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宏观经济环境展望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年国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
(一)全球政治局势总体平稳,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题。*年以来,国际政治局势总体平稳,预计*年国际政治局势亦将保持总体平稳的态势,世界多极化趋势将在曲折中前进,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因素上扬,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大国合作势头有所上升。同时,主要政治力量展开的角逐继续升级,竞争态势也在增强,国际环境将趋于更加错综复杂。国际社会将继续面临环境、能源、贸易失衡、自然灾害、食品安全以及恐怖主义威胁等一系列全球问题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当代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以及世界强国对石油产地和石油海上运输线的控制,石油安全问题与国际政治形势的特定关系将更趋复杂化和敏感化。
(二)全球经济仍将稳定增长,动力格局悄然改变
世界经济从*年进入新一轮复苏回升阶段,*年已是第6个年头,是战后世界经济周期史上较长的一次长周期扩张,*年~*年全球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1%、4.1%、5.3%、4.9%和5.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年亦将实现5.2%的增长。尽管近期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都对*年全球经济增长水平预期有所下调,但都认为稳定增长仍将是主基调。如IMF预测*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8%,仍可认为处于较高增长的年份。随着美国经济放慢,欧洲地区通货膨胀压力开始显现,日本、德国等发达经济体明年经济增长也将略有回落,世界经济增长源有所转移,目前增长最快的是东亚和南亚地区。未来几年内全球经济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美国以外地区的增长,新兴经济增长极将为全球经济提供美国以外的广阔市场,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也将进一步上升。
(三)贸易、资本流动更趋活跃,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以国际贸易与境外直接投资(FDI)为主要手段,一方面促成全球贸易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资本的国际流动。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深入,经济的联动效应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从*年的29%增加到*年的37%。国际资本流动更加活跃的同时,大量国际投机性短期游资也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浮动汇率体制下,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正在削弱,汇率的频繁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趋明显;一些发展中国家强劲的外汇流入,国内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协调压力正在加大。
(四)通货膨胀风险加大,新一轮加息周期可能出现
*年,包括能源、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继续大幅上涨,对全球通胀构成了显著压力。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生产成本逐步上升、新兴市场货币逐步升值,全球的廉价出口将逐渐减少,发达经济体通过生活必需品的廉价进口对通胀的抑制作用随之减弱。面对新一轮的通胀压力,各国经济决策层都给予高度关注。虽然美联储采取降息措施来应对逐渐放缓的经济增长,但欧盟中央银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新西兰央行以及亚洲新兴市场主要国家近期均上调了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尽管由于大规模的跨国贸易和资本跨境流动,单纯依靠国内货币政策已经很难抑制来自其他国家的价格传导,但加息已经成为一个浪潮,新一轮的全球加息周期很有可能出现。
总体而言,*年整个世界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但美国经济走势、石油价格、地缘政治动荡等不确定因素增大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风险。各国政策制定者当前仍然需要继续面对“保持强劲的非通胀增长”这一挑战,而美国次级债务引发的近期全球金融动荡加大了这种挑战。
二、*年国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国家战略重要取向
中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及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以往更加迫切。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区域、城乡发展、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市场体系建设、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设定了更高目标。特别关注的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推进,无疑会对今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城市体系建设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这些因素,对改善中国经济运行质量,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是十分有利的,但也增大了各地发展转型的工作压力,必须有提前应对的意识和措施准备。
(二)全国经济在稳定的增长动力和“奥运年”效应的促进下,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深入发展和赶超的阶段,支撑经济取得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因素依然强大,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些体制性因素随着市场化的深入进一步克服,促使我国经济总体上将运行于较长的良性增长轨道。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稳定的高增长周期,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采取了小步、微调的措施,防止经济在“大起”之后随宏观紧缩出现“大落”,延长经济周期的扩张期,改善了经济运行环境,使得总体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企业的利润也在快速增长。随着*年奥运会日趋临近,奥运效应将进一步体现,中央政府及各级政府必然倾全力维护稳定和谐的经济环境,保证宏观经济实现快速稳定的增长。
(三)国家继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政策持续性和综合性将进一步增强
针对经济运行中偏快和过热的风险,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加大力度。中央政府已明确下一阶段将继续实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政策调控力度。目前国内已进入“加息通道”,频繁动用上调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特别国债、进行资源税改革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抑制各种可能危害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因素,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宏观调控的紧缩力度。由于这些问题是长期性的结构性经济矛盾,短期内不易调整到位,因此明年宏观政策的紧缩性方向不会改变,力度还有加大的可能。
