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局改革发展要点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局改革发展要点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局改革发展要点

2009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的起步之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扎实做好财政支农工作,对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农业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一是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按照“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使“三农”投入总量、增量、增幅以及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都明显高于上年。加强同财政部的联系,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二是完善农业投入引导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完善财政贴息、投资参股、以物代资、以奖代补等行之有效的投入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投向农业。三是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完善对农业的补贴办法,增加补贴资金。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实现水稻良种补贴全覆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将粮油、畜牧业、渔业、林业、果业、设施农业等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扩大到全省所有县(市、区);继续落实油菜良种补贴、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和奶牛良种补贴政策。

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适当集中资金,突出支持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品种,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2009年省财政新增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结合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按照“突出主导产业、突出区域优势、突出关键环节”的原则,以粮食、柑橘、水产、油茶四大产业为抓手,集中力量,重点投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其优势更优,产业更强,农业综合效益更明显。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2009年省财政进一步加大省级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采取贴息、品牌奖励、订单补贴等方式,围绕粮油、生猪、水产、水禽、水果五大主导产业和油茶、毛竹、商品蔬菜、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区域性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建设,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2009年省财政新增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着力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提高农民发展生产和介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保障农民利益。

三、加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推进农田水利建设。2009年,省财政新增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3000万元,总额达到1.8亿元,按照“统筹规划、依托水源、整合资金、整片推进”的原则,全面提高农田灌溉能力,提升农业增产、增效能力;实施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实施好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按照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要求,把中低产田改造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标准化农田。二是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继续支持省农科院、省林科院重大农业科研项目研发和农业技术集成;继续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科技入户、农民受益”的原则,激励基层政府和农技人员开展科技为农服务,满足农民科技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服务机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三是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落实列入中央规划的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省级配套资金,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程;继续安排1-5万亩圩堤除险加固工程资金;支持加快山洪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支持人工增雨灭火和抗旱作业;2009年省财政新增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对农业林业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支持水利防汛抗旱,增强农业抗灾救灾能力。

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大力支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支持林业生态建设。贯彻“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009年省财政继续安排3亿元,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新增安排1亿元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2009年省财政,将我省5100万亩纳入中央和省补偿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10.5元;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保障退耕农户利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二是支持农业生态发展。加大测土配方补助力度,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范围,防止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扶持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和生态畜牧小区建设;支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支持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废料的循环综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三是支持农村水土生态保护。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大力支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农村水源保护,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五、搞好扶贫开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做好财政扶贫工作,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积极支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加大革命老区整村推进力度,认真落实306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整村推进计划,高质量推进“三个确保”任务的落实;继续实施深山区、水库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缺乏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贫困群众整体搬迁工程,完成5万人的移民扶贫搬迁任务。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继续在重点县深化“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与扶贫到户贷款紧密结合,加大支持贫困农户参与扶贫主导产业的力度;提高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扶贫效益,大力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继续推进“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整合资金、推动革命老区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继续抓好“一村一品”的试点示范工作,为贫困农户稳定增收创造机会。三是完善财政扶贫政策。完善资金分配办法,在坚持因素法分配资金的基础上,强化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激励机制;突出资金使用重点,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贫困农民培训;强化扶贫资金监督检查机制。

六、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倾斜财力,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点工作。2009年省财政新增1亿元,总额达到5亿元,继续采取省、市、县三级共建方式,统筹16.98亿元,集中抓好全省8000个自然村(组)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突出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和社区建设三个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其中省财政新增安排的1亿元,专项支持区域性乡镇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促进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使村庄人居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促进农民素质提升。根据扩大内需的新形势,结合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新情况,把提升农民生产发展能力,增强农民增收本领放在优先位置,切实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雨露计划”,调整培训结构和内容,增加培训投入,提高受培训农民学费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继续支持新型农民农业科技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三是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放活。在“放活”上多做文章,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支持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相关配套改革;支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支持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研究推动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政策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机结合的方式。

七、创新管理手段,构建财政支农新模式。

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办法,既是财政支农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一是深化支农资金整合。按照“既整合、又管理”的要求,继续推进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完善省级财政投入引导机制,实施由各地先行自主整合、省财政考核评估后给予奖励的制度;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推进省直农口部门预算专项归并整合工作;以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探索建立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形成各级财政共同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局面,扩大财政扶持政策的影响力和实施效果;按照“渠道不变、管理有序、各尽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探索建立更多的支农资金整合平台,着力改变目前支农资金规模小、零打碎敲、影响力不大、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二是开展审批权限由省级下放到县级试点。2009年选择部分省级专项资金,采取省财政下达控制指标,县级财政自主选择项目,集中逐级申报的方式进行管理,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充分发挥基层财政的支农决策作用,探索建立支农权利和责任对等的工作机制。三是完善项目现场核查制度。在坚持项目管理的标准文本制度、公示公告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项目现场核查制度,增强项目立项的严谨性、科学性、真实性。四是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完善现有相关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办法,构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林业工程、农村公益事业等重大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体系;实施重大专项绩效考评,将考评结果与下年度专项资金的分配挂钩,实现“问效”与“问责”的有机结合。

八、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政支农工作效能。

以“机关效能年”建设活动为契机,加强农财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财政支农工作效能。一是提高公文运转效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农业处公文收发办理系统》,及时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人,确保公文运转高质、高效、及时;坚持“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完善业务工作AB角制度,确保各项业务工作不因人员离岗而影响正常办理,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时效性、稳定性。同时,加强处内各组相互协作,加强与厅内各处室、省直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加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动态,跟踪各项农业财政政策落实情况,密切关注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并适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逐步建立正常的财政支农资金和重要政策落实情况的报送系统,加强农业财政管理数据库建设,提高对基础数据分析的质量,为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提供依据。三是加强农业财政的宣传工作。切实把宣传工作摆在重要议程,为推进农业财政工作提供强大舆论支持。注重发挥《中国财经报》、《*日报》、省厅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及时总结推广各地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强管理等方面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推动全省农业财政工作上台阶、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