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发展十一五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十一五”期间至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四大战略”的重要时期。水利作为基础产业,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当今世界,水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并将成为人类生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等威胁。解决好人水和谐的问题,同样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支撑。
一、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交汇过渡地带,素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之称。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0度15分~112度04分,北纬29度56分~31度34分。东西宽174公里,南北长180公里,版图面积2108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67.4%,丘陵占22.7%,平原占9.9%。**东邻荆州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常德市,西接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地形复杂,高低相差悬殊,山区、丘陵、平原兼有。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和夷陵区西部为山区,夷陵区的东部、当阳、远安、宜都等县(市、区)为丘陵,长江、清江和沮漳河交汇两侧的枝江、当阳、宜都等县(市)的部分区域为平原。土壤从红壤到棕壤土等九种类型均有分布,其中优质熟化土壤占耕地的48%。全市植被良好,森林资源居全省第二位,覆盖率为48.5%。**位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寒旱同季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1215.6毫米,平均气温16.9摄氏度,极端最高温度41.4摄氏度(7月),极端最低温度零下9.8摄氏度(元月)。年平均大于10度的活动积温5200摄氏度以上,持续天数达250天,无霜期250~300天,年平均辐射量100.7千卡每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538~1883小时,日照率40%。
(二)水资源概况
**水系均属长江流域,可分为长江上游干流水系、长江中游水系以及清江水系、洞庭湖水系和澧水水系等五大水系。除长江、清江干流外,集雨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境内河流有164条,占境内集雨面积的91.5%。河流总长5089公里,河网密度0.24公里每平方公里。集雨面
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14条、其中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4条(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渔洋河)。水能蕴藏量(除长江,清江外)有175万千瓦,可开发量105万千瓦。水资源总量为131亿立方米,过境客水约4572亿立方米。
水资源有如下特点:
一是资源总量充沛,但调节能力偏低。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260亿立方米,形成径流总量达131亿立方米,但有效调节能力只有9.8亿立方米,仅占水资源总量的7.45%。
二是地域时空分布不均,旱灾频繁。汛期4~9月占径流总量的70~80%;年际丰枯水资源量相差2.6~5.2倍,经常出现连丰连枯现象;地域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水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少,东部平原丘陵区耕地面积多,水资源可利用量小。1949至**年的56年中全市发生大小旱灾17次,平均近3年一次。
三是过境客水峰高量大,洪灾频发。长江入境客水高达4464亿立方米,是造成我市长江沿线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站自1153至1870年长江共发生超过8万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水8次,平均90年一次,洪水位最高达59.14米,30天洪量高达1380亿立方米,占年来水量的31%。1877年以后**站又发生了1954年、1981年和1998年三次特大洪水,洪峰流量最大7.08万立方米每秒。1954年洪峰流量只有6.68万立方米每秒,但水位高达55.73米,**城区受淹11平方公里。清江入境客水达92亿立方米,自1883年长阳建站以来共发生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11次,其中1969年特大洪水长阳搬鱼咀洪峰流量达1.89万立方米每秒。长阳县城、宜都茶店被淹,损失惨重。沮漳河入境客水达7亿立方米以上,沮漳河两岸在1897至1948年的51年中,有33年溃口成灾,1949至1963年的14年中,有7次溃口,其中1958年出现最大洪水,河溶站洪峰流量约620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53.2米,高于现堤顶高程0.7米。
四是水资源总体水质较好,但水源污染有扩大趋势。城区长江水质已降至Ⅲ类水体,亚硝酸盐氮、总磷、大肠菌群在江北均达Ⅳ类,非汛期北岸已形成1~200米宽的污染带。沮河鸣凤镇以下、黄柏河西支雾渡河段、香溪河贾家店以下非汛期均是Ⅴ类水体。其他中小河流水体受污染的威胁越来越大。
(三)社会经济概况
**现有自然面积21084平方公里,耕地336.22千公顷,其中水田84.51千公顷,水面21.9千公顷,棉花15.28千公顷,蔬菜87.93千公顷,水果55.88千公顷,其它耕地70.72千公顷。截止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396.89万,其中农业人口271.86万,人口增长率0.63‰,辖五县(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三市(枝江、当阳、宜都)五个城区(夷陵、西陵、伍家、点军、犭虎亭),106个乡镇(办事处),1634个村民委员会,9804个村民小组,253个居委会。
2004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49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06亿元。城市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7033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588元。全市交通便利,有水陆空直达全国各地。水路长江航运上通重庆,下达上海;铁路有始发至北京、广州、上海、无锡、西安、太原、武汉方向的直达列车;公路有318国道和宜黄高速与全国公路连通;三峡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昆明、海口、南京、西安、武汉航线。
二、水利发展的现状
建国五十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艰苦奋斗,经济社会长足发展。长江三峡、葛洲坝,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等一批国家大型水电工程的兴建,使**成为世界瞩目的水电之都。长江堤防工程、东风渠灌区、西北口、熊渡、古洞口、三峡及葛洲坝库区水土保持国家重点治理工程等地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使我市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与供水、水土保持、水电等五大体系。为防洪保安、城乡供水、农业丰收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建国以来,全市水利完成总投资60.6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2亿元,各级自筹17.24亿元。投工22.53亿个,完成土石方20.94亿立方米,砼及浆砌石2316万立方米。其中,“十五”时期完成投资21.6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9亿元,各级自筹4.86亿元。投工3.54亿个,完成土石方3.38亿立方米,砼及浆砌石426万立方米。完成的投资、投工、工程量分别是“九五”时期的1.13、1.20、1.16倍。
(一)水利发展的主要成就
1、防洪保安。**市现有江河堤防529公里,其中,长江堤防294公里,沮漳河堤防179公里,保护面积1940平方公里,耕地56.14千公顷,人口57.4万人,保护区内国民经济生产总值69.15亿元,工农业总值64.74亿元。“十五”期间,全面完成了下百里江堤整险加固计划任务,工程总投资2.14亿元;完成远安县鸣凤镇城区防洪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上百里洲江堤加固项目全面启动,已下达投资计划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9000万元;**城区防洪护岸一期工程已实施两个阶段,共下达投资计划90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500万元;沮漳河堤防按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加高加固,共完成工程总投资1.48亿元,穿堤建筑物42处完成配套改造16处,堤顶泥结石路面已完成28公里。堤防绿化植树68万株,面积1万亩。
2、水库建设。全市除中央和省管工程外共建成水库419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3座,小(1)型水库101座,小(2)型水库293座。总库容13.6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9.53亿立方米。“十五”时期,水库除险加固92座,其中大型水库(西北口)1座,中型水库(九道河、
杨树河、泉河)3座,小型病险水库88座。“十五”时期初步建成了玄庙观、招徕河、龚家坪、升坪等4座中型水库和古洞口二级、羊子沟等2座小型水库。新增兴利库容1.45亿立方米。
3、除涝。全市有易涝面积54.54千公顷,共建成小型排水闸170座,设计流量1129.3立方米每秒,年排水量2.12亿立方米。固定机电排涝泵站127处,装机347台3.82万千瓦,设计流量464立方米每秒。除涝面积50.63千公顷,其中3~5年一遇除涝标准13.4千公顷,5~10年一遇32.36千公顷,10年一遇以上4.87千公顷。初步建成百里洲、沮西、七星台、江口、漳东和董市六大重点排区。“十五”期间新建了横堤泵
站(620千瓦)等一批小型泵站,完成了张家口泵站更新改造(2400千瓦)工程,江口泵站机电设备部分进行了改造。
