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发改委加强商品市场发展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为推进*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带动制造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依据*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商品交易市场是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有固定交易场所进行经常性交易,并设有专职管理人员的有形商品交易市场,不包括期货市场。本规划主要针对具有一定规模并以批发经营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小型分散的、以零售为主的市场不包括在本规划范围之内。
一、规划的背景
(一)国际环境
1、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资本转移
随着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带来的交易效率提高,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的方向不断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国际分工,国际产业资本开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方式、以投资国比较优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并整合利用其它国家比较优势生产要素。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包括批发零售在内的服务业将是新一轮利用外资的重要领域。
2、市场竞争国际化与跨国公司主导
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竞争已经不在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日益国际化。国内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融入了更多国际化的因素,呈现出新的态势。市场全面放开后,跨国商业资本将大举进入我国,在带来新的经营管理思想、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国内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世界知名的跨国交易商大举进入中国,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力,通过市场兼并和收购来扩大市场经营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这就使得国内商品交易市场经营主体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3、分工深化与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生产过程的分工进一步深化,一部分由生产者承担的功能从生产领域分化出来,形成专门为生产过程服务的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将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虽然生产服务业的产生源自于制造业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即健全的制造业体系是生产服务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又推进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的生产服务业又是制造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支撑和依托。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生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得以提升,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和导向性力量,并与制造业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紧密关系,开始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国内环境
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文件精神,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为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2、科学发展观下和谐社会的构建
鉴于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和发展战略。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这就要求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协调城乡利益矛盾、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商业和谐和市场和谐,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因此,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为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3、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交织
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形成了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从而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对流通业的依赖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因此,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而在信息化条件下,一方面,流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流通本身已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概念界定。信息化条件下流通与生产和消费需求日益融合,形成了流通产业融合下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需求的一体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又为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
(三)省内环境
1、*“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
*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在全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两个率先”发展目标的确立,对*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规划中指出,要重点推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大市场建设,提高市场建设层次和水平。加快改造提升一批营业收入已达百亿元的批发交易市场,到2010年形成百亿元级的大型批发市场20个左右。按照这一要求,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各地区经济工作的重点。*也应按照省里的部署,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推进本地区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2、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及其分工合作
长三角的范围包括上海、*、浙江“两省一市”,目的是从更加广阔的空间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更好地辐射长江流域的发展,带动全国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最为密集的地区。在国际性的区域合作和竞争态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地区内部的分工合作,积极推进一体化进程。由于各地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在竞争的同时,又必须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合理分工,优化配置,在“共赢”思路的指导下形成合力,谋求协调、共同发展。*虽然在地理上与“长三角”的核心区有一定距离,但处在长三角和淮海经济区两大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特别是*交通便捷发达、产业基础较好、资源丰富,只要在融入长三角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就一定能够大有可为。
3、淮海经济区的形成与协调发展
