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政协监督发展总结区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政协监督发展总结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政局政协监督发展总结区

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四年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和支持下,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十五”计划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开局良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

(一)经济实力在结构调整中显著提升。全区生产总值由20*年的85.9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5.3亿元,财政总收入由9.1亿元增加到17.7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18.4%。三次产业比重从3.1∶66.8∶30.1调整为2.1∶64.4∶33.5。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产值从222.2亿元增加到432.5亿元,规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8.6%提高到58.8%,产值超亿元企业从13家增加到52家,中国锁都、中国眼镜生产基地落户我区。累计实现工业性投资63亿元,完成工业项目供地9000多亩,一批企业建成投产,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规模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1.6亿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枚、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14个。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逐步推开,2006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15%。建筑业日益壮大,企业数量、施工产值和上缴税收均列全市首位。服务业步入快车道,三产增加值从25.9亿元增加到52亿元,年均增长17.1%,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商贸业发展强劲,*汽车城、*家具市场改建等项目建成投用,连锁超市和放心店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旅游业稳步发展,泽雅景区、*乐园获得国家“AAA”级景区称号,实现旅游总收入18.6亿元,年均增长22.8%。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其他服务业都有了较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态势良好,培育1家国家级、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集聚辐射效应初步显现,花卉、果茶、蔬菜等支柱产业继续壮大,我区被评为“中国杨梅之乡”、“中国瓯柑之乡”。

(二)发展活力在改革开放中明显增强。选商引资取得较大成绩,累计引进外商投资项目95个,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市外内资利用工作不断加强。外贸出口势头强劲,新增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67家,自营出口总额从2.65亿美元增加到8.33亿美元,年均增长33.2%。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新增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35家。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力度加大,经贸、粮食、供销和建设系统企业改制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成功组建为全国首批农村合作银行。民营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步伐加快,规模化、信息化、国际化趋势日益凸现,4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全市首个县级企业信用平台。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提前全面免征农业税,累计减轻农民负担1.38亿元。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村账镇和“三级联网”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撤并及改街道工作顺利完成。效能政府建设得到加强,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了9个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推行了为民办事全程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审批事项减幅为66.2%。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和工资统发工作,财政管理不断强化,支出结构明显优化。消赤减债工作成效显著,落实镇、街道消赤资金2.67亿元,消除隐性债务2.2亿元。

(三)城市建设在克难攻坚中再创佳绩。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分区规划、专项规划修编基本完成。城市建设投入创下新高,累计实施重点工程39项,完成投资28.74亿元。城市中心区建设全面启动,行政管理中心大楼、法院审判大楼前期工作基本就绪,道路网工程开工建设。*、*温铁路*段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铁路主线征地拆迁率先完成,站前区河道改造工程启动实施。区域交通网络逐步健全,*大道梧白段、*大道东向*段、*乐园入口道路、*西路改建、*铁路道口拓宽等工程相继建成,*大道仙岩段、*南路改建、*公路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乡村康庄工程深入实施,建成标准化路基162.9公里,硬化路面187.2公里,改建危桥21座,惠及91个行政村,提前一年完成“双百”建设任务。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西向排洪*段、瞿溪河拓宽二期等工程加快实施,完成34座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电网建设力度加大,建成火车站输变电、教育变电所等一批电力项目,南白象输变电、塘东输变电等工程进场在建。生态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增地下排污管网46公里,新建了一批垃圾中转站和生态公厕,城市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65%。新增城市绿地60万平方米,建成会昌湖水上公园,“三沿”和“双违”整治初见成效,*白化治理进一步推进。泽雅废塑料污染整治取得重大成效,电镀行业污染治理通过上级验收。

(四)人民生活在和谐发展中日益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6590元增加到92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年的15368元增加到20650元,年均分别增长9%、10.3%。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总参保达18.78万人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逐步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平均参合率达84%,12.78万名农民享受了免费健康体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建、改建6所敬老院,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2%、100%。慈善事业加快发展,累计发放善款1175万元。就业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培训人数达到3.5万。花大力气推进二三产返回地建设,落实用地指标3505亩,一批项目竣工投用。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7.6平方米,完成232户低保和特困残疾人家庭的危房改造。切实解决私人住宅产权遗留问题,办结房产权证5667个。开展关爱新*人系列活动,清薪工作不断强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基本解决,新*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三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千百工程”扎实推进,建成21个全面小康示范村、66个村庄整治合格村,塘西旧村改造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加快推进山区发展,落实了一批产业开发项目,泽雅、郭溪下山移民新区如期建成,“农家乐一条街”规划启动实施。