4、灌溉。全市基本建成各类灌区40余个,有效灌溉面积124.59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7.7%。建成了东风渠、漳东、巩河、大溪、九道河、幸福渠、红山、东干渠、晓坪和王家坝等十个万亩以上灌区。水利工程形成蓄引提水能力21.3亿立方米,年均向农业提供灌溉用水6亿多立方米。“十五”期间,先后启动了东风渠、东干渠等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建设,完成39公里总干渠整治,改造建筑物90多处,完成投资5000万元。其中东风渠灌区节水改造自1999年启动以来逐年建设,“十五”期间,完成总干渠和白河干渠17.5公里的渠道整治及相应建筑物改
造,完成投资4400万元。“十五”期末,我市率先启动“小型大规模,小型大范围,输水到田间”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完成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建设280公里。
5、城镇供水与农村饮水。目前,全市综合供水能力为155.13万吨每日,年供水量2.15亿立方米,其中市区供水能力100.8万吨每日,年供水量1.41亿立方米。“十五”期间,积极发展水库向城镇供水工程,新建了东宜供水(34万吨每日)、火山口水库供水(1万吨每日)、羊
子沟水库(1万吨每日)、善溪冲水库供水(0.7万吨每日)、王家坝水库供水(0.3万吨每日)等工程。扩建了官塔供水(5万吨每日)、楠木溪水库供水(0.75万吨每日)等工程。“十五”期间解决了全市19.3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完成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启动了宜都市、夷陵区等地农村饮水安全试点工程建设,解决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建成乡镇供水97处,村级水厂315处,设计日供水规模31万吨,现状供水人口51万人。
6、水土保持。“十五”期间,我市以“长治工程”和国债项目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防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7.23平方公里,完成投资0.5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0.365亿元。促使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环境趋于好转。夷陵区和秭归县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官庄、大坪、夫子头、界垭、沿头溪、古洞口等六条小流域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成立了**市水土保持监测站,建立健全了全市预防监督机构,开展了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
7、水电建设。我市除长江、清江干流外,地方中小河流水能总蕴藏量17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05万千瓦,水能蕴藏量在万千瓦以上的有香溪河、渔洋河、黄柏河、泗洋河、招徕河等27条河流。全市小水电装机339处53.13万千瓦,年发电量15亿千瓦时。“十五”时期,秭归、长阳、五峰、远安、夷陵等县市区基本实现水电农村电气化。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规划编制完成。民营资本进入水电开发,加快了我市水电建设步伐。“十五”期间全市共建成水电站42座,9.26万千瓦,完成投资12.93亿元。其中古洞口二级、升坪电站、龚家坪、招徕河
等较大规模电站12座7.76万千瓦。
8、水政水资源管理。“十五”时期我市坚持依法治水的方针,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实现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实施的统一管理。对全市主要河流、水库及重要取水口进行水质监测,完成《**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完成**市主要河流的水功能区划,基本建成了黄柏河流域及东风渠灌区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开展了**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水行政执法工作取得新成绩,水政监察队伍素质建设和执法装备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全市一个支队和九个大队规范化建设全部完成,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的目标。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调处水事纠纷516起,有效地维护了良好的水事秩序。特别是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执法中强化监管,坚持巡查,联合公安、海事、交通等部门开展“清江行动”50多次,有力地打击了长江砂石禁采段偷采行为。
9、科技与教育。“十五”期末,全市水利系统职工总数2030人,比“九五”期末减少1102人,但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由17.7%提高到32.3%,中级以上职称人员由12.1%提高到17.8%。五年间,全市引进本科毕业生29人。市水利水电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人才工作的意见》。选拔**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8名,并有4人被选拔为全省水利拔尖人才。在人饮解困工程中创造的预制拼装式水窖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崩岸治理、土工合成材料、碾压砼拱坝、U型渠槽、GPS测量、计算机信息等新技
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应用取得了可喜成绩。**市水利信息化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初步建成了市防汛抗旱信息系统、黄柏河流域及东风渠灌区水资源管理系统。
启动了水质自动监测试点、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水利科教单位稳步发展,市水利电力学校通过全省重点中专水平评估,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晋级为乙级设计资质。
10、水利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45号文件及省政府办公厅97号文件,市政府出台了《**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宜府办发〔2004〕32号)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宜府办发〔2004〕33号)。市直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将西北口、天福庙、尚家河水库管理处合并组建成**市黄柏河流域管理局;东风渠管理处更名为**市东风渠灌区管理局;市水利水电工程团采取单位转变性质、职工转变身份、政府转让产权的形式进行民营化改制。县市区水管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当阳、枝江、宜都理顺了河道堤防管理体制;点军区对所属王家坝水库管理处按单位定性、定编、定经费、定人员进行改革,已全部到位。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已经在全市全面铺开,涌现出宜都黄莲头、远安屡丰堰、当阳黄陵支渠、夷陵梅店斗渠、白河东干渠等一批先进典型。水价改革的农业供水两部制水价测算已基本完成。东风渠灌区大力推广由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的末级渠系管理、水费收取、合同制供水、水费公示制度、“一票收费、开票到户”、终端制水价测算等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果。纳入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乡镇水利站改革已经启动,宜都、夷陵等县市区撤销水利站建立了水利技术服务中心。
11、水利规费征收。“十五”时期,完成水利规费征收7275万元,为我市水利基本建设和水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水利建设与发展远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局部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当地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水利正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1、防洪标准偏低。虽然我市下百里洲江堤加固工程已按计划完成,上百里洲江堤加固工程和城区防洪护岸工程正在建设,但是从伍家岗以下长江两岸尚有50公里江段未纳入堤防整治规划。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清水下泄加速了长江河势的演变,加剧了部分险滩险段的崩塌,并已诱发10多处新的崩岸险段。沮漳河虽然按十年一遇的标准加固了堤防,但尚有大部分穿堤建筑物没有配套更新改造,更不能满足国家规定的2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他中小河流和一些临河小城镇基本处于未设防状态。中小河流、中小水利工程等在防洪测报、预警、指挥、调度系统及洪水资源化管理等方面建设滞后。山洪灾害防治任务艰巨。我市还有三类水库34座,二类水库157座,部分水库还存在大坝防洪达不到规范要求、坝体渗漏、输水设施老化、防汛公路晴通雨阻,通讯不畅等隐患。
2、排涝抗旱能力较弱。我市泵站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设计排涝标准偏低,建筑物与设备严重老化,大多带病运行,安全隐患突出。全市已建成的40个灌区,设计灌溉154.67千公顷,实际灌溉面积为105.33千公顷,由于渠系年久失修,建筑物不配套,渗漏严重,还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引不进、灌不上、排不出。山区农业灌溉因工程性水源缺乏,抗旱矛盾更为突出。
3、水土流失治理缓慢。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还有7779平方公里,按目前的治理速度,还需要50多年才能完成初步治理工作。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淡薄,人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部分开发建设项目没有严格按水土保持“三同时”要求建设,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难度大。
