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发改委加强经济综治管理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20*年是贯彻落实本届政府既定目标,深化落实大建设、大开放、大调整、大提高的重要一年,也将是宏观环境变数增多,经济社会发展经受新挑战的一年。
当前改革正处攻坚时,发展到了转折期,稳定又呈新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新老矛盾相互交织,当前困难与长远问题交错并存。从当前来看,主要是受水资源紧缺、电力供应不足、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需求矛盾突出、资金信贷趋紧以及出口退税体制调整等诸多直接制约。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依然突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不快;城乡发展不平衡性比较明显,“三农”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征地、拆迁带来的转岗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困难及低收入群众保障救助任务仍相当繁重;高素质人才和高级技工相对紧缺,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不相适应;环境恶化势态尚未完全控制,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社会治安环境日趋复杂,综合治理出现了不少薄弱环节;政府管理、调控经济的能力和行政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安全以及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整体性应急体系还比较脆弱。
但是,综观内外全局形势,我市总体上仍面临加快发展的有利环境。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步伐解决,国际贸易出现增长态势,世界经济仍在复苏。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加速推进将为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五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尤其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环杭州湾经济带的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大桥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更为主要的是,全市人民及广大企业具有强烈的创业发展精神,民资民智优势明显,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为此,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形势,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有机遇意识,更要树立责任意识,进一步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主动应对,精心实施,全力以赴加快发展。
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可能变化和我市的现实基础,建议20*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其中一产增长5%,二产增长15%,三产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新增城乡就业岗位25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乡统计失业率稳中有降;全市新增城镇绿化面积75万平方米,中心城市烟控区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50%。
实现上述目标,工作总体要求是,必须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定的目标和方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振奋精神,化解矛盾,充分调动好发展积极性,努力兼顾好发展协调性,有效配置好发展要素,切实维护好发展环境,深化实施大建设、大开放、大调整、大提高,加快建设“四大基地”,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将着重把握好四个方面:
必须着力促进统筹协调发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市阶段性发展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坚持工业立市战略,抓住时机做快做强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做大做优城市、做深做新文化,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尤其是要统筹城乡产业市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就业保障,切实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必须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顺应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外部环境变化,紧紧围绕培植产业竞争新优势,实行区域有限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推动企业制度、管理、技术和文化创新,加快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全面提升我市经济素质和产业层次。
必须着力提高效能抓落实。顺应政府工作环境新变化、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切实提高行政效能,把20*年作为全面推进“四大抓手”和“四大基地”的落实年,力促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化落实,狠抓既定重大工程的实施推进,保障事关民生实事的顺利完成,千方百计保持我市较快的建设发展势态。
必须着力树立全面正确的政绩观。顺应政府工作新要求、新目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既要着力解决影响当前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也要注重夯实事关长远发展的保障性基础,认真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认真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把扎扎实实为民办事作为政府工作的最高追求。
三、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步伐。坚持以规模型、加工型、外向型、生态型、科技型为导向,加快建设都市创汇农业基地。采取更加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1000亩以上的大型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东部七塘沿线的创汇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引导农户实行资本、技术、土地、信息、等各个层面的联合与合作,发展联户小型农场和规模型特色农庄。积极鼓励工商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农业领域,重点培育扶植种养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启动宁波(*)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先期完成1.5平万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同步引进20家以上企业。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成投用市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完善检测检验网络和安全通报制度。搭建平台和载体,积极引导和组织农业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发展种子种苗和生物工程技术,建成市农业要素中心。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
大力促进工业集约化发展。紧紧围绕打造特色制造业基地,完善和优化产业政策,积极引导和督促企业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发展,着力提升区域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以园区整合带动工业的高水平集聚,引导和推进工业园区规模化开发,在加快完成现有各镇(街道)工业区块开发建设的同时,布局新一轮东中西三大工业组团,启动慈东工业区块建设,加速构筑环杭州湾产业带。以加大技术改造增强工业的特色优势,培植“家电之都”、“轻纺基地”、“轴承王国”等区域产业集群,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全年力争完成技改财务投入70亿元,新开工千万以上项目120个。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工业的结构优化,在杭州湾新区设立市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科技孵化基地,采取更加优惠有效的措施,鼓励企业引进和发展一批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新技术项目。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提升工业的发展层次,加大“腾笼换业”政策力度,引导企业上项目、扩规模、创品牌;完善重大工业项目的协调机制,加大对华泰6英寸芯片、差别化腈纶丝、金帆无线市话和宗申摩托车等一批上亿元大项目的推进力度,当年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20家以上;着力解决苗子型企业发展空间,积极鼓励各园区兴建标准厂房;大力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创树名品牌,全市创宁波市级以上新产品120只,省级名牌产品8只,省级著名商标5只,力争实现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以整治劣质产业及产品巩固*工业的市场地位,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严格禁止新上高能耗、重污染项目;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继续广泛开展“质量振兴”活动,巩固区域性产品质量整治成果,切实维护“*制造”的声誉。