(四)全国区域发展政策继续演变,区域合作动力与竞争压力双向增强
当前全国区域经济已进入到更加强调互动协调发展的阶段,经济带和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同时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性,并指出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在此背景下,各区域板块竞相发展势头强劲,区域合作和区域竞争交替进行,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区域板块支撑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格局更加清晰。
(五)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将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工作
种种迹象表明,完成“*”全国节能减排任务异常艰巨。明年将进入“*”第三个年头,降耗20%的限制性指标能否完成,明年是关键性的一年。国家可能会加大对区域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不排除继续实施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行政手段,以保证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针对钢铁、有色、建材等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工作需要,我国正在制订22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准备年内实施。这些举措,对重化产业特征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和生态治理重点地区的发展要求会更加趋严。
三、宏观环境对*的影响及市内有关因素分析〖1〗
(一)国际环境的影响
外需可能放缓、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等将加大我市出口和国内竞争压力。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导致外部需求减弱,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市外贸出口。更需重视的是,近年来全国生产能力的扩张,形成了对出口的较强依赖,一旦外部需求大幅减弱,国内过剩生产能力将直接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尤其是在消费能力逐渐提升的中西部市场更加明显。这种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而间接形成的市场压力对*的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的影响更大。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持续升值将提高我市一般贸易品的出口产品价格,降低我市出口产品竞争力,或降低企业盈利空间,抑制企业出口积极性。
石油、矿石等基础产品和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对我市主要行业发展的影响将进一步深化。近期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已突破90美元/桶的高位,尽管年底可能有所回落,但明年由于供需缺口以及局部地缘政治冲突引发供应紧张等因素仍可能导致油价上涨。另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重要原材料价格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均对我市产生较大影响。*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资源加工业(钢铁、铝业等)都对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的需求量较大。重要原材料价格高企会推高企业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降低行业利润,而且也将抑制居民对其他商品和服务(如汽车等)的消费需求。
(二)国内环境影响
宏观调控持续实施将增大我市加快发展的压力。一是明年宏观调控政策将趋向“稳中从紧”,对经济的影响由局部转为整体,这使得*刚刚取得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的政策效应可能在调控大背景下减弱,发展与改革的关系更难以协调。二是进入“加息”通道,国内资金面可能会有所收缩,对我市资金供求产生影响。我市正处于夯实“增长极”和“中心”基础的关键时期,尤其产业发展以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为主,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并不高的情况下,银行信贷资金宽松的局面稍有变化对我市资金供求的影响,程度上可能明显大于东部沿海地区。三是对建设项目的审批、监督包括土地、环评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严厉的行政手段也会影响我市产业的大规模调整和扩张。
全国推动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有利于增强我市综合实力,但同时也增大了区域间竞争的压力。一是成渝两地均获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将很有可能在新一轮体制改革中走到其他城市的前列。二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已开始进行,明年有望出台实施。作为全国第4个由国家指导编制出台的区域经济规划,将有力促进成渝两地的区域合作,增强整体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对于*而言,更加丰富的资源合作和更加明确的产业分工合作将进一步促进我市城市群扩张和产业升级,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三是总书记的“314”讲话更加明确了*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作用,也因此促进了“洼地”效应的形成,促使东部产业转移和市外投资资金更加青睐*,推动*综合实力的提升。但也要看到,成渝经济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大青济城市群、沈大城市群等沿海地区新兴城市群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加快发展的竞争压力更大。
国家更加关注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将为我市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验提供更好的条件。一是中央将进一步调整优化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方向和使用结构,使我市在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中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在教育、医疗方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从而减轻改革的成本压力,为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供了条件。二是国家有关部委积极推进如主体功能区、城乡商贸统筹、内陆城市开放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在这些方面更易获得先行先试的配套支持,为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应看到统筹城乡发展对公益性设施、公益性服务的要求客观上也加大了区内改革成本的投入要求,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难度更大。
