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发展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根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10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三峡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先后成功应对非典疫情和多种自然灾害的挑战,有效抑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基本上实现了“走在湖北前列”的要求,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万元,年均增长11.3%。**年区域内财政总收入达到105.5亿元,年均增长31.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年均增长12.7%。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跃居全省第2位。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6.7%。水果、畜牧、蔬菜、水产、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规模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8家。工业经济持续增长。规模内工业企业由“九五”期末的352家增加到501家,**年实现增加值
242.8亿元,年均增长25.4%;实现利税129.7亿元,年均增长32.6%。培植了电力、化工、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和一批经济实力强的重点企业,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50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1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2个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4个产品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金融、房地产、信息、文化等服务业成长迅速,大型综合性超市、仓储式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迅速崛起。
2、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义务教育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44%。一、二期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工程完成。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科技创新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6家。**高新区的创业服务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中期评估。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一批作品获全国“群星奖”和“蒲公英奖”金奖,是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获得“群星奖”金奖的城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全市广播覆盖率达到93.8%,电视覆盖率达到94.2%。卫生事业大发展。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立,市中心血站、市急控中心等一批卫生项目竣工。防治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疫情取得胜利。长阳、当阳、秭归、远安、五峰、宜都成为全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竞技体育处于全省领先位置,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就业结构逐步改善,五年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爱。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共投入扶贫资金74152万元,减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11.3万人,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面貌大为改观。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
3、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土地二轮延包基本完成,提前实现免征农业税。国有工业企业和国有内贸商业企业改制完成,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所有制改为混合所有制。县域经济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格局。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深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卓有成效,共取消438项、下放转移69项行政审批、审核权限。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落实,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全面实行登记备案制和核准制。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城镇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顺利实施。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年均增长27.2%。外贸出口10.6亿美元,年均增长40.1%。经过清理整顿、整合资源,开发区数量由原来的20个减少到1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犭虎亭开发区管理体制实现战略性调整,实行一区多园,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4、发展后劲实现新增长
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0亿元,年均增长5%。其中市县属完成投资571亿元,年均增长15%。坚持不懈地抓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五年共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项目291个,投资总额达到350亿元。建成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144个,累计完成投资261亿元。新上了东阳光化成箔、华新水泥、长江铝业、凯普松电子、南辉化成箔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宜化、安琪、兴发、枝江酒业、湖北化、三宁化工等大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28万公里,比“九五”期末增长103.6%。实现了行政村通公路。建设了茅坪、太平溪、峡口三大港口,完成了香溪河三~四级航道建设工程。宜万铁路**段全线开工,沪渝高速宜长段建成通车。三峡机场改造基本完成。三峡工程部分机组投产发电。公众通信三大网(G、C、P)实现了全境覆盖。农村电网改造和城区电网改造顺利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县城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了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下百里及上百里堤防加固、城区防洪护岸、东风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一批水利设施工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和高效经济林建设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5%。
5、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都市区规划、交通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长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发展大道、云集隧道、沿江大道延伸段正式通车。绿萝路、伍临路、云集路及西陵一路“两路一段”改造工程竣工。世界和平公园等一批城市园林先后建成。三峡机场专用公路改造、临江溪污水处理厂、沙河污水处理厂、黄家湾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基本完成。有计划地进行了旧城改造,住房竣工面积达350万平方米。秭归、兴山两座县城荣获小城镇建设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枝江安福寺等6镇挤身全国重点镇行列。加强城市管理,城市品位和形象得到提升。城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81平方米。农村道路、电网、电讯、供水、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6、人民生活跃上新台阶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56元,年均增长6.9%;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3108元,年均增长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五年累计增加185.7亿元,人均增加5011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5亿元,年均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7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6平方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汽车开始进入家庭,文化、旅游消费渐成趋势,保健意识增强。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为48.9%,城镇居民为37.6%,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7、服务三峡工程取得新成效
全面完成了二期移民搬迁任务,五年共搬迁安置移民3万人。城镇和工矿企业迁建任务完成,专业设施复建进展顺利。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和清库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移民搬迁与工程建设同步,确保了三峡工程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精心做好三峡坝区管理工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创造了稳定和谐的施工环境。抢抓对口支援机遇,累计落实对口支援项目1089个,到位资金63.2亿元,促进了移民搬迁安置和三峡库区、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序
工业经济结构不优,集中度、关联度不高,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多,企业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能力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城镇建设不平衡。就业压力大,矛盾突出。
(三)“十一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稳步复苏,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跨国投资加速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由成本战略向市场战略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并逐步由产业末端向产业上游的研发等核心环节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转移,这对我市开展招商引资十分有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使我市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五大趋势,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重大机遇。
从我市实际看,未来五年我市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已经步入了最佳发展机遇期。一是三峡工程即将建成,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充沛的电能、巨大的品牌效应和独特的对口支援机遇为我们招商引资和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提供了契机。二是发达国家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三是**区位独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我市承接汉渝两大都市区的辐射,发挥承上启下、连接东西的重要作用。四是省委、省政府关于把**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发展。五是“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我市在面临资源约束趋紧、资金瓶颈制约、市场竞争加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共性问题的同时,还面临一些特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三是三峡工程投资逐年减少,建安税逐年下降,对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压力较大。
综观全局,“十一五”既有难得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又有多种困难。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各方条件都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紧紧抓住最佳发展机遇期,努力实现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坚持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着力构建和谐**,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步伐。
(二)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总目标和“把**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初步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使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和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到201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25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其中第一产业98亿元,年均增长3%;第二产业546亿元,年均增长12%;第三产业381亿元,年均增长12.3%。提前两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达到24739元,年均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累计达到1697亿元,年均增长5%,其中市县属达到1148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9亿元,年均增长12%,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9亿元,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6:53.3:37.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
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到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科技投入达到10亿元以上。各类人才总量达到33万人。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左右。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
3、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区经济的龙头地位真正形成,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10年,城区(夷陵、西陵、伍家岗、点军、犭虎亭、**开发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60%以上。沿江经济带的夷陵区、当阳市、枝江市、宜都市率先发展,生产总值进入湖北省同类城市前列。
城镇化水平达到4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初步建成,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完成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整村推进工作。基本解决库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4、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到2010年,全市人口控制在414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4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9元,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以内。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建设住宅面积600万平方米。全市城镇五年新增就业岗位36万个,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36万人。
5、环境友好资源节约
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同行业、同产业国内先进水平。
6、改革开放充满活力
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形成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明显增强。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秩序基本建成。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机制基本形成。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依法行政,服务市场主体和满足公众需求的成效明显,建成服务型政府。坚持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到2010年,全市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年均增长15%。直接利用外资额达到1.7亿美元,年均增长10%。
三、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工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以长江为轴线,打造“沿江经济走廊”,把沿江经济带建成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成为要素承载能力最大、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到2010年,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7.5%。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为重点,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力争到2010年,三大支柱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85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70.8%。
1、电力产业
全力支持三峡总公司完成三峡电站右岸12台装机,适时上马建设6台地下机组和葛洲坝电厂80万千瓦扩机增容。支持清江公司开展清江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继续有序开发地方小水电,新增装机25万千瓦。适度发展煤电,支持宜都和枝江分别装机120万千瓦热电联营项目建设。围绕输变电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输变电产业。到2010年,市域内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建成全国重要的电网支点,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
2、化学工业
突破性发展磷化工、稳步发展煤化工、适度发展盐化工,支持宜化、兴发、三宁化工、新洋丰等企业做大做强。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
——磷化工。以兴发、宜化、三宁、新洋丰、远安东圣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磷精细化工,适度发展磷复合肥、湿法磷酸精制,有计划地发展中低品位磷矿采选、磷石膏综合利用等项目,积极开发磷精细化工新产品,力求有1~2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表面活性剂及食品级、电子级、医药级磷酸盐等几个领域形成经济规模。到2010年,形成年产磷精细化工产品150万吨、磷复肥700万吨的能力,成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
——煤化工。以宜化、三宁、中石化湖北分公司、华强化工为重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浓度化肥比重,大力开发BB肥、专用肥及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新戊二醇、甲醇等有机化工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到2010年,形成年产尿素200万吨、合成氨180万吨、甲醇55万吨、多元醇10万吨的生产规模。
——盐化工及其它化工。以宜化、三宁化工、中南橡胶为重点,加快宜化48万吨离子膜烧碱装置项目、三宁化工3万吨中间体项目建设,到2010年,形成年产烧碱60万吨、PVC60万吨、输送带770万平方米、胶管970万标米的生产能力。
3、食品医药产业
发挥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重点开发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生物药品、医药新剂、医卫材料、特色中药、高附加值食品饮料等优势产品。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生物制造业。重点支持安琪集团加大对高活性酵母、酵母抽提物、烘焙原料、添加剂、生物药品等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实施年产1.2万吨鲜酵母等项目。到2010年,形成年产高活性酵母5万吨、酵母抽提物1万吨的能力,成为世界三强之一的酵母及深加工制品生产基地。
——医药制造业。重点支持**人福、东阳光、三峡、民康等企业发展,大力实施氨基酸发酵、硫酸新霉素、麻醉药系列、红霉素原料药、丁基胶塞技改等项目,积极开发新型抗病毒、新型小儿用药、抗感染外用药、麻醉用药、维生素E胶囊等新产品。到2010年,形成年产小容量注射液3亿只、冻干粉针1000万瓶、红霉素原料药2500吨、硫酸新霉素原料药1100吨、氨基酸2500吨、氨基酸软袋输液4000万袋的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麻醉药品和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
——食品饮料业。重点支持枝江酒业、稻花香、均瑶、娃哈哈、蒙牛、**双汇、湘宜、鸿新、丰岛、采花茶业等企业发展,积极开发生产优质系列白酒、滋补酒、啤酒、乳制品、饮料、畜禽制品、水产品、果蔬罐头、高档食用油、优质茶等产品。到2010年,形成年产优质白酒20万吨、啤酒30万吨、乳制品25万吨、饮料30万吨、罐头15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20亿元。
1、装备制造业
以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电工设备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等形式,提高重大技术国产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船舶工业。以**船厂、达门船厂、403厂、葛洲坝机械船舶制造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开发大型海洋船舶主机、燃气轮机关键配件和各种标准化内河船舶、江海直达船、多用途散装船、万吨级以下多用途集装箱船、豪华游船等船舶,形成若干个符合现代造船模式的现代化大中型造船总装厂、一批具有“专、特、精、新”特色的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的综合性船舶工业体系。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50万载重吨以上,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
——环保设备、运输机械工业。以宜都机电、力帝集团、天瑞叉车等企业为重点,围绕环境保护与治理、物料运输产品与装备的发展,积极开发以大型废金属回收、工业废渣综合处理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成套设备,以噪声、废水、废气治理为主的净化装置,以粮食输送为主的运输机械设备,形成环保设备系列化、运输装备规模化的生产能力。
——电工设备、机床生产工业。以永鼎红旗、长江线缆、经纬纺机、中冶重工、永安车桥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柔性化生产技术,数控激光加工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工业控制技术,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输变电设备、特种电缆、纺织机械、轻型车桥等产品。支持长机科技加快发展,建成全国数控插齿机生产基地。
2、轻纺工业
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纺织、化纤、轻工等产品为重点,大力提升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消费品工业的升级。
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
——纺织工业。重点支持新丰、光盛、裕波、清河、奥美、旺家等骨干纺织企业从上、下游关联度高的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技术入手,提高面料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大力开发新型聚酯、特种改性聚丙烯丝束过滤、高性能丙纤、醋酸长丝等新型纺织材料。加快发展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到2010年,形成棉纺150万锭,年产聚酯20万吨、服装300万套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全省最大的纺织卫材生产基地。
——轻工业。重点支持环高乐器、金三峡印务、雅倩日化、森达集团、华扬太阳能、美高家具、力特塑料、弘讯管业等企业抓住国家扩大消费市场的机遇,大力开发生产中高档钢琴、日用化工品、太阳能、高档纸品、高档家具、塑料土工格网、PE管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钢琴生产基地。
3、建材工业
以三峡新材、华新水泥、惠宜陶瓷、枝江亚泰、宏泰等企业为重点,尽快实施三峡新材特种玻璃及浮法玻璃生产线改造、华新水泥年产300万吨水泥技改、年产110万立方米页岩陶粒等工程,大力开发功能玻璃、高标号水泥、节能陶瓷、页岩陶粒等新产品,促进建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到2010年,形成年产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玻璃深加工制品300万吨、水泥1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
4、冶金工业
依托东阳光、长江铝业等重点企业,积极推广高磷铁球团高效选矿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280KA以上预焙槽电解铝及铝合金快速铸轧、电解锰无铬钝化工艺,重点开发电解铝及电解铝精炼、高纯铝板、电解锰、精密钢管、高磷铁球团等产品。到2010年,形成电解铝50万吨、高精铝板带箔材热连轧45万吨、大型工程铝型材15万吨、电解锰5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
(三)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重点,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1、电子信息产业
以国家(**)电子材料产业园、三峡民营科技园、台商电子工业园、高新区电子科技园为主要载体,以电子基础材料和电子元器件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化成箔~电解电容器产业链、多晶硅~集成电路产业链、软磁材料产业链、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加大化成箔、多晶硅、背景光源等产品的开发力度。到2010年,形成年产化成箔7000万平方米、背景光源22亿只、铟镓氮半导体白光光源18亿只、发光二极管40亿只、多晶硅2000吨、电容器1亿只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化成箔基地、国内一流的微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2、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以水电、水声、水工软件系统为特色,以388厂光电产业中心建设、238厂激光应用技术产品研制与开发等项目实施为动力,重点开发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机电基础件、新型工业自动化仪表、高精度新型传感器、智能化电工设备、光纤光缆、变频调速器、GPS定位装置、激光测量装置、红外测量仪器、超声测量仪器、温度压力控制器、电子传感器、特殊光学零件、自动化电力设备等技术和产品,推动大型工程应用软件在重大工程领域的运用,带动和促进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3、新材料产业
重点开发高纯材料、高性能特种合金、稀土金属材料、特种金属材料、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金刚石锯片基体、甲烷氯化物、特种石墨制品、镁晶材料制品、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新产品,力争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建成全省最大的石墨生产基地,全国最强的金刚石锯片基地。
(四)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
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做好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强产业之间的协调配套,增强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1、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强企业
鼓励扶优扶强,推动企业重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的企业2家,过100亿元的企业2家,过50亿元的企业3家,过10亿元的企业13家,过5亿元的企业18家,规模内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税收过5亿元的企业3家,过1亿元的企业8家,过5000万元企业10家,过1000万元企业60家。
2、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
着力培育“精、专、特、新”的成长型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为国际、国内大企业配套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联合与协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专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建设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群。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鼓励东阳光、凯普松、枝江酒业、稻花香等50家重点民营企业进一步突出主业,做大做强,力争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进入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
