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本规划。

一、“**”期间我区教育事业发展回顾

“**”期间,**教育以“加强基础教育、提升优质教育、发展特殊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为战略目标,致力于创建一流学校,培养一流教师,储备一流基础教育人才,区域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4年8月通过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区”的市级验收,同年12月通过了省政府“双高普九”专项督导,**5年2月通过了“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省级验收,**教育开始步入省、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先进行列。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布局日趋合理。

教育投入从**0年的4323万元到**5年的8791万元,增长了103%。“**”期间全区教育的总投入达35185万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39.33%。“**”期间教师年收入平均增长28%,教师人均年收入从**0年的1.5万元到**5年的3.6万元,增长140%。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扎实推进。**0年全区有小学24所,**1年调整为22所,**2年区划调整后逐步加大了调整力度,全区现有公办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14所,学校布局趋向合理,区域内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2.提升学校教育水平,优质均衡日趋凸现。

目前,我辖区内共有公办小学及幼儿园16所,民办小学、幼儿园17所,民工子弟学校6所。公办小学在校学生11468人,施教人口为1.7万人/所。至现阶段,我区75%的学校为省市级优质学校,86%的学校成为苏州市依法治教先进学校,62%的学校为苏州市德育示范与先进学校,69%的学校为苏州市信息化先进学校,20%的幼儿园为省市级优质幼儿园。83%的小学生在省市级优质学校就读。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连年保持100%,3周岁以上幼儿学前教育入园率达99%,0-3岁婴幼儿学前教育入托率20%左右,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公办学校吸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比例为60%左右。我区教育开始步入高位均衡化、优质化发展的新阶段。

3.激发骨干教师热情,教学风格日趋成熟。

“**”期间,全区教师学历达标率已为100%,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达82.1%,培养了省特级教师3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市名教师2名、市名校长2名、市“十杰校长”3名及各科大市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20多名,先后选派7名校长和教师进行国际交流和学术访问,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员性“菜单式”业务培训、“青蓝工程”和“双百工程”已成为激励骨干教师的动力,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忱,一批成熟型教师群体正在形成,骨干教师的教学风格日益走向成熟。

4.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教育特色日趋鲜明。

**1年全面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经历了全员培训、重点突破、全面推开三个阶段,抓住一年级起步、省实验小学示范、重点学科突破三个主要环节,在理念和行为之间架起了一座多层次的立交桥。目前已形成了区实小“小班化教育”、三元实小“大阅读教学”、山塘中心“引导自学”、彩香实小“数学教学”、城西中心“科普教育”、阊西幼儿园“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和培智学校的“分流分层个别化教育”等各具鲜明特点的教育特色。

5.探索教育制度创新,依法治教日趋完善。

“**”期间,**教育在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校务公开、教代会制度、家长委员会等民主制度的建设得到了落实。**4年,根据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组建了三大教育联合体,实施了校长联席会议制度、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骨干教师交流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为了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学校成立了党支部,联合体成立了党总支,坚强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制度改革有效顺利地进行。

6.创建终身教育体系,社区发展日趋和谐。

**社区教育通过“八五”至“**”**年的发展,已经确立了在全国的地位,实现了“江苏领先、全国知名”的预设目标。**5年全国社区、成教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我区召开,**社区教育的发展得到了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其他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期间我们出台了学习型社区的评估方案,建设了学习型社区8个,建立了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实施了“教育券”制度,为流动人口和失地农民技术培训提供各种教育机会。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现经批办的民工子弟学校有6所,在校学生达4000多人。我们通过培训、对口支教、加强业务管理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办学水平,为外来民工子女撑起一片蓝天,共同沐浴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

二、“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社会结构加快转型,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为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投入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二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三是各种教育资源分配效率优先与公平优先之间的矛盾,四是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的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学校的需求。目前,我区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合理,西北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学校发展还缺乏长期规划,办学特色缺乏学校文化的高品位提炼,社会的择校、择班、择师的现象暂时较难缓解。

2.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目前骨干教师在总量上还不能满足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骨干教师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教师学历提升与专业水平不完全同步、教师自主应用现代教学理论能力的相对薄弱制约了区域教育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加快教师的梯队培养步伐,培养一大批省、市级的学术型优秀骨干教师是“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3.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待于不断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干部选拔聘任制度、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奖励分配制度、教学管理监控制度等,应建立完善在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待于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以不断改进与强化教育内部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求得教育新的发展动力。

