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广校发展新农村建设总结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广校发展新农村建设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广校发展新农村建设总结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和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教育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这是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素质提高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从而也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正因为如此,wjb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尽快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从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以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看,也迫切需要加大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占39.*,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的水平。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而初中的占4*,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可见,当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的年限的确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亟需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农民素质低不仅难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且也影响农民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既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又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

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要有一批懂市场、会经营的农民能人和一批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从城市统筹发展的需要出发,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民要融入市民行列,成为城镇和城市的居住主体,必须具备现代市民的意识,适应现代城市、城镇的文明要求和生活节奏。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因此说,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三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总之,培养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之策,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从当前农村实际出发,最紧迫的是要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鉴于农民科技培训是一项公共事业,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因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二、农广校符合国情、农情、民情,已发展成为培养新农民的主渠道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是由各级政府的各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民教育培训学校,是覆盖广大农村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中等职业教育、中专后继续教育和合作高等教育;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五级办学体系,开设种植类、养殖类、工程类、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中等专业10*个,教学班延伸到乡村,拥有1200*个乡镇教学班,成为覆盖全国农村运用远程教育手段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学校。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卫星网络等手段,采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报刊、杂志等媒体,通过远程教育、面授辅导和生产实践,把科学文化技术传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25年来,为全国农村培养了40*万中等以上职业技术人才,开展多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已超过一亿人次,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广校由多部门联合举办,有利于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利用各部门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形成办好农广校的合力,依靠重组现有教育资源,采用现代远程教学手段和统一的教学服务,教育成本低,政府办得起,农民学得起;通过五级办学体系和广播、电视等媒体,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和农民的家里,学员可以不离乡、不离岗,既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又能节省开支,以最便利和经济的途径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且打破了时空限制,其容量是其他任何学校无法比拟的。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使很多人失去了接收教育的机会,农广校通过重组教育资源,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发展关键在教育。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知识的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源泉是教育。要破解“三农”难题,必须要得到掌握较多较高实用技术的农民来支撑。据统计,在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只占3.*,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培训的仅占0.1*,而没有接受过技术教育培训的竟高达76.*,在农村中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720*人,小学文化程度2.07亿人,初中1.13亿人,高中和中专0.33亿人,大专以上仅3*人。

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每年农村有120*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没有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回到农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人口多、底子薄。中国以占世界*多一点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世界2*的教育人口。全国农村每年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直接回到农村,加入到农业和农村劳动力大军。每年解决这120*年轻一代农业人口的后续教育和培训问题,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同时,更重要的是面对量大面广的亿万农民的教育培训,压力非常大。另外,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加之中国广大农民仍然不富余,经济收入有限,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国情、农情和民情。因此,要实现农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农广校所具有的覆盖面广、快捷便利、成本较低、学用结合、资源共享、机会均等、开放教育、技术先进等现代远程农业教育的明显优势,积极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这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具有长远性、战略性的选择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农民教育已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农民科技教育体系,农广校已经成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已经成为农民科技教育的重要阵地,已经成为培养新农民的主渠道。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宝贵资源。农广校办学25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适应性人才,在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符合农民需要。从我国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基本国情出发,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是解决“大国办大教育”、“穷国办大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所以说,农广校的举办,是由我国现实的国情、农情和民情所决定的,农广校的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广校,农广校在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中是大有作为、前景广阔的。

三、农广校肩负培养新农民的重大历史使命,要积极为建设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提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为“十一五”和今后的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新农民定位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

只有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新型农民队伍,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将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因为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以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立25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全国农广校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希望农广校要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因此,全国各级农广校必须认真落实回良玉副总理的指示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在今后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实践中,要紧紧围绕“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这个中心任务,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

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加强体系建设和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真正实现办学重心下沉,沉到生产一线,沉到田间地头,要充分发挥好“空中(广播、电视)、流动(科技大篷车)、田间(技术指导)”三个课堂的优势,全方位、多形式地为农业新技术普及和新成果推广服务,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按照培训三进村和农业科技入户的要求,做到“培训教师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实行零距离培训、手把手指导。要加快建立天网(广播、电视、卫星网络)、地网(教育培训基地、互联网络)、人网(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队伍、组织网络)三网合一的集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手段先进、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容丰富、快捷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以全国农广校五级办学体系为基础,努力构建全国新型农民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全国各级农广校必须认真落实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在积极努力稳定中专规模的同时,坚持走联合办学之路,稳步发展合作高等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高等教育加快向农村延伸,满足农村人口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高层次农村实用人才的需要。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通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育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农村实用人才。要加大力度,着力加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公益性岗位人才队伍、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的农民骨干队伍、适应现代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需要的产业工人队伍和农民企业家队伍五支队伍建设,最终目的在于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倡导新风尚、建设新农村,为推动全国广大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