3、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
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十一五”期间,每年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攻克一批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引进、消化、吸收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争取20家企业产品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创国家驰名商标5~10个;创国家名牌产品5~10个;创湖北省名牌产品80个;创国家免检产品5~10个。争取有10~15家重点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前三位,1~2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
4、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板块
以优势产业为支撑,以主导产品链为纽带,在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电子信息等七大行业中加强产品之间的配套和链接,提高关联度、延长产品链、培育产业群,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产业板块,成为全国全省重要的新型工业生产基地。
(五)加快开发区建设
继续推进开发区建设。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进一步统一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完善“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扩大开发区规模,拓展开发空间。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开放程度。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和骨干企业项目,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生物工程、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及装备制造业,打造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成长性强、支撑作用突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关联度高、集中度高的产业集群,努力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支持**(白洋)化工工业园重点发展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建成全省十大特色工业园区之一。当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食品、化工、医药及医疗器材等产业。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重
点发展化工、纺织、食品、电子材料及电子元器件、机械及五金制品加工等产业。宜都工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化工、电子材料、食品加工、医药中间体等产业。夷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医药、建材、制造等产业。支持西陵经济开发区、三峡民营科技园、点军工业区以及秭归、五峰、长阳、远安、兴山等县开发区(工业园区)按照市里产业布局规划,积极发展与其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产业。
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十镇百村”工程为示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文明村镇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和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水果、畜牧、蔬菜、水产、
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快农产品流通,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98亿元,年均增长3%。
1、特色产业板块基地建设
——水果产业。重点建设以秭归、兴山、长阳、夷陵区、**城区和宜都、当阳、枝江等长江河谷地带为主的柑橘、脐橙、蜜柚基地;以枝江、当阳、长阳和夷陵区东部等平丘地区为主的沙梨、白桃、金水柑、猕猴桃基地;以秭归、兴山、夷陵区西部和远安县等宜西地区为主的板栗、核桃干果基地。力争到2010年,柑橘面积达到120万亩,沙梨、白桃面积达到30万亩,板栗、核桃等干果面积达到20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140万吨。
——畜牧产业。重点建设宜东300万头优质三元商品瘦肉型猪、清江流域100万只山羊、三峡库区10万头优质肉牛、沮漳河流域1000万羽水禽、城郊2万头奶牛等五大优质畜禽养殖板块基地。力争到2010年,出栏生猪500万头、肉羊120万头、肉牛5万头、家禽3000万只。蛋产量达到5万吨,奶产量达到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45万吨,成为全省肉牛、肉羊养殖大市。
——蔬菜产业。重点建设以火烧坪、贺家坪为主的长阳片,以秭归杨林桥、兴山榛子、夷陵区上洋为主的三峡库区片,以湾潭、长乐坪为主的五峰片三大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继续抓好城郊及宜东平原地区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产区。建设**西部、西北部、西南部三大魔芋板块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量达到300万吨,把**建设成为我国南方大中城市重要的“秋淡菜”生产基地。
——水产业。科学利用养殖水面,形成以宜东平原地区的枝江、当阳精养池塘为主,以三峡库区、清江库区特种水产养殖为增长点,以城郊休闲观赏养殖为补充的水产业格局。到2010年,水产品放养水面达到30万亩,总产量达到20万吨,优质鱼类比例达到85%以上,形成以清江鱼、三峡鱼为品牌的系列绿色水产品,建成清江优质水产品基地。
——茶叶产业。重点建设以五峰、宜都、长阳为主的有机茶、江南红茶、名优绿茶区;以夷陵区东部、远安、当阳为主的江北早茶、特种茶区;以秭归、兴山、夷陵区西部为主的三峡河谷名茶区。实施以五峰为核心区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基地建设,培育地方茶树良种。加快无公害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5万吨。
——中药材、食用菌产业。重点发展以夷陵和兴山乌红天麻、长阳木瓜和栀果、五峰“三木一花”等为主的传统中药材,形成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以枝江、当阳等平原地区为主的双孢菇、姬菇食用菌栽培基地;以远安、兴山、长阳、五峰、秭归等低山丘陵地区为主的优质高产食用菌栽培区和反季节特色食用菌栽培区,推进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到2010年,中药材面积达到300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食用菌产量达到4万吨。
2、农产品加工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粮食、油料、水产、畜禽、果蔬、林特、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到2010年,形成4个销售收入过10亿、8个销售收入过5亿,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粮食加工。以**正大、新希望、安琪酵母为龙头,推进粮食加工原料基地化、产品品牌化、产销一体化。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和饲料加工业,提高粮食精深转化加工比例。到2010年,全市粮食加工量达到60万吨,优质名牌稻米精加工、包装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到80%。
——油料加工。加快枝江七星台油脂加工城的建设。重点支持当阳金龙、枝江环星、枝江星龙等油脂加工企业发展“科技+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就地开展“双低”油菜籽深加工,积极开发蛋白、甾醇、磷脂等系列产品。到2010年,食用植物油的年产量达到25万吨,三峡星系列菜子色拉油、七星牌小磨麻油等产品成为全省知名品牌。
——水产加工。重点扶持湘宜水产品公司年产2.7万吨鱼片生产线和天峡鲟鱼业公司鲟鱼产业化建设,在发展分割、切片加工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形成年加工水产品5万吨的能力。
——畜禽加工。进一步壮大城区、各县市区现有中小型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规模,重点支持**双汇做大做强。到2010年,形成年加工活猪200万头、活牛羊100万头、活禽2000万只,年产肉制品14万吨的能力。壮大威陵、均瑶、蒙牛、喜旺四大饮品制造企业规模,形成年产乳制品25万吨、软饮料30万吨的生产能力。
——果蔬加工。依托**开发区、枝江安福寺工业园、宜都清江绿色产业工业园、夷陵区鸦鹊岭食品工业园等园区建设,重点支持汇源、丰岛、鸿新、新亚、新桥、中绿控股等企业大力发展水果产后加工,积极开发生产蔬菜罐头、蔬菜脆片、脱水菜、魔芋精粉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10年,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总量达到60万吨,桔瓣罐头加工量达到10万吨,蔬菜加工转化率达到20%以上,加工转化鲜芋3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柑橘加工基地。
——林特加工。积极支持培育以旧木料、旧家具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对木质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促进资源保护。加大对单宁酸、脂松香、银杏黄胴等系列产品的开发。支持秭归恒鑫、关公鹿业等企业积极开展野猪、梅花鹿、野鸡等野生动植物的驯养繁殖,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加工水平。
——茶叶加工。依托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和采花毛尖、邓村绿茶等品牌,加大品牌资源整合力度,通过联合重组,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做大做强核心企业。力争形成1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全国知名的茶叶加工企业,5个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茶叶加工企业,茶叶总产量达到2.5万吨,建成全省最先进的茶叶加工基地。
——中药材、食用菌加工。依托三峡药业、仝鑫化工、楚城化工等企业,大力开展天麻、木瓜、银杏、黄姜系列的综合开发与加工,年加工能力达到9万吨。重点扶持森源、鸿新、科力生等企业发展,到2010年,形成年加工菇类1.5万吨的能力。
3、农产品流通
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推动特色农产品进入大型中外连锁超市及其采购系统。支持龙头企业向产、运、销一体化发展,鼓励各类经济实体和个体经营户兴办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重点建设一批上规模的批发市场,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三峡国际旅游茶城;新建一个果品交易市场;新建江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新建10个大中型畜禽交易市场。力争到2010年,全市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发展到5个。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1、农田基本建设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基本建成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环境。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严禁滥征乱用耕地。稳定粮食面积,扩大复种指数,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0万吨左右。
2、水利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长江、沮漳河堤防建设,完成城区防洪护岸一期工程、枝江上百里江堤加固工程。启动城区防洪护岸二期工程、沮漳河防洪工程和长江崩岸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城镇及小流域河道整治步伐。加强干支渠和平原地区排水设施建设。加强东风渠灌溉的管理。大力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重点开展东风渠、王家坝、大溪、巩河等万亩以上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建设,完成东风渠灌区鸦鹊岭、石子岭项目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工程。新建鲁家港、九道河、大溪等水库供水工程,基本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完成官庄、天福庙、王家坝等3座中型水库和张家大湾、楠木溪等31座小型水库的整险加固任务。到2010年,建设防洪大堤100公里,整治末级渠系3000公里,完成3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3、农业机械化建设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及农机作业燃油补贴。推广机械化自压式微灌、喷灌技术,果园机械深耕除草、机械植保等技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实施“以机代牛”、“三牛替换”工程。大力培育以农机大户和农业机械协会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新建10个县级、20个乡(镇)级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区。到2010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
4、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推广,力争每年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都有新成果推广应用。继续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应用、轻型简化栽培、动植物疫病防治及避灾减灾等先进实用技术。健全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制。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稳定和扩大农技推广队伍,实施“科技入户行动计划”,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普及水平。到2010年,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动植物保护、防灾减灾、用水安全、生态环境综合防护、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机制,积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农村专业协会开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培育包括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购销大户和农民经济人在内的农产品营销主体,运用商标和地理标志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村镇建设
以“十镇百村”示范工程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功能,改善村镇面貌,切实增强村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1、小城镇建设
依托县城和中心集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择优培育25个中心镇,突出抓好10个示范镇建设。到2010年,平原中心镇达到3万人,山区中心镇达到1.5万人以上,10个示范重点镇率先成为规划合理、设施配套、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4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6平方米。建制镇镇区供水基本普及,污水和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2、中心村建设
以100个示范村为重点,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合理安排村庄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通村公路达4级以上标准,村内主干道硬化。基本实现户户通电力、电信、自来水和广播电视。农户普遍实施以建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工程。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农民议事用房以及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达到规划面积。促进农民建房逐渐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村庄规划集中建房。继续抓好高山边远地区居民的搬迁扶贫工作。
3、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到2010年,乡镇全部通达等级油路,村村通公路,力争70%的村通达沥青、水泥路。推进沼气工程建设,新建家用沼气池12.5万户,同步改厨、改厕、改圈;新建小型沼气工程53处,更新省柴灶25万户,推广节能降氟灶8万户。加强乡村自来水和天河水窖工程建设,解决4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确保农村居民饮水清洁安全。基本解决无电村和无电户用电问题。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
(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坚持将农村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对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两年内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五年内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加快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实行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对血吸虫病重疫区实行综合治理,有效控制血吸虫病反弹。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以乡文化站、村文化中心户为支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经常性地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加强乡村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主导的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以乡镇福利院为主体的五保集中供养体系,逐步提高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实施特困农户、孤儿救助工程。
(五)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构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政策支持增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完善农村补贴政策,逐步健全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调整结构增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放开手脚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非农产业增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业态发展,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务输出增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积极实施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工程,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民向进城务工经商转移。
五、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社区服务和文化产业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1亿元,年均增长12.3%。
(一)旅游业
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现代工程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继续发展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发展工程、工业等专题旅游。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0%;国际游客50万人次,年均增长22%;旅游创汇0.8亿美元,年均增长20%,培育3~4个年接待游客过100万人次的核心景区,成为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和三峡区域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初步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
1、旅游区域发展布局
以**城区为增长极,以三峡旅游、清江旅游、三国旅游为主轴,从资源和市场出发,重点发展八大旅游产品组团。
——都市观光游。以都市观光、商务会展、城郊生态休闲度假为主体,重点建设和完善城市沿江灯饰工程、沿江景观大道、滨江公园文化长廊、磨基山观景平台、车溪民俗风景区、葛洲坝平湖旅游区、城市广场(夷陵广场、世界和平公园、五一广场等)、解放路商业步行街、三峡旅游超市、三峡游客中心、三峡旅游培训中心、会展中心、均瑶广场、**博物馆、龙化石博物馆和城郊生态游憩区等项目,不断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形成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高峡平湖游。依托三峡大坝和高峡平湖风光,重点完善开发高峡平湖游、环坝双神游、漂流探险游、凤凰山—木鱼岛、大老岭、九畹溪—泗溪—链子崖等旅游景区,逐步实现三峡一线游向一片游、乘船游向复合游、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
——“两坝一峡”游。以葛洲坝、三峡大坝两个世界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西陵峡为核心,积极开发坝区观光游、西陵画廊观光体验游、三峡文化游等观光度假型旅游产品,新建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湖北)地质科考旅游区,打造“两坝一峡”中国顶极、世界精品,建设环坝旅游经济圈。
——三国文化游。深度挖掘三国关公文化内涵,重点开发三国故迹、关公文化观光和玉泉寺、鸣凤山宗教文化朝觐旅游产品。推进三国遗址文化体验区、关公文化旅游区和宗教文化朝觐区建设。注重与荆州、荆门、襄樊等地开展区域合作,联合开发三国文化旅游产品。
——清江土家风情游。以清江流域土家民俗风情和巴文化起源为主题,以“清江水·土家源”为形象品牌,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基础,突出开发土家民俗风情体验、清江自然山水观光和休闲度假三大旅游产品,重点培植宜都天龙湾、长阳清江中华巴土圣山国内高尚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清江画廊旅游区。
——香溪文化生态观光游。以屈原、昭君名人故里游和香溪河流域自然风光游为主题,积极开发文化休闲和生态观光旅游产品,重点塑造屈原、昭君故里国内旅游精品。
——五峰生态游。以柴埠溪大峡谷风光、后河原始生态、白溢古寨等为核心,开发乡村生态体验游等特色产品,重点建设柴埠溪·后河生态旅游区。
——当阳—远安丹霞山水休闲度假游。以丹霞地貌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景观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鸣凤山、百宝寨、灵龙峡、金家湾、鹿苑寺和三江军事博览园设施建设,重点开发丹霞山水、绿色生态和特种文化旅游产品。
2、旅游要素建设
依照旅游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旅游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优化旅游要素结构,确保“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协调发展。
——旅游饭店。中心城区、夷陵区和坝区内,适度发展高档次旅游饭店,大力发展中档次饭店,控制发展低档次饭店。各县(市)和重点旅游景区,根据市场需求,以中、低档次星级饭店建设为主。逐步实现饭店业向多类型、多功能转变。到2010年,全市星级饭店突破120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50家。
——旅行社。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网络化。促进旅行社业从水平分工向垂直分工的转变,力争建立由批发商、专业旅行商和商共同组成的新的旅行社业分工体系。到2010年,力争有1~2家旅行社进入国家“双百强”,有1~2家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旅行社落户**。
——旅游餐饮。以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为发展思路,以每年一届的“三峡美食节”为契机,结合三峡文化、巴楚文化、三国文化的传统底蕴,开发系列风味菜肴、三峡风味小吃、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等。兴建和开辟旅游餐饮特色街区,规范引导农家乐,积极引进国外和外埠餐饮文化,发展各类中西式荤素餐馆。
——旅游交通。加强**同国内主要城市及省内邻近城市的交通联系,争取增开**至武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西安、张家界等城市的旅游专列。加强城区至各县市和各主要景点道路的改造升级。开通城区至周边景点旅游专线车。建设城区、香溪、昭君、高阳旅游专用码头,加强水运码头与铁路、高等级公路之间的联系。完善航空旅游服务功能,长期开放**—香港包机,开通1~2条国际航线。
——旅游商品。利用每年一届的“**三峡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引导各类企业加大旅游商品、纪念品的研制、设计、开发力度,形成小商品、大产业。以三峡游客中心为主体,以各类商场、购物中心为依托,以旅游景区商店为补充,形成覆盖全市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加快建设三峡旅游步行街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规划建设旅游商品特色街区。
——旅游文化。以水电文化、巴楚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为重点,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提升景区的档次和魅力,打造一批旅游文化精品。因地制宜地开展旅游娱乐服务,逐步形成中心城镇和旅游景区相结合,各种规模和特色相配套的比较合理的旅游娱乐活动体系。
3、旅游宣传推介
突出“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主题,坚持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等活动,加强同强势媒体的合作,加强城市旅游形象宣传推广,鼓励社会各界按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节赛活动吸引游客。广辟营销渠道,开拓客源市场。加强与武汉、重庆两大都市及恩施、神农架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
(二)物流商贸业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整合物流资源,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培育壮大物流经营主体,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物流业。重点支持以临江坪港区、**火车东站、**汽运站为依托,建设伍家岗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以云池深水码头为依托,建设犭虎亭云池综合货运及航运物流中心。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伍家岗—犭虎亭物流圈建设成**现代化综合型物流区,并成为全省辐射鄂西,连接渝东、湘西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支持大型连锁、批发、第三方物流和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扩大配送品种范围。到2010年,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0%左右,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降到18%以下。以夷陵广场商业圈和解放路商业步行街区为节点,对周边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打造现代购物中心,形成以新业态为主的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休闲、金融、证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商圈。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加快业态创新,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贸集聚区,培育1~2家在全省有影响的大型商贸零售企业,扶持发展一批区域性的大型批发市场。
(三)金融保险业
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主渠道作用,争取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市商业银行为重点,鼓励相关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合资经营等方式,整合地方金融资源,促进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发展。稳步推进银行改革,丰富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依托科技发展,完善电子银行、网络银行等新兴金融形式。大力发展结算、、委托、理财等中间业务。初步建立涵盖企业、个人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发展保险业,不断开拓商业保险业务,大力发展
商业性财产保险、人寿保险,扩大再保险业务。
(四)房地产业
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控制高档商品房建设。发展、活跃住房二级市场,促进住房梯次消费。提高市场化程度和物业管理水平。提高建筑设计、施工水平和科技含量,增强住宅的经济性和舒适性。推进建筑环保和资源节约,发展节能、节地和环保性公共建筑和住宅。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城镇房屋拆迁法规体系,科学实施旧城改造。到2010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基本解决人均居住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的城镇家庭住房问题。
(五)社区服务业
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兴办社区服务业,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建设以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为主体的社区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社会救助、便民利民、托老托幼、文体活动、环卫绿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及计生、治安等服务。加快养老和老年活动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社区“老年之家”,中心城区和县市各建立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改造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居民的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等卫生和健康问题能在社区基本得到解决。鼓励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大力推进社区综合超市、服务连锁网点建设。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应用系统联网运行。