4.政府管理职能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办学主体的多元化给教育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需由原来的微观管理、直接管理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转变,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与教育决策、执行相协调的教育监管体系,保证教育的有序运行和权力的正确行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十一五”**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举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和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化三面旗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树质量优先意识,走内涵发展道路,抓骨干队伍建设,率教育服务之先,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总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基本原则

——依法治教原则。“十一五”的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有序发展,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高效、公正地行使教育行政管理权。强化依法治校,建设法治学校,促进和保障我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高位均衡原则。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区域不均衡、学校不均衡,甚至学校内部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公平,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坚持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和相对薄弱学校,为各类人群提供平等合适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质量立教原则。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就是德育为首、均衡发展。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变革创新原则。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关键,教育创新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探索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制度创新的新途径,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惠及群众原则。教育是一种服务,百姓是评价教育的主体。要坚持教育惠及群众的发展理念,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要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多元化多层次地发展教育,把群众和家长的满意度作为评估教育、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

四、“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一五”**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把我区建设成为教育强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标志是:建立以开放多样、高标准高质量为特点的基础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区为特点的终身教育体系;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人才观,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准;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结构。

到2010年,各类教育发展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有效提供0至6岁婴幼儿学前教育服务,实施优质、均衡、免费的义务教育,充分保障适龄儿童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社会弱势群体中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受到充分关注和保护,率先实现教育强区的各项评估指标。教师教育、农民教育、职业培训、和老年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普遍开展。。

2.具体目标

——幼儿与特殊教育求发展争领先。3-6周岁入园率达100%,0-3岁入园率力争达50%。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办全国知名、省内一流的特殊教育学校。“十一五”期间,创建省示范幼儿园3-4所,使40%的幼儿园达省级示范园标准。

——小学教育求优质促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小学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继续保持100%。“十一五”期间,创建省实小2所,力争45%的学校达省级实验小学标准,创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3所,力争100%的学校达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标准。到2010年,90%的学校成为优质学校,90%的学生在优质学校就读,100%的学校成为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更多机会。

——民办教育求规范上台阶。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数量、规模和质量的管理,促使其依法办学、规范办学,不断提高他们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到2010年,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基本建设达“江苏省义务教育小学办学基本合格标准”。

——社区教育求突破保领先。“十一五”期间的社区教育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区建设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成为小康社会终身教育指标的重要支撑。全区学习型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学习型组织占总量的60%以上,失地农民的技术培训率达100%,新市民的各种知识技能培训达到40小时/年·人。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学院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

——教师教育强素质促发展。创建学习型学校,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促进教师与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到2010年,教师大专学历达99%,本科及以上学历达50%;培养省市名特教师3-5名,省市学科学术带头人20名,各级各类优秀教师100名,使全区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整体水平列城区前茅,成为推动我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最有力支撑。

五、“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高质量均衡化是我区“十一五”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社会提供有发展潜力的基础性人才储备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必须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看作第一要务,做到“六个结合”:一是把加快发展与促进优质均衡结合起来;二是把加快发展与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结合起来;三是把加快发展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四是把加快发展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五是把加快发展与教育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快发展与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结合起来。具体要努力推进“四大工程”、深化“四项改革”、落实“四个保障”。

1.推进“四大工程”,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素质教育推进工程。素质教育关系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牢固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奠定基础。切实贯彻中央8号文件,强化成才先成人的德育理念,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学科教学渗透为主渠道,以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科学规范管理为保证,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的德育新格局。以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平台,改革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课堂教学结构。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学习方式,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的教育责任感,选聘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要加快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培训,2年内各校完成心理咨询室建设,并用3年左右的时间培训50名左右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确保每校均有2-3名有资质的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劳动和环境教育。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教育服务功能,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强制性和公共性决定了义务教育的均衡性。“十一五”期间,要认真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统筹配置教育资源,注重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发展水平,促进全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是继续做好区域内学校的布局调整工作。根据我区学校分布的特点,“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要努力形成“南部学校继续保持优势,中部学校内涵不断提升,北部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以实现我区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以省颁的建校标准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牢固树立教育装备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充分发挥教育装备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保障作用,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我区学校的教育装备基本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的二类要求,基本实现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5年内新建现代化规模型学校2-3所、现代化优质幼儿园3-4所、现代化少年宫和社区教育学院各1所。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力争在**7年底前,全区所有学校完成终端显示进班计划,全面实现“班班通”,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有效整合,为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提供物质保障。三是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努力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采取教师有序流动、有限服务期制度等各项措施,通过支教、对流、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强骨干教师的辐射功能,以共享促均衡,有效促进教师合理良性流动。要加速教师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完善工资、奖金、福利制度等配套措施,缩小校际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创设既有竞争机制又有心理安全感的良好工作环境。