4、水污染问题堪忧,水资源保护和优化配置意识不强。部分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合格就直接排入江河湖库,一些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极其简陋,部分企业虽然有污水处理设施,但经常不运行。《水法》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没有根据水功能区划来控制废污水排放量。一些企业隐报、瞒报或不报入河污染物数量、成分等,同时,新建的入河排污口部分没有进行论证和审批。少数水库投肥养鱼,水质污染严重。一些地方工业的发展加快了水生态环境的破坏。部分开发业主只讲效益,无视水法规的审批程序。“十五”期间民营资本大量进入小水电开发市场,水能开发现实利益与流域综合效益兼顾不够,存在上游开发不顾下游利益,水电开发不顾农民生产、生活用水、特别是生态用水的现象;建设项目水资源的论证、审核刚刚起步,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的工作任重道远。
5、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一是现有小型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十分严重,渠道90%以上为土渠,输水损失大,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3~0.4左右,部分灌区设施老化损坏不能发挥正常效益。二是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农业生产靠天收。三是部分小型水利设施买断、租赁、承包经营后,经营者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工程的维修和养护,责权不明晰。我市小型水利设施现状无法适应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需要。
6、节水型社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识,农业供水尚未形成市场机制,“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仍普遍沿用。同时,由于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40%左右;城市管道破裂漏水率高;洗车、冲厕等使用的是清洁的自来水;居民生活用水节水意识不强,浪费严重。粗放的用水方式大量消耗着宝贵的水资源。
7、水利改革任重道远。我市水管体制改革总体进度不快,部分县市还处于试点或起步阶段,同一县市内,也存在堤防改革进展较快,水库灌区改革相对滞后的现象。农业水价改革中短期内成本水价标准与农民承受能力矛盾突出,难以落实到位,灌区末级渠系普遍老化失修,计量设施不配套,难以适应“放水到田、计量收费”的要求。乡镇水利站改革后,农村水利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给乡镇的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影响农村水利事业发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体制改革有待普及和规范化,经营与管理责任有待完善。
8、基层水利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水利专业人才队伍总体年龄结构偏大。部分县市区不但缺少高级职称的水利技术干部,就连一般技术干部也极为缺乏,日常的技术和业务工作都难以保证完成。县级及以下水利单位引进人才难度大,“十五期间”,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引进本科生仅2人,水库、堤防管理单位引进本科生仅1名。县、乡堤防、水库管理单位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落实。部分县市在乡镇改革中由于政策不配套等原因使得水利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等基础工作跟不上,不但影响基层水利项目的争取,而且由于缺乏技术人员指导,一些地方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存在不规范、不经济、不合理的现象;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落后,科技含量不高,效益低下;小型水利病险工程的处理、汛情和灾害防治缺乏及时的技术指导。基层水利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了农村水利事业的进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及以后时期,迫切需要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水保障体系、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体系。今后一段时期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是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期,我市城区和中东部平丘地区经济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加速建成长江沿岸经济强市、全国一流的旅游名城、形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但**现有防洪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没有形成完整和配套的防御体系。因此,减轻洪涝灾害、建设高标准的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体系和用水保障体系,确保社会稳定、经济安全,将仍然是“十一五”时间我市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及以后时期,确保水资源高效优化配置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大课题。以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安全保护为核心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是水利建设的重点。建设以节水高效和集雨节灌为重点的农业用水保障体系、满足城乡经济发展需要的工业供水和生活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综合防治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水利工程体系,将是我市水利建设面临的重大任务。
“十一五”及以后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根本上扭转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建设的最高目标,这就迫切需要建立维持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环境体系。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水资源保护等水生态环境建设,将是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宏伟目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为核心理念,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巩固和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政府职能部门对涉水事务的管理职能,加强法规体系建设,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水利发展要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实际要求出发,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水利问题。坚持人水和谐的原则。水利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减轻乃至防止人类活动对水的侵害。高度重视生态问题,正确认识水利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科学评价水利工程自身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措施,保证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水利发展要合理配置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提出合理建议,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能力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和水平。
坚持水资源合理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原则。水利发展要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放在突出位置,节约为主,治污优先,把建立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提高全社会节水防污意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发展、讲求效益的原则。水利发展要根据公共财力和投资政策,统筹考虑不同流域、区域和城乡水利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突出重点,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合理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提高水利工
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水利发展要以改革为动力,通过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市场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三)总体思路
在系统研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需求的基础上,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注重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注重生态与环境保护,注重水利发展与改革并重,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四大战略”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努力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水问题。提出了强化“四水”观念、坚持四个并重、构建四大体系、实施“两大工程”的总体工作思路。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与合理配置、水权制度的建立、水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等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方式推进水