(六)信息服务业
加快邮政现代企业制度和营运体系建设,形成以现代物流技术装备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系统,促进传统邮政业向现代邮政业的转型。大力发展增值业务,积极拓展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业务为重点的电信新业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不同技术手段网络间的相互业务准入,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融合互补。依托数字电视、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等平台,大力发展网络教育、数字文化、卫生服务、健康娱乐等产品,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构建电子商务支撑条件,建立合理的的安全认证体系和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推进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以及面向消费者的新型电子商务。
(七)中介服务业
按照“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原则,积极推动和规范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拓展和规范律师事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公证等法律业务。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推荐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拍卖、房屋经济等经济鉴证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认证检测等咨询服务。加强广告业诚信建设,严厉打击虚假广告。深入推进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的脱钩改制,全面确立中介服务机构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
(八)文化产业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发展体制和机制,促进资源整合,壮大产业规模。全面推进广播影视业的发展,构建以广告制作传播、内容产品生产销售、网络经营服务等为主的广播影视内容生产和经营体系。实施广播电视精品工程,提高节目制作能力。加快广播电视制作播出系统设备数字化。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现代化多厅影院连锁经营,重点打造电影发行放映院线品牌。加强报纸品牌建设,着力推动《三峡日报》、《三峡文化》等报刊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印刷骨干企业和广告企业。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娱演出业,鼓励多种形式领办文化娱乐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特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艺精品。充分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三峡工程的特殊品牌优势,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建设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中心。加强与国内外行业协会和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举办“一节一赛两论坛”、重大会议和展览活动,提升区域综合影响力。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适度超前发展能源、交通,继续开展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建设,推进以公路、铁路和水运为重点的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构筑起“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支撑平台。
(一)能源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政策导向,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替代能源,加强需求管理,提高利用效率。有序开发水电,适度发展煤电,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安全可靠性,构筑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
1、电力
预计到2010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50亿千瓦时。五年新增装机990万千瓦,其中三峡工程新增装机840万千瓦,地方新增装机150万千瓦。
——有序开发水电。完善流域开发规划,严格水资源、土地利用、环保、移民安置等前置程序,有效控制水电开发对水系、生态和人文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切实加强对水电项目全过程的监管。重点支持三峡总公司完成三峡电站右岸12台机组、6台地下机组装机、葛洲坝电站扩机增容。支持清江公司开展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有序开发综合条件好的小水电。
——适度发展煤电。根据煤源、运力条件,搞好煤电建设。充分考虑电网安全稳定、三峡电站配套调节的要求,重点支持宜都、枝江发展热电联营项目。
——积极争取消纳三峡电站电力。抓住三峡电站电力外送机遇,积极稳妥地争取江南500KV换流站降压变项目,做好龙泉500KV换流站降压变接入**系统的工作,尽可能多地利用长江三峡、葛洲坝电力资源,增加就地转化电能的份额,确保地方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加强配套电网建设。按照适应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要求,建设犭虎亭杨家湾、兴山古夫、点军等十大220KV输变电工程。抓住新一轮城市电网改造机遇,建设更加完备的**电网。到2010年,形成以500KV电网为支撑、以220KV电网为主体、以110KV及以下电网为配网的区域性电网。
2、煤炭
按照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依法办矿、安全生产的原则,新建和改造一批骨干矿井,淘汰3万吨以下的生产矿井,提高单井规模。对重点矿区和规模以上矿井实施以瓦斯治理为主的安全改造。到2010年,煤炭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建设湖北省长江煤炭储配中心,建设规模争取达到3000万吨左右,成为湖北最大的煤炭输配中心。
3、天然气
继续完善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积极推进中心城镇的气化工作,增加天然气供应。鼓励发展车用天然气产业,适度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原料)的化工、建材产业。
4、可再生能源
以国家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为契机,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做好太阳能利用新技术的研究及跟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太阳能热站。推广使用燃料乙醇等节约和替代石油的技术及产品。推进秸秆、垃圾、工业余热及可燃放散气综合利用发电。不断提高新能源在全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5、农村能源
进一步发展沼气,推行省柴灶,推广应用蜂窝煤、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鼓励“以电代燃”,适当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微水电、小
型风电等,研究推广秸秆气化利用等新技术。完善农村配电网络,基本实现户户通电。
(二)交通
以快速通道、县乡公路、村村通、港口车站、机场口岸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公路主骨架、水运大通道、铁路大动脉、空中大走廊和港站主枢纽的立体型现代化大交通,基本形成内畅外连、安全、环保、节约的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把**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域性
综合交通枢纽。
1、公路
重点建设沪渝高速**段(**—长阳—恩施)、沪蓉高速**段(**—兴山—巴东)、荆宜高速**段、宜华一级路**段(**—洋溪—华蓉)、远当一级公路、三峡翻坝高速公路(茅坪—**长江大桥)、晓溪塔—云池、兴山(昭君桥)至神农架(木鱼坪)旅游公路、长阳火烧坪—碑坳—贺家坪公路和陆渔一级公路等。做好香溪长江大桥建设的前期工作。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建立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实现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到2010年,新建高速公路314公里,一级公路190公里,改造二级公路306公里,通村公路硬化5500公里。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轴、县市通高等级公路、乡村通油路的内畅外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形成围绕中心城区的“四十分钟都市区”和“一小时经济圈”。即从**中心城区出发,四十分钟可达当阳、枝江、宜都、长阳、秭归;一小时可达兴山、五峰、远安。
2、铁路
配合国家建设铁路新线、复线和电气化改造工程,建成宜万铁路及复线**段;开工并建成武宜客运铁路专线;建设鸦宜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紫荆岭至云池地方铁路、花艳**东站和点军火车南站。
3、水运
以长江、清江为依托,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重点建设茅坪翻坝运输新港区,完善太平溪港、峡口港、枝城港功能,整合港口资源,提高坝区通航能力和集疏运能力。整治长江、清江和香溪河航道。新建黄泊河、香溪、昭君、高阳旅游码头,建设磨盘溪二期工程重件码头、云池深水港集装箱码头和田家河港。到2010年,新增1000吨级以上泊位10个,新增吞吐能力100万人次、400万吨,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水运一类口岸。
4、航空
改造扩建三峡机场,抓好机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保障能力,达到一类航空口岸标准,尽早开通国际航班,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三)城市基础设施
按照完善功能、拓宽骨架、突出特色、提高品位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1、城市交通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合理布局公共交通线路和集运站场,加强市县之间的快速交通建设,形成城市快速路骨架。建立智能化、人性化的交通管理体系和城市公交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
2、城市道路
完善城市道路网络,重点建设和改造城东大道、夷陵大道、沿江大道、发展大道、东山三路、五龙路、夷桥路等中心城区主干道以及县城城区主干道,加快县城出口路建设。
3、给排水及市政配套设施
建设和完善给排水设施,并向城郊延伸。加快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垃圾处理集约程度。重点建设11个给排水项目,改造30公里自来水管网,到2010年新增日供水能力52万吨;建设16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62.8万吨。加快黄家湾二期工程和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建设。做好市政设施、绿化设施、环卫设施和节能材料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四)信息基础设施
充分整合网络资源,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宽带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引导“企业上网”和“家庭上网”。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互连互通。推进企业信息化及社会信息化工程,县级以上城区有线电视实现从模拟到数字的整体平移。加强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密码保障、网络信任等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到2010年,网络国土覆盖率达到95%,人口覆盖率达到99%。
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坚持一手抓城区经济,一手抓县域经济,协调城乡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统筹协调,在积极鼓励宜东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大力扶持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库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
1、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以城市规划为先导,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拓宽骨架、完善功能,发展壮大**城区。完成土地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着力建设西陵、伍家岗、点军、犭虎亭、晓溪塔、三峡坝区、龙泉、白洋和红花套九大城市组团,做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具有整体竞争力的中心城市。坚持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的城市建设思路,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通过主干道路网络建设,逐步疏解旧城人口。严格保护自然山体和水系,建设山、水、城、坝相协调的环境友好型城市。
2、切实加强城市管理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提升城市绿化、亮化、美化的水平和档次,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和干净、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把**建设成为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城市。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3、大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城镇化建设,优化城镇结构和布局。以县城和建制镇为依托,配套完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带动和促进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加快县城发展速度,提高县城产业聚集度,壮大县城规模。努力培育重点镇,提高重点镇的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构建与中心市区紧密联系、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1、城区经济
充分发挥城区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和骨干支撑作用,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同类城市的平均水平。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城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城区管理体制,加强城区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市区联动发展机制,合力打造城区经济龙头。
2、县域经济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进一步提升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贯彻落实各项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以产业为支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好招商引资,培育一批支柱企业。“十一五”期间,每个县市都要建设1~2个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新增一批税收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县级财政状况明显好转,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东部地区。支持当阳市、枝江市、宜都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与**城区的互联互通,构建**大都市区框架。通过大力实施沿江突破战略,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支持当阳市重点发展建材、食品生产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食品产业基地;支持枝江市重点发展化工、食品饮料、五金加工、卫生材料等产业,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五金加工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最大的纺织卫材生产基地;支持宜都市重点发展医药化工、建材、电子产业,建成全国知名的医药化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到2010年,三市GDP超过100亿元,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市率先发展,进入全省同类县市前列,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区域性中等城市。支持远安县积极争取政策,加快绿色经济建设步伐。
——三峡库区。支持秭归县、兴山县和夷陵区部分乡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现有城镇为依托,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积极开发绿色产业、
绿色产品和绿色市场,发展节约资源、无污染、高附加值的项目,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领域。积极争取和落实对口支援政策、库区后扶持政策和扶贫政策,实现库区的繁荣发展,确保移民安居乐业和库区长治久安。以保护库区水质、生态环境为重点,严格实施环保管制政策,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限制发展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的产业。妥善解决库区移民历史遗留问题。
——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支持长阳、五峰等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促进山区的繁荣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对口帮扶。加大扶贫开发建设的投入力度,创新扶贫投入和管理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建设。确保五年内基本解决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3、在宜中省单位
进一步加强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及其它在宜中省单位的合作和交流。积极支持中省在宜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努力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人才资源、科学研究、生活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加强与中省驻宜单位的衔接和配套,促进中省单位与地方共同发展。
(三)全力支持和服务三峡工程建设
坚持一手抓搬迁安置,一手抓后期扶持和经济发展,全面完成三峡库区三、四期移民搬迁任务,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切实做好三峡坝区的管理和协调工作,理顺三峡坝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坝区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坝区社会行政管理和协调,确保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大坝枢纽、发电机组、永久船闸运行的绝对安全。
八、大力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构建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教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企业科技竞争力处于全省前列。
(一)自主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1、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在部分优势领域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积极承担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科研保障和技术
创新服务设施,形成社会化的创新公共服务网络和平台。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形成社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
2、基础与应用研究
整合科技资源,组织联合攻关,力争在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获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条件。优先推动农业、信息、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和能源、资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开发。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和发明专利,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3、科技投入
增加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达到市财政预算支出的2%以上,增长速度达到10%。增加市级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贴息资金额度。重点企业科研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发展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健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二)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大教育投入,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和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校、困难学生倾斜。继续实行助学贷款。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乱收费。依法鼓励、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1、基础教育
以农村为重点,巩固提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扩充城区教育资源总量,切实解决城区中小学班额偏大问题。认真解决基础教育阶段“上学远、住宿挤”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强薄弱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认真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素质提高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师资水平。
2、职业教育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工程,每个县建设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所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3所进入省“325工程”学校,建设30个特色鲜明的中职教育示范专业点。中职学校年招生规模达2万人以上,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招生比例保持大体相当。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支持优质品牌职业学校开展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依法引导、鼓励和规范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
3、高等教育
加强研究与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支持三峡大学做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努力建成30个优质专业。积极争取将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列入省重点工程。整合成人高等教育资源,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高等教育入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鼓励高等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多形式、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三)人才
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创新各类人才引进、评价、选拔、任用、激励机制。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建设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1、党政人才
大力实施优秀党政领导干部培养工程,强化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党政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加大从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它社会机构中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力度,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专业知识结构。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培养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妇女人才。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培养造就一批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制定和实施符合企业实际和国际化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鼓励和引导企业拓展国际合作培训渠道。
3、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抓紧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引进一批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主持人和重点学科带头人。抓紧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赴国(境)外研修。
4、高技能人才
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强化岗位培训,加快培养和吸纳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到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
5、农村实用人才
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开发工程”,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选拔、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植能手、农民企业家、农村经纪人,形成县、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促进计划,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农民技术员、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应用和示范推广能力。
九、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符合国际规则、运转灵活、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体制改革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省统一安排和部署,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创新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严格行政许可程序,强化行政许可监督,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监督体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机制,保障决策的科学化。改进对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的绩效考核工作,形成有利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和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调整布局结构,理顺管理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价值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2、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征地制度和土地征用补偿方式,逐步完善失地失业农民的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完善农民负担监管、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直接补贴粮农的体制。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完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
3、经济体制改革