淮海经济区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产生、成长起来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现已发展到苏鲁豫皖4省20个地级市。淮海经济区成立21年来,凭借地方政府建立的合作机制、互助机制,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广泛参与,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对接、市场运作的方式,通过分工和专业化优势,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经济区的整体实力和对外影响力显著增强。苏北五市在淮海经济区内具有重要的地位。淮海经济区的协调发展离不开苏北五市经济的大力支持。*虽然是苏北五市中经济最薄弱的一个城市,但只要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就能够在后发优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经济上的突破。特别是在*继续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苏北的扶持力度,并明确提出“重点加大对*的扶持,下大力气帮助*实现突破”,这为*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规划的基础
(一)*商品交易市场在*的地位
1、*商品交易市场概况
到*年,*年成交金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452家,市场数量同比增加了3.4%。其中,综合市场193个,专业市场217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金额4808.46亿元,同比增长了15.3%。其中年成交金额在10~50亿元的有73家,累计成交金额1382.20亿元,占全部亿元市场成交金额的28.75%;年成交金额在50~100亿元的有6家,成交金额366.63亿元,占全部亿元市场成交金额的7.62%;年成交金额在100亿元以上的有13家,累计成交金额1957.57亿元,占全部亿元市场成交金额的28.7%。全省亿元市场营业面积达1708.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2%。
*
由表4可以看出,近年来*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大,且规模扩大不是体现为市场数量的增加,而主要表现在年交易金额的增长以及单体市场规模的扩大。2001年到*年,全省的商品交易市场数量从6145下降到4934个,年交易金额却从4357亿元提高到6956亿元,年交易金额和市场数量的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全省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展向“集约型模式”趋近,商品交易市场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
2、*内各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比较
根据现有资料,*年*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总共有5个,其中,工业品综合市场1个,农副产品综合市场2个,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1个,金属材料市场1个。*年市场成交总额为13.34亿元,总的营业面积为19.36万平方米,从业人员数共为11213人(见表5)。
*
从市场密度来看,经济最为发达的无锡、常州和苏州的每百万人市场密度指数最高,*年该指数分别达到0.96、1.03和0.96(见表6所示)。这个指数可以基本反映出在工业发达的区域,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程度就相对较好,而市场的发展又会促进工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市场密度指数最低的盐城市、徐州市和镇江市,密度指数分别为:0.47、0.34和0.35。*的市场密度为0.69,与泰州、扬州相同,处于中等水平。徐州和盐城市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城市,所以,较大的分母导致市场密度指数较低,而镇江则因为商品交易市场数量相对过少致使密度指数下降。较低的市场密度也正好说明了人口众多可以承载更多的市场,而市场数量较少也是以后可以重点加以突破的地方,在现有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规模大、效率高的一级市场和大型销售型市场。
从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来看,市场成交额占区域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三个城市分别为:南通、徐州和*,*年,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别为:0.55、0.50和0.48,而*、镇江、盐城和淮安四市的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低,*年其贡献度分别为:0.21、0.21、0.25和0.25。商品交易市场如果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就表明市场发展良好,体现了较好的流通服务功能,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交易市场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度过低则说明交易市场发展程度不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商品交易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加大投入进行建设。
*
(二)*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有利条件
1、地理条件与区位优势
*区位独特,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水,长江水)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既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安徽、山东三省之通衢。*水陆干线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内河通航里程达897公里;京沪高速公路、*徐高速公路、宿新一级公路建成通车,新长铁路、205国道、305省道穿境而过,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宿沭一级公路、宿邳一级公路正在兴建,西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公里,北离**机场100公里,南至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60公里,空港优势非常明显。*对外交流非常便捷。随着京沪高速、*徐高速和新长铁路的相继建设,使*融入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半日经济圈”,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
2、地区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主要包括要素性后发优势、技术性后发优势和制度性后发优势。*作为苏北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劳动成本低和资本相对稀缺,由此形成要素性后发优势。*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和学习,加速技术的进步与改造,形成技术性后发优势。*还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和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制度,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形成制度性后发优势。从*年的统计数据看,*市虽然是苏北5市中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但经济发展速度在苏北5市中名列前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的发展具有后发优势。此外,*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许多相对滞后,表明在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上,也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市需要广泛吸收和消化国际和国内发展商品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形成技术性和制度性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市商业资源和地理区位,以及产业基础雄厚等有利条件,发挥比较优势,从而不断提升*市商品交易市场的档次和功能,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3、流通领域的开放与招商引资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我国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国际流通产业资本的转移步伐大大加快。国际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改善市场建设资金不足的状况,同时推动市场经营与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为此,政府部门为外商提供了极为优惠的政策条件,以吸引更多的外资落户*,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壮大。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为外商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了国际产业资本的流动,吸引了众多外资进入批发零售等流通领域。总体上看,*市历年利用外资数额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2003、*年全市外向型经济的“三外”指标连续两年实现增幅超30%。外资的进入不仅弥补政府对商品交易市场投入建设资金不足,而且为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引进了新的经营业态,灌输了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为建设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强、区域辐射面积广、市场影响力大的国内外知名商品交易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4、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政策支持
