。今年我市欠发达老区共投入补助资金200万元修建资源型机耕路11条总长度30.22公里,使老区12000亩竹山、3550亩山林、2300亩花木、1380亩茶园、1150亩粮田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减少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尤其是毛竹林对当地农民受益最大,每亩可增收300多元。同时补助资金45万元修建村内道路7个村总计浇筑水泥路面4.4万平方米。四是抓好结对帮扶工作。按照宁波、余姚两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共有28个宁波市级机关结对帮扶我市老区欠发达乡镇的28个行政村,68个余姚市级机关部门联系结对老区55个欠发达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落实帮扶项目,20*年宁波、余姚两级出帮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500余万元。同时积极地加强与各级出帮单位的联系、联络,加大对欠发达老区的扶持力度。

4、围绕全面小康建设目标,推动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我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对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高度重视,成立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领导小组,由陈伟俊市长亲自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老区办。一是开展低收入农户状况调查。从1月份开始,我办积极做好协调指导工作,以乡镇为责任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低收入农户状况调查工作。经各乡镇(街道)共同努力调查核实,全市共有低收入农户13169户、26036人,占全市总农户数的5.64%,其中低保户7898户、10538人,占全市总农户数的3.38%,低收入农户5272户、15498人,占全市总农户数的2.26%。二是起草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有关政策文件。积极做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调研起草政策文件供市委市政府决策,推动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实施。今年以来,我办相继起草了《关于开展低收入农户状况调查的实施意见》(余党办〔20*〕9号)、《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若干意见》(余党发〔20*〕79号)、《关于切实做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和《20*年度余姚市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考核办法》等四个重要文件,促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平稳快速推进。三是做好协调联系。在文件起草过程中,积极同相关部门单位做好联系协调,征求意见,使得政策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政策的落实实施更加有针对性,更具可行性。以政策为核心,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作。四是促低收入农户增收。协调全市各乡镇街道,做好联系联络,采取多种举措扎扎实实开展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一年来,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9%,全市家庭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不含低保、五保户)减少了2829户,减少率达到53.7%。

5、围绕“对口协作,共创和谐”,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职能,做好对口帮扶贵州望谟县及丽水市松阳县工作。一是加大项目扶持。一年来我市与宁波市财政局共同帮扶贵州望谟县,实施新农村建设、修建学校、发展农业产业等项目6个,支持望谟灾后重建,全年落实帮扶资金180万元。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对省内结对帮扶工作进行了适当调整。由省粮食局牵头,从今年开始我市与松阳县的44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工作。其中市政府结对该县象溪镇的8个村,今年市政府已到位帮扶资金45万元,年底前共可到位资金60万元。二是强化牵头协调。积极协调5个具有对口帮扶任务的乡镇(街道)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切实支援对口帮扶乡镇的发展。马渚镇、临山镇、泗门镇、朗霞街道、低塘街道等5个乡镇(街道)与松阳县5个乡镇的36个行政村开展结对帮扶,目前5个乡镇(街道)已落实帮扶资金150余万元。三是开展结对助学。积极投身抗震救灾,今年7-8月份在全市范围内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了“*携手、万人助学”活动,984名四川籍贫困学生全部被热心市民和我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认助,助学款总计323300元。四是加强交流培训。一年来结对帮扶地区领导及种养殖大户多次到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和工业企业参观考察,学习发展经验,开阔视野,增强对口帮扶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今年对口帮扶地区累计到我市学习考察及培训378人次。

在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同时,欠发达老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山区乡镇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性突出。部分村资源缺乏,基础性差,发展空间、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山区自然村整体拆并难度进一步增大。下步拆迁自然村规模相对较大,基础设施和村民旧宅相对较好。再加上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多数农民无技术特长,就业问题难以解决,下山移民工作难度不断增大。

三是山区传统主导产业缺少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市场竞争力不足,山区农民致富增收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需在下步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