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读书活动计划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读书活动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读书活动计划

“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读书教育活动计划

一、活动说明:

本次活动的宗旨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以“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紧密结合各年龄段未成年人思想、学习、生活的实际,着重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出发鼓励和引导青少年身体力行,以爱心共建和谐社会。二、指导思想:

围绕“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庭、带动社会”的工作思路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追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工作要求,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并以此为载体影响和带动学生家长参与读书活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三、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营造勤奋读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四、活动实施:

1、活动启动,制定读书计划(2005年12月~2006年1月):宣传发动,使学生了解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了解读书活动的现实意义举行“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读书活动启动仪式,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地投身到读书活动中,积极参加读书系列活动。2、以课程实施为依托,落实基本任务:(2006年2月~6月底)(1)每个学生在班主任、语文老师的指导下,精读《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材中的文章。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结合实际,制定出读书计划书。具体格式可让学生自主设计,其中要有读书的内容、目标、措施、实施时间等。(2)各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科学利用时间,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开展常规性活动:如每周利用一节晨会课,通过“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等小板块,让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3)每个班级的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小资料、格言和读书心得体会等,然后集中整理,分类编辑,每班布置一期读书橱窗、出一期黑板报。(4)3到6年级每个学生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计划书、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每个班级组织一次展评活动,然后将优秀的成长册推送到学校,少先队组织全校师生参观、评比“读书成长册”。(5)读书活动中,各班班主任老师和语文老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主题队会、书签制作、小报展评、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缉等,而后将能够反映活动面貌和活动成果的材料送交少先队大队部,参加全校性的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择优推荐参加武进区乃至全国青少年读书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6)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将选择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1~2个中队,组织一次反映、展示班级读书实践情况的“主题观摩活动”。3、辐射家庭,家校互动:为扩大校园读书活动的影响,引导和带动学生家长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学校以家长委员会为纽带,向全体家长发出倡议,号召全体家长积极投身到“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活动中来,举行亲子读书征文评选活动。五、组织保障:

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宣伟光

副组长:戚伯萍、章芙芳

组员:全体班主任、语文教师

2、活动管理办法(1)每个班级要成立起读书活动管理小组,负责组织管理班级开展各项读书活动。(2)积极参加读书活动的学生,经班级读书活动管理小组考核申报,可评为校“读书活动积极分子”。(3)每个班级每月向校园网上传一篇读后感,少先队定期组织人员开展评比。在历次评比中成绩突出者,将被评为“读书活动先进班级”。3、活动要求(1)加强对读书活动的领导。学校要把读书活动作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读书活动的领导,从方案制定、宣传发动,人员分工、经费支持、展示评比等方面周密组织,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2)行动迅速,抓好落实。各班级要密切配合学校部署,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各项工作,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广泛发动,全员参与,鼓励创新,长抓不懈,力求读书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和社会效益。(3)加强督查,规范管理。学校将对各班级的活动情况及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与督查,同时做为教师相关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