务体制改革,建立新的水利工程投资融资体制和工程管理体制,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1、强化“四水”观念。即依法治水、项目强水、改革活水、科技兴水。依法治水要做到一切水行政行为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一切水利工程建设要符合规程、规范和标准;一切水务活动要符合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要求。项目强水要围绕防洪安全、提供城乡经济和生活用水保障、建立节水型社会、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等方面,抓好水利项目建设,努力争取国家投入。改革活水要围绕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和乡镇水利站配套改革等改革,增加水管单位活力,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科技兴水要树立一个观念(科学的发展观);建设一个工程(水利信息化工程);实施一个战略(人才战略)。特别是要以水利信息化为突破口,在防汛抗旱指挥、水资源调度管理、水土流失监测等领域率先实现信息化,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提高水利的科技含量,带动水利现代化建设。
2、坚持四个并重。即防汛与抗旱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并重、农村水利与城市水利并重。要改变过去“重防汛、轻抗旱,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利用、轻节约保护,重农村水利、轻城市水利”的问题。防汛抗旱要坚持“两个转变”,即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建设管理并重要以良性运行为目标,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并重主要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农村水利与城市水利并重主要是加强城市水环境治理、城镇供水、城市防洪、城市水保等城市水利建设。
3、构建四大体系。即防洪减灾安全体系、城乡供水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水利资产经营体系。防洪减灾安全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水库除险加固、长江堤防和护岸、重要连江支堤建设、平原湖区重要排涝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城区饮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包括末级渠系建设、山区抗旱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水土流失的修复治理、水污染防治;水利资产经营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实行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加强水利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和营运,大力发展城镇供水、水力发电,市直水利单位要逐步形成水利发电、城乡供水、水利建设等三大集团,壮大经济实力,增强服务功能和社会竞争力。
4、实施“两大工程”。就是结合群众反映最强烈、需要最迫切的,以改善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改造农村末级灌溉渠系为切入点,实施“安全饮水进万家,灌溉输水到田间”工程,切实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业灌溉和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四)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等有关文件,**市第三次党代会有关文件;
3、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有关编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有关文件;
4、《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
5、**市正式批准的国土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规划成果和有关研究成果;
6、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和《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编制大纲》等有关文件;
7、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加强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已编制完成或正在编制的我市水利发展专项规划阶段成果;
8、我市有关水利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和有关专题研究成果。
(五)规划水平年
现状水平年:**年(以2004年水利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年水利发展状况预测与分析评价)。
规划水平年:2010年。
四、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1、基本建成以长江、沮漳河堤防达标为重点的防洪排涝减灾安全体系。以**市城区、上、下百里洲大垸和沮西大垸为重点,初步建成符合国家防洪排涝标准的工程体系;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力度,减少致灾因素或减缓致灾因素向不利方向演变的趋势,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尽快形成科学完善的洪水预警预报、调度、抗洪救灾等防汛信息指挥系统,努力达到人与洪水协调共处,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确保我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
2、初步形成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用水和城乡饮用水的安全保障体系。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东风渠等十大灌区为重点对现有灌区进行整治和改造,对纳入规划的病险水库进行加固和整治,适当新建一些中、小型蓄水工程,使全市蓄引提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十一五”末,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0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5.32千公顷,灌溉水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63%。全面解决农村饮水难的问题,同时,以提高农村供水质量、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解决因水源水质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饮用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3、实现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逐步形成水土保持自我修复、综合防护体系。重点治理区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城乡水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小流域。基本建成三峡库区、黄柏河流域良性循环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使治理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营造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氛围。
4、进一步加快农村电气化县的建设。坚持电源、电网、负荷同步建设,协调发展,提高全市乡村通电率、户通电率和保证率,大力开发小水电,推广“以电代柴”生态保护工程。
5、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三年内完成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十一五”末基本建成黄柏河流域东风渠灌区水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市县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基本实现防洪减灾信息处理、决策和指挥现代化。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二)水利管理与改革的主要目标
1、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水资源保护和优化配置。水是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都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认真保护。要以确保城乡供水的水质水量为目标,进行水资源开发、调度、配置、保护。以黄柏河流域为重点,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逐步完善监测、保护网络和相应的地方法规,使全市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Ⅱ级。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Ⅲ级以上。
2、推进“四项”水利改革。一是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要发展壮大水利产业,盘活水利资产,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调动受益农户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农业水价改革全面推行两部制水价和终端水价,探索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水工程水价形成机制。四是乡镇水利站改革按照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转变职能。
