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现代化生态市创建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放眼国际,世界经济可望保持较快增长,增长格局继续发生变化,增长动力更趋多元化。综观国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各种要素加速转移。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日益成型,“交通西进”、“旅游西进”、产业梯度转移深入推进。审视*,随着杭徽高速公路的全线开通,杭氧等杭资企业的搬迁落户,生态资源优势的更加凸显,我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融入大都市,创新大发展,构建*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战略构想,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和工作举措,这是对强市名城胜地战略目标的继承、深化和发展,它描绘了*未来发展的灿烂前景。这些都为我们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带来了机遇,指明了方向。但这一时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破解要素制约,提高创新能力,拓宽更大发展空间的要求更加紧迫。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
根据上述形势的基本判断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融入大都市为主线,大力实施五大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构建*西郊现代化生态市。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一个方向,就是构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的*西郊现代化生态市。要实现十大指标,就是到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在2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力争突破3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00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7.8%,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7.7%。要落实五大战略,就是坚持工业“第一经济”,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工业带全局,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综合实力;坚持开放“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开放活市战略,以开放促融入,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生机活力;坚持环境“第一保障”,大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以环境引要素,进一步促进*发展的资源集聚;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以人才作支撑,进一步强化*发展的智力支持;坚持惠民富民“第一追求”,大力实施民生安市战略,以民生为根本,进一步落实*发展的惠民举措。要完成六大任务:
1、打造*新西郊。着力打造交通接轨、产业融合的新西郊。大力实施“交通网络建设工程”,按照“一横四纵两网”交通布局,完成16省道、昌文线和18省道建设。扎实开展临金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启动彭浦高速公路建设。积极争取文一西路延伸至*,提升青山航道等级,初步建立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以“一轴三带五区”为基础,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辐射,使*成为环*湾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吸纳大都市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积极培育一体化要素市场。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西郊。高起点规划*区块,推进环湖道路建设,建成石临公路;高标准建设城东滨湖新区,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服务设施向东延伸;高品位打造城南新区,拓展城市南部发展空间。有序推进钱王陵、玲珑山和*三大城市公园建设,开展苕溪、锦溪、马溪“三溪”沿线绿化。积极推进网格式管理,实施“数字城管”新模式,加强社区建设,促进城市美化、序化、洁化,彰显生态城市特色。着力打造商旅互动、休闲宜居的新西郊。主动接轨“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大力实施“旅游产业提升工程”,全力塑造“森林世界、大树王国”旅游整体形象。加快天目山、大明山、浙西大峡谷等重要风景旅游区的升级改造,完成中都、天目山、*西岸三个五星级酒店建设,加快推进湍口温泉项目进度,不断提升生态旅游档次和接待水平。培育繁荣以钱王文化广场和人民广场为中心的两大商圈,着力发展组团式商贸业。突出抓好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深入实施“五个一”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有序发展生态房产和景观房产,培育精品房产,建设休闲宜居城市。到2011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7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达到7∶55∶38。着力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西郊。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分区,实行差别化开发。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处置力度,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清洁”工程,加强天目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围绕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两大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实施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的生态化改造。继续开展“多绿”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城乡环境。
2、实现工业冲千亿。加快平台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实施“工业平台建设工程”,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打造长三角一流的经济开发区。修编完善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加强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运作管理,有效缓解土地、资金要素制约,全力再造20平方公里的工业平台。加快形成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工业功能区为基础,重点工业功能区为支撑,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补充的工业平台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六大主导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要素配置,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培养一批在临工业销售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和集团。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外省劳务基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和用工难问题。加快工业重点乡镇建设,培育工业销售产值超百亿元乡镇(街道)2个以上,经济开发区销售产值突破250亿元。加快推进“工业西进”,形成以杭徽高速公路为轴线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带,2011年工业销售产值突破1000亿大关。创新招商方式,注重选商择资。完善招商工作机制,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实施专业招商、驻点招商和产业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符合产业链要求的项目。积极开展区域合作,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外贸出口,优化出口结构。推进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到2011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5%,创建成为省科技强市。积极实施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与浙江林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深入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3、全面建设新农村。深入开展村镇建设。大力实施“中心城镇建设工程”,加强於潜、昌化两个副中心城市和一批中心镇、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联结城市和农村的重要节点。大力实施“百村建设示范工程”,完善新农村建设配套政策,集中力量建设100个重点村,加快推动卫生保健、信息网络、商业网点、科教文体、交通运输向重点村延伸。完善农村公路网,实现三级以上公路通乡镇率、等级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三个100%。坚持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产业、生态、旅游、文化特色村。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在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外向农业。按照多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不断做优山核桃、笋竹和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做大香榧、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做强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建设一批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一批乡镇农产品交易市场。继续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到2011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00亿元,农民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70%。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施“一万三千三百”工程,推进昌化溪、天目溪、中苕溪治理和双溪口水库建设。完成新一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等建设任务,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把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培训成为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把务农农民培育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养的文明新人。到2011年,农村劳动力非农比重达到75%以上。不断加强农村管理。盘活集体土地、山林等村级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巩固村务公开成果,完善农村集体、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规范“村规民约”。全面开展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完善村级财务委托制度和工作程序。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城乡配套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开展“三百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帮扶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
4、构筑社会大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为载体,大力弘扬吴越文化,完成钱王文化广场、博物馆、图书馆和革命烈士陵园建设,建成一批展示吴越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深入开展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活动,扶持创作一批精品佳作,加强文化遗存保护,弘扬民间文化艺术。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强化文化市场监管。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工程”,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公平化、均衡化。高质量、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到2010年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完成一批标准化中小学校建设,着力改善*中学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强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突出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市职业教育中心。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名师名校长,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建设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体育强市。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围绕卫生强市建设目标,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全面完成乡镇标准化卫生院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创国卫成果。积极创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构筑人才高地。主动接轨、积极融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进程,通过举办人才交流会、组团外出招聘、网上招聘等形式,大力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加快培养“五支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推进城乡广保障。完善城乡就业机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五年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有效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险机制,扩大参保范围。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基础工程”,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同步增长,尽快实行“五险合一”征缴办法。加快社会保险扩面步伐,工伤保险两年内完成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年均增加5%。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保障对象全覆盖。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受益面,参合率和筹资水平达到规定标准。深入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机制,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整合困难群众帮扶救助资源,健全“三级救助圈”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完善“五保”、“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到2011年,集中供养率达到并巩固在95%以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城乡低保差距,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城镇标准的70%。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机制,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金达到人均6元以上。强化优抚和救灾救济工作,巩固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成果。扩大教育资助覆盖面,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断完善廉租房、经济解困房、经济适用房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探索专项过渡性用房制度。健全社会化救助机制,鼓励企业、社会人士投身公益事业。大力支持残疾人事业,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重残人员实行三级托管。探索建立见义勇为人员伤害保障机制。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建设老年公寓,进一步落实老年人优惠政策。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逐步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救助等各项保障制度。
6、创建和谐平安市。强化社会治安。加强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加快推进电子监控系统向经济开发区、重点工业功能区和重点乡镇延伸覆盖。强化法治工作。全面实施“三五”依法治市和“五五”普法教育工作,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加快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有效调解人民内部矛盾。强化信用建设。推进信用担保、失信追究和风险防范等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信用环境,不断健全以现代市场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体系。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全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强化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深化道路交通、矿山、建筑行业、旅游景点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管理,预防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提高防灾救助工作水平,积极防范和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加强消费市场管理,严把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关。强化信访工作。完善信访和市长公开电话工作机制,夯实信访基层基础,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