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管理,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推进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允许非公有资本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和参与城市信用社的改组改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出资人制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展派出监事会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做大做强。加快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逐步形成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平等参与建设和营运的格局。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有利于生产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规范地方一般预算收支、土地出让和社会保障等基金收支管理办法。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4、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全面推进内外贸资源整合、行业重组,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积极稳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扩大上市融资规模。积极稳妥发展债券市场,建成全市统一开放的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实现劳动力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快建设跨行业、覆盖全市、信息共享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网络,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二)对外开放
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1、利用内外资
以吸收利用国内国外客商直接投资为主,进一步扩大内外资利用规模,切实提高利用内外资质量和水平。抓住发达国家资本和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机遇,不断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建立点面结合、覆盖各重要区域的招商引资网络,引导国内外资金重点投向化工、机电、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提升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引进以国际跨国公司和沿海地区大公司大集
团为重点的战略投资者,与我市重点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市内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高技术人才。鼓励外商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加大利用证券、投资基金和项目融资等方式引进外资的力度。积极稳妥地使用国外优惠贷款,主要投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2、对外贸易
在稳步扩大一般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努力扩大出口规模。围绕进入国际采购体系,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抓好化工、机电、生物医药、纺织等优势出口产业和尿素、黄磷、多元醇、船舶、金刚石锯片、电子元器件等一批重点产品的出口。有序调控资源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强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和壮大外贸经营主体。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香港地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拉美、非洲、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拓展我市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市场空间。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建设**一类水运口岸,提升通关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重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应对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贸易壁垒,有针对性地制定反倾销、反补贴的措施。
3、“走出去”战略
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建立对外投资促进体系。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以扩大出口、利用资源、劳务输出和投资兴业为目的,鼓励和引导有条件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和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开展加工贸易,建立海外销售网络,设立研发中心,带动设备、商品和劳务出口。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经营层次和水平,扩大合作领域,承揽大型工程项目,带动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出口,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推动以外派海员为重点的劳务输出,办好**市外派劳务综合服务基地,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4、对外合作与交流
全面落实“呼应汉渝”的战略措施,坚持政府主导,搭建**与武汉城市圈、重庆都市圈及周边地区交流合作的平台。打破行政壁垒,推进行业对接、产业对接、政策对接和人才对接。突出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招商引资、开放市场、库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实质性合作,实现互利多赢和共同发展。
十、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防灾、抗灾和减灾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
境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深入推行优生优育,全面实行免费婚检,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活动,力争“十一五”期间大多数县市区进入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行列,确保新增2个、力争3个县市区进入国家计划生育服务先进县市区行列。加大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力度,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建立健全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协调合作,以现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制度,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教育和培训形式,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发展老龄人事业。依法保障妇女、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少年儿童成长环境。
(二)资源管理
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的方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利用准入机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价格、税收等机制和手段,健全各种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
1、土地资源
严格土地用途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严格征地制度,切实控制征地规模。改善土地生态环境,重点开发东部平原、长江沿岸等环境承载力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三峡库区、周边山区等环境脆弱地区。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规范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实行补充耕地质量数量按等级折算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2、水资源
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完善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居民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促进节约用水。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不断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保护饮用水源,保障饮水安全。建立定期向社会公众重要江河、湖泊水资源和地下水环境的监测信息制度。
3、矿产资源
制定加强矿产资源特别是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总体规划和配套措施,调控矿产开发总量和方向,引导矿山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和矿业权流转机制,稳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加强尾矿、矿渣的综合利用,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治理。依法限制三峡库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
4、森林资源
全面加强林地保护和林权管理。规范征用占用林地的审批程序。建立“产权保障严格、经营主体到位、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框架。完善林业分类经营体制框架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规范、完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三)生态环境保护
1、环境污染防治
积极争取三峡库区污染防治国债资金,确保库区及影响区水污染防治项目按时建成,确保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和长江水质安全。加快实施香溪河流域、黄柏河流域、平湖风景区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工程。抓紧做好长江流域、清江流域、沮漳河流域、渔洋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建设点军、宜都、枝江、长阳、五峰、当阳污水处理工程。加大工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提高2个百分点。加大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提高到85%以上。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加强项目环境准入控制,坚决防止产生新的污染。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完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严格的产业技术政策,对小立窑、小造纸、小钢铁等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建立完善人居环境质量及污染控制指标考
核制和环境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2、自然灾害防治
建立和完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重大事故的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加强救灾物资和设备储备。以三峡库区第三期地质灾害治理为重点,开展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山洪等地质灾害勘查防治。建立完善的灾害处理应急指挥系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化灾害救助机制。建设新一代气象信息立体监测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切实做好公共气象服务。
3、生态建设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市(县)的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长江防护林、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平原绿化以及社区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四)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坚持节约优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依法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以电子材料、化工、冶金、建材等四大行业为重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成5家循环型试点企业。以**化工园为示范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力争建设1个循环经济示范县市。
2、资源利用
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炉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冶金、建材等行业大量消纳利用固体废弃物。加强废水污染的治理,提高废水(废液)的回用率。提高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水平,推进污水、烟气资源化,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
3、能源节约
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高新技术、先进管理和结构优化等方式运用,全面节约能源。在条件具备的工业园区发展热电或冷热电联供。继续改造完善输配电网络,降低输变电损耗。推进一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积极推行新建住宅、公共建筑、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强重点行业节能监测,强制执行行业标准,依法淘汰高耗能的设备、工艺。
4、清洁生产
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现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在化工、轻工、冶金、建材等行业,选择重点企业组织清洁生产试点,开展创建清洁生产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活动,逐步实现废物“零排放”。
5、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建立以城市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大力推进废电池、废塑料等废旧物资回收与资源化,建设废旧物资分检处理和综合利用基地。加强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和再生利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袋装化及分类收集,促进城市垃圾生物转化、能源转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
十一、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和谐**建设。
(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1、劳动就业
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完善和认真落实扶持再就业的政策,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重点解决好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依托街道、社区和企业,实现城镇有就业能力、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进一步消除农民进城就业的体制性障碍,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现农村有外出能力和外出就业愿望的“零转移农户”至少一人转移就业。加强再就业、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各类劳动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居民收入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对工资分配的有效调控,加强对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完善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进一步规范职务消费和公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注重社会公平,努力做到规则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分配公平,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3、社会保障
统筹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重点将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规模,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支撑能力。增加财政的社会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逐步做实企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不断提高参保职工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以政府救助为主导、政策扶持和社会捐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镇低保水平,推进农村特困户救助向低保制度过渡。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力争使3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4、居民消费
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健全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基本实现城镇居民户均一套住房。继续推动通信、计算机等的普及,鼓励节能环保轿车进入家庭,促进教育、健身、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通过健全公共服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发展商业保险等措施,引导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消费信贷,壮大消费群体。
(二)社会事业
1、卫生事业
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卫生财政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施重大疾病救助制度,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构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配合密切、互相补充、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人人享有、优质方便、费用合理的基本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督,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乙型肝炎、人畜(禽)共患疾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2、文化事业
大力发展社区、村镇、校园、广场、企业文化等各类社会文化事业。加强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的保护或修复,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做好地方志编撰出版和当代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工作。加强市广电中心、新闻大厦、图书馆、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场所设施建设,提高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设施的利用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档案保护抢救和档案基础设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进程。
3、体育事业
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方便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引导大众体育消费,培育体育休闲市场,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休闲中心等体育服务机构和设施。重点完成市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
4、民政事业
加快福利事业的改革,建立社会捐助网络,规范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经费自然增长机制,规范农村优抚对象优待金的管理发放办法,组织实施以解决农村重点优抚对象生活、住房、治病等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关爱行动”。
(三)民主法制建设
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不断改进政府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完善政法机关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继续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公民和企业法人诚实守信教育,着力建设“信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社区、小区、家庭、村镇、行业、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当文明市民、文明职工,争创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社区。
(五)社会管理
1、公共安全
着力抓好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急机制。围绕构建“平安**”,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切实抓好煤矿、磷矿、危险化学品、建筑和特种设备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建立覆盖全市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抓好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采取严厉有效措施,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方面的源头治理和监管。加强全市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加强保密安全建设,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综合防范体系。
2、国防动员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国防后备力量、人民防空、国民经济动员和交通战备建设,不断完善国防动员体制。积极做好军队社会化保障工作。加强军供保障能力建设,支持军工企业发展。加强军事设施保护。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不断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做好退役军人、军休干部安置管理和随军家属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3、社会协调与管理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注重发挥社团、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和谐社区示范活动,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做好信访工作。对社区公共事务实行分类管理,推进社区直选,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市社区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功能多元化,环境优美化。强化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社会融合,化解社会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十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的协调机制,强化公共财政政策,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建设工程,完善规划的评估、修订机制,保障“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协调机制
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是总体规划纲要在一些重要领域、行业和区域的延伸和具体化,在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与规划纲要相衔接。形成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与市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健全规划的民主参与、规划衔接、专家咨询、群众听证、批准公布等制度,使规划编制成为协调各方、形成共识的过程。本规划纲要经全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
(二)分类实施机制
本规划纲要主要通过五类方式实施。
1、主要通过市场主体实施
本规划提出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的发展方向,利用外资、对外贸易等的发展任务,是对市场主体的导向,主要依靠市场自主行为实施。
2、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实施
本规划确定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
3、主要通过政府公共财政政策实施
本规划确定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促进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扶贫减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和国防动员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主要由政府通过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4、主要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实施
本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区划、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保护知识产权、调节收入分配、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社会建设和管理等的要求,主要依靠健全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和财税、价格等经济手段加以落实。
5、主要通过政府指导和统筹协调实施
本规划确定的改革任务,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政府要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推进,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三)实施保障机制
1、公共财政政策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财政保障力度,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向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田水利、防洪工程、大型排涝站以及大型灌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业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科技推广以及农村“一建三改”的投入。加大对贫困地区
的扶贫帮困力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重点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境投入力度。保障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增加社会治安和交通安全保障经费。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防灾减灾的投入。
2、产业政策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适时制定**市支持鼓励和限制产业实施目录。按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薄弱环节的扶持。按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则,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优化产业布局,实施中小企业促进计划,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3、重大工程
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机遇,选择一批能够发挥产业优势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抓紧建设实施。“十一五”期间,全市计划实施项目482个,计划总投资1441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244个,计划总投资1300亿元;10亿元以上的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631亿元。
——农林水利项目。规划建设**市31座小型水库加固、东风渠灌区配套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长江防洪护岸、沮漳河防洪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104个,总投资107亿元。
——工业项目。规划建设宜化集团磷复合肥基地、有机精细化工项目,兴发集团磷复肥、洗涤剂、磷精细化工项目,东阳光实业高精铝板带箔材热连轧、制药项目,**50万吨电解铝等项目178个,总投资638亿元。
——交通项目。规划建设宜万铁路**段、武宜铁路客运专线**段、沪蓉高速**段、沪渝高速**段、荆宜高速**段、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市乡(镇)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宜华一级公路**段等项目32个,总投资277亿元。
——能源项目。规划建设**市220KV主网项目、宜都东阳光自备热电厂、枝江市热电项目等项目16个,总投资130亿元。
——商贸流通项目。规划建设**商业步行街、**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夷陵区**三峡坝区物流中心等项目21个,总投资71亿元。
——环境和资源利用项目。规划建设三峡制药、富磷化工、宝塔纸业搬迁治理,三峡库区工业废水治理,葛洲坝库区黄柏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等项目9个,总投资19亿元。
——社会发展项目。规划建设**葛洲坝平湖风景区、宜都天龙湾景区、远安鸣凤风景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市滨江文化长廊、市一医院门诊病房大楼、市中心医院手术大楼、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72个,总投资134亿元。
——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城东大道、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犭虎亭道路项目等项目50个,总投资64亿元。
(四)评估修订机制