最近,中央提出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区域、城乡和人与自然的发展,这为*的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证。同时,*委、省政府继续实施加快苏北发展、重点扶持*的政策,省及苏州对*的帮扶力度逐渐加大,为欠发达的*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这些对于加快*市整体规划建设,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提升发展十分重视,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
(三)*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不利因素
1、商品交易市场基础薄弱
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市场建设的基础薄弱,使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面临挑战。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对商品交易市场的布局及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和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商业领域,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投资多元化,商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本地商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目前,*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合理与完善,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同时也难以应对后WTO时代所面临的新的竞争形势。这些问题必须在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得到解决。
2、面临新业态发展的冲击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新型的商业模式的不断引进,诸如地摊式、柜台式等传统经营业态已不能适应新型的市场需要,逐渐成为严重制约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店铺式和交易所式等新型经营业态开始倍受关注,它们凭借先进的销售模式与经营理念适应了消费者的心理,逐步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主要经营业态。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新型商务模式更是凭借其便捷、廉价等优势逐渐受到客户以及消费者的青睐。这就迫使国内商品交易市场及其经营主体必须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交易市场的步伐,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升级换代,从而加速商品交易市场的信息化进程,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来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以应对来自各种新业态的竞争。
3、居民消费层次提升的要求
居民的消费水平取决于其收入水平的高低,即当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将随之提升,消费需求由“满足型”向“欲望型”转变,社会消费需求将以发展型需求、享受型需求作为主导消费的重要内容。居民的消费心态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这对商品交易市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原来的商品交易市场结构、经营内容与经营方式分别向高级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等转变,对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发展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4、区域竞争压力加剧的挑战
*地处淮海经济区,在苏北5市中又处于落后地区。资源的区域化配置,产业的区域化转移,交通体系的区域化对接,将深刻改变区域经济的现有格局,带来激烈的区域竞争压力。各地区竞相发展,加剧了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的竞争。如果不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与苏南、苏中地区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因此,*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必须考虑到区域竞争压力加剧的因素,在对本地区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于*实际情况的市场发展战略与路径,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立足*市,面向淮海经济区,全面落实“两个率先”和“工业突破”的要求,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确立“市场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市场”的差异化发展战略,以整合市场资源、优化结构和布局为主线,以改造市场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创新市场发展理念、服务功能、交易方式和经营模式为动力,通过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培育重点、扶持发展,大力提高城市商业发展水平,加快物流业的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建立“大、中、小”合作共生、充满活力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不断提高全市商品市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进市场向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以商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工业以至整个城市的全面发展,将*真正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扩大*市在*以及整个淮海经济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商品交易市场连接生产和消费,对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就业的重要作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以市区、县城为主导、工业品与农产品相结合,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相结合,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多层次、多功能、广辐射、开放式的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和完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土地、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大发展各类中介组织,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1、商品交易市场规划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相适应
*市商品交易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本着“优化市场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的思想,立足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行统筹考虑。商品市场改造要紧密结合*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在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硬件设施、购物环境、经营商品等方面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提高市场品位,完善市场功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规划要与*市的人口分布、消费需求、交通体系、文化景观、环境保护相协调,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配合,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升级,配合城市总体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2、商品交易市场规划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相适应