3、启动水务一体化管理建设。水务一体化是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治水方针、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水利行业适应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成立各级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务局1251个,占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53%。“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加强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力争完成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
4、强化水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加快实施管、养分离,事、企分开,加快对经营性资产的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加快股份制改革,实行职工持股、国有控股等多样化的资本运营方式,大力发展城镇供水、水力发电,壮大经济实力,提高资产质量,增强社会竞争力。市直水利单位“十一五”期间逐步形成水利发电、城乡供水、水利建设等三大集团。
5、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逐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逐步形成珍惜水、爱惜水的社会风尚和节水意识。改变现有粗放的用水方式,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倡一水多用,实现循环用水。
五、水利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1、防洪工程建设
三年内完成城区防洪护岸工程一期工程建设,两年内完成枝江上百里洲江堤加固工程建设;争取启动城区防洪护岸二期工程和长江重要支流沮漳河防洪工程建设;争取启动长江崩岸综合治理工程,以应对三峡蓄水清水下泄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兴山、当阳、五峰等县城防洪工程为重点,加快城镇及小流域河道整治步伐,提高防御洪水的能力;争取启动对居民集中区造成威胁的山洪灾害治理工程。
2、排涝工程建设
“十一五”将以骨干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为重点,适当新建急需的小型排涝泵站,结合部分山区涝渍灾害治理,提高农田排涝排灌标准。重点对枝江百里洲排区泵站、沮西排区泵站、犭虎亭区红溪港泵站等实施改造,使百里洲排区、沮西排区达到十年一遇排涝标准,主城区达到二十年一遇排涝标准。
3、灌区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重点开展东风渠、王家坝、大溪、巩河、东干渠、漳东等万亩以上灌区干渠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建设。完成东风渠灌区鸦鹊岭、石子岭项目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工程;完成全市100万亩的田间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整治末级渠道1500公里,使我市末级渠系工程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抓好节水示范重点县和其它节水示范项目,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规划新增小型灌区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小型灌区面积3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0万亩,其中新增微喷灌工程面积3万亩;建设集雨灌溉水窖3万口;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山区坡改梯22.5万亩,实现农村人均0.7亩以上旱涝保收田。
4、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重点落实官庄、天福庙、王家坝等3座中型水库以及张家大湾、楠木溪等3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重点水利设施闸门及启闭设施的更新改造。重点落实巩河、大溪、天福庙、尚家河、石子岭等水库溢洪道和输水管的闸门及启闭设施的更新改造。
5、水土保持建设
“十一五”期间,以“长治”工程和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重点,建设一批精品小流域。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4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基本农田67.92平方公里,营造经果林149.15平方公里,水保林123.92平方公里,封禁治理106.22平方公里,种草12.43平方公里,其他配套设施面积40.81平方公里,规划投资2.06亿元。长治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规划投资0.72亿元,其中国家资金0.40亿元。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7平方公里,其中夷陵区和长阳县的规划面积与长治工程规划面积相交,规划投资0.968亿元
,包括贷款0.484亿元,配套资金0.484亿元。
6、城镇供水与农村安全饮水
“十一五”期间发展水库向城市供水项目。适时新建鲁家港水库供水(2.5万吨每日)、九道河水库供水(1万吨每日)、大溪水库供水(1万吨每日)等工程,增、扩建善溪冲水库供水(5.7万吨每日)、巩河水库供水(8.22万吨每日)等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期间解决的重点为饮用水中含氟量重度超标(大于2毫克每升)、含砷量超标、含盐量严重超标(大于2.5克每升)、饮用水水源受严重污染、血吸虫疫病区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乏饮用水等问题。“十一五”规划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404处,分散供水22390处,解决43.2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规划完成投资1.55亿元。
7、山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推广秭归、点军等地建设抗旱水源的经验,推动山区农村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规划兴建塘坝409处,集雨水窖(池)6500口,堰塘510口。新增灌溉面积11.5万亩,年增加供水能力4200万立方米。
8、小水电建设
“十一五”期间规划完建水电站81座,160台,装机24.23万千瓦,投资16.3亿元。其中1000千瓦以上的59座,120台,总装机22.93万千瓦,投资14.8亿元。列入市级重点项目的有马渡河水电枢纽工程、水尽司水电工程,长丰水电枢纽工程、长沙头水电枢纽工程、东流溪二级水电枢纽工程、观音堂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总装机9.06万千瓦,总投资5.755亿。“十一五”期间电气化建设将使我市乡村通电率达到100%,户通电率达99.9%以上,用电保证率达95%以上;农村人均年用电量达500千瓦时;30%以上的户使用电炊、40%以上的户采用以电节柴、节
煤措施。
9、水利信息化建设
建设并完善水雨工情、旱情、灾情、水资源等采集站网。建设**市水利系统计算机广域网、网络管理系统、网络安全体系。依托计算机广域网建设**与枝江、当阳、宜都的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市水利数据中心。建设黄柏河流域和东风渠灌区监控系统。加快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
(二)水利管理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1、水资源保护与监测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配置、有效开发、科学利用”的原则,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水务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节约用水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江河湖泊、地下水体、城乡居民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网络,特别是加强对排污口的监测,促进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完成黄柏河、渔洋河、香溪河等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制定相应的水资源保护办法,严格实施,保护好水资源。建设主要取水口取水量监测系统。
2、推进四项改革
一是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准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继续推进事企分开、管养分离改革。进一步巩固堤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按批准的方案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切实履行堤防管理职责。加快推进人事、劳动、分配等内部制度改革。市直水利单位继续推进激活竞争机制,搞活分配制度,盘活水利资产三个方面的改革。
二是水价改革。农业灌溉大力推行两部制水价,全面推行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积极实施末端水价,降低水价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在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推广。
三是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调动受益农户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和良性发展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山区和水利设施较为分散的地区,大力推广宜都市黄莲头村按“堰随田走、产权共有、民主决策、合同管理”的小型水利设施改革的经验,对堰塘、泵站等小型、微型水利设施,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大胆探索切实可行的改革模式。抓好各类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推广工作,规范和完善农民用水者协会,贯彻落实我市《关于加强我市农民用水者协会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按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按照公选会长、公众决策、公众建设、公正管水、公开收支的“五公”原则进行规范管理。四是乡镇水利站配套改革。彻底转变职能,变养人为养事,切实做到机构不撤,队伍不散,经费不减,阵地不丢。