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经评估需要修订本规划时,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根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10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三峡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先后成功应对非典疫情和多种自然灾害的挑战,有效抑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基本上实现了“走在湖北前列”的要求,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万元,年均增长11.3%。**年区域内财政总收入达到105.5亿元,年均增长31.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年均增长12.7%。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跃居全省第2位。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6.7%。水果、畜牧、蔬菜、水产、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规模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8家。工业经济持续增长。规模内工业企业由“九五”期末的352家增加到501家,**年实现增加值
242.8亿元,年均增长25.4%;实现利税129.7亿元,年均增长32.6%。培植了电力、化工、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和一批经济实力强的重点企业,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50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1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2个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4个产品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金融、房地产、信息、文化等服务业成长迅速,大型综合性超市、仓储式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迅速崛起。
2、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义务教育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44%。一、二期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工程完成。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科技创新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6家。**高新区的创业服务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中期评估。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一批作品获全国“群星奖”和“蒲公英奖”金奖,是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获得“群星奖”金奖的城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全市广播覆盖率达到93.8%,电视覆盖率达到94.2%。卫生事业大发展。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立,市中心血站、市急控中心等一批卫生项目竣工。防治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疫情取得胜利。长阳、当阳、秭归、远安、五峰、宜都成为全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竞技体育处于全省领先位置,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就业结构逐步改善,五年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爱。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共投入扶贫资金74152万元,减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11.3万人,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面貌大为改观。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
3、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土地二轮延包基本完成,提前实现免征农业税。国有工业企业和国有内贸商业企业改制完成,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所有制改为混合所有制。县域经济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格局。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深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卓有成效,共取消438项、下放转移69项行政审批、审核权限。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落实,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全面实行登记备案制和核准制。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城镇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顺利实施。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年均增长27.2%。外贸出口10.6亿美元,年均增长40.1%。经过清理整顿、整合资源,开发区数量由原来的20个减少到1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犭虎亭开发区管理体制实现战略性调整,实行一区多园,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4、发展后劲实现新增长
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0亿元,年均增长5%。其中市县属完成投资571亿元,年均增长15%。坚持不懈地抓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五年共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项目291个,投资总额达到350亿元。建成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144个,累计完成投资261亿元。新上了东阳光化成箔、华新水泥、长江铝业、凯普松电子、南辉化成箔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宜化、安琪、兴发、枝江酒业、湖北化、三宁化工等大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28万公里,比“九五”期末增长103.6%。实现了行政村通公路。建设了茅坪、太平溪、峡口三大港口,完成了香溪河三~四级航道建设工程。宜万铁路**段全线开工,沪渝高速宜长段建成通车。三峡机场改造基本完成。三峡工程部分机组投产发电。公众通信三大网(G、C、P)实现了全境覆盖。农村电网改造和城区电网改造顺利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县城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了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下百里及上百里堤防加固、城区防洪护岸、东风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一批水利设施工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和高效经济林建设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5%。
5、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都市区规划、交通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长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发展大道、云集隧道、沿江大道延伸段正式通车。绿萝路、伍临路、云集路及西陵一路“两路一段”改造工程竣工。世界和平公园等一批城市园林先后建成。三峡机场专用公路改造、临江溪污水处理厂、沙河污水处理厂、黄家湾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基本完成。有计划地进行了旧城改造,住房竣工面积达350万平方米。秭归、兴山两座县城荣获小城镇建设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枝江安福寺等6镇挤身全国重点镇行列。加强城市管理,城市品位和形象得到提升。城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81平方米。农村道路、电网、电讯、供水、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6、人民生活跃上新台阶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56元,年均增长6.9%;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3108元,年均增长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五年累计增加185.7亿元,人均增加5011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5亿元,年均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7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6平方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汽车开始进入家庭,文化、旅游消费渐成趋势,保健意识增强。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为48.9%,城镇居民为37.6%,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7、服务三峡工程取得新成效
全面完成了二期移民搬迁任务,五年共搬迁安置移民3万人。城镇和工矿企业迁建任务完成,专业设施复建进展顺利。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和清库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移民搬迁与工程建设同步,确保了三峡工程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精心做好三峡坝区管理工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创造了稳定和谐的施工环境。抢抓对口支援机遇,累计落实对口支援项目1089个,到位资金63.2亿元,促进了移民搬迁安置和三峡库区、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序
工业经济结构不优,集中度、关联度不高,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多,企业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能力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城镇建设不平衡。就业压力大,矛盾突出。
(三)“十一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稳步复苏,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跨国投资加速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由成本战略向市场战略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并逐步由产业末端向产业上游的研发等核心环节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转移,这对我市开展招商引资十分有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使我市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五大趋势,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重大机遇。
从我市实际看,未来五年我市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已经步入了最佳发展机遇期。一是三峡工程即将建成,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充沛的电能、巨大的品牌效应和独特的对口支援机遇为我们招商引资和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提供了契机。二是发达国家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三是**区位独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我市承接汉渝两大都市区的辐射,发挥承上启下、连接东西的重要作用。四是省委、省政府关于把**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发展。五是“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我市在面临资源约束趋紧、资金瓶颈制约、市场竞争加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共性问题的同时,还面临一些特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三是三峡工程投资逐年减少,建安税逐年下降,对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压力较大。
综观全局,“十一五”既有难得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又有多种困难。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各方条件都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紧紧抓住最佳发展机遇期,努力实现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坚持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着力构建和谐**,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步伐。
(二)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总目标和“把**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初步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使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和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到201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25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其中第一产业98亿元,年均增长3%;第二产业546亿元,年均增长12%;第三产业381亿元,年均增长12.3%。提前两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达到24739元,年均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累计达到1697亿元,年均增长5%,其中市县属达到1148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9亿元,年均增长12%,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9亿元,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6:53.3:37.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
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到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科技投入达到10亿元以上。各类人才总量达到33万人。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左右。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
3、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区经济的龙头地位真正形成,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10年,城区(夷陵、西陵、伍家岗、点军、犭虎亭、**开发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60%以上。沿江经济带的夷陵区、当阳市、枝江市、宜都市率先发展,生产总值进入湖北省同类城市前列。
城镇化水平达到4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初步建成,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完成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整村推进工作。基本解决库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4、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到2010年,全市人口控制在414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4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9元,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以内。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建设住宅面积600万平方米。全市城镇五年新增就业岗位36万个,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36万人。
5、环境友好资源节约
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同行业、同产业国内先进水平。
6、改革开放充满活力
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形成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明显增强。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秩序基本建成。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机制基本形成。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依法行政,服务市场主体和满足公众需求的成效明显,建成服务型政府。坚持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到2010年,全市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年均增长15%。直接利用外资额达到1.7亿美元,年均增长10%。
三、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工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以长江为轴线,打造“沿江经济走廊”,把沿江经济带建成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成为要素承载能力最大、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到2010年,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7.5%。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为重点,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力争到2010年,三大支柱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85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70.8%。
1、电力产业
全力支持三峡总公司完成三峡电站右岸12台装机,适时上马建设6台地下机组和葛洲坝电厂80万千瓦扩机增容。支持清江公司开展清江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继续有序开发地方小水电,新增装机25万千瓦。适度发展煤电,支持宜都和枝江分别装机120万千瓦热电联营项目建设。围绕输变电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输变电产业。到2010年,市域内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建成全国重要的电网支点,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
2、化学工业
突破性发展磷化工、稳步发展煤化工、适度发展盐化工,支持宜化、兴发、三宁化工、新洋丰等企业做大做强。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
——磷化工。以兴发、宜化、三宁、新洋丰、远安东圣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磷精细化工,适度发展磷复合肥、湿法磷酸精制,有计划地发展中低品位磷矿采选、磷石膏综合利用等项目,积极开发磷精细化工新产品,力求有1~2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表面活性剂及食品级、电子级、医药级磷酸盐等几个领域形成经济规模。到2010年,形成年产磷精细化工产品150万吨、磷复肥700万吨的能力,成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
——煤化工。以宜化、三宁、中石化湖北分公司、华强化工为重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浓度化肥比重,大力开发BB肥、专用肥及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新戊二醇、甲醇等有机化工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到2010年,形成年产尿素200万吨、合成氨180万吨、甲醇55万吨、多元醇10万吨的生产规模。
——盐化工及其它化工。以宜化、三宁化工、中南橡胶为重点,加快宜化48万吨离子膜烧碱装置项目、三宁化工3万吨中间体项目建设,到2010年,形成年产烧碱60万吨、PVC60万吨、输送带770万平方米、胶管970万标米的生产能力。
3、食品医药产业
发挥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重点开发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生物药品、医药新剂、医卫材料、特色中药、高附加值食品饮料等优势产品。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生物制造业。重点支持安琪集团加大对高活性酵母、酵母抽提物、烘焙原料、添加剂、生物药品等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实施年产1.2万吨鲜酵母等项目。到2010年,形成年产高活性酵母5万吨、酵母抽提物1万吨的能力,成为世界三强之一的酵母及深加工制品生产基地。
——医药制造业。重点支持**人福、东阳光、三峡、民康等企业发展,大力实施氨基酸发酵、硫酸新霉素、麻醉药系列、红霉素原料药、丁基胶塞技改等项目,积极开发新型抗病毒、新型小儿用药、抗感染外用药、麻醉用药、维生素E胶囊等新产品。到2010年,形成年产小容量注射液3亿只、冻干粉针1000万瓶、红霉素原料药2500吨、硫酸新霉素原料药1100吨、氨基酸2500吨、氨基酸软袋输液4000万袋的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麻醉药品和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
——食品饮料业。重点支持枝江酒业、稻花香、均瑶、娃哈哈、蒙牛、**双汇、湘宜、鸿新、丰岛、采花茶业等企业发展,积极开发生产优质系列白酒、滋补酒、啤酒、乳制品、饮料、畜禽制品、水产品、果蔬罐头、高档食用油、优质茶等产品。到2010年,形成年产优质白酒20万吨、啤酒30万吨、乳制品25万吨、饮料30万吨、罐头15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20亿元。
1、装备制造业
以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电工设备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等形式,提高重大技术国产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船舶工业。以**船厂、达门船厂、403厂、葛洲坝机械船舶制造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开发大型海洋船舶主机、燃气轮机关键配件和各种标准化内河船舶、江海直达船、多用途散装船、万吨级以下多用途集装箱船、豪华游船等船舶,形成若干个符合现代造船模式的现代化大中型造船总装厂、一批具有“专、特、精、新”特色的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的综合性船舶工业体系。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50万载重吨以上,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
——环保设备、运输机械工业。以宜都机电、力帝集团、天瑞叉车等企业为重点,围绕环境保护与治理、物料运输产品与装备的发展,积极开发以大型废金属回收、工业废渣综合处理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成套设备,以噪声、废水、废气治理为主的净化装置,以粮食输送为主的运输机械设备,形成环保设备系列化、运输装备规模化的生产能力。
——电工设备、机床生产工业。以永鼎红旗、长江线缆、经纬纺机、中冶重工、永安车桥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柔性化生产技术,数控激光加工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工业控制技术,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输变电设备、特种电缆、纺织机械、轻型车桥等产品。支持长机科技加快发展,建成全国数控插齿机生产基地。
2、轻纺工业
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纺织、化纤、轻工等产品为重点,大力提升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消费品工业的升级。
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
——纺织工业。重点支持新丰、光盛、裕波、清河、奥美、旺家等骨干纺织企业从上、下游关联度高的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技术入手,提高面料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大力开发新型聚酯、特种改性聚丙烯丝束过滤、高性能丙纤、醋酸长丝等新型纺织材料。加快发展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到2010年,形成棉纺150万锭,年产聚酯20万吨、服装300万套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全省最大的纺织卫材生产基地。
——轻工业。重点支持环高乐器、金三峡印务、雅倩日化、森达集团、华扬太阳能、美高家具、力特塑料、弘讯管业等企业抓住国家扩大消费市场的机遇,大力开发生产中高档钢琴、日用化工品、太阳能、高档纸品、高档家具、塑料土工格网、PE管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钢琴生产基地。
3、建材工业
以三峡新材、华新水泥、惠宜陶瓷、枝江亚泰、宏泰等企业为重点,尽快实施三峡新材特种玻璃及浮法玻璃生产线改造、华新水泥年产300万吨水泥技改、年产110万立方米页岩陶粒等工程,大力开发功能玻璃、高标号水泥、节能陶瓷、页岩陶粒等新产品,促进建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到2010年,形成年产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玻璃深加工制品300万吨、水泥1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
4、冶金工业
依托东阳光、长江铝业等重点企业,积极推广高磷铁球团高效选矿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280KA以上预焙槽电解铝及铝合金快速铸轧、电解锰无铬钝化工艺,重点开发电解铝及电解铝精炼、高纯铝板、电解锰、精密钢管、高磷铁球团等产品。到2010年,形成电解铝50万吨、高精铝板带箔材热连轧45万吨、大型工程铝型材15万吨、电解锰5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
(三)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重点,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1、电子信息产业
以国家(**)电子材料产业园、三峡民营科技园、台商电子工业园、高新区电子科技园为主要载体,以电子基础材料和电子元器件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化成箔~电解电容器产业链、多晶硅~集成电路产业链、软磁材料产业链、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加大化成箔、多晶硅、背景光源等产品的开发力度。到2010年,形成年产化成箔7000万平方米、背景光源22亿只、铟镓氮半导体白光光源18亿只、发光二极管40亿只、多晶硅2000吨、电容器1亿只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化成箔基地、国内一流的微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2、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以水电、水声、水工软件系统为特色,以388厂光电产业中心建设、238厂激光应用技术产品研制与开发等项目实施为动力,重点开发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机电基础件、新型工业自动化仪表、高精度新型传感器、智能化电工设备、光纤光缆、变频调速器、GPS定位装置、激光测量装置、红外测量仪器、超声测量仪器、温度压力控制器、电子传感器、特殊光学零件、自动化电力设备等技术和产品,推动大型工程应用软件在重大工程领域的运用,带动和促进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3、新材料产业
重点开发高纯材料、高性能特种合金、稀土金属材料、特种金属材料、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金刚石锯片基体、甲烷氯化物、特种石墨制品、镁晶材料制品、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新产品,力争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建成全省最大的石墨生产基地,全国最强的金刚石锯片基地。
(四)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
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做好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强产业之间的协调配套,增强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1、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强企业
鼓励扶优扶强,推动企业重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的企业2家,过100亿元的企业2家,过50亿元的企业3家,过10亿元的企业13家,过5亿元的企业18家,规模内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税收过5亿元的企业3家,过1亿元的企业8家,过5000万元企业10家,过1000万元企业60家。
2、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
着力培育“精、专、特、新”的成长型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为国际、国内大企业配套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联合与协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专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建设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群。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鼓励东阳光、凯普松、枝江酒业、稻花香等50家重点民营企业进一步突出主业,做大做强,力争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进入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