积极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5%。抓紧实施全市商贸业近期发展规划,加快汽车贸易城、古旧家具城建设,启动*综合商圈开发,加大商贸投资有限公司运作力度,加快传统专业市场改制重组和转型发展,推进“农改超”。筹建现代物流基地,构建口岸和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百家便民连锁店建设。积极推进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中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街和会展业,引导发展文体休闲产业,努力形成新的消费市场。按照“南山北水”旅游带总体规划,整体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加快五磊山风景区后续项目开发建设,启动达蓬山景区和青少年教育旅游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和景区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北部滨海旅游区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开发我市特色旅游产品。
努力改善生产要素供给。千方百计保障生活生产供水,加快完成下姚江应急引水工程,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水源供应调度,落实严格节水措施。强化有序供电、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工作,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慈北和慈东二期22万变扩建,投运*、*、*、*11万变等输变电工程,并结合园区开发,建设区域性热电厂,优化内部电网结构;继续鼓励企业自备发电,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增发电,机关、事业单位带头节电;做好煤、油等燃料的保障供应。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全面落实征地新政策,切实加大依法征地力度,多渠道解决用地指标,充分盘活土地存量,加快土地整理和围垦,重点实施淡水泓和徐家浦两大围涂工程;按照急需先用、择优供地原则,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强项目用地规模管理,引导企业采用标准厂房,试行工业用地限价竞标;整顿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整治非法占地和倒卖土地行为,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探索和发展资本市场,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保障工商企业资金供给;鼓励有条件企业发行债券,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充分挖掘民间资本潜力,积极引导民资参与各类投资,争取国际资本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直接融资。
四、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新飞跃。推动企业文化创新,积极培育现代市场文化,大力倡导诚信文化,增强企业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和创业活力。推动企业制度创新,以产权为核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和支持家族企业逐步放开股权,通过嫁接外资、股份重组等方式,加快向现代企业转变。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完善企业运作机制,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企业从定牌、贴牌向自主创牌转变。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通过拓展技术市场、支持技术开发、加强科技服务等多种途径,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倡导企业依法纳税、规范经营,自觉承担就业、环保等社会责任。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的营运和监管,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扫尾任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利用民间资本力度。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扶持和规范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发展。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上半年完成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有重点地加强对药品、房地产、建筑装潢市场的监管。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服务机构,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民间商会等组织,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协调和自律作用。
努力保持出口良好势头。认真贯彻国家出口退税调整政策,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政策结构,重点支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创新品牌和获取国际认证,研究建立与地方分担出口退税相适应的出口管理机制。加大对加工贸易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保税仓库功能,扩大以进养出,全年加工贸易额力争达到出口总量的30%,进口料件2亿美元,海关监管的A类企业达到30家。继续做好家电等出口优势产品的境外整体参展工作,加强中小企业出口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建立健全应对技术壁垒、反倾销和产业损害预警的工作机制,切实改善贸易服务环境,继续保持出口对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作用,全年外贸自营出口争取突破20亿美元,增长22%。
更加有效地吸纳利用外资。拓展引资主体,发挥政府在利用外资中的主导作用,扩大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深入开展“百家千户搞招商”活动,加强招商网络和队伍建设。拓展引资对象,按照“北接上海、南联港台、东引日韩、西拓欧美”的策略,加强与外资重点来源地的联系。拓展引资领域,在继续扩大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基础上,抢抓入世后开放领域扩大和CEPA实施的机遇,加大农业、服务业和市政设施等领域的引资力度。拓展引资方法,重视“以外引外”、“引民引外”,强化产业链招商,实施股权转让、BOT等引资方式。拓展引资载体,充分打好大桥品牌,加强我市城市形象、产业特色的整体包装推介,策划组织多种有区域实效的招商活动。稳定和完善利用外资政策,重点鼓励引进与本地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全年新增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0只,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亿美元。
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步伐,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做好“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国内招商引资力度。
大力推进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深化和完善新区规划,基本形成总规、控规与各类专项规划相配套的规划体系。加速推进九塘以北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家电科技城北区等建设。加快生活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加快塑造新区整体形象。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力争在招引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上有新的突破,切实提高区域投资密度。狠抓进区企业的竣工投产,尽快提高区域产出效益。创新新区内部运作管理机制,改善服务环境。新区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实际到位外资1亿美元,开工建设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新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5家,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5亿元。
