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发展工业经济规划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20*年,是全区上下攻坚破难、锐意进取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省、市“两创”战略部署,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应对国内外剧烈变化、急转直下、极为罕见的经济形势,认真落实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全区创优的各项举措,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创新推进、和谐构建三大工程,较好地完成了区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财政口径,下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18亿元,增长16.9%,其中区级地方财政收入8.18亿元,增长20.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73亿元,增长16.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4亿元,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77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11516元,增长13%。
工业集群加速发展。坚持规划引领集群,制定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和通讯电子、汽配机电、香精香料、特钢四大产业集群专项发展规划,从平台建设、要素配置、政策保障等方面引导集群发展。坚持扶优扶强,鼓励中华化工、天通电子、闻泰通讯、敏惠汽配等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86.55亿元,增长21.1%,其中四大集群产业产值占比由上年的30.3%上升到32.3%。研究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产品指导意见,鼓励节能型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启动化工等行业的专项整治工作。
现代服务业活力增强。楼宇经济、特色街区、都市经济园“三大载体”不断拓展。梅湾街、月河历史文化街区等日渐繁荣,春波坊等一批特色街培育继续推进。耀城精品商务楼、旭辉广场等项目扎实推进,全年利用楼宇面积39.4万平方米,新增注册资金23.85亿元,培育税收超千万元楼宇7幢,其中中环广场、中山名都突破2000万元。嘉兴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启动建设,*创业园二期进展顺利。国际电气城、浙江东方地质博物馆如期开业,马来西亚环球百货超市成功入驻国际中港城。开展“休闲嘉兴·时尚*”创建活动,承办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浙江赛区选拔赛暨省第五届烹饪技术比赛,组建旅游、餐饮等6个行业协会,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陆续制订,服务业名店建设深入推进。
特色优势农业稳步提升。实现农业总产值29.55亿元,增长1.7%。稳定面积增单产,粮食产量14.51万吨。名优水果、特种水产、精品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持续扩大,实现提质增效。水果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增长14.8%,其中新增葡萄种植面积8110亩,增长54.2%。白玉蜗牛养殖面积3400亩,增长9.7%。设施栽培面积达到5万亩,增长15.6%。举办了*桃花节、江南葡萄北京推介会等,农业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增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家。组建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联合会。大力推进新农村休闲观光旅游,新增百里长廊休闲观光点5个,*洲景区、渔里休闲农庄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接待游客36万人次。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项目投入扎实有效。要素制约得到缓解,全年落实用地指标4627亩,完成建设用地复垦立项3917亩,验收2146亩。深化银企合作,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25亿元。组织人力资源招聘会28场,引进外来劳动力3050名。重点项目顺利推进,342个千万元以上区重点项目中,在建230个,竣工112个。列入市“四个一批”的57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50个,其中竣工14个。投入结构逐步优化,投资由二产为主向二、三产业并重转变。第三产业(含房地产)投资53.02亿元,占全区投资的43.9%。工业投入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集中,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60.28亿元,增长20.2%,其中四大集群产业投入33.27亿元,增长28.8%,占工业生产性投入比重由上年的50.5%上升为55.2%。工业技术创新投入持续加大,设备投入37亿元,占全部工业生产性投入的61.4%。
开放带动水平不断提升。成功举办第六届“*之春”文化经贸活动。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定点招商,赴温州、宁波等地举办了系列招商推介活动。全年完成合同利用外资2.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引进区外内资62.68亿元,其中市外内资31.26亿元。接轨上海、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举办*区与徐汇区深化合作对接交流、统筹城乡上海推介会等活动。完善与市属六大国有公司合作交流新机制,湘家荡区域联合开发顺利启动,宏业、欣联担保公司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芦席汇等特色街区合作开发进程加快。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14亿美元,增长55%,其中出口8.84亿美元,增长49%,进口3.3亿美元,增长73%。
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嘉兴科技城“双核六园”建设稳步推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创业大厦和中科院嘉兴中心一期投入使用,中航信灾备中心等一批项目相继引进。*科创中心被列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嘉兴科技城产业化发展提速。全面启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支持成立了浙江首华创业投资基金。加快企业创新步伐,引导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对接,全年列入国家级项目18项、省级项目60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科技中小企业22家、省专利示范企业1家。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全年申请国家专利650项、获得授权313项。全区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5.83亿元,增长37.9%。品牌战略深入实施,鼓励扶持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增省著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2个。