3、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
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十一五”期间,每年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攻克一批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引进、消化、吸收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争取20家企业产品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创国家驰名商标5~10个;创国家名牌产品5~10个;创湖北省名牌产品80个;创国家免检产品5~10个。争取有10~15家重点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前三位,1~2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
4、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板块
以优势产业为支撑,以主导产品链为纽带,在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电子信息等七大行业中加强产品之间的配套和链接,提高关联度、延长产品链、培育产业群,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产业板块,成为全国全省重要的新型工业生产基地。
(五)加快开发区建设
继续推进开发区建设。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进一步统一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完善“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扩大开发区规模,拓展开发空间。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开放程度。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和骨干企业项目,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生物工程、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及装备制造业,打造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成长性强、支撑作用突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关联度高、集中度高的产业集群,努力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支持**(白洋)化工工业园重点发展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建成全省十大特色工业园区之一。当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食品、化工、医药及医疗器材等产业。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重
点发展化工、纺织、食品、电子材料及电子元器件、机械及五金制品加工等产业。宜都工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化工、电子材料、食品加工、医药中间体等产业。夷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医药、建材、制造等产业。支持西陵经济开发区、三峡民营科技园、点军工业区以及秭归、五峰、长阳、远安、兴山等县开发区(工业园区)按照市里产业布局规划,积极发展与其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产业。
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十镇百村”工程为示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文明村镇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和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水果、畜牧、蔬菜、水产、
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快农产品流通,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98亿元,年均增长3%。
1、特色产业板块基地建设
——水果产业。重点建设以秭归、兴山、长阳、夷陵区、**城区和宜都、当阳、枝江等长江河谷地带为主的柑橘、脐橙、蜜柚基地;以枝江、当阳、长阳和夷陵区东部等平丘地区为主的沙梨、白桃、金水柑、猕猴桃基地;以秭归、兴山、夷陵区西部和远安县等宜西地区为主的板栗、核桃干果基地。力争到2010年,柑橘面积达到120万亩,沙梨、白桃面积达到30万亩,板栗、核桃等干果面积达到20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140万吨。
——畜牧产业。重点建设宜东300万头优质三元商品瘦肉型猪、清江流域100万只山羊、三峡库区10万头优质肉牛、沮漳河流域1000万羽水禽、城郊2万头奶牛等五大优质畜禽养殖板块基地。力争到2010年,出栏生猪500万头、肉羊120万头、肉牛5万头、家禽3000万只。蛋产量达到5万吨,奶产量达到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45万吨,成为全省肉牛、肉羊养殖大市。
——蔬菜产业。重点建设以火烧坪、贺家坪为主的长阳片,以秭归杨林桥、兴山榛子、夷陵区上洋为主的三峡库区片,以湾潭、长乐坪为主的五峰片三大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继续抓好城郊及宜东平原地区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产区。建设**西部、西北部、西南部三大魔芋板块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量达到300万吨,把**建设成为我国南方大中城市重要的“秋淡菜”生产基地。
——水产业。科学利用养殖水面,形成以宜东平原地区的枝江、当阳精养池塘为主,以三峡库区、清江库区特种水产养殖为增长点,以城郊休闲观赏养殖为补充的水产业格局。到2010年,水产品放养水面达到30万亩,总产量达到20万吨,优质鱼类比例达到85%以上,形成以清江鱼、三峡鱼为品牌的系列绿色水产品,建成清江优质水产品基地。
——茶叶产业。重点建设以五峰、宜都、长阳为主的有机茶、江南红茶、名优绿茶区;以夷陵区东部、远安、当阳为主的江北早茶、特种茶区;以秭归、兴山、夷陵区西部为主的三峡河谷名茶区。实施以五峰为核心区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基地建设,培育地方茶树良种。加快无公害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5万吨。
——中药材、食用菌产业。重点发展以夷陵和兴山乌红天麻、长阳木瓜和栀果、五峰“三木一花”等为主的传统中药材,形成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以枝江、当阳等平原地区为主的双孢菇、姬菇食用菌栽培基地;以远安、兴山、长阳、五峰、秭归等低山丘陵地区为主的优质高产食用菌栽培区和反季节特色食用菌栽培区,推进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到2010年,中药材面积达到300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食用菌产量达到4万吨。
2、农产品加工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粮食、油料、水产、畜禽、果蔬、林特、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到2010年,形成4个销售收入过10亿、8个销售收入过5亿,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粮食加工。以**正大、新希望、安琪酵母为龙头,推进粮食加工原料基地化、产品品牌化、产销一体化。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和饲料加工业,提高粮食精深转化加工比例。到2010年,全市粮食加工量达到60万吨,优质名牌稻米精加工、包装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到80%。
——油料加工。加快枝江七星台油脂加工城的建设。重点支持当阳金龙、枝江环星、枝江星龙等油脂加工企业发展“科技+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就地开展“双低”油菜籽深加工,积极开发蛋白、甾醇、磷脂等系列产品。到2010年,食用植物油的年产量达到25万吨,三峡星系列菜子色拉油、七星牌小磨麻油等产品成为全省知名品牌。
——水产加工。重点扶持湘宜水产品公司年产2.7万吨鱼片生产线和天峡鲟鱼业公司鲟鱼产业化建设,在发展分割、切片加工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形成年加工水产品5万吨的能力。
——畜禽加工。进一步壮大城区、各县市区现有中小型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规模,重点支持**双汇做大做强。到2010年,形成年加工活猪200万头、活牛羊100万头、活禽2000万只,年产肉制品14万吨的能力。壮大威陵、均瑶、蒙牛、喜旺四大饮品制造企业规模,形成年产乳制品25万吨、软饮料30万吨的生产能力。
——果蔬加工。依托**开发区、枝江安福寺工业园、宜都清江绿色产业工业园、夷陵区鸦鹊岭食品工业园等园区建设,重点支持汇源、丰岛、鸿新、新亚、新桥、中绿控股等企业大力发展水果产后加工,积极开发生产蔬菜罐头、蔬菜脆片、脱水菜、魔芋精粉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10年,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总量达到60万吨,桔瓣罐头加工量达到10万吨,蔬菜加工转化率达到20%以上,加工转化鲜芋3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柑橘加工基地。
——林特加工。积极支持培育以旧木料、旧家具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对木质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促进资源保护。加大对单宁酸、脂松香、银杏黄胴等系列产品的开发。支持秭归恒鑫、关公鹿业等企业积极开展野猪、梅花鹿、野鸡等野生动植物的驯养繁殖,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加工水平。
——茶叶加工。依托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和采花毛尖、邓村绿茶等品牌,加大品牌资源整合力度,通过联合重组,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做大做强核心企业。力争形成1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全国知名的茶叶加工企业,5个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茶叶加工企业,茶叶总产量达到2.5万吨,建成全省最先进的茶叶加工基地。
——中药材、食用菌加工。依托三峡药业、仝鑫化工、楚城化工等企业,大力开展天麻、木瓜、银杏、黄姜系列的综合开发与加工,年加工能力达到9万吨。重点扶持森源、鸿新、科力生等企业发展,到2010年,形成年加工菇类1.5万吨的能力。
3、农产品流通
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推动特色农产品进入大型中外连锁超市及其采购系统。支持龙头企业向产、运、销一体化发展,鼓励各类经济实体和个体经营户兴办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重点建设一批上规模的批发市场,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三峡国际旅游茶城;新建一个果品交易市场;新建江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新建10个大中型畜禽交易市场。力争到2010年,全市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发展到5个。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1、农田基本建设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基本建成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环境。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严禁滥征乱用耕地。稳定粮食面积,扩大复种指数,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0万吨左右。
2、水利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长江、沮漳河堤防建设,完成城区防洪护岸一期工程、枝江上百里江堤加固工程。启动城区防洪护岸二期工程、沮漳河防洪工程和长江崩岸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城镇及小流域河道整治步伐。加强干支渠和平原地区排水设施建设。加强东风渠灌溉的管理。大力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重点开展东风渠、王家坝、大溪、巩河等万亩以上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建设,完成东风渠灌区鸦鹊岭、石子岭项目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工程。新建鲁家港、九道河、大溪等水库供水工程,基本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完成官庄、天福庙、王家坝等3座中型水库和张家大湾、楠木溪等31座小型水库的整险加固任务。到2010年,建设防洪大堤100公里,整治末级渠系3000公里,完成3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3、农业机械化建设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及农机作业燃油补贴。推广机械化自压式微灌、喷灌技术,果园机械深耕除草、机械植保等技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实施“以机代牛”、“三牛替换”工程。大力培育以农机大户和农业机械协会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新建10个县级、20个乡(镇)级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区。到2010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
4、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推广,力争每年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都有新成果推广应用。继续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应用、轻型简化栽培、动植物疫病防治及避灾减灾等先进实用技术。健全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制。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稳定和扩大农技推广队伍,实施“科技入户行动计划”,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普及水平。到2010年,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动植物保护、防灾减灾、用水安全、生态环境综合防护、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机制,积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农村专业协会开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培育包括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购销大户和农民经济人在内的农产品营销主体,运用商标和地理标志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村镇建设
以“十镇百村”示范工程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功能,改善村镇面貌,切实增强村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1、小城镇建设
依托县城和中心集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择优培育25个中心镇,突出抓好10个示范镇建设。到2010年,平原中心镇达到3万人,山区中心镇达到1.5万人以上,10个示范重点镇率先成为规划合理、设施配套、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4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6平方米。建制镇镇区供水基本普及,污水和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2、中心村建设
以100个示范村为重点,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合理安排村庄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通村公路达4级以上标准,村内主干道硬化。基本实现户户通电力、电信、自来水和广播电视。农户普遍实施以建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工程。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农民议事用房以及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达到规划面积。促进农民建房逐渐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村庄规划集中建房。继续抓好高山边远地区居民的搬迁扶贫工作。
3、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到2010年,乡镇全部通达等级油路,村村通公路,力争70%的村通达沥青、水泥路。推进沼气工程建设,新建家用沼气池12.5万户,同步改厨、改厕、改圈;新建小型沼气工程53处,更新省柴灶25万户,推广节能降氟灶8万户。加强乡村自来水和天河水窖工程建设,解决4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确保农村居民饮水清洁安全。基本解决无电村和无电户用电问题。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
(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坚持将农村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对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两年内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五年内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加快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实行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对血吸虫病重疫区实行综合治理,有效控制血吸虫病反弹。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以乡文化站、村文化中心户为支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经常性地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加强乡村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主导的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以乡镇福利院为主体的五保集中供养体系,逐步提高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实施特困农户、孤儿救助工程。
(五)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构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政策支持增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完善农村补贴政策,逐步健全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调整结构增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放开手脚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非农产业增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业态发展,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务输出增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积极实施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工程,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民向进城务工经商转移。
五、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社区服务和文化产业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1亿元,年均增长12.3%。
(一)旅游业
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现代工程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继续发展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发展工程、工业等专题旅游。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0%;国际游客50万人次,年均增长22%;旅游创汇0.8亿美元,年均增长20%,培育3~4个年接待游客过100万人次的核心景区,成为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和三峡区域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初步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
1、旅游区域发展布局
以**城区为增长极,以三峡旅游、清江旅游、三国旅游为主轴,从资源和市场出发,重点发展八大旅游产品组团。
——都市观光游。以都市观光、商务会展、城郊生态休闲度假为主体,重点建设和完善城市沿江灯饰工程、沿江景观大道、滨江公园文化长廊、磨基山观景平台、车溪民俗风景区、葛洲坝平湖旅游区、城市广场(夷陵广场、世界和平公园、五一广场等)、解放路商业步行街、三峡旅游超市、三峡游客中心、三峡旅游培训中心、会展中心、均瑶广场、**博物馆、龙化石博物馆和城郊生态游憩区等项目,不断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形成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高峡平湖游。依托三峡大坝和高峡平湖风光,重点完善开发高峡平湖游、环坝双神游、漂流探险游、凤凰山—木鱼岛、大老岭、九畹溪—泗溪—链子崖等旅游景区,逐步实现三峡一线游向一片游、乘船游向复合游、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
——“两坝一峡”游。以葛洲坝、三峡大坝两个世界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西陵峡为核心,积极开发坝区观光游、西陵画廊观光体验游、三峡文化游等观光度假型旅游产品,新建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湖北)地质科考旅游区,打造“两坝一峡”中国顶极、世界精品,建设环坝旅游经济圈。
——三国文化游。深度挖掘三国关公文化内涵,重点开发三国故迹、关公文化观光和玉泉寺、鸣凤山宗教文化朝觐旅游产品。推进三国遗址文化体验区、关公文化旅游区和宗教文化朝觐区建设。注重与荆州、荆门、襄樊等地开展区域合作,联合开发三国文化旅游产品。
——清江土家风情游。以清江流域土家民俗风情和巴文化起源为主题,以“清江水·土家源”为形象品牌,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基础,突出开发土家民俗风情体验、清江自然山水观光和休闲度假三大旅游产品,重点培植宜都天龙湾、长阳清江中华巴土圣山国内高尚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清江画廊旅游区。
——香溪文化生态观光游。以屈原、昭君名人故里游和香溪河流域自然风光游为主题,积极开发文化休闲和生态观光旅游产品,重点塑造屈原、昭君故里国内旅游精品。
——五峰生态游。以柴埠溪大峡谷风光、后河原始生态、白溢古寨等为核心,开发乡村生态体验游等特色产品,重点建设柴埠溪·后河生态旅游区。
——当阳—远安丹霞山水休闲度假游。以丹霞地貌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景观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鸣凤山、百宝寨、灵龙峡、金家湾、鹿苑寺和三江军事博览园设施建设,重点开发丹霞山水、绿色生态和特种文化旅游产品。
2、旅游要素建设
依照旅游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旅游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优化旅游要素结构,确保“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协调发展。
——旅游饭店。中心城区、夷陵区和坝区内,适度发展高档次旅游饭店,大力发展中档次饭店,控制发展低档次饭店。各县(市)和重点旅游景区,根据市场需求,以中、低档次星级饭店建设为主。逐步实现饭店业向多类型、多功能转变。到2010年,全市星级饭店突破120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50家。
——旅行社。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网络化。促进旅行社业从水平分工向垂直分工的转变,力争建立由批发商、专业旅行商和商共同组成的新的旅行社业分工体系。到2010年,力争有1~2家旅行社进入国家“双百强”,有1~2家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旅行社落户**。
——旅游餐饮。以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为发展思路,以每年一届的“三峡美食节”为契机,结合三峡文化、巴楚文化、三国文化的传统底蕴,开发系列风味菜肴、三峡风味小吃、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等。兴建和开辟旅游餐饮特色街区,规范引导农家乐,积极引进国外和外埠餐饮文化,发展各类中西式荤素餐馆。
——旅游交通。加强**同国内主要城市及省内邻近城市的交通联系,争取增开**至武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西安、张家界等城市的旅游专列。加强城区至各县市和各主要景点道路的改造升级。开通城区至周边景点旅游专线车。建设城区、香溪、昭君、高阳旅游专用码头,加强水运码头与铁路、高等级公路之间的联系。完善航空旅游服务功能,长期开放**—香港包机,开通1~2条国际航线。
——旅游商品。利用每年一届的“**三峡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引导各类企业加大旅游商品、纪念品的研制、设计、开发力度,形成小商品、大产业。以三峡游客中心为主体,以各类商场、购物中心为依托,以旅游景区商店为补充,形成覆盖全市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加快建设三峡旅游步行街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规划建设旅游商品特色街区。
——旅游文化。以水电文化、巴楚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为重点,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提升景区的档次和魅力,打造一批旅游文化精品。因地制宜地开展旅游娱乐服务,逐步形成中心城镇和旅游景区相结合,各种规模和特色相配套的比较合理的旅游娱乐活动体系。
3、旅游宣传推介
突出“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主题,坚持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等活动,加强同强势媒体的合作,加强城市旅游形象宣传推广,鼓励社会各界按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节赛活动吸引游客。广辟营销渠道,开拓客源市场。加强与武汉、重庆两大都市及恩施、神农架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
(二)物流商贸业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整合物流资源,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培育壮大物流经营主体,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物流业。重点支持以临江坪港区、**火车东站、**汽运站为依托,建设伍家岗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以云池深水码头为依托,建设犭虎亭云池综合货运及航运物流中心。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伍家岗—犭虎亭物流圈建设成**现代化综合型物流区,并成为全省辐射鄂西,连接渝东、湘西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支持大型连锁、批发、第三方物流和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扩大配送品种范围。到2010年,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0%左右,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降到18%以下。以夷陵广场商业圈和解放路商业步行街区为节点,对周边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打造现代购物中心,形成以新业态为主的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休闲、金融、证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商圈。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加快业态创新,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贸集聚区,培育1~2家在全省有影响的大型商贸零售企业,扶持发展一批区域性的大型批发市场。
(三)金融保险业
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主渠道作用,争取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市商业银行为重点,鼓励相关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合资经营等方式,整合地方金融资源,促进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发展。稳步推进银行改革,丰富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依托科技发展,完善电子银行、网络银行等新兴金融形式。大力发展结算、、委托、理财等中间业务。初步建立涵盖企业、个人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发展保险业,不断开拓商业保险业务,大力发展
商业性财产保险、人寿保险,扩大再保险业务。
(四)房地产业
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控制高档商品房建设。发展、活跃住房二级市场,促进住房梯次消费。提高市场化程度和物业管理水平。提高建筑设计、施工水平和科技含量,增强住宅的经济性和舒适性。推进建筑环保和资源节约,发展节能、节地和环保性公共建筑和住宅。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城镇房屋拆迁法规体系,科学实施旧城改造。到2010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基本解决人均居住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的城镇家庭住房问题。
(五)社区服务业
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兴办社区服务业,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建设以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为主体的社区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社会救助、便民利民、托老托幼、文体活动、环卫绿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及计生、治安等服务。加快养老和老年活动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社区“老年之家”,中心城区和县市各建立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改造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居民的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等卫生和健康问题能在社区基本得到解决。鼓励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大力推进社区综合超市、服务连锁网点建设。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应用系统联网运行。