3、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进程
“十一五”时期的重点是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学习外地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先进经验,深入分析研究我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城市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着重做好防洪安全、水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城郊水利建设等工作,力争完成城区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
4、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扭转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强化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项目必须坚持节水工程“三同时”制度。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取水许可审批,从源头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实行计划用水,推行定额配水。通过干支渠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建设、末级渠系建设、田间防渗工程建设、喷、滴灌节水改造等工程措施,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鼓励和推广节水高效、高新技术等措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单方水粮食增产量,改变农业现有粗放的用水方式,减少浪费。加快全市城镇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尽可能地循环用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六、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一)“十五”转接项目(3个)
1、长江**城区防洪护岸工程一期工程
**城区土地面积448平方公里,中心区的西陵、伍家建成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59.58万,国内生产总值84.83亿元,但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自1153年以来,**就发生了超过8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8次之多。最大的1870年流量达10.5万立方米每秒,水位达57米。目前,**城区防洪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防洪标准低,二是河岸不稳定。特别是三峡工程蓄水后,枯水位降低,清水下泄冲刷河床,城区岸坡不稳定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提高防洪标准,稳固岸线,兴建长江干流**城区防洪护岸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水利部以水规计〔2001〕536号文审定工程总投资1.563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21亿元,省及地方自筹3532万元。主要是对**市城区8.916公里的长江北岸岸坡进行整治和防护,建设内容包括:新建6.806公里的长江干流岸坡防护工程以及受长江洪水顶托的太平桥溪支流0.49公里长的岸坡防护工程;加固1.62公里的长江干流岸坡防护工程。工程等别为Ⅱ等,护岸工程按2级建筑物设计。
“十五”期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分三次共下达投资计划9000万元,其中中央4500万元。完成宝塔河至开关厂、三峡瓷器厂至热电厂、太平桥溪段、支流护岸等共长4.33公里。“十一五”期间,规划完成新建港务局集装箱码头至宝塔河段1520米、开关厂至三峡瓷器厂段400米岸坡防护工程,加固1.62公里的长江干流岸坡防护工程。规划总投资6632万元。
2、东风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东风渠灌区涵盖枝江市、当阳市及**城区,共涉及24个乡镇493个行政村。东风渠灌区范围内总土地面积24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8.4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2%。原设计灌溉面积116万亩,目前有效灌溉面积96.4万亩,渠首有大中型蓄水工程4座,总蓄水库容为3.5亿立方米。灌区内有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182座,塘堰3.9万多处,总有效蓄水容积为3.93亿立方米。过流能力1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干、支渠有117条,长1700余公里,属典型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渠道过水能力严重不足;二是渠系建筑物的稳定性及强度
不足,无法安全运行;三是渠道渗水严重;四是田间渠道、配水渠系以及渠系建筑物不配套。
“十五”期间共完成明渠防渗衬砌24.57公里,加固渡槽2座,除险整治隧洞14处,加固明涵2处、改造豆刂闸135座,改造机耕桥、公路桥及人行桥9座,测流设施8处,水雨情遥测站点14处。5个年度共累计完成土石方29.93万立方米,砼3.3万立方米,完成投资4400万元,其中国家资金2520万元。
“十一五”规划建设的内容是:衬砌干支渠341.55公里,其中干渠改造长度为86.71公里,支渠改造长度为254.84公里。改造和加固渡槽6座,隧洞36处,水闸102座,豆刂管431座,机耕桥43座,人行桥41座,公路桥9座。对107处量设施及4座渠下涵等其他建筑物进行配套。典型区田间工程改造,建立灌区遥测信息系统等。主要工程量:土方101.26万立方米,石方27.49万立方米,砼18.15万立方米。规划总投资为1亿元,其中国家资金5000万元。
3、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我市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纳入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项目治理范围,开展了“长治”第一、二、三、五期的治理工作,长阳县纳入“长治”六期治理范围,走出了一条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治理水土流失和发展山区经济的成功之路。
“十五”期间,我市“长治”工程规划对骡马洞、锣鼓洞、古洞口、深渡河、磨子溪、杨水河等40多条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2.23平方公里,其中,完成坡改梯24.15平方公里,营造经果林60.35平方公里,水保林123.86平方公里,封禁治理238.23平方公里,
种草0.78平方公里,谷坊350座,拦沙坝96座,堰塘整治51座。完成投资501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160万元。“十一五”期间,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长阳县规划对35条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72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00万元。
(二)十一五新建项目(8个)
1、百里洲泵站改造工程
百里洲泵站始建于1966年,该站位于枝江市长江南岸,东靠松滋河,北临长江,四面环水。垸内设百里洲镇,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总人口10.14万人,耕地17.58万亩,是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2004年产粮食1755.2万公斤,棉花616.3万公斤,油料303.7万公斤,水产品208万公斤,水果15万吨,农业收入达3.7亿元。
百里洲泵站担负着整个百里洲的主要排涝任务。百里洲大垸总承雨面积159.25平方公里,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径流系数为0.75,排涝模数0.48。经复核设计流量应为76.66立方米每秒,在一车间报废的情况下,根据1996年现场测试,目前排涝能力仅为47.44立方米每秒,尚缺29.22立方米每秒。
“十一五”期间,规划对三车间3200千瓦更新改造,一车间原8台柴油机更换为电动机,水泵换新;二车间原6台155千瓦机组水泵更新改造并补齐到9台,配套相应设备,使百里闸站流量增至56.7立方米每秒,即流量增量为17.12立方米每秒;改建刘巷车间、更新机组达到设计排水能力。使百里大垸排涝流量达基本满足预期排涝设计标准
主要工程量为:混凝土1.02万立方米,砂垫层0.4万立方米,土方6.66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46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325万元,省投资1395万元。
2、沮西排区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工程位于沮漳河流域,包括当阳市两河镇、胡场镇、半月镇以及草埠湖镇,承雨面积168平方公里,耕地19.17万亩,是当阳市主要粮棉油生产基地。泵站由于建站时资金少,标准低、使用年限长,各种设施长期带病运行。存在主要问题是:主水泵汽蚀严重、轴承磨损、泵站效率低、能耗大,实际排涝流量偏小,不能满足排涝需要;主电机绝缘老化,性能下降、出力减少,运行温度上升、噪音大,电机受潮严重,事故故障增加,输电线路老化;排区水工建筑物布置不合理,泵站出口无消力池,进水渠无护砌,闸门也多为混凝土闸门,主厂房漏水严重。“十一五”期间,对四处泵站(赵家渡、石家闸、柘林滩、张家口一站)主厂房电机层上部结构部分泵站出水管道、拦污栅、出水池重建,疏挖排水渠道,更新改造机电、水机等。改造后沮西排区总装机达到8070千瓦,排涝流量75.8方每秒,达到十年一遇排涝标准。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5.4万立方米,土方回填3.5万立方米,混凝土1万立方米,砌石0.53万立方米,规划工程总投资3553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776万元,省投资1066万元。
