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局加强信息化发展计划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局加强信息化发展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育局加强信息化发展计划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我区教育改革、实现我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速推进教育均衡和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区教育实践活动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区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顺利、协调发展,积极配合实施《*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结合本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20*年-20*年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回顾

教育信息化工程,包括基础硬件设施的配置、课程与资源开发、传输、使用及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关心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同心协力,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和培训超前。为保障教育信息化能顺利进行,专门为每个学校引进了专业的网络管理员,建立区网管实验室,定期培训网络管理员,增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力量。每年针对不同层面的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市最早完成全员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同时成立区教育网络管理中心,组建网络中心队伍。

2、教育信息化的硬件配置先进。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每个学校建设标准的校园网络,骨干光纤互连,百兆到桌面,信息点分布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并且完成了幼儿园的园网工程,信息点覆盖到各个教学点,实现了“园园通”;每个学校配套了一个或多个标准计算机房,保证学生上机都达到一人一机;统一为每个教室配备了计算机;每个学校低段年级都配备了大屏幕设备;每个教师都拥有一台办公计算机……这一切都为教育活动提供极大的方便。同时每个学校都建立了专门的网络中心。校校之间通过光纤互通,保证校际之间的数据共享,形成了覆盖各个方面的硬件基础。

3、教育信息网站建设全省领先。20*年至20*年间,*区教育信息网从最早的展示型网站发展成信息平台,到现在的综合交互平台。采用统一用户认证,提供给教师电子邮件服务、FTP空间服务、教育论坛、信息报送等多项服务。网络中心目前承担了四十个网站的运行。同时本地资源库的建设和“中教育星”的资源库使用,丰富了教师的资源获取来源。“局长热线”自开设以来公开答复了近千条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心语心声”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基于环境的心理辅导,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关注。同时依托网络开展了网上教研、发展性评估等一系列的活动。*教育信息网20*年度获*市优秀教育网站评比一等奖,浙江省最佳教育网站。

4、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研究成效显著。积极组织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研究工作,引导学校通过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活动,使学校在校园建设、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有5%的学校被教育部授予“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23%的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18%学校被市教育局授予“现代化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参加各种级别的评优课,20*年圆满的承办了全国第九届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观摩会。根据*区是教育部信息技术实验区的特点,组织力量编写了区域特色的信息技术读本。

二、当前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研究、探讨、解决。

1、资源建设没有形成系统化。表现为:缺乏有力的统一指导和协调,推动的力度不够;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协调和合作不够;造成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2、网络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表现为:对网络安全攻击反应呈被动模式。对区域内的病毒爆发控制力度不够,大量的计算机由于病毒或者恶意程序的干扰,导致计算机的性能大幅度下降。由于硬件问题造成的数据遗失与损坏故障,潜在地影响着大量教师的工作资料的保存。学校的有关信息资料保密意识不强。

3、培训项目缺少论证,培训缺少整体规划。导致出现:区域性培训中对教师进行的技术培训比较多,对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等培训相对薄弱。校本培训中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比较少,培训过程中缺少统筹,使得对培训内容是否合理、培训时间是否足够、培训效果是否达到要求、培训后教师的实际应用有多少效果等情况知之甚少。

4、课程整合课有泛化与虚化倾向。所谓“泛化”是指将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行为都冠以“整合”之名,无限地扩大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涵盖的内容。“虚化”是指实践推进不够,表面文章过多,其实很多实践课例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键是要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有目的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

此外,学校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把握和领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用于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及相关项目研究的经费偏少;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制度落实不力。

三、20*-20*年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新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发展后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为办让全区人民放心满意的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根据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和我区的实际情况,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原则是:

1、应用引领,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教育信息化要突出以应用引领发展,确立网络应用贴近教育需求、硬件环境满足网络应用的原则,使教育信息化为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和实现终身教育,以及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和育人环境,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

2、科学规划,确保整体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必须从全区教育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教育均衡建设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分步实施,正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确保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效益和整体优势,杜绝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坚持做到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协调;硬件基础的投入协调;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个性与共同的协调发展。

3、注重实效,增强教育数据积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因而,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度超前,来引导并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加强教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及时提供参考数据。

4、多种模式,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开展信息化教学与学习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智慧,通过整理、提炼教师的原创作品研制资源包,并通过购买资源包,收集资源包等多种形式将各种有效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汇总成*区资源库。

四、20*-20*年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今后三年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软硬件投入比率科学合理;全区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较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管理和科研等工作;教育信息资源初具规模,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健全各级各类的信息化相关制度和规范,并得以严格执行。建立一支扎实、稳定、高效的专业技术队伍。

具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教育信息资源;健全信息化制度,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为实现上述目标,三年内要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适度领先,够用为准”的原则,继续完善全区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育资源建设,注重提高使用效益。要借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向,逐步调整硬件与软件投入比率。

一是普及多媒体设备,力争在20*年全区所有小学的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设备。

二是探索教育网和设备的维护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提供专业服务,解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问题。

三是搭建教育信息化基础平台,实现各类教育应用系统的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门户集成,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率。