*市商品交易市场规划一方面要促进*城市商业与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满足生产者正常生产的需要以及居民日常需求的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满足和扩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商业服务环境。在业态上,要体现便利性、实用性;在功能上,要以*市民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需求为取向,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在布局上,讲求商品交易市场的远近结合,新区与老城区的协调发展,使商业与人口、交通、环境以及*市的历史文化协调发展,用商业促进农业、工业的整体水平提高。
3、商品交易市场规划注重市场提升与产业升级相适应
商品交易市场的功能之一就是为制造业的集聚、升级提供发展的空间。因此,在制定规划时必须坚持市场提升与产业升级相适应。在商品交易市场规划中,必须紧紧依托本地产品,以工带贸、以贸促工,更好地服务和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此同时,注重市场与旅游、商贸、信息、会展等产业的结合,形成商品市场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高流通效率,商品交易市场规划要注意优化交易市场的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
4、商品交易市场规划坚持技术进步与可持续性发展相适应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和经营管理手段,加快商业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不断提升商品交易市场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商品市场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同时,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寻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发展。通过规划对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避免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防止对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害。
(三)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
从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出发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以适应产业布局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在保证成熟的大型批发市场的拓展或迁移的同时,兼顾中小型市场的整合和发展空间。市场布局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既要综合考察本区域传统商业基础,所处地理位置、人流量和消费水平,又要考虑到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已有市场布局和环境特点,与今后一个时期*市经济社会发展、交通条件改善和流通业结构调整变化相适应。从总体上做到适度调整现有市场布局,科学规划新建市场布局,有效整合市场结构布局。
2、因地制宜原则
对城市中心区以内的大型生产资料、工业品批发市场,要结合城市规划逐步调整迁出城市中心区,规划在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和城乡一体化地区的村镇,实现大型批发市场郊区化、园区化。农贸市场要根据市场周边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调整布局,实现农贸市场社区化。零售市场要根据城市人口集聚情况,以方便消费者购物为前提,实现零售市场中心化。新建市场应综合考虑产业布局、块状经济、市场区位优势进行布局。大型批发市场应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铁路、水路等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促进市场与工业、仓储等相关产业发展相结合,融入现代物流。零售市场应结合城市规划,适应居民生活需求来布局,其中农贸市场应充分考虑周围人口居住情况和市场的服务半径。
3、突出重点原则
根据*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和战略,将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项目中。首先,重点培育面向全省的大中型专业市场,为*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其次,大力扶持辐射淮海经济区的专业市场,促进淮海经济区内部的分工与协作,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后,着重发展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市场,为本地的工业突破、创业富民提供重要的保障。
4、相对集中原则
同类型的市场布局要相对集中,以保证其形成经济规模,避免区域内的恶性竞争。严格控制同一经济区域内的同类型市场重复建设,控制无规模的市场盲目发展,避免市场资源浪费。对原有盲目发展、不景气的市场,要通过功能转换进行调整改造。对已经走向衰退、浪费社会资源、污染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市场,要限制淘汰。在建设批发市场园区时,要将同类型或有相互补充、配套的批发市场一并引入园区,实现市场资源的集中整合。
五、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减量增效、完善配套、安全保障”的总要求,加快市场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场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本地比较优势,重点培育有产业依托、关系民生的大型批发市场,逐步实现中心城区内市场向外围转移,逐步完成以零售为主的市场的关、停、并、转,加快传统市场向以信息化管理、物流配送为主要标志的集约化市场转变,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流通高效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力争到2015年,“低、小、散”市场数量明显减少,规模效益明显提高。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同类大型工业消费品市场不超过3家,同类大型农副产品综合型批发市场不超过2家,同类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不超过3家,同类大型生产资料市场不超过2家。到2015年,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稳定在30家,年成交额达到或超过3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建成年成交额达50亿元的市场1个,年成交额30亿元以上的市场2个,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8个,年成交额5亿元以上的市场18个。重点培育3~4个全国50强市场,重点市场上市商品注册商标率达到50%以上。
(二)阶段目标
1、第一阶段(*~2010):整合资源、凝练特色
*~2010年为整合资源、凝练特色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2015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规划要求,理顺体系结构,强化资源整合,加强制度规范,完善运行机制,突出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商品交易体系建设,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较完善的围绕*市重点产业及特色产业的商品交易体系框架。到2010年,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达到110亿元,占GDP比重达30%。
2、第二阶段(2010~2013):开放吸纳、重点培育
2011~2013年为开放吸纳、重点培育阶段。这一期间,通过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商品交易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商品交易基础设施,政策和项目配套支持,大力优化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环境,重点培育一批面向全省、辐射淮海经济区、服务*本地经济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到2013年,商品交易市场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年成交额明显提高,力争达到21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5%,从而成为苏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基地。
3、第三阶段(2014~2015):完善功能、优化提高
2014~2015年为完善功能、优化提高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的功能,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建成一批省内知名、有较大影响力的文明规范市场,并建设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管理队伍。力争到2015年,商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300亿元,全面完成**~2015年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总体目标,建立体系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运转高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商品市场交易体系,商品流通实现从以生产主导向以流通主导的战略转变,商品流通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先导力量,从而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商品交易市场空间布局规划