3、王家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市王家坝水库位于点军区土城乡茅家店村,距中心城区23公里。水库拦截长江支流桥边河上游河段,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城镇供水、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枢纽工程。坝址以上流域长10公里,承雨面积27.5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1750万方,设计灌溉面积2万亩,保护下游点军区5万人、2.5万亩耕地。多年平均为点军区提供农业供水、城镇供水和生态供水2000万立方米,是**市城区长江南岸极为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
王家坝水库工程于1974年7月动工兴建,1975年8月建成蓄水。枢纽工程由土石组合坝、溢洪道、输水建筑物、水电站四大部分组成。2004年元月,湖北省水利厅组织专家对水库开展安全鉴定,鉴定为三类病险水库,并列为湖北省重点病险中库,申报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第二批中央补助项目”(鄂计农经〔2003〕826号)。2004年底,王家坝水库被水利部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二期工程规划”(水利部文件水规计〔2004〕604号)。水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溢洪道末完建,不能安全运用;土石坝上部坝体透水性强,不能满足安全运行要求;坝肩和坝基岩体漏水严重;输水管及其工作桥、闸门、启闭设施老损严重,不能满足正常运行要求;大坝缺少必要的观测设施,管理设施落后;防汛道路标准低。
主要建设内容:溢洪道完建;坝体及坝基防渗灌浆处理;新建输水隧洞,封堵原输水涵管;金属结构改造;防汛及管理设施更新改造等。总投资4182.49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091万元。
4、官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市官庄水库位于夷陵区晓溪塔镇官庄村,距**市中心城区35公里,大坝拦截长江流域柏临河的支流官庄河。水库承雨面积31平方公里,总库容156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供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枢纽工程,是东风渠灌区重要的反调节水库,也是**城区的重要水源工程。水库控制灌溉面积1.5万亩,保护下游4.6万人口、2.2万亩耕地以及焦枝铁路、土门机场、宜黄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线。通过东风渠引水,水库年均向**城区和灌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1.2亿立方米。
水库于1965年8月动工,1966年4月初步建成。1976至1977年,大坝加高4米。水库枢纽工程由均质土坝、溢洪道、输水涵管组成。2004年元月,湖北省水利厅组织专家对水库开展安全鉴定,鉴定为三类病险水库,并列为湖北省重点病险中库,申请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第二批中央补助项目”(鄂计农经〔2003〕826号)。2004年底,官庄水库被水利部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二期工程规划”(水利部文件水规计〔2004〕604号)。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坝防洪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坝体坝基渗漏、坡脚排水棱体堵塞失效;溢洪道未
完建,溢流堰体结构老化,无消能防冲设施,不能安全运行;输水闸门、启闭设施老化,不能正常运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失效,防汛道路不畅。
主要建设内容:一是新建上游坝坡砼面板护坡及坝顶砼路面,改建防浪墙,对坝体进行防渗处理,排水棱体翻挖重建,下游坝坡采用草皮护坡;二是对溢洪道改造和完建;三是对灌溉输水隧洞衬砌加固;四是更换灌溉输水隧洞、灌溉输水管、发电管闸门和启闭机设备;五是新建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水雨情预报系统及水质检测系统;六是改建防汛公路、新建和改造管理用房及交通通讯设施。除险加固建设概算投资3200万元,申请国家投入1600万元,地方配套1600万元。
5、天福庙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市天福庙水库位于远安县荷花镇,拦截长江一级支流黄柏河东支,坝址距河口(葛洲坝水利枢纽三江船闸上游航道)80公里。坝址以上承雨面积553.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69亿立方米,水库总库容642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拦沙和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枢纽工程,是黄柏河流域梯级开发工程之一。天福庙水库是**市城区和东风渠灌区(全国大型灌区)的重要水源调蓄工程,年均为东风渠灌区、**市城区供水0.9亿立方米。水库下游有西北口大型水库、**市城区、三峡专用公路和葛洲坝水利枢纽三江
航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水库于1974年底动工兴建,1978年元月建成蓄水。枢纽工程由砌石双曲拱坝、左岸溢洪道、坝顶溢洪道、放空底孔、坝后电站组成。由于地质原因,坝体稳定不能满足要求。1981年水库管理处职工集资和贷款,对左岸进行了加固处理,由于投资不足,目前水库病险隐患仍然存在。2004年元月,湖北省水利厅组织专家对水库进行安全鉴定,鉴定结论为三类病险水库。并以重点病险中库申请列入
“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第二批中央补助项目”(鄂计农经〔2003〕826号)。2004年底,水利部将天福庙水库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二期工程规划”(水利部文件水规计〔2004〕604号)。
存在的主要问题:砌石坝防渗体施工质量差,大坝漏水严重;坝体、溢洪道的表面、深层、贯穿性裂缝比较突出,影响整体安全;大坝清基不彻底,两坝肩渗漏;溢洪道闸门、启闭设施存在缺陷和安全隐患;灌溉兼放空底孔闸阀不能正常运用;水雨情观测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落后,防汛道路不能满足防汛抢险要求。
主要建设内容:坝体防渗体改造;坝基防渗灌浆处理;两坝肩加固新建放空隧洞,封堵原底孔;金属结构改造;防汛及管理设施更新改造等。除险加固建设投资4400万元,申请国家投入2200万元,地方配套2200万元。
6、长江支流沮漳河防洪工程
沮漳河全长327公里。流域面积7339平方公里,干流堤长179公里,堤防保护区总面积430.86平方公里,保护耕地44.84万亩,保护区内总人口30.46万人。目前,沮漳河防洪工程的主要问题:一是防洪标准低,堤防受长江洪水倒灌问题也较突出;二是险滩险段多;三是穿堤建筑物年久失修。
“十一五”期间,规划对沮漳河两河口以下堤防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高加固长96.697公里,堤顶泥结石硬化、建筑物配套改造52处,河流改道1处(引漳入沮),崩岸整治30处长18730米,填塘固基61处,分蓄行洪区建设8个。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堤防等级为Ⅲ级,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
主要工程量为:土方开挖501.5万立方米,土方回填1462.6万立方米,石方49.7万立方米,现浇砼6.4万立方米,预制砼7.7万立方米,钢筋制安1125吨,草皮护坡338万平方米,砂石料13.4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2.8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2亿元,省及地方自筹8000万元。
7、**市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建设工程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规模和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饮水水质差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目前,全市仅有94.4万人达到了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约占农村饮水总人口的33.3%;有116.2万人饮水水质不达标,占总人口的41.0%;有21.7万人饮水水量不达标,占总人口的7.7%;有20.4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占总人口的7.21%;有30.9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占总人口的10.9%。为了保障农村群众身体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建设集中供水1404处,分散供水22390处,解决43.2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工程总投资1.55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6230万元。
8、**市城区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