五、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前期研究,编制城乡一体的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市域内产业功能、生态保护、城镇建设、基础设施配置作进一步全面研究和统筹布局。深化完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体系,全面完成中心城市90平方公里详规覆盖,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编制完善城市地下资源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精心搞好重点地段、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创新规划管理机制,加强规划宣传,完善规划公示制度,全面实施镇级规划管理方式改革,强化规划执法管理,确保规划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强制性。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百亿大桥经济应对工程,加快市域水、电、气、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东部三塘横江拓疏、中部八塘横江拓宽等重点水利设施工程建设,推进汤浦水库引水工程,抓紧曹娥江引水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中横线续建及周西公路、观附公路、浒崇公路改建等工程。加快实施329国道两侧综合改造。全面组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全年新建、改建农村等级公路100公里以上。继续实施中心城区管道燃气工程建设,启动天然气项目。分步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步伐。扎实推进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首批试点村改造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周巷、观海卫现代化小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步伐。继续做好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其连接线建设的配合服务工作。
统筹促进城乡就业。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努力让我市每一个有就业愿望、有就业技能的劳动力,都享有就业机会。健全和完善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就业服务网络,创新城乡就业统计和考核机制,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就业中介组织,改进和加强就业咨询工作,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劳动力统筹培训,大规模开展适应性劳动技能培训,迁建市职工技术学校,筹建现代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实施“十万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五年二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逐步把城乡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行城乡户籍制度及相关改革。
统筹构筑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探索并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三年全覆盖要求,继续抓好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开展各项保险的衔接和并轨工作。多渠道筹集社保资金,扩大基金规模,建立市级社保风险基金,改善资金运作及监管。全面推行土地被征用人员养老保障,探索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途径和办法。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提高住院统筹率,实施农民大病有效救助,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及模式,逐步解决农民医疗保障问题。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保和救助工作服务网络,加强各镇(街道)社保服务中心建设,建立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保障服务站。
提高中心城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围绕新一轮城市建设“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大提高”的基本要求,推进中心城市“东延北扩”,加快旧城开发和改造。局部启动新城河等城区防洪排涝及区域综合改造工程。加快旧城中心改造一期CBD项目建设,适时推进二期改造工程。积极稳妥实行“城中村”改造试点,加快城区工业企业“腾笼”搬迁。全面推进以新城大道北延等16条道路建设为主的市政道路环通工程,全面推进以东城河等8条河道整治为主的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浒溪线及前应路绿化景观工程,推进乌山、峙山、教场山及虎屿公园建设和改造。根据“干净、有序、美化”要求,以改善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和社区环境为重点,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实施城市容貌标准,提高市民遵章守规意识,规范主要道路和住宅小区车辆停放,深入开展三轮车整治和夜间管理,加强城区建筑垃圾及工程渣土管理,规范市政道路挖掘和管线地埋管理。强化交通市场行业管理,加大公路养护和管理力度,抓好公交场站建设,理顺公共客运管理体制,加快实施市内客运公交化改造。
六、加快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大力提高教育水平。积极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加快现有高中段学校改建、扩建,建成曙光中学(暂名)、行知职高,确保“初升高”平稳度峰。抓紧制定全市镇(街道)教育现代化达标、中小学校现代化达纲规划,组织实施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办学层次。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筹划职业教育集团;筹建宁波(*)现代职教城,深化前期规划,局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对外招商合作。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引进外来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育督导和管理,提高办学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规范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办学行为,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紧缺人才队伍培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鼓励在职自学,完善带薪学习制度,继续组织优秀青年干部出国(境)培训。以吸纳人才为目标,完善人才政策,改善相关设施,积极筹建申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大厦,筹建人才公寓,加大人才引进工作。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积极促进科技创新。加强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科技中介推广服务,扶植民营科技机构,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专项,扶持一批专利示范项目,大力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创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推进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加强数码桥建设,开工建设*数码桥大厦,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扩大社区信息化试点,加速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强化商标、专利及版权管理,保护知识产权。
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非典等重大疫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全面启用和完善市急救中心,增加疾控设施等公共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推进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向农村延伸,设立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对农村卫生机构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管办分离,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民营医院或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实施红十字医院迁建,筹建慈东医疗中心,筹办综合性民办医院。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和预防保健工作,推进和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加快文体事业发展。着力于做深做新文化,研究制定整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市图书馆和书城,开工建设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等工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定鸣鹤古镇保护开发规划。继续推动镇级“东海明珠工程”创建,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节庆活动,积极发展以广场文化为重点的群众性文化,普及提高村落文化,打造若干个有区域特色的文艺品牌。加快有线电视网升级改造,争取开播数字电视,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加快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重视体育人才培养,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五年规划目标,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市民规范,以培育公众的环保意识、交通秩序意识为重点,教育引导市民逐步消除行为陋习,全面提高文明素质。推进文明社区建设,深化文明镇村、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努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七、高度重视民生和可持续发展