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完善强镇扩权政策,调整规费留成比例,将区级部门22项行政管理职能委托各镇行使,拓展新市镇管理职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完善区、镇两级综合执法联动机制,违章搭建、违法排污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运行监测,参股组建市本级新市镇建设担保公司和湘家荡区域联合开发公司,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支持威能消防、博创科技等企业走上市发展之路。完善初始排污权交易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有偿分配制度,建立区排污权交易储备中心,举办全国首次拍卖会,456家排污企业完成初始排污权申购。以“两集中”、“两到位”为核心,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事项,推动审批提速。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统筹城乡创新推进。以土地流转为基础,新市镇建设为龙头,农村新社区为核心,农村宅基地复垦为重点,全面加快以“四个集中、四个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发展。抓住嘉兴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契机,启动七星镇、余新镇“两分两换”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强化监管服务,新增流转土地面积22530亩。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编制了农村新社区布点规划,启动34个农村新社区规划点建设,集聚农户1491户。全面启动全国农村社区实验区创建工作,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一副中心二大门三市镇”的城镇发展格局初步确立,特色城镇“十个一”项目顺利推进,新市镇建设迈出新步伐。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健全城乡规划体系,*新区等重点区域和新市镇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嘉兴至海盐南北湖大道、沪杭客运专线征迁工作全面启动。疏港公路(七星—大桥段)、焦山门大桥改造、余云公路及新粮桥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区临时公交枢纽站投入使用。新(改)建农村联网公路29公里,改建桥梁17座。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完善市区保洁机制,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加快推进老住宅区改造,29个开放式小区整治如期完成。启动绿化造林新三年行动,完成造林3330亩。着力推进农村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农村信息化示范村4个,达标村40个,通过省新农村电气化区验收。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着力抓好23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积极推进28个重点节能、节水项目建设,规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1.4%。大力发展清洁生产,1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创建省级绿色企业1家。电镀行业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关停电镀企业6家,金属表面处理集聚区顺利运行。加快推进区域集中供热,淘汰燃煤蒸汽锅炉112台。环保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年检查企业5800家(次),立案处罚482起,对24个污染严重项目实行了“一票否决”。组建南环水处理公司,全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建成管网146.5公里,顺利完成太湖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年度目标。化学需氧量削减3.5%、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6%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突破。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按照“分阶段、分步骤”和“一户一方案”的要求,在全面封堵直排口的基础上,以“两分离”、“三配套”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了一套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全区2812户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户)完成治理任务,畜粪综合收集利用率93%,沼气处理覆盖率100%。扎实推进河道整治和保洁,完成河道清淤306公里,落实41支保洁队伍,实现河道长效保洁全覆盖。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城乡就业和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狠抓城乡居民就业,建立覆盖全区的城乡就业和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完善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全区每万人市场主体数增长7%,户均注册资本增长9.5%。开展技能岗位培训12616人,新增城镇就业13054人。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保人数32701人,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20.06万人,农民参保率95.7%。认真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住房保险、农民自主创业保险等工作。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北师大*附校顺利开学,组建市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秀城实验教育集团与凤桥小学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城乡集团化办学。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了城乡文体十大联赛、第四届“读书月”、第四届“睦邻节”,积极培育“一镇一品”文体活动品牌。举办了第六届嘉兴*合唱节,区机关合唱团在第三届中国(东州杯)世界汉语合唱大会上荣获金奖。镇图书馆建设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区。调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组建区卫生监督所,设立市本级首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化,生育关怀行动全面启动。成立区残疾人联合会,全面启动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健全新居民管理服务网络,实施新居民登记证制度。村、社区组织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荣获“省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区”称号,百福弄、桂苑、菜花泾社区被命名为“省和谐示范社区”。强化社区服务平台功能,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统计、审计、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扎实开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优抚和关心下一代、老龄、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平安建设不断推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工作责任,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工作扎实开展,省级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违法销售使用“瘦肉精”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及时调处各类矛盾。扎实推进社区矫正,深化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司法所建设全面推进。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切实抓好涉奥维稳工作,顺利完成奥运火炬传递安保等任务。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住宅区电子监控设施及路面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各类刑事案件发案率继续下降。
——民主法治和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健全向人大、政协报告、通报情况制度,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下大力气办理代表议案,共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26件。“五五”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深化。切实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实施“六六”群众工作制,建立完善蹲点调研和联系基层制度,着力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全区科局级以上领导干部累计走访企业2675家(次),走访群众3043户,破解难题159个。重视提高公务员队伍综合素质,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实施招商选资、空间拓展、涉奥维稳“百日攻坚”,有效提升执行力。全面落实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政令畅通、运转高效。健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逐步试行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绩效管理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政府9件实事项目如期完成。