(六)信息服务业
加快邮政现代企业制度和营运体系建设,形成以现代物流技术装备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系统,促进传统邮政业向现代邮政业的转型。大力发展增值业务,积极拓展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业务为重点的电信新业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不同技术手段网络间的相互业务准入,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融合互补。依托数字电视、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等平台,大力发展网络教育、数字文化、卫生服务、健康娱乐等产品,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构建电子商务支撑条件,建立合理的的安全认证体系和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推进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以及面向消费者的新型电子商务。
(七)中介服务业
按照“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原则,积极推动和规范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拓展和规范律师事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公证等法律业务。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推荐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拍卖、房屋经济等经济鉴证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认证检测等咨询服务。加强广告业诚信建设,严厉打击虚假广告。深入推进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的脱钩改制,全面确立中介服务机构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
(八)文化产业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发展体制和机制,促进资源整合,壮大产业规模。全面推进广播影视业的发展,构建以广告制作传播、内容产品生产销售、网络经营服务等为主的广播影视内容生产和经营体系。实施广播电视精品工程,提高节目制作能力。加快广播电视制作播出系统设备数字化。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现代化多厅影院连锁经营,重点打造电影发行放映院线品牌。加强报纸品牌建设,着力推动《三峡日报》、《三峡文化》等报刊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印刷骨干企业和广告企业。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娱演出业,鼓励多种形式领办文化娱乐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特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艺精品。充分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三峡工程的特殊品牌优势,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建设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中心。加强与国内外行业协会和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举办“一节一赛两论坛”、重大会议和展览活动,提升区域综合影响力。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适度超前发展能源、交通,继续开展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建设,推进以公路、铁路和水运为重点的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构筑起“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支撑平台。
(一)能源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政策导向,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替代能源,加强需求管理,提高利用效率。有序开发水电,适度发展煤电,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安全可靠性,构筑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
1、电力
预计到2010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50亿千瓦时。五年新增装机990万千瓦,其中三峡工程新增装机840万千瓦,地方新增装机150万千瓦。
——有序开发水电。完善流域开发规划,严格水资源、土地利用、环保、移民安置等前置程序,有效控制水电开发对水系、生态和人文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切实加强对水电项目全过程的监管。重点支持三峡总公司完成三峡电站右岸12台机组、6台地下机组装机、葛洲坝电站扩机增容。支持清江公司开展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有序开发综合条件好的小水电。
——适度发展煤电。根据煤源、运力条件,搞好煤电建设。充分考虑电网安全稳定、三峡电站配套调节的要求,重点支持宜都、枝江发展热电联营项目。
——积极争取消纳三峡电站电力。抓住三峡电站电力外送机遇,积极稳妥地争取江南500KV换流站降压变项目,做好龙泉500KV换流站降压变接入**系统的工作,尽可能多地利用长江三峡、葛洲坝电力资源,增加就地转化电能的份额,确保地方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加强配套电网建设。按照适应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要求,建设犭虎亭杨家湾、兴山古夫、点军等十大220KV输变电工程。抓住新一轮城市电网改造机遇,建设更加完备的**电网。到2010年,形成以500KV电网为支撑、以220KV电网为主体、以110KV及以下电网为配网的区域性电网。
2、煤炭
按照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依法办矿、安全生产的原则,新建和改造一批骨干矿井,淘汰3万吨以下的生产矿井,提高单井规模。对重点矿区和规模以上矿井实施以瓦斯治理为主的安全改造。到2010年,煤炭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建设湖北省长江煤炭储配中心,建设规模争取达到3000万吨左右,成为湖北最大的煤炭输配中心。
3、天然气
继续完善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积极推进中心城镇的气化工作,增加天然气供应。鼓励发展车用天然气产业,适度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原料)的化工、建材产业。
4、可再生能源
以国家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为契机,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做好太阳能利用新技术的研究及跟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太阳能热站。推广使用燃料乙醇等节约和替代石油的技术及产品。推进秸秆、垃圾、工业余热及可燃放散气综合利用发电。不断提高新能源在全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5、农村能源
进一步发展沼气,推行省柴灶,推广应用蜂窝煤、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鼓励“以电代燃”,适当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微水电、小
型风电等,研究推广秸秆气化利用等新技术。完善农村配电网络,基本实现户户通电。
(二)交通
以快速通道、县乡公路、村村通、港口车站、机场口岸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公路主骨架、水运大通道、铁路大动脉、空中大走廊和港站主枢纽的立体型现代化大交通,基本形成内畅外连、安全、环保、节约的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把**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域性
综合交通枢纽。
1、公路
重点建设沪渝高速**段(**—长阳—恩施)、沪蓉高速**段(**—兴山—巴东)、荆宜高速**段、宜华一级路**段(**—洋溪—华蓉)、远当一级公路、三峡翻坝高速公路(茅坪—**长江大桥)、晓溪塔—云池、兴山(昭君桥)至神农架(木鱼坪)旅游公路、长阳火烧坪—碑坳—贺家坪公路和陆渔一级公路等。做好香溪长江大桥建设的前期工作。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建立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实现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到2010年,新建高速公路314公里,一级公路190公里,改造二级公路306公里,通村公路硬化5500公里。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轴、县市通高等级公路、乡村通油路的内畅外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形成围绕中心城区的“四十分钟都市区”和“一小时经济圈”。即从**中心城区出发,四十分钟可达当阳、枝江、宜都、长阳、秭归;一小时可达兴山、五峰、远安。
2、铁路
配合国家建设铁路新线、复线和电气化改造工程,建成宜万铁路及复线**段;开工并建成武宜客运铁路专线;建设鸦宜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紫荆岭至云池地方铁路、花艳**东站和点军火车南站。
3、水运
以长江、清江为依托,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重点建设茅坪翻坝运输新港区,完善太平溪港、峡口港、枝城港功能,整合港口资源,提高坝区通航能力和集疏运能力。整治长江、清江和香溪河航道。新建黄泊河、香溪、昭君、高阳旅游码头,建设磨盘溪二期工程重件码头、云池深水港集装箱码头和田家河港。到2010年,新增1000吨级以上泊位10个,新增吞吐能力100万人次、400万吨,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水运一类口岸。
4、航空
改造扩建三峡机场,抓好机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保障能力,达到一类航空口岸标准,尽早开通国际航班,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三)城市基础设施
按照完善功能、拓宽骨架、突出特色、提高品位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1、城市交通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合理布局公共交通线路和集运站场,加强市县之间的快速交通建设,形成城市快速路骨架。建立智能化、人性化的交通管理体系和城市公交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
2、城市道路
完善城市道路网络,重点建设和改造城东大道、夷陵大道、沿江大道、发展大道、东山三路、五龙路、夷桥路等中心城区主干道以及县城城区主干道,加快县城出口路建设。
3、给排水及市政配套设施
建设和完善给排水设施,并向城郊延伸。加快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垃圾处理集约程度。重点建设11个给排水项目,改造30公里自来水管网,到2010年新增日供水能力52万吨;建设16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62.8万吨。加快黄家湾二期工程和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建设。做好市政设施、绿化设施、环卫设施和节能材料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四)信息基础设施
充分整合网络资源,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宽带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引导“企业上网”和“家庭上网”。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互连互通。推进企业信息化及社会信息化工程,县级以上城区有线电视实现从模拟到数字的整体平移。加强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密码保障、网络信任等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到2010年,网络国土覆盖率达到95%,人口覆盖率达到99%。
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坚持一手抓城区经济,一手抓县域经济,协调城乡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统筹协调,在积极鼓励宜东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大力扶持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库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
1、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以城市规划为先导,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拓宽骨架、完善功能,发展壮大**城区。完成土地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着力建设西陵、伍家岗、点军、犭虎亭、晓溪塔、三峡坝区、龙泉、白洋和红花套九大城市组团,做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具有整体竞争力的中心城市。坚持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的城市建设思路,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通过主干道路网络建设,逐步疏解旧城人口。严格保护自然山体和水系,建设山、水、城、坝相协调的环境友好型城市。
2、切实加强城市管理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提升城市绿化、亮化、美化的水平和档次,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和干净、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把**建设成为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城市。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3、大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城镇化建设,优化城镇结构和布局。以县城和建制镇为依托,配套完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带动和促进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加快县城发展速度,提高县城产业聚集度,壮大县城规模。努力培育重点镇,提高重点镇的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构建与中心市区紧密联系、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1、城区经济
充分发挥城区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和骨干支撑作用,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同类城市的平均水平。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城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城区管理体制,加强城区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市区联动发展机制,合力打造城区经济龙头。
2、县域经济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进一步提升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贯彻落实各项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以产业为支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好招商引资,培育一批支柱企业。“十一五”期间,每个县市都要建设1~2个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新增一批税收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县级财政状况明显好转,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东部地区。支持当阳市、枝江市、宜都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与**城区的互联互通,构建**大都市区框架。通过大力实施沿江突破战略,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支持当阳市重点发展建材、食品生产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食品产业基地;支持枝江市重点发展化工、食品饮料、五金加工、卫生材料等产业,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五金加工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最大的纺织卫材生产基地;支持宜都市重点发展医药化工、建材、电子产业,建成全国知名的医药化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到2010年,三市GDP超过100亿元,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市率先发展,进入全省同类县市前列,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区域性中等城市。支持远安县积极争取政策,加快绿色经济建设步伐。
——三峡库区。支持秭归县、兴山县和夷陵区部分乡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现有城镇为依托,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积极开发绿色产业、
绿色产品和绿色市场,发展节约资源、无污染、高附加值的项目,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领域。积极争取和落实对口支援政策、库区后扶持政策和扶贫政策,实现库区的繁荣发展,确保移民安居乐业和库区长治久安。以保护库区水质、生态环境为重点,严格实施环保管制政策,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限制发展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的产业。妥善解决库区移民历史遗留问题。
——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支持长阳、五峰等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促进山区的繁荣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对口帮扶。加大扶贫开发建设的投入力度,创新扶贫投入和管理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建设。确保五年内基本解决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3、在宜中省单位
进一步加强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及其它在宜中省单位的合作和交流。积极支持中省在宜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努力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人才资源、科学研究、生活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加强与中省驻宜单位的衔接和配套,促进中省单位与地方共同发展。
(三)全力支持和服务三峡工程建设
坚持一手抓搬迁安置,一手抓后期扶持和经济发展,全面完成三峡库区三、四期移民搬迁任务,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切实做好三峡坝区的管理和协调工作,理顺三峡坝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坝区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坝区社会行政管理和协调,确保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大坝枢纽、发电机组、永久船闸运行的绝对安全。
八、大力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构建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教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企业科技竞争力处于全省前列。
(一)自主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1、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在部分优势领域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积极承担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科研保障和技术
创新服务设施,形成社会化的创新公共服务网络和平台。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形成社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
2、基础与应用研究
整合科技资源,组织联合攻关,力争在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获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条件。优先推动农业、信息、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和能源、资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开发。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和发明专利,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3、科技投入
增加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达到市财政预算支出的2%以上,增长速度达到10%。增加市级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贴息资金额度。重点企业科研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发展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健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二)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大教育投入,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和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校、困难学生倾斜。继续实行助学贷款。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乱收费。依法鼓励、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1、基础教育
以农村为重点,巩固提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扩充城区教育资源总量,切实解决城区中小学班额偏大问题。认真解决基础教育阶段“上学远、住宿挤”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强薄弱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认真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素质提高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师资水平。
2、职业教育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工程,每个县建设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所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3所进入省“325工程”学校,建设30个特色鲜明的中职教育示范专业点。中职学校年招生规模达2万人以上,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招生比例保持大体相当。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支持优质品牌职业学校开展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依法引导、鼓励和规范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
3、高等教育
加强研究与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支持三峡大学做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努力建成30个优质专业。积极争取将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列入省重点工程。整合成人高等教育资源,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高等教育入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鼓励高等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多形式、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三)人才
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创新各类人才引进、评价、选拔、任用、激励机制。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建设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1、党政人才
大力实施优秀党政领导干部培养工程,强化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党政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加大从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它社会机构中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力度,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专业知识结构。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培养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妇女人才。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培养造就一批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制定和实施符合企业实际和国际化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鼓励和引导企业拓展国际合作培训渠道。
3、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抓紧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引进一批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主持人和重点学科带头人。抓紧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赴国(境)外研修。
4、高技能人才
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强化岗位培训,加快培养和吸纳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到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
5、农村实用人才
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开发工程”,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选拔、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植能手、农民企业家、农村经纪人,形成县、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促进计划,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农民技术员、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应用和示范推广能力。
九、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符合国际规则、运转灵活、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体制改革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省统一安排和部署,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创新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严格行政许可程序,强化行政许可监督,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监督体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机制,保障决策的科学化。改进对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的绩效考核工作,形成有利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和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调整布局结构,理顺管理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价值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2、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征地制度和土地征用补偿方式,逐步完善失地失业农民的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完善农民负担监管、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直接补贴粮农的体制。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完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
3、经济体制改革