努力构筑社会稳定机制。以增强群众安全感为第一目标,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切实抓好社会稳定工作。围绕“平安*”建设,全面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以“群防群治基层基础年”为载体,组织开展社会治安大会战,严厉打击“两抢一盗”、涉黑涉恶团伙犯罪为重点的刑事犯罪,保持高压态势,着力推进治安形势的好转。全面推行和巩固城区“网格化”警务巡逻机制,全面启用电子监控体系,严格管理出租私房、中小旅社和寄售商行,堵塞治安漏洞,构筑全方位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落实各项维稳责任制,规范基层调解信访工作,健全落实群体性事件、异常上访处置办法,加强领导干部下访、约访和包案调处工作,努力化解和排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逐步建立镇级消防队伍,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完善相应设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创建工作。全面实施水环境治理五年规划,深入开展镇级河道环境整治,切实加强杜湖、梅湖等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城区集污管网铺设和生活垃圾生化处理等重点环保工程建设。按照集中化、集约化和标准化要求,加快推进漂印染、电镀、五金、锻打、熔炼等污染行业的整治,大力削减和控制工业污染量。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扩建、新建噪声达标区,巩固和完善烟尘控制区,加强危险固废物安全处置工作。加强旅游景区、山体植被、滩涂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大力开展城乡绿化工作,规划并启动环杭州湾绿带和中心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加快实施市域主要道路、河道沿线及重点区块的生态绿化建设,全市人均公绿面积争取超过10平方米,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力争达到30%。
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完善市社会弱势群体帮扶体系,整合帮扶资源,规范帮扶操作,加大帮扶力度。加快推行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加快福利院、精神病人托管中心等公益设施筹建。推进老年城建设,实施敬老爱心工程。采取有效政策举措,逐步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建房问题。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建立城市商品房、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多层次供应体系,扩大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供应,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认真做好安置补偿工作,加快安置用房建设,依法拆迁城市房屋。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和援助政策,强化对大中专毕业生、转业复退军人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强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督促企业依法用工、签订和规范劳动合同,切实加强劳动安全保护工作,坚决查处和打击拖欠工资等危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免征农业税;继续扶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认真落实薄弱村扶持政策。切实做好“菜篮子”供应工作,抓好系列“放心工程”建设,加快筹建市“菜篮子”放心加工中心,取缔整治马路市场,加快菜市场改造升级,规范流通企业经营卫生管理,努力保障群众食品卫生安全。扩大粮食生产基地规模,提高粮食储备和加工能力,培育发展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建立重要生活必需品监控分析制度和市场异常波动应急工作预案,保障市场稳定。加强和改善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努力为暂住人口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更加重视做好老龄工作,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继续把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重点问题列入今年的八项实事工程,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
八、切实强化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
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建设。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报告政府工作和接受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主动听取各派、工商联及各人民团体的建议和意见。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和完善市长倾听社情民意制度,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努力形成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的严密有效和顺利实施。继续扩大基层民主,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切实保障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
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行政投诉案件督办力度,严肃查处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强化镇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建立健全镇级便民服务中心。适时调整和完善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职能及考评办法。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农村事务、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的支出。扎实推进经济发展软环境优化工程,制定实施机关干部损害投资软环境行为处理办法,切实解决一批影响投资创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创新服务手段,改善创业环境。探索建立健全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府工作业绩考评机制。
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按照“勤政、廉政、优政”的总体要求,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清廉型政府。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提高政府在新形势下图改革、谋发展、保稳定的水平,增强政府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强化“亲民、爱民、为民”的执政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强化监督机制,严格考核奖惩,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形成齐心合力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和氛围,确保“落实年”各项任务的完成。大力倡导和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反对形式主义,力戒奢侈浪费。坚持标本兼治、从严治政的方针,认真落实反腐倡廉各项措施,坚决查办违法乱纪案件,加强队伍教育管理,积极探索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和反腐保廉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
各位代表,20*年全市发展、改革和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而多变的内外环境又增加实施的难度,政府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我们务必以更加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投入工作,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带领和依靠全市人民,奋发有为,克服困难,再创业绩,为我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