(五)社会事业在统筹协调中蓬勃发展。四年间区财政预算内安排社会事业经费15.84亿元,年均增长16.1%。全面启动省级文化先进区创建工作,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艺创作日益繁荣,3个镇、街道通过“东海明珠工程”、“金海岸文化网工程”验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成科技培训中心和网上技术市场,创建57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实施215项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成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才总量达1.93万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建成省市级教育强镇11个、省级标准化学校22所,普及学前到高中段15年教育,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不断加强,建成5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新增61个健身苑点,建成2个省级体育强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了一批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跨入省级文明城区行列。“双拥”工作得到加强,连续三年获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按时完成。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民族、宗教、侨务、台务、国防、人防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民主法制在依法行政中扎实推进。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认真实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广泛听取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599件、政协提案584件。抓好全民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建成了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示范社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加强基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视科技强警工作,深化流动人口“三位一体”综合管理,命案侦破和反“两抢”、反偷盗、“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成绩显著,公安分局被评为全国执法工作示范单位。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和责任机制,大力开展矛盾纠纷专项排查调处活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历史遗留问题。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铁网”行动,切实抓好各类专项整治,率先实施“十万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程”,组建了147支消防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平稳。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三网”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应急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不断加强,抗击“非典”和防汛抗台取得全面胜利,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得到有效预防。我区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平安区”。深入实施政务公开制度,完善区长热线工作机制,建成*门户网站,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不断拓宽,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明显提高。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面推行重点工程跟踪审计,建立镇、街道招投标统一平台,深入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我们始终从*实际出发,把深入实施“工贸主导、文化提升、山水融入、中心培育”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强区、商贸新区、文化大区、山水城区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三个*”建设的具体实践。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三农”工作,众志成城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千方百计抓好招商引资,努力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着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科学性。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狠抓打基础、管长远和惠及人民群众的工作。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工作机制,连续实施一批实事项目,对广大群众密切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集中力量,调配资源,创造条件,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使广大群众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三是坚持团结奋进、克难攻坚。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和*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新变化,针对要素制约、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山区发展等事关全局的问题,全区上下凝心聚力、负重奋进,把心思集中在破解难题上,把功夫下到抓好落实上,如期完成了一批重大项目,为*新一轮发展积蓄了能量,拓展了空间,赢得了主动。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凝聚着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汗水,也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作出无私奉献的驻瓯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区建设发展的新*人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经济运行质量不够高,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产业“低小散”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城市的综合功能还不够完善,交通、电力、市政等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薄弱。三是环境和资源要素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增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十分迫切。四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农村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安全生产基础较为薄弱,社会就业和保障体系亟需健全。五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部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与形势的发展变化不相适应,镇、街道综合调控力有待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今后五年是我区融入大*、建设新城区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全区“十一五”规划将全面实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将快速推进,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结构和政府管理将加速转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在新一轮发展中阔步前进、奋勇争先。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省委实施“八八战略”和市委建设“三个*”的要求,围绕区第七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突出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致力建设*新城,致力打造科技轻工区、现代商贸区、都市休闲区和新兴文教区,致力构建和谐*,全面开创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新局面。

经过五年的奋斗,努力实现“五个显著提升”。

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都市型产业体系,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市排位前移。到2011年,生产总值达300亿元,年均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62.1∶36.8。工业总产值870亿元,年均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财政总收入35亿元,年均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0%、15.1%、15%。

城市建设水平显著提升。都市区框架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生态区建设全面达标,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和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到2011年,建成面积达25平方公里、可集聚人口25万的新城框架,并逐步与周边镇、街道有机融合,形成*城市副中心的雏形。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7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噪声达标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超过90%,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改革开放水平显著提升。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保障,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1年,外贸出口总额达16.8亿美元,五年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以上,经济外向度达到45%。