(三)全市环境有利于实现“加快”和“率先”发展
心齐气顺的发展局面逐步形成。直辖十周年的效应持续发挥,全市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力推进“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加快与四川及周边省市的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从研究、宣传到逐步落实到项目建设,全市上下人气、士气两旺,各个工作层面积极努力,争取在全国先行先试的试点权,目前已有商贸、环保、信息化建设争取到全国统筹城乡试验区,全市上下一心一意奔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各项发展政策也在努力落实中。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一是在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推动下,国家有关部委加强与*的部市合作,如商务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城乡统筹商贸试点城市,与*签订了内陆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备忘录等,局部领域的专项改革将在*加快推进,显现出先行先试的改革效应。另外,社保、就业、教育等一系列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制度改革将实施,更加有利于城乡居民增加收入,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大改革对发展的促进效应。二是全市“一圈两翼”战略发展共策划项目700个,总投资达到18100亿元,*年将有一大批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实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有力支撑全市投资需求动力保持快速增长。
全市经济运行周期扩张的支撑条件不断改善,潜在增长的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化、工业化是今后较长时间内*发展的主旋律,为经济成长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广大空间。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发挥作用。一方面体现为需求扩张,继续带动投资、消费等提速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为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营造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尚需加大力度。经济基础薄弱,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难,“三农”问题突出,财力不足以支付改革成本;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尚未改变,制约经济加快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得到破解,要素聚集受限,建设适应新形势新时期要求的制度环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另外,虽然各区县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为数不少的区县对加快发展的准备仍不足,普遍没有出台具实际操作意义的方案,项目储备不够,要在明年获得阶段性效果,难度仍非常大。
四、*年调控措施建议
(一)充分利用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谋划推进各领域改革,产生更大的改革效应
一是积极加强与更多国家部委的对接联系,争取各专项领域的突破。在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思路的指导下,明年重点围绕农民工转市民、就业、社保、教育等重要任务,争取国家劳动保障部、国家农业部、国家教育部、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获取有关专项改革的试点权。二是研究目前国家正在推进的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如主体功能区划分等)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策划工作,同时考虑与市内已在推进的改革内容进行结合,预留重大项目的建设空间,争取更多政策覆盖*,更多国家级建设项目落户*,形成更大的改革效应。
(二)持续加强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储备,增强加快发展的支撑能力
按照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策划项目,特别是重点发展区县、园区要充分培育载体用好用足各类扶持政策,做好中长期项目储备。按照整体布局,加大对薄弱区县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特色产业项目策划、立项、审批的支持力度,促进其改善投资和产业发展状况。协调好国家调控与地方发展的关系,紧紧抓住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加强地方重大产业项目与西部“*”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产业的衔接,突出重大装备制造、特色资源深加工等集群化、产业链项目的整体包装和策划,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抓住国家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机遇,积极策划物流、商贸、科技、会展、创意、服务外包等服务业项目。
(三)增强自主创新,扩大区域合作,提升综合竞争力
围绕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重大装备制造研发、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微电子等自主创新项目及创新基地建设,将重点实验室、技术孵化中心等创新支持服务平台的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提高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水平。同时积极抓住国家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机遇,深化*与周边地区战略合作,加大与成渝经济区内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与贵州、四川等地的能源开发合作推进力度等。抓住沿海制造业转移机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突出资源和产业优势推进园区组团式、项目链条式整体招商,吸引产业项目落户,内外兼修提升综合竞争力。
(四)深入研究市场变化,打造竞争品牌
面对日益增大的市场压力,要转变重生产、轻市场,重当前、轻长远的观念,深入研究市场形势,不断培育竞争品牌,支撑持续发展。一是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和区域市场特征,分析产品流向和流量,结合自身产业优势,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研制开发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鼓励和引导企业重视市场周期、市场空间、产业链条延伸度的分析,进行自主创新,打造“*造”系列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适当的宣传、包装和策划,扩大整体影响。三是鼓励本地企业、产品“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空间,缓解国内市场压力,但也要积极增强外贸出口企业的风险意识,作好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摩擦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