我市从官庄水库取水,通过东宜供水工程和官塔供水工程向**城区近100万人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是**城区最主要的饮用水源,日供水量39万吨(其中**主城区设计日供水量34万吨、小溪塔镇5万吨)。官庄水库总库容1560万立方米,承雨面积31平方公里,每年天然径流入库1750万立方米,不能满足**城区供水需求,水库大部分水源从黄柏河由东风渠引水补充,年补充水量8000万立方米。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确保**城区百万人的用水安全,必须开展保护城区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建立黄柏河流域、官庄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西北口、天福庙水库船舶油污染防治;西北口、天福庙、玄庙观、尚家河、官庄水库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包含生态护坡工程和水生植被恢复及重建工程,对各水库上游湿地进行恢复和重建;河流水生态修复有桃坪河、黑沟子河、神龙河、盐池河等支流的生态护坡、底泥疏浚、水生植被重建工程;东风渠总干渠渠首至官庄段饮水水源引水渠道保护工程;黄柏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黄柏河流域、官庄水库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规划投资2.6747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1.5741亿元,省级资金5535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水利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既因水而兴、得益于水,又因水而患、授制于水。“洪涝灾害威胁、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水污染严重”四大水问题在我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解决水问题,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贯彻执行中央治水方针,把握好四个要点:第一,以给洪水以出路为要点,解决洪涝灾害问题。把给洪水以出路作为整个防洪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建设中予以高度重视。在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论证中坚持给洪水以出路的思路,实现人与水和谐共处。第二,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要点,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我市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问题都还存在。即使丰水地区,用水量也必须控制在科学合理的水平。在注重蓄水、调水工程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大力倡导建设节水型社会。在继续抓好农业节水的同时,加强工业节水、城市节水工作。树立水权、水市场的理念,探索对水资源短缺区域实行初始水权分配。积极改革水价,尝试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争取调整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和标准,用市场机制、价格杠杆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第三,以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为要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作为水土保持的核心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这一基本国策,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工作,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实现山川秀美。第四,以严格排污权管理为要点,解决水污染问题。改变过去单一注重防治水对人伤害的一面,同时,高度重视人对水的伤害,按照宏观控制、微观定额管理的要求,控制污染排放。树立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理念,在发挥河流功能的同时,加强河流生态监测,有效保护河流。高度重视山区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带来的生态问题,按规程规范搞好论证,尽可能减轻对河流生态的不利影响。
(二)依法管理涉水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文件是我们依法治水的依据,省、市等各级人大、政府通过的条例和实施细则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十一五”期间认真组织宣传学习以上四法,把法律法规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遵纪守法,处处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初步实现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偿使用和“五统一”的管理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为依据,加强河道的防护与管理,宣传普及防洪知识,提高全民的水患意识,安全防护意识,积极推进江河治理及防洪体系建设。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提高全民的国策意识,为控制人为的水土流失,再造秀美山川和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保驾护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是确保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大法,加强水环境的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是水利部门面临的新课题,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实践,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总之,“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制定完善各类地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级行政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水平。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使各项水事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加大水利改革力度。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体制、供水价格、乡镇水利站等水利改革,建立与新时期现代水利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体制,满足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
(四)推进科技创新。认真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努力提高水利建设、管理的科技水平,加速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一是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水利实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快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技术,进行系统的技术改造,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资源管理、洪涝灾害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继续抓好预制U型渠、预制拼装式水窖、集雨微喷灌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工作。二是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水利科技工作的投入。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科技创新。加强水利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五)实施人才战略。力争通过三至五年努力,基本实现人才总量充足、门类齐全、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水利人才队伍。一是要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和人才的总量增加,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眼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二是要创造事业培养人、造就人才的良好环境。三是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四是要十分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五是要在水利系统大兴学习之风,形成学习型单位,提高业务水平。
(六)千方百计做好项目工作。项目工作关系到水利事业的兴衰,关系到水利部门的生存和发展。“十一五”期间水利项目工作既面临国债投资压缩的严峻挑战,也面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良好机遇。要按照“工作围绕项目安排,人才围绕项目流动,机关围绕项目服务”的要求做好我市水利项目争取工作。
一是要坚持以规划工作为龙头,加大水利项目规划工作力度。根据国家宏观发展政策导向和相关规定,科学规划、慎重决策。坚持因地制宜,不盲目攀高,注重统一规划、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实现持续滚动发展。
二是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力度。按规定的程序和各阶段的工作范围做好勘测设计工作,确保设计单位的资质必须与建设工程的等级相匹配,按照分级管理和事权划分的原则,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补助的建设项目。
三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抓住国家重点投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的机遇,努力争取城区防洪、江堤加固、节水改造、水土保持、农村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等工程的国家投资资金;积极争取江河城镇防洪、水库整治、排涝、抗旱、坡耕地改造、节水灌溉等工程资金;按照中央和省政府即将出台的新的水资源费征收办法,努力争取我市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增加水利专项经费额度,加大地方财政对水利的资金投入;大力引进民间资本进入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小水电开发及民营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领域。
四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规范建设管理程序,严格执行“五制”,规范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建设资金监管,适时督促审计,以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