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根据市、县有关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增收为核心,以村镇建设为支撑,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配套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民生活富足宽裕,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文明新风尚基本形成;村镇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村貌美化整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乡风文明和谐,农民安居乐业,全镇80%以上的村建成具有××特色的新农村。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中心,加快发展。更加注重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二三产业,实现工农互动、工商互动,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活力。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力推进改革深化和制度创新,破除影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为农村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坚持实事求是,扎实推进。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固定模式,力戒形式主义。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

4、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围绕蔬菜、花卉、林业、畜牧等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优势农产品推广提高工程,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尽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示范区。

5、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方向,按照“壮大龙头、优化机制、延长链条、规模发展”的思路,通过引进联合、改制改造、加大扶持等多种方式,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企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2010年,全镇9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原则,引导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十一五”期间,全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1个,农户覆盖率达到70%以上。

6、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依托造纸、橡胶、化工等优势主导产业,以园区为载体,以上延伸下游产业链为纽带,打造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发展无污染的加工项目,鼓励各村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发展私营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扎实推进“两进”工程,构建覆盖全镇农村的商品经营网络。力争到2010年,全镇75%以上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工资性、经营性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80%以上。

三、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7、努力提高村镇建设管理水平。加快编制实施村镇规划,今年全部完成300人以上村庄的规划编制。严格执行“一书两证”等制度,强化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坚持“科学规划、典型带动、分类推进、整体提高”的思路,因村制宜,区别对待,分类创建,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村居,力争“十一五”末农村基本实现住房砖瓦化。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暖、燃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布局,重点提升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统筹城乡水利建设布局,高标准搞好现代农业水利规划和建设。“十一五”期间,以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为载体,加强清洁用水保障体系建设,争取“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力争“十一五”末,镇村道路全部达到三、四级柏油路标准,村内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积极实施“村村通互联网”工程,大力推进通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基本建起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力争到2010年,农户有线电视使用率达到95%以上,50%的村庄实现村务管理信息化。

9、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改善村镇人居环境。大力实施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和清理垃圾、污水、柴草、废旧建筑物等“四改四清”工程,逐步使农村环境卫生基本达到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畜禽乱跑和硬化、净化、绿化、美化标准。加快推进生态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建设,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工程,着力提高“两线三环”绿化水平。“十一五”末全镇林木覆盖率达到35%。稳步实施以沼气、太阳能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化。“十一五”期间争取新建户用沼气池6000个、大中型沼气池30个。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开展秸杆综合利用;加强对农药、化肥、薄膜使用的管理,逐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废渣等各种污染物排放。力争“十一五”末,农村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四、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提升新农村公共服务功能

10、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教育救助体系和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切实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力争3—5年时间,使镇中心幼儿园省级规范化的基础上再上新水平,2007年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达到95%以上,2处初中和镇中心小学创建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巩固农村中小学微机联网“校校通”成果,逐步实现微机联网“班班通”。

11、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队伍建设,健全农村药品配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农村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2010年镇卫生院达到省级标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切实做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十一五”期间,全镇农村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7%以上。

12、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认真落实《××县文化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体系,把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纳入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农村公共文化体育示范工程,在今年搞好试点的基础上,明年全面推开,力争2008年镇驻地建立规模适度的综合文体活动中心,9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文化大院和文体活动场所。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007年争取实现每个村每年放映10场电影的目标。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培育乡村文体队伍,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对农村文体活动的组织指导,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3、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按照“确保人人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的目标要求,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力争“十一五”末,农村居民低保水平达到4000元;农民医疗保障筹资水平达到80元/人,农民医疗保障参保率达到98%以上,大病救助率达到95%以上;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9%,人均供养水平提高到5000元。大力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14、健全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农村教育救助制度,及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施救助。不断扩大残疾人救助金规模,全面实施残疾人生活、扶贫、康复、就业救助。完善灾害应急机制,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稳步实施“农村安居工程”,逐步解决农村无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推进慈善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15、提高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入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开展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争取5年内对适龄农民培训一遍,确保人人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着力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进一步完善提高“百姓科技户户通”工程,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普及。

五、加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

16、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大力弘扬××精神,深入开展文明信用户、小康文明村等创建活动,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提高农民文明诚信意识。力争2010年80%的农户达到文明信用户标准,80%的村达到市级小康文明村标准。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努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尚。

17、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力争到“十一五”末,镇党委和97个村党组织全部达到“五个好”标准。深入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化解矛盾纠纷的本领,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对农村各个领域、各种经济组织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稳妥化解乡村债务,建立完善防止发生新债务的有效监管机制。

18、加快农村民主法制进程。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管理机制,推行村级工作“阳光操作”、村务大事村民决议等制度,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保证村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积极引导组织农民加强自我管理和服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19、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深入开展信访“网底工程”和“平安村居”建设,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农村治安、调解、普法、帮教、巡逻“五支队伍”,完善农村群防群治的治安防范网络,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邪教组织活动和霸头恶势力,深入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坚决扫除农村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农业农村安全生产管理,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强化推进保障机制建设,激发新农村发展内在活力

20、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权经营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稳妥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探索建立“村企合一”的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促进农民向“股民”转变。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强化对涉农税费的监管,防止变相增加农民负担。加强对水费等生产性费用收取使用的管理,改革和完善生产性水费的收取办法。

21、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稳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预算安排的支农支出要达到法定增长要求,新增财力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倾斜,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集中使用,集中建设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积极运用贴息、补贴、税收等经济杠杆,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完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建立以政策性、商业性、农村合作性金融为主,农业保险、农业担保等其他金融机构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2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镇委、镇政府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领导,严密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扎实推进。

24、努力营造浓厚氛围。各办事处、村要积极采取有效方式,全面动员,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建设新农村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引导广大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典型引路,深入挖掘推广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25、强化督查考核。各办事处、村要把新农村建设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要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作为考核办事处、村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