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发改委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总结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发改委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发改委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总结

一、20*年工作回顾

20*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在中共*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经受住了非典疫情和长期高温干旱的严峻考验,胜利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年,全市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3亿元,同比增长1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23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11.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7%和4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5亿元,同比增长38.2%;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33.88亿元和170.5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8.22亿元和42.37亿元。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由第17位上升到第12位。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年,预计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7.35亿元,同比增长4.2%。农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全市新增经济作物面积3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累计达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8.2万亩。绿色安全农业发展迅速,建立健全了蔬菜、畜禽等农产品生产质量监测体系,实现了部分农产品从基地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控制。*杨梅和*榨菜通过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的初步论证。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达8家。出口创汇农业发展较快,全市45家农业出口企业,出口农产品4.5亿元,同比增长50%。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快,有6家企业落户姚北食品加工基地,总投资2.2亿元。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已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4家,经营基地2.73万亩,联系带动农户4万余户。加强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合理利用,有力缓解了高温干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开展了水环境治理和河道疏浚工作,骨干河道疏浚、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四明湖水库大坝除险加固等工程进展顺利。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依法查处违法用地现象,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整理项目9个,完成标准农田建设8.4万亩。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年,预计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10亿元,同比增长18.3%。制造业优势继续扩张,企业规模明显扩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15家,产值、销售、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9.1%、29.4%和32.4%,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50家,帅康、云环等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百强行列。产品档次得到提升,全市已有宁波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及国家级免检产品70只,31只产品销售额位居全国前10位。企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开发区及工业功能区新落户企业650家,投资38.6亿元,全年开发区及工业功能区企业实现产值220亿元。水暖器材、电动工具、灯具、制笔、不锈钢等10个块状经济的产值均超过10亿元。科技创新成效明显,组织实施各级科技项目157项,其中国家级9项,新创建宁波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家,其中国家级2家,宁波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2亿元,增长36%。企业技改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全年实施技改项目1064个,计划总投资90.5亿元,完成财务数5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90%和54.6%。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在机械、塑料、模具、家电等支柱产业上的应用有了较大发展。

第三产业健康发展。20*年,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7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3亿元,同比增长16.5%。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基本完成浙东家私市场扩建工程,乐客多大卖场建设顺利推进,引进了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和浙东宝诚不锈钢市场,预计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81.95亿元,同比增长4%。加快现代物流的设施建设,中国塑料城综合物流基地工程开始启动,物流基地运输中心、配送中心、仓储中心项目招商已达成意向。第五届中国塑料博览会成效显著,总交易额23.75亿元,参会客商10.8万人次,签订招商合作项目45个,总投资4.49亿美元,合同外资2.3亿美元。充分发挥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成功引进了*渡*旅游度假村、*狮子湖度假村、梁弄白水冲景区等项目。加大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的旅游促销力度,各类旅游节庆活动成效显著,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2.84万人次,同比增长15.8%,实现旅游总收入10.11亿元,同比增长17.1%。加强食品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市主副食品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和定屠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制订并实施了粮食应急方案,加快中心粮库建设,粮食抗风险能力有了提高。信息咨询、中介、社区服务等社会服务业迅速成长。

(二)各项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经济开放程度有新的提高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撤并低塘、朗霞、老方桥、洪山等乡镇,新成立了低塘、朗霞街道。理顺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扩大了管理权限。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上市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屹东电子在香港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天邦饲料、燎原灯具已完成券商辅导,舜宇光电进入上市辅导期。双象化纤完成挂牌出让,华联纺织确定了腾笼换业初步方案。泗门、梁弄等中心镇的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泗门镇被命名为全国优秀乡镇,梁弄镇列为宁波市欠发达老区全面建设小康试点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快速推进,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政策相继出台,职工住院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修改完善了城乡拆迁、征地及安置政策,中心城区建设、村民集中建房及安置点建设得到进一步规范。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