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管理,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推进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允许非公有资本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和参与城市信用社的改组改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出资人制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展派出监事会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做大做强。加快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逐步形成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平等参与建设和营运的格局。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有利于生产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规范地方一般预算收支、土地出让和社会保障等基金收支管理办法。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4、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全面推进内外贸资源整合、行业重组,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积极稳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扩大上市融资规模。积极稳妥发展债券市场,建成全市统一开放的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实现劳动力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快建设跨行业、覆盖全市、信息共享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网络,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二)对外开放
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1、利用内外资
以吸收利用国内国外客商直接投资为主,进一步扩大内外资利用规模,切实提高利用内外资质量和水平。抓住发达国家资本和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机遇,不断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建立点面结合、覆盖各重要区域的招商引资网络,引导国内外资金重点投向化工、机电、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提升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引进以国际跨国公司和沿海地区大公司大集
团为重点的战略投资者,与我市重点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市内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高技术人才。鼓励外商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加大利用证券、投资基金和项目融资等方式引进外资的力度。积极稳妥地使用国外优惠贷款,主要投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2、对外贸易
在稳步扩大一般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努力扩大出口规模。围绕进入国际采购体系,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抓好化工、机电、生物医药、纺织等优势出口产业和尿素、黄磷、多元醇、船舶、金刚石锯片、电子元器件等一批重点产品的出口。有序调控资源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强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和壮大外贸经营主体。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香港地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拉美、非洲、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拓展我市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市场空间。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建设**一类水运口岸,提升通关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重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应对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贸易壁垒,有针对性地制定反倾销、反补贴的措施。
3、“走出去”战略
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建立对外投资促进体系。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以扩大出口、利用资源、劳务输出和投资兴业为目的,鼓励和引导有条件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和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开展加工贸易,建立海外销售网络,设立研发中心,带动设备、商品和劳务出口。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经营层次和水平,扩大合作领域,承揽大型工程项目,带动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出口,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推动以外派海员为重点的劳务输出,办好**市外派劳务综合服务基地,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4、对外合作与交流
全面落实“呼应汉渝”的战略措施,坚持政府主导,搭建**与武汉城市圈、重庆都市圈及周边地区交流合作的平台。打破行政壁垒,推进行业对接、产业对接、政策对接和人才对接。突出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招商引资、开放市场、库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实质性合作,实现互利多赢和共同发展。
十、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防灾、抗灾和减灾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
境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深入推行优生优育,全面实行免费婚检,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活动,力争“十一五”期间大多数县市区进入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行列,确保新增2个、力争3个县市区进入国家计划生育服务先进县市区行列。加大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力度,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建立健全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协调合作,以现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制度,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教育和培训形式,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发展老龄人事业。依法保障妇女、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少年儿童成长环境。
(二)资源管理
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的方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利用准入机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价格、税收等机制和手段,健全各种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
1、土地资源
严格土地用途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严格征地制度,切实控制征地规模。改善土地生态环境,重点开发东部平原、长江沿岸等环境承载力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三峡库区、周边山区等环境脆弱地区。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规范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实行补充耕地质量数量按等级折算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2、水资源
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完善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居民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促进节约用水。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不断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保护饮用水源,保障饮水安全。建立定期向社会公众重要江河、湖泊水资源和地下水环境的监测信息制度。
3、矿产资源
制定加强矿产资源特别是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总体规划和配套措施,调控矿产开发总量和方向,引导矿山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和矿业权流转机制,稳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加强尾矿、矿渣的综合利用,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治理。依法限制三峡库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
4、森林资源
全面加强林地保护和林权管理。规范征用占用林地的审批程序。建立“产权保障严格、经营主体到位、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框架。完善林业分类经营体制框架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规范、完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三)生态环境保护
1、环境污染防治
积极争取三峡库区污染防治国债资金,确保库区及影响区水污染防治项目按时建成,确保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和长江水质安全。加快实施香溪河流域、黄柏河流域、平湖风景区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工程。抓紧做好长江流域、清江流域、沮漳河流域、渔洋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建设点军、宜都、枝江、长阳、五峰、当阳污水处理工程。加大工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提高2个百分点。加大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提高到85%以上。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加强项目环境准入控制,坚决防止产生新的污染。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完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严格的产业技术政策,对小立窑、小造纸、小钢铁等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建立完善人居环境质量及污染控制指标考
核制和环境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2、自然灾害防治
建立和完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重大事故的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加强救灾物资和设备储备。以三峡库区第三期地质灾害治理为重点,开展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山洪等地质灾害勘查防治。建立完善的灾害处理应急指挥系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化灾害救助机制。建设新一代气象信息立体监测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切实做好公共气象服务。
3、生态建设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市(县)的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长江防护林、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平原绿化以及社区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四)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坚持节约优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依法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以电子材料、化工、冶金、建材等四大行业为重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成5家循环型试点企业。以**化工园为示范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力争建设1个循环经济示范县市。
2、资源利用
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炉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冶金、建材等行业大量消纳利用固体废弃物。加强废水污染的治理,提高废水(废液)的回用率。提高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水平,推进污水、烟气资源化,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
3、能源节约
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高新技术、先进管理和结构优化等方式运用,全面节约能源。在条件具备的工业园区发展热电或冷热电联供。继续改造完善输配电网络,降低输变电损耗。推进一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积极推行新建住宅、公共建筑、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强重点行业节能监测,强制执行行业标准,依法淘汰高耗能的设备、工艺。
4、清洁生产
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现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在化工、轻工、冶金、建材等行业,选择重点企业组织清洁生产试点,开展创建清洁生产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活动,逐步实现废物“零排放”。
5、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建立以城市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大力推进废电池、废塑料等废旧物资回收与资源化,建设废旧物资分检处理和综合利用基地。加强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和再生利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袋装化及分类收集,促进城市垃圾生物转化、能源转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
十一、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和谐**建设。
(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1、劳动就业
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完善和认真落实扶持再就业的政策,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重点解决好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依托街道、社区和企业,实现城镇有就业能力、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进一步消除农民进城就业的体制性障碍,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现农村有外出能力和外出就业愿望的“零转移农户”至少一人转移就业。加强再就业、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各类劳动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居民收入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对工资分配的有效调控,加强对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完善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进一步规范职务消费和公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注重社会公平,努力做到规则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分配公平,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3、社会保障
统筹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重点将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规模,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支撑能力。增加财政的社会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逐步做实企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不断提高参保职工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以政府救助为主导、政策扶持和社会捐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镇低保水平,推进农村特困户救助向低保制度过渡。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力争使3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4、居民消费
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健全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基本实现城镇居民户均一套住房。继续推动通信、计算机等的普及,鼓励节能环保轿车进入家庭,促进教育、健身、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通过健全公共服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发展商业保险等措施,引导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消费信贷,壮大消费群体。
(二)社会事业
1、卫生事业
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卫生财政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施重大疾病救助制度,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构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配合密切、互相补充、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人人享有、优质方便、费用合理的基本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督,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乙型肝炎、人畜(禽)共患疾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2、文化事业
大力发展社区、村镇、校园、广场、企业文化等各类社会文化事业。加强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的保护或修复,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做好地方志编撰出版和当代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工作。加强市广电中心、新闻大厦、图书馆、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场所设施建设,提高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设施的利用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档案保护抢救和档案基础设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进程。
3、体育事业
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方便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引导大众体育消费,培育体育休闲市场,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休闲中心等体育服务机构和设施。重点完成市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
4、民政事业
加快福利事业的改革,建立社会捐助网络,规范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经费自然增长机制,规范农村优抚对象优待金的管理发放办法,组织实施以解决农村重点优抚对象生活、住房、治病等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关爱行动”。
(三)民主法制建设
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不断改进政府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完善政法机关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继续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公民和企业法人诚实守信教育,着力建设“信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社区、小区、家庭、村镇、行业、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当文明市民、文明职工,争创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社区。
(五)社会管理
1、公共安全
着力抓好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急机制。围绕构建“平安**”,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切实抓好煤矿、磷矿、危险化学品、建筑和特种设备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建立覆盖全市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抓好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采取严厉有效措施,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方面的源头治理和监管。加强全市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加强保密安全建设,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综合防范体系。
2、国防动员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国防后备力量、人民防空、国民经济动员和交通战备建设,不断完善国防动员体制。积极做好军队社会化保障工作。加强军供保障能力建设,支持军工企业发展。加强军事设施保护。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不断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做好退役军人、军休干部安置管理和随军家属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3、社会协调与管理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注重发挥社团、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和谐社区示范活动,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做好信访工作。对社区公共事务实行分类管理,推进社区直选,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市社区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功能多元化,环境优美化。强化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社会融合,化解社会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十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的协调机制,强化公共财政政策,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建设工程,完善规划的评估、修订机制,保障“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协调机制
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是总体规划纲要在一些重要领域、行业和区域的延伸和具体化,在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与规划纲要相衔接。形成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与市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健全规划的民主参与、规划衔接、专家咨询、群众听证、批准公布等制度,使规划编制成为协调各方、形成共识的过程。本规划纲要经全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
(二)分类实施机制
本规划纲要主要通过五类方式实施。
1、主要通过市场主体实施
本规划提出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的发展方向,利用外资、对外贸易等的发展任务,是对市场主体的导向,主要依靠市场自主行为实施。
2、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实施
本规划确定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
3、主要通过政府公共财政政策实施
本规划确定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促进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扶贫减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和国防动员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主要由政府通过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4、主要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实施
本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区划、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保护知识产权、调节收入分配、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社会建设和管理等的要求,主要依靠健全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和财税、价格等经济手段加以落实。
5、主要通过政府指导和统筹协调实施
本规划确定的改革任务,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政府要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推进,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三)实施保障机制
1、公共财政政策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财政保障力度,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向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田水利、防洪工程、大型排涝站以及大型灌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业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科技推广以及农村“一建三改”的投入。加大对贫困地区
的扶贫帮困力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重点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境投入力度。保障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增加社会治安和交通安全保障经费。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防灾减灾的投入。
2、产业政策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适时制定**市支持鼓励和限制产业实施目录。按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薄弱环节的扶持。按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则,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优化产业布局,实施中小企业促进计划,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3、重大工程
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机遇,选择一批能够发挥产业优势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抓紧建设实施。“十一五”期间,全市计划实施项目482个,计划总投资1441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244个,计划总投资1300亿元;10亿元以上的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631亿元。
——农林水利项目。规划建设**市31座小型水库加固、东风渠灌区配套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长江防洪护岸、沮漳河防洪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104个,总投资107亿元。
——工业项目。规划建设宜化集团磷复合肥基地、有机精细化工项目,兴发集团磷复肥、洗涤剂、磷精细化工项目,东阳光实业高精铝板带箔材热连轧、制药项目,**50万吨电解铝等项目178个,总投资638亿元。
——交通项目。规划建设宜万铁路**段、武宜铁路客运专线**段、沪蓉高速**段、沪渝高速**段、荆宜高速**段、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市乡(镇)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宜华一级公路**段等项目32个,总投资277亿元。
——能源项目。规划建设**市220KV主网项目、宜都东阳光自备热电厂、枝江市热电项目等项目16个,总投资130亿元。
——商贸流通项目。规划建设**商业步行街、**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夷陵区**三峡坝区物流中心等项目21个,总投资71亿元。
——环境和资源利用项目。规划建设三峡制药、富磷化工、宝塔纸业搬迁治理,三峡库区工业废水治理,葛洲坝库区黄柏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等项目9个,总投资19亿元。
——社会发展项目。规划建设**葛洲坝平湖风景区、宜都天龙湾景区、远安鸣凤风景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市滨江文化长廊、市一医院门诊病房大楼、市中心医院手术大楼、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72个,总投资134亿元。
——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城东大道、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犭虎亭道路项目等项目50个,总投资64亿元。
(四)评估修订机制
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经评估需要修订本规划时,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