(一)总体布局
*~2015年期间,是*市“经济突破、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阶段。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商品交易市场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依据《*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的现有布局及发展趋势,将*~2015全市重点商品交易市场的总体布局规划为四个工业消费品市场群、四个生产资料市场群和四个农副产品市场群,即“345”工程。
——三个生产资料市场:以淮海建材城、*意杨木材批发市场、*再生塑料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生产资料市场群。
——四个工业消费品市场:以*义乌国际商贸城、洋河酒都国际商贸城、*苏北大型综合商城、*纺织服装综合交易市场为核心的工业消费品市场群。
——五个农副产品市场:以*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宿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南菜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产品批发市场、*水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市场群。
(二)城区市场布局
1、宿城区
宿城区为*市主城区,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具有较好的基础。从*年*市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宿城区服务业呈现良好的状态,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9.3亿元,占全市增加值的13.46%。目前,宿城区已形成商贸、旅游、物流三大优势服务业。房地产业、科教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文化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较好。整个服务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领域不断拓宽。其中商贸业在总量、内部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与此同时,宿城区形成了以洋河镇酿酒和*镇塑料加工为代表的特色产业。
根据宿城区的具体情况和现实基础,商品交易市场应该在宿城区重点布局。结合总体布局规划和宿城区的实际情况,在宿城区建设两个大型的工业消费品市场即*义乌国际商贸城和洋河国际酒都商贸城,两个生产资料市场即淮海建材城、*再生塑料批发市场,三个农副产品市场即*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南菜市农副产品市场和*产品批发市场。依托本地产业和资源,服务淮海经济区,辐射周边广大地区。
2、宿豫区
宿豫区为*市的新区,工业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农业依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宿豫区的主要特色在于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拥有玖久集团、罐头食品、龙嫂米线等22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本地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区已发展桑田6.5万亩,新发展设施蔬菜1.2万亩。以苏新沭路为轴线的顺河、曹集万亩蔬菜园全面启动建设,大兴的禽蛋、关庙的生猪、皂河的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此外,运河*港位于宿豫区内,对于农副产品的集散起到重要的作用。
结合宿豫区的产业特色,在宿豫区建设一个大型的宿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该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定位不仅仅是服务于本地居民的消费,更重要的是面向淮海经济区以至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广大区域。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撑、服务引导,扩大绿色无污染的农副产品的销售范围,从而真正发挥市场引导产业的经济效应。
(三)县域市场布局
1、*县
*县位于*市的北部,境内有京沪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经过,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3%。其中,第二、三产业实现生产总值40.36亿元和28.8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8.46%和27.53%,分别比上年分别增长18.22%和16.54%。*县的主导产业主样为木材加工业,全县拥有成片林4万公顷,木材蓄积量达到380多万立方米,拥有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115家。*县拥有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个,截止*年底,已累计投产项目226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3个,实际到位资金11.3亿元,完成工业产值16亿元。
根据*县的具体情况,在*县建设一个*苏北大型综合商城。该商城依托经济开发区及周边产业,以经营工业消费品为主,同时兼营部分生产资料,为本地企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支撑,并逐步发展为地区性的工业制成品和生产资料集散中心。
2、*县
*县位于*市的中部,境内有京杭大运河和新长铁路经过,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2%。其中,第二、三产业实现生产总值25.65亿元和19.7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8.73%和29.82%,分别比上年分别增长20.88%和16.51%。*县的工业增长较快,已形成以木材、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和电器照明五大支柱产业。其中,木材加工业*年的产值达到了22.51亿元,比*年增长21.36,纺织服装业*年的产值达8.37亿元,比*年增长24.76%。*年,木材加工业和纺织服装业两项共创产值30.88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77.89%。
根据*县的产业特点,在*县建设2个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一是依托本地和相邻地区的木材加工业,建设*(*)意杨木材市场,逐步形成地区性的木材交易中心;二是依托本地的纺织服装业,建设*纺织品市场,成为地区性纺织、服装产品的交易中心。通过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带动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发展,扩大对外影响及辐射能力。
3、*县
*位于*西部,地处苏皖边界,洪泽湖西岸。*县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为*徐高速公路。*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1%。其中,第二、三产业实现生产总值23.34亿元和20.3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4.78%和30.26%,分别比上年分别增长23.1%和22.35%。*县背靠洪泽湖,拥有良好的自然与生态资源。*县是全国的水产百强县之一,水产养殖是*县的特色及优势产业。*年,水产养殖面积达3.6万公顷,总产量7.24万吨。
根据*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在*县建设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品批发市场,以打通本地水产品对外的销售渠道,实现产地与销地的更好的连接,促进本地水产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和进一步的发展。
七、工业消费品交易市场建设规划
(一)发展现状
“*”以来,*市的工业消费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市已经初步建立了*义乌国际商贸城、洋河酒都国际商贸城、*苏北大型综合商城、*纺织服装综合交易市场为核心的工业消费品市场。这些市场规模结构较为科学合理,发展较为稳健,在*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市进一步强化了产地工业消费品市场的展览展示、商品信息交流、购销、物流配送等多种交易服务功能,并推动其逐步向商品展示订货中心、批发采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商品配送中心等新型模式转变,扩大经济规模。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市工业消费品市场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例如,在宿城区建设大型的*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同时,宿豫区不宜再建设运河商贸城。而实际情况是,运河商贸城已经存在,但并没有想象中的繁荣和发展。这表明,*市的工业消费品市场建设缺乏全市性专业规划,区域政府之间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另外,有些部门和单位建设工业消费品市场不经审批,造成乱占乱建,盲目建设重复布点的现象,有些市场建成后成为“空壳”市场,有场无市,造成了人、财、物的严重浪费,工业消费品市场还没有形成秩序化、规范化。