对外开放形势喜人。20*年,预计全市实现外贸出货值177.22亿元,同比增长35.3%,自营进出口14.32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1.4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8.6%和59%。合同利用外资5.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6.2%和58.5%,“三外”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全市有自营出口实绩企业累计达到458家,其中出口超1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80家。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独联体、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国别和地区达156个。东方国际物流中心投入运营,出口环境明显改善。切实抓好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累计培训人员1500余人次,引进专业人才618名。大力拓展招商引资领域,旅游、农业、商业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取得了新的突破。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共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39个,协议引进外资4.5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81.8%,有2家全球500强企业来姚投资。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新批境外企业12家,累计达48家。

对内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引进市外投资项目150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85个,协议引进资金40.7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8.41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有了新的改观

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在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报批工作的同时,组织编制了“数字*”建设规划、交通建设规划、水环境整治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滨海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和停车场规划、天然气管道及给排水工程和管线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完成了中国塑料城综合物流基地控详规划、四明西路等五条街景规划和西北、东南、城北、西南片区概念性规划的编制工作。修编或新编了一批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着手编制了全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甬余余夫公路城区段非机动车道、四明西路延伸段、南北兰江路、九垒山公铁立交桥、兰墅大桥及新建路、舜水路改造等工程竣工,城区道路网络日益完善。最良江防洪拓浚工程、梁辉水库隧洞引水工程、11万伏低塘变、陆埠变和牟山变已竣工,城市防洪和供水、供电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休闲中心、人民医院迁建、谭家岭东路至郭姆公路、*至梁弄公路改造、中山路及公铁立交、城区四闸下移、50万伏*变、11万伏丰北变和江中变等工程进展顺利。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迈出新的步伐,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信用合作协议,30亿元政府信用贷款正在按计划逐步到位。全年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6亿元,同比增长61.6%。

新区建设进展顺利。姚北工业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城东新区建设顺利推进,预计全年共投入基础设施资金15.35亿元,拆迁房屋16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53000平方米、周转房5961平方米,建成道路10900米,铺设给水管道10750米,新增绿化81500平方米,区内的一批公建设施和落户企业的土建工程正在设计或建设之中,新区形象初步显现。

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全年新开工住宅67万平方米,竣工57.7万平方米,销售53.02万平方米。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区新增道路34.2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6平方公里。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开展建设环境专项整治,有力地遏制了违法搭建势头,全年共查处违法违章建设案件2169件,拆除违章建筑72361平方米。坚持堵疏结合,严管严查,城市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三乱”现象逐步减少。绿化、环卫等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较快,最良江、姚江两岸和高速公路东连接线两侧、新西门路、开丰路东侧绿化工程完工,新增绿化9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30.4%和27.6%,“三江六岸”等城市亮点不断显现。“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市民休闲场所不断增加,城市景观大为改善。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通过抗非典的洗礼,“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得到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继续深化,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科教兴市战略深入推进。在巩固与中科院、浙大、省博联、上海博联等科研单位科技合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与清华、复旦、中国科大、哈工大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科技合作。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网上技术市场影响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全年专利授权650件。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切实抓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新增各类人才2018名,其中硕士以上43名。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成人教育,规范提高幼儿教育。制定实施了《20*-2010年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新一轮网点调整全面启动。*市职成教中心学校一期工程竣工并开始招生。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率达到89.3%,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6%。*、*、*等3个乡镇通过教育强镇认定性评估,至此,全市所有乡镇均已通过宁波市教育强镇验收。

文体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加强文体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了市首届村落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举办了第四届“舜江之夏”艺术博览月和第九届*电影节。注重艺术精品生产,新创作剧目《兰花女》获中国第三届戏剧文学奖铜奖,广播剧《山海情》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姚剧《女儿大了,桃花开了》和音乐作品《*渡木桨》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有10家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到位,更多的农村群众享受到了优质、便捷、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结合非典防治工作,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培训和宣传,加快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利益导向为中心的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全面推行以技术服务为主的优质服务,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4‰。