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健全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全民健身体系,社会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列,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区和科技强区、卫生强区、体育强区。到2011年,全社会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2.5%,人才总量达2.66万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以上,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2.5人,人均体育活动面积达1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得到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250元,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300元,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今后五年,要突出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以建设新城为重点,努力构建现代化都市区框架。按照“构筑大框架、完善大配套、保护大生态、强化大城管”的思路,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和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努力推进由城郊向城市的跨越。一要打造*新城。整合城市中心区和火车站站前区,突出行政、文化、金融、商务等主导功能,努力建设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生活舒适、经济繁荣的*新城,力争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现雏形、十年建新城”的目标。加快新城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形成行政办公区、金融商务区、现代物流区、居住功能区和文化休闲区。二要完善城市功能。高度重视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道路交通项目,基本形成市区西片交通网,确保*、*温铁路按时通车,实现从通道型交通向枢纽型交通转变。把地下管网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花大力气抓好排污、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地下设施建设,逐步融入全市“一城一网”体系。加紧实施一批防洪排涝工程,强化电力设施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加大学校、医院、环卫和公园广场等公用设施建设力度,重视和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城区综合承载能力。三要加强城市管理。健全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强化镇、街道和社区、村居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行“数字城管”,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和公共设施养护作业市场化,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四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城区的建设理念和发展要求,加快农村转型,提高农民素质,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1+3”行动和“139富民攻坚计划”,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旧镇旧村改造力度,进一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成一批具有地域风情、山水特色的农村新社区。

(二)以打造“四区”为重点,努力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内源发展与外向拓展的互促共进,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一要打造科技轻工区。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落实扶优扶强的政策措施,不断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促进轻工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推进锁具、眼镜、服装、鞋革、汽摩配等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区。把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全力打造品牌强区。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进入国际产业链。二要打造现代商贸区。按照“构筑大中心、搞活大流通、培育大市场”的要求,积极引进一批商贸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特色街区,推进商贸物流业集群式发展。加快新城核心商务圈建设,建成总部经济园,逐步完善商务配套功能,努力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聚的商务圈。积极构筑物流业基础设施平台和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成潘桥现代物流园区。启动建设*商城,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专业市场,积极培育五金、汽摩配、家居等新兴市场。三要打造都市休闲区。按照全区一盘棋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山水精华和人文内涵,大力培育观光、度假、娱乐、餐饮等休闲产业,使我区成为*乃至浙南闽北的休闲乐园。加强项目招商,着力开发一批休闲项目,完善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做大做活“山上、水上、晚上”文章,努力把休闲旅游业打造成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农业精品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实现农业与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大融合。四要打造新兴文教区。按照“学在*、创业在*”的思路,充分发挥*大学城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知识产业,逐步使我区成为*的文教科研中心。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加快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不断提升教育强区发展水平,切实抓好科技强区、卫生强区、体育强区创建工作,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着眼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积极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使广大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推进二三产返回地建设。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十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不断增强农民的转岗择业和自主创业能力。深化“和馨行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为新*人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二要建设示范文明城区。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和谐社区、活力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加强文明创建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税收征管,积极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全力打造“信用*”。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三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切实抓好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地域性、流域性、行业性环境污染问题,坚决淘汰和关闭一批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努力打造“山水共融、生态共享、和谐共生”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实施循环经济“555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着力构建体现都市区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同步提升。把节能降耗摆到突出位置,持续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活动,积极推广资源节约的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四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平安*”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加大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完善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矛盾疏导、协调和化解机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狠抓工矿企业、消防、交通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健全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努力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坚持为民执政、科学理政、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一要建设创新型政府。加强理论学习,重视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谋划科学发展的能力。完善重大决策专家论证、民主征询、社会公示和合法性审查制度,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着力优化发展软环境。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创新和完善投融资体制,有效经营城市资源与资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积极培育和规范各类社团组织,充分发挥村居自治组织和各类协会、商会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二要建设效能型政府。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强化政府绩效考评,狠抓决策部署落实,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推进审批流程再造,建立网上审批系统,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管理,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实行办公自动化,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办好一批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项目。三要建设法治型政府。牢固树立法治理念,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抓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完善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贯彻执行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支持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发挥参政作用,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四要建设廉洁型政府。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办好区长热线电话和区长电子信箱,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纵深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行政监察、财政和审计监督,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全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规范公务员管理,大力倡导“八方面好风气”,以扎实的工作、公正的处事和清廉的形象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