各位代表,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面对自然灾害、全球金融危机、宏观政策调整、市场急剧变化、企业经营困难等因素叠加所引生的巨大压力,主动应对,攻坚克难,坚持在危机中求机遇、在创新中求突破、在攻坚中求发展,统筹城乡发展、配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与鼎力支持,更凝聚着全区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不快,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培育壮大;二是经济发展方式尚未走出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路子,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矛盾依然突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有待进一步发挥,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安、居、乐、业、医、学、行等方面尚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新需求,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四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增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9年面临的形势和总体要求
2009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推进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综观当前形势,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外部需求显著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抬头,各种不稳定因素和不确定风险不断加大,使我们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极为严峻。全国经济增长步入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阶段,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我区自身受各种因素叠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结构、资金、项目、土地、环保等矛盾相互交织,对我们创新破难、转型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在清醒认识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进程依然加快推进,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给我们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国家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方向和节奏,连续推出一系列“稳、准、实”的政策措施,加上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世博会即将举办,沪杭客运专线开工建设,杭州湾两岸进一步融合,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培育积极因素,继续扩大区域合作、集聚要素资源。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的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优势将进一步释放,统筹城乡试点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五大平台互补优势将进一步增强,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内生动力。为此,我们一定要善于审时度势,敢于迎接挑战,努力做到更加积极地抢抓机遇,更加科学地谋划发展,更加有效地破解难题,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区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市委“两创”战略的总体部署,牢牢把握保增促调、稳中求快、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化落实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全区创优的各项举措,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转型升级推进年、统筹城乡突破年活动,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创新推进、和谐构建“三大工程”,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民生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平安稳定。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合同利用外资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引进区外内资60亿元,其中市外内资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8.5%;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5%和3.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城乡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新发展。
要实现上述目标,在今年工作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必须坚持保增促调,稳中求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保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首选途径。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增量推动、存量提升作为保经济稳定增长、促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把扩大产业投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内容,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推进招商选资,优化项目投入,确保投资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
二是必须坚持勇于创新,共克时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在各类困难矛盾明显加大的情况下,更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工作方法、工作机制的创新。要始终坚持突出重点,聚力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统筹城乡、资源节约集约等领域,努力在探索中破除障碍、破解难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三是必须坚持真抓实干,百折不挠。实干促发展。必须始终保持锲而不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健全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和工作机制,真正把抓落实体现在工作推进力度上,体现在工作成效上,做到加快发展人人有责,推动发展时时用心,服务发展个个出力。
四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衷共济。要始终不渝地把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把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企业经营者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全区上下团结拼搏求突破、凝心聚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