(三)发展规划
1、引导市场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围绕专业市场发展现代产业区块,构建市场与制造业相互融合、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体系。引导经营大户与生产加工企业联合经营,大力开发适销商品,提高地产商品的比例。鼓励大型龙头市场组建科技开发中心,提高市场商品的科技含量,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紧密依托当地产业或城市集散功能,重点培育发展有专业特色的工业品消费品市场,把*市场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中心。
2、巩固提高工业消费品市场档次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和引进国际和国内著名品牌产品进入市场设点经营,推行产品营销制,发展总经销、总或企业直销等现代营销方式。同时,鼓励有实力的经营大户注册商标,通过定牌监制发展自主商业品牌。在工业消费品市场的管理上,借鉴和学习国际先进或国内先进的商品交易市场的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创造条件,逐步形成一批档次高、声誉好、效益佳的市场。
3、致力于交易市场现代化的建设
通过技术创新、功能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逐步实现商品交易市场现代化。首先,以大型市场为依托,举办全国性、行业性的各种博览会、展销会和交易会,积极拓展市场的商品展示、货物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进一步提升商品博览会和交易会的层次和规模。其次,借鉴国外大型购物中心和工业消费品市场的模式,根据市场经营者的发展需求,调整和改造现有市场的摊点布局和功能设置,优化商品交易市场的结构没,着力发展一批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中心。最后加快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仓储、停车、运输、金融、信息网络、通讯、餐饮、住宿等服务体系。
4、促进交易市场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在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基础上,深化市场内部制度改革,加强组织管理,促进工业消费市场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强对市场举办者、管理人员的教育,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经营管理才干、高素质的市场管理人才。
八、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建设规划
(一)发展现状
*市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淮海建材城、*(*)意杨木材批发市场、*镇再生塑料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生产资料市场。这些生产资料市场为*市的工业突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围绕外向突破,*市也采取了优惠政策,鼓励大型批发企业、大型制造业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采购和销售机构进驻市场。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市目前仍然缺乏面向全省和淮海经济区的大型专业性生产资料市场,同时结构不尽合理。*市规模大、档次高的市场少,专业市场少,生产资料市场发展滞后,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例如,*的木材批发市场和*的木材批发市场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规模化优势。事实上,两个县完全可以通过合作竞争,在两县的交界附近的地方,建设一个面向全省和淮海经济区的大型木材批发市场,形成规模经济,获得更大的利润,然后再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利益分配,形成双赢的局面。
(三)发展规划
1、重点培育带动地方产业的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地方产业服务。重点建设和培育一批以上流和信息流为主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能够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升级,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原有的轻纺、粮食、建材、汽配、再生塑料等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基础上拓展功能,增强集散力,提升市场档次。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托产业优势,发展一批与相关产业衔接配套的生产资料市场。调整、优化现有生产资料市场结构,实现更大规模的行业集聚,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
2、探索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多种销售模式
多种销售模式能够降低生产资料实现使用价值让渡和价值实现的风险,提高销售额。因此,必须深入探索生产资料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多种销售方式,发展直达供货,逐步推行中远期合约交易、国内外厂商制等现代营销方式,建立新型工商关系,使*成为一定区域内生产资料的商流中心。
3、鼓励和扶持生产资料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采取一定的扶持和引导政策,鼓励大型生产资料市场进行信息化建设,例如,建立市场网站,使其发展成为同类产品的信息中心、价格中心、交易中心。加强与国际市场信息的紧密连接,增强经营者对国际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健全适应生产资料市场发展的配套设施
一定规模的生产资料市场必然要求一定规模的配套设施与之相适应。根据所经营生产资料的特点和经营者的需求健全各项配套设施。大型生产资料市场要建立具有现代化仓储设施,扩大储运能力,并配套建立不同层次的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其物流配送服务功能。
九、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规划
(一)发展现状
*市在制定国民经济“*”规划时十分注重和强调“创业富民”。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是*市实现“创业富民”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根据市民生活消费习惯,维持综合和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与居住区生鲜农贸市场并举的格局,逐步推进农贸市场的“农改超”转型,在批发市场中逐步推广竞买制、拍卖制、仓单交易等交易方式,积极发展生产基地和净菜配送中心。目前,*市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市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宿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南菜市农副产品市场、*产品批发市场、*水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市场网络。
(二)存在问题
虽然*市农副产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规模不够大、定位不太明确、结构不甚合理的问题。例如,宿豫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仅仅服务于*本地,缺乏外向突破的战略部署,而外向突破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市场的支撑。因此,建设既服务于*本地又面向周边地区的地区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十分必要。此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缺少专业批发市场的支持,农村买难、卖难的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依然存在。
(三)发展规划
1、大力培育发展结构合理的农副产品市场网络
继续大力培育发展农副产品市场,力争在*-2015年期间初步形成产地型市场、集散型市场和分布合理的农贸市场相配套的农副产品市场网络,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大、辐射能力强的产地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依托*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发展效益农业的要求,培育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同时,按照“市场+农户”的思路,鼓励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主办单位和经营大户,在本地或异地设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市场为导向,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扩大市场腹地,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2、培育发展销地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根据大中城市和集镇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大中城市城郊培育一批主要供应市区农贸市场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交通枢纽地带,培育一批集聚我省优势农副产品并向省外输送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抓住我省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时机,大力培育粮食批发市场,努力把我省建成南方销区的重要粮食集散地。