——专业化教师培优工程。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积极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计划,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采用教研、科研、师训整合的方式,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起点,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为归宿,提高全体专业化水平。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倡导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学历进修,鼓励有条件的教师进入本科以上学历阶段的学习。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层级系列,健全“青蓝工程”培养机制、“教坛新秀”选拔机制、“双百工程”激励机制和“名师工程”保障机制,搭建一个教师与教师合作、学校与学校合作、地区与地区合作的学术交流平台。继续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出国学习交流,扩大教育开放度。

——社区教育深化工程。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社区教育的内涵将日益丰富。5年内社区教育的工作重点要向三方面转移,一是向农村转移,做好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教育普及工作;二是向弱势群体转移,为各类群体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三是向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转移,社区教育要服务于平安社区、和谐社会的创建,提升全体公民的文化素养。

2.深化“四项改革”,增添教育发展新动力。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切实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可实行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按照“存量不减保公平,增量开放扩资源”的原则,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扩大幼儿优质教育资源。深入研究民办教育的现状,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指导和管理,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保障民办教师的合法权益,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教育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要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和完善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管理权责。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法人制和校长负责制,依法落实并逐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校长的权利和义务,建立校本化管理机制,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合作型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完善校长选拔与任用办法,试行校长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以区为主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完善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结构工资制,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强化教师岗位管理和聘任考核。进一步健全教师定额定编、管理干部竞聘上岗、骨干教师支教交流、不合格教师培训转岗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把教师培养、全员培训、教师考核、教师奖励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把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实绩相挂钩,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对教师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寻求妥善解决“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等问题的办法。加大教师流动力度。实行教师凡进必考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优化我区新增教师素质。进一步推进教师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激发广大教师服务于**教育事业的热情与信心。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初步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形成鲜明的区域性素质教育特色。积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关注学生生命和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会学习、善思考、勤实践、会创新的能力。有效整合区域内教研、科研、培训和电化教育等各方力量,提高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以全面教育质量观引导和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促进教师和教研员的共同发展,促进学校和业务部门的共同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3.落实“四项措施”,实现**教育低耗高效目标。

——强化政府行为,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发展教育是区委、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教育事业要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做到优先统筹规划、优先确保投入;要认真落实政府每年为教育办实事制度,特别要千方百计抓好“十一五”期间学校建设项目;要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强化依法行政,完善校务公开,树立教育良好形象。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积极推进依法治教。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教育部《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改革教育行政审批办法,清理教育行政许可项目,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等方面的职能,依法保障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入开展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推进学校依法治校和教师依法执教。结合电子政务的推进,切实做好政务公开、校务公开,逐步建立教育信息体系。继续推进教育政风行风和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规范收费和办学行为,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发挥政府教育督导职能,提高教育监管绩效。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提高与规范并重、制度与机制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评估机制,要认真研究对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切实保障教育法律法规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坚持经常性随访,强化专项督导,突出综合督导评估,推行研究性督导评估的方法,正确处理好自评与督导、督导与评估、评估与奖励的关系,切实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

——建立与公共财政体系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继续坚持政府对教育的主渠道投入,实现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依法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力争每年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超过15%,生均公用经费按照省定“教育现代化区”标准足额预算,及时拨付。不断提高教师的福利和奖金,保证教师年收入的逐年增长,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确保各级教育专款全额及时拨付到校。强化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全面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改革教育投资体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非义务教育投资领域。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度,为弱势群体提高教育保障。

——严格各级各类管理,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将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保障教学的良好环境。要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有效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宣传,加大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敬业爱生、无私奉献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加大对区域内名教师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十一五”是我省实现基本现代化总体目标的5年,也是教育事业实施“教育强省”、“教育强市”战略的5年。**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要以此为契机,迎接时代的挑战,加快改革步伐,以科学发展观谋划未来,坚持“五个统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