四是建立更稳健的网络,将区级学校的光缆直接连入区教育网络中心,增加独立出口,同时跟市教科网络依旧保持互通。实现家庭用户高速接入,为教师和学生创造高速网络通道。加强网络安全,保证数据的安全以及灾难后数据恢复,建设网络安全机制和大容量数据备份系统。

2、提高教师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建设与完善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要把教师在场培训与在线培训有机结合,开发并推广教师远程在线培训系统。通过在线培训系统开发和在线培训课程建设,为全区教师网络学习提供信息化环境和丰富的远程在线学习资源。

二是开展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能力培训。我们将完成全区300名左右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善于独立思考的研究型教师,成为*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领头羊”。

三是利用网络环境实现教育科研的系统化。开发课题管理中心,第一阶段实现对区级以上的课题实现登记、查询等功能,第二阶段实现对课题的实施整个过程的追踪记录。同时建立教育科研资源中心,提供给教师各种科研的方法与理论,每年的更新量不少于300篇。

四是加强学校管理者培训。依托高校对学校管理者进行专题培训,加强学校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的领悟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能力。

3、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教育信息资源

努力让教师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区资源库中心每年完成新课程的20%的资源,包含每单元的资源包、资源元素、教案、专家解读等。资源库扩充的形式采用征集资源、购买资源、整合资源等多种形式,争取三年内覆盖各个学科的60%单元的内容。研制合适的网络教研平台,利用网络不限时空间进行网络教研活动,保证每年用于专家点评(或教师能网上互评)的课堂教学实录不少于50节课。成立在线名师工作室,展示名师风采,加强名师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4、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学习活动

利用网络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优化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个性的培训。创建一批针对学生的主题网站,丰富学生的网上资源。逐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系统,利用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互动,争取三年内该系统在社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开设空中课堂,将名师名校、骨干教师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为全区的学生所共享,采用视频点播、在线问答、互动论坛、聊天室等多种网络形式为学生服务。

5、健全信息化制度,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实现全区办公自动化,将教育管理和日常工作纳入网络化电子办公平台,第一期(20*年)实现教装中心与教育局的办公自动化,学校的校长与教育局办公自动化初步对接。第二期(20*年)实现校级的办公自动化,学校挂接和自主开发学校特有模块。第三期(20*年)完全实现教育办公自动化,形成办公的门户网站。

利用网络建立各种公众平台,加强数据交换与展示功能。创建具有教育特色的BLOG平台,实现教育叙事、心得体会,经验交流等。建立建全音视频点播系统,每学年增加的课堂录像不少于120节;每个学校每学年提交一期学校风采展示,其中新课程视频新增不少于20节。强化网络安全措施,落实网络安全制度,每年进行网络安全常规检查,每月网络情况上报制度,*教育门户网站每月公布汇总数据。建立网络报修平台、短信中心等,保障信息化设备与网络的正常运行。

6、拓展学校教育虚拟空间,促进学校、社区、家庭的和谐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延伸学校的教育服务,拓展学校的教育空间。学校、社区与家庭应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是探索学校、社区、家庭联系的信息化模式。到20*年底实现全区20%以上的中小学生能利用网络在家庭或社区进行学习、交流。

二是建立0—6岁学前教育、游戏等专业服务咨询平台。建立网上幼儿园,实现园所、家庭、社会的互动,初步实现全区学前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社会化。

三是各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各中小学的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安排等内容上网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所有中小学的电脑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都能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向学生开放。

四是建设网络心理咨询室。在“心语心声”基础上,完善网络心理咨询,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益服务,为家长提供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咨询服务。

五、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信息化目标实现和任务落实,保证规划中各个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确保*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稳步发展。

1、完善制度的建设

在认真实施《*区教育信息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要制定相关的学校网络工程及设备招标等管理制度,明确义务,明确责任,保证项目前期分析的正确性,保证项目实施过程的继续性和保证项目后期的维护性,并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

2、保证持续性经费的投入

从财政上保障各类工程的顺利实施,特别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益的应用工程,逐步使硬件与软件建设的投入比例趋于科学合理。同时教育局每年拨专款用于各类硬件环境的正常维护和维修。投入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进行各个层面的应用培训和技术培训。

3、加强多层面技术上力量

学校要有专人保障校园网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区网络中心和专家组保障对全局的网络正常运行、网络安全、数据检测。还要通过外包方式,利用应用系统开发公司的信息技术保障我区整个应用系统的设计,具有健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

4、确立调整性的机制

确立本规划中的项目修正机制。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用户需求不断在变更和提高,为此,要及时对本规划中项目的最终目的进行修正,对项目实施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及时调整,使本规划能始终与*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5、建立公正的评价、检测机制

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法规保证工程的速度和质量,建立与其配套的检查评估系统。在教育信息化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制定一系列可操作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建立评估队伍和评估程序,在教育信息化的各个项目建设期间和项目完成后,及时、准确地进行检查监督,保证工程按标准实施和验收。

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制度。教育督导机构要增加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教育督导评估中的权重,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每年对学校和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工作成绩的考核范围,定期对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