3、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贸市场建设
以居住人口分布和交通流量等为主要依据合理规划市场布局,力争达到2万居住人口、500~800米服务半径设置一个农贸市场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市场设施,城市和重点集镇基本消灭棚顶市场。进一步提高农贸市场档次和水平。鼓励引导城市农贸市场专辟超市交易区,实行净菜和标准化商品上市,探索农贸市场与超市化相结合的路子。
4、完善信息服务,发展现代化交易方式
建立农副产品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农副产品市场行情、需求变化、趋向预测等信息反馈服务,帮助、指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大胆探索现代化交易方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场试行农副产品拍卖、、配送等国际通行的交易方式。
5、提升市场档次,提高商品附加值
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鼓励农民和市场经营户实施品牌战略,注册农产品商标,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鼓励农民、市场经营户和企业按品质、档次对农副产品进行整理加工,使农副产品逐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鼓励市场创办者和经营户共建绿色、无公害、环保型农产品市场。
十、虚拟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规划
(一)发展现状
虚拟商品交易市场是基于电子商务技术建立的。电子商务的业务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B2B,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活动。主要保证企业生产供应链的通畅;另一部分是B2C,即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业务,是为了方便企业销售和消费者购物。主要表现位网上购物。目前在Internet上提供网上购物服务的公司很多,包括金融公司、信用卡公司、批发零售公司。
*市虚拟商品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虽已有一些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部分业务活动已经通过互联网进行,但在总体上还是以传统商务为主,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在*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企业及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为虚拟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存在问题
目前,*市的电子商务与网络交易还处于起步阶段,虚拟交易市场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尚未拥有自己的品牌和平台。这种状况与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极不适应。需要指出的是,虚拟商品交易市场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它不仅迅速拓展了市场的范围,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发展,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时尚化的需求特征,对以大规模生产谋求成本优势的传统商品交易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由电子商务构筑的现代商品交易,凭借高效的互动式交易模式,可以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产品性能、品牌、服务、实体分配的特定要求,使生产者更为直接地面对消费者地需求。市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与运作方式,在虚拟世界种得到最为全面、彻底的体现。因此,发展虚拟商品交易市场势在必行
(三)发展规划
1、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为虚拟商品交易生产的建设和发展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到2015年,全面建成覆盖全市的多主体宽带城域网络,传输能力达2G以上,交换能力达10G以上;宽带骨干网人口覆盖率建成区达90%,郊区达40%;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全市总体达15%;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50万户,全市固定交换机总容量达215万门;新增ADSL端口36万线,总容量达45万线;实施移动通信扩容,移动电话机总容量达140万门。
2、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
首先,提高商品交易管理信息化程度,建立“商品市场交易信息网”,开展网络收集和信息,为经营户提供服务。其次,支持有条件的市场建立网上市场,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互动;推进传统贸易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加强网上交易、在线支付和物流配送的整合,实现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再次,发展多种类型网络交易形式,引导有条件的市场采用会员制等形式,探索网上竞价、网上签约等,逐渐向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最后,引导大型市场建立实地电子导购系统、重要商品目录、商品质量和技术参数的电子查询系统,方便消费者购物消费。
3、增强政府政务信息资源的公共服务能力
加大培育一批商业性信息资源企业,加快商业性信息资源市场化进程,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社区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专业服务,重点抓好各类专业信息市场、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以及重要产业信息市场的网络化建设,扶持和培育一批提供各种服务的网络公司,形成规模化的互联网服务市场和产业链。加强邮电通讯业的品种创新,在巩固传统邮政业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邮政礼仪包裹、网上邮购、汇款汇兑、电子信函、邮政广告、邮政专营等业务。
4、推进和完善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市场建设
加快建设电子商务运用平台、认证中心、支付网关,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建设以企业资源计划为核心,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为内容的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应用提高效益和效率。到2015年,建成大型商业化专业信息网7~10个,平均点击率达每月8万人次以上,拥有自身网站的规模以上企业达60%以上,企业上网率达90%。进一步推进金融、物流、咨询等服务行业信息化,为商品市场交易主体提供全面、高效和优质服务。
十二、重点市场规划
(一)重点项目
根据规划的总体安排,确定了12个重点项目(见表7)。其中,近期将重点建设*·义乌国际商贸城、淮海建材城、洋河国际酒都商贸城、*再生塑料批发市场、南菜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市粮食综合批发市场6个市场,后期重点建设*苏北大型综合商城、*纺织服装综合交易市场、*意杨木材批发市场、宿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产品批发市场、*水产品批发市场6个市场。
*
(二)重点工程
1、*·义乌国际商贸城建设工程
*·义乌国际商贸城,扼新城区旺地老市场北端门户,北靠西湖路(36米),南临厦门路(50米),西至发展大道(61米),东接富康大道(24米),临近*市政府、霸王举鼎商圈、汽车客运总站、箐华中学、钟吾医院,是一个由多条商业街组成的商业中心,商业气氛极其浓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势,是*市民购物、饮食、经商人流量最为集中的区域。商城总占地面积80余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一期商贸城占地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为三层联体复式商铺。*·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的经营户可以享受免受两年工商管理费等优惠条件,同时对于进入*·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区域性总、品牌直销企业,市委市政府将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
2、淮海建材城建设工程