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四五”普法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和法律进社区活动全面推进,干部学法扎实开展。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规范性文件的制订程序。第五届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去年两会期间提出的134件议案和216件提案全部办结。进一步密切与派、工商联和工、青、妇等组织的联系。着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做好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并坚持领导干部下访接待制度。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以“打黑除恶”为重点的“严打”斗争,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五)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年,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1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90元,同比分别增长21.8%和9.8%,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2.07亿元,比年初增加22.61亿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建立了41个公共职业介绍服务窗口和8个劳动力分市场,城乡统一的职业介绍网络初步形成,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开始运作,全市已有17275名失业职工、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了各种技能培训,其中13820名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积极开展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全年净增参保人数11000人,累计参保人数117780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已有12000人和56.59万人分别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5500名被征地人员已按月领取养老金。积极实施山区人口内聚外迁计划,全市累计撤并自然村31个,有495户山区群众实现梯度转移。加快建立市、乡镇、村三级联动帮困扶贫机制。“1890”求助热线成效显著,全年共受理市民求助电话23800只。与此同时,积极做好与松阳县、庆元县和贵州省望谟县的对口扶贫工作,落实扶贫项目17个,安排扶贫资金380万元。

(六)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年来,我们适应“入世”后形势的发展变化,按照建设“六型”政府的目标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提供公共服务、加强政策引导、提高行政效能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作了积极的努力。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根据宁波市进一步扩大我市部分经济管理审批权限的精神,及时做好50个下放审批权限项目的衔接工作。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精简了16个项目的审批程序,缩短了18个项目的审批承诺时间。开设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全面推行审批全程服务,方便了企业和基层群众。政府工作人员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心民生、关注民情,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增强,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同时,以民主评议为契机,切实加大政府效能监察力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查处为政不廉案件。

继续做好征兵、安置、优抚和双拥工作,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审计、统计、保密、档案、气象、宗教、外事、侨务、台务工作进一步加强,老龄、残疾人、慈善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在过去一年里,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峻挑战和长期高温干旱、缺水少电的严峻考验,我们在中共*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共渡难关,既夺取了抗击非典疫情和突破要素制约的阶段性胜利,又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公安政法干警、驻姚部队、武警官兵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到*投资、置业和务工、经商的外籍人员,向一切关心和支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给予政府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也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程度仍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制度性、体制性障碍仍不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水平还不高,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功能的培育、管理的水准,与建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电力供应十分紧张,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山区和部分平原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不快,使农民增收受到影响;一些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和治安问题在某些时期和区域仍然比较严重,交通事故和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少数政府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公仆意识不强,作风飘浮、办事效率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侈浪费现象时有表现,群众对此仍有不少意见。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年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

20*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全球经济和贸易出现增长趋势,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增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但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新的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宏观政策的调整,土地供应与需求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资金和电力等要素供给继续趋紧。为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切实增强紧迫感,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抢抓机遇,趋利避害,迎难而上,创造性地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使我市经济社会保持更快更好的发展势头。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突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工业立市、科教兴市、外向强市、商贸活市四大战略,大力推进体制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外贸自营出口1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合同外资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上年增长6.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在确保完成上述目标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今年我们将集中力量抓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休闲中心、会展中心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完成*至梁弄公路*段改造,开工建设姚北大道(小曹娥至*)、*大道(朗霞至小曹娥)、东连接线延伸段(冶山至低塘)、北环西路和姚东大桥;开工建设78万千瓦的国华*燃气电厂、污水综合处理工程和双溪口水库;完成姚西北供水应急工程,着手规划城东及姚东各镇自来水综合供应工程。

与此同时,20*年政府工作要高度重视民生、关注民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求在抓好“三农”工作、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机制、拓展就业空间、继续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生存问题、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强化社会治安整顿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

为全面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在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工作思路、政策措施、目标考核等方面,都要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发展机制的协调性和发展目标的可持续性,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是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主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委、市政府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出发,科学把握时展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把它作为贯串政府各项工作的主线,着力消除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制约,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要把推进体制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发展理念,以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在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要素市场培育、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深化各项配套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营造新的体制机制优势。

四是要把发挥特色优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础。我们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我们业已形成的区位优势、体制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开展特色差异化竞争,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打造成长三角南翼特色制造业基地。

五是要把坚持执政为民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我们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统一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