海海建材装饰城市*市人民政府55210工程的重点龙头项目之一,该项目总投资人民币约为8个亿,是*乃至苏、鲁、豫、皖边界地区较大规模、门类齐全、档次高、辐射范围广,管理及交易手段先进,设计超前,建筑风格新颖别致,集购物、娱乐、休闲、产品展示、营销、商务办公、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建材批发交易中心。该项目占地面积700亩,商城贸易区划分为木叶、钢材、石材、铝材、机电、太阳能、农资农电、大交电、化工汽摩配、车辆交易10个区域,平均每个贸易区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商城根据“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商住配套、滚动发展”的模式,以全方位、多功能、高标准、超大型、生态式等现代科学理念定位。该项目建成营业后,消费辐射区域可涉及苏、鲁、豫、皖20个地级市,50个区和97个县市,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消费人口可达1.8亿,总体可解决产业链就业人员约30000人,预计年交易额可达约20亿元。
3、洋河国际酒都商贸城建设工程
洋河国际酒都商贸城位于中国八大白酒之一的洋河大曲酒出产地——*洋河镇,该镇现有白酒酿造企业50余家,更形成与酒类酿造相配套的包装、印刷等相关产业集聚。为更好发挥百年白酒古镇在酒类生产及流通上的集群功能,现规划建设集酒类酿造及其上下游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酒类流通市场,市场规划占地500亩,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现正着手项目的申报、立项及审批规划,预计年底前完成前期拆迁工作,2007年2月开工建设。建成后的市场兼有休闲、娱乐、购物等功能,将极大推动洋河酒文化发展。
4、*再生塑料批发市场建设工程
宿城区*镇是全国第三大塑料原料及制品生产销售集散地,全镇有各类大小塑料生产加工单位1000多个。项目位于*镇,东临宿城经济开发区,南傍徐宿淮盐高速公路,东靠*告诉公路,北距京杭大运河3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市场规划占地300亩,总投资24000万元。将建设20万平方米的塑料化工物流园区,含综合展示、运输仓储及信息功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苏北最大的塑料原料及制品生产销售中心。
5、南菜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程
南菜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由市规划局、国土局,根据老城区总体规划要求结合老南菜市经营状况确定本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和选址定位。该项目总建筑面约6.5万平方米,(其中底层市场2万平方米,上部住宅4.5万平方米),市场部份共有铺面450间,固定零售摊位约800平方米,流动零售自由交易区约1200平方米,适应不同群体经营需求。当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内部土建、供水、供电、以及安保监控、背景音乐等弱电安装工程。室内外主道路均已畅通,具备使用条件。
6、*市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工程
*粮食物流综合批发市场是全市“*”粮食行业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和龙头项目。该市场位于宿城经济开发区南区,开发区大道运河桥南侧,大运河西岸,水陆交通方便。规划建设面积1000亩,总投资约5亿元,其中一期启动建设400亩、投资2.6亿元。将依托大运河建设粮食中转港,形成以粮食加工、贸易为支撑,集粮食储备、加工、中转、批发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粮食物流中心。一期工程由五个区域构成,分别为:粮食储备区、粮食加工区、粮食交易区、码头区、综合功能区,还将建设粮食检测中心和粮食信息中心等。建设周期为三年,第一期建设粮食储备库及面粉加工、大米加工企业,建设800吨级4个泊位码头,建设粮食批发交易中心,第二期建设粮食精加工企业群。*粮食物流中心建成后,将承载粮食储备、运输集散、加工转化、批发贸易、电子商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区域分布包括仓储、加工、批发贸易和综合服务四大板块。通过项目建设,将在*形成内港、粮库、工厂、市场较为集中的现代化粮食产业化企业群。项目建成后,整体仓容规模将达到10万吨,年加工处理粮食40万吨,年粮食交易额过10亿元。
十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投资性政策
1、加大市场人才培训的力度
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举办者和经营者素质。举办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学习班、培训班,全面推行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市场管理和经营人员的文化知识素养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其创新意识、诚信意识、品牌意识和环保意识等,着力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市场专业人才队伍。
2、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支持市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立市场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市场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支持有条件的市场利用现货市场的优势,建立有自身特色的网上市场,集聚产品的价格、供求等信息,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优势互动。围绕“诚信*”建设,开展市场经营者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经营者信用记录数据库,引导经营者积累信用资产,增强市场经营者的诚信意识。
(二)支持性政策
1、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用地优惠政策
继续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在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用地、用水、用电、信贷等方面继续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合理确定税费额度,规范税费收取。要逐渐增加市场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重点市场建设、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市场信息化建设、市场品牌建设、市场物流基地建设、市场安全质量体系建设。
2、加大对省市重点市场的扶持力度
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贴息资金用于支持省市重点市场的建设。各级政府要针对省市重点市场出台新的“一场一策”和发展规划,在市场改造提升、配套设施建设、信贷、股票上市、举办会展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三)引导性政策
1、理顺市场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理顺市场管办脱钩后的管理体制,继续发挥工商部门对市场的培育指导作用,区分不同类型商品交易市场的特点和对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实行不同的培育指导办法,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为市场当好管家。
2、加强对市场责任人的指导与管理
在不断提升改造市场硬件设施的同时,要加强对市场兴办和管理者的指导与管理。为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市场兴办者要担负起维护市场经营秩序、提供高效服务的职能。特别是农贸市场事关千家万户日常的生活,市场兴办者还要承担起保证食品安全等管理职责。
3、加大对市场建设的调控力度
要发挥政府对市场建设的调控职能,对市场建设项目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建设的整体规划进行严格的审批。对符合规划的商品市场给予支持,对于不符合规划的市场项目不予立项。对于现有的市场应加强指导,并根据规划的要求进行结构上的调整。
(四)其他相关政策与措施
1、调整和完善政策功能
重点是强化政策对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引导、规范、调整和促进功能。功能定位着眼于保障大型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的建立,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管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中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自我发展机制的建立。
2、鼓励多样化市场交易
鼓励市场经营者在采取现金、现货、现场等传统交易方式的基础上,采取非现金结算、信贷、担保等现代交易结算方式和手段,实现市场交易多样化。特别是要鼓励市场经营者充分利用信息与网络技术,逐步开展电子及网络交易,将虚拟市场与现实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3、鼓励市场品牌化建设
鼓励和帮助市场经营者自创经营品牌,注册市场品牌,提高市场品牌的知名度。鼓励市场举办者引进品牌商品,吸引名优品牌企业到市场开设专营专卖,发展总经销、总、企业直销等现代营销方式,与市场建立品牌战略联盟,提高商品质量和品牌化程度。
4、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大力发展与市场相关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流通效率。依托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大型批发市场构筑集约化、信息化的配送中心和配送体系,建立以市场为依托、高度整合的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