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市文化局文化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持续发展,后劲强盛。
20*年,在党的*精神指导下,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市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文化馆、图书馆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得到了新建、扩建和改建,文化设施的整体水平和功能的发挥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不懈努力,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已列入2009年市政府为市民办实事之中;于洪区投入5,000万元建成近6,000平方米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和4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投资1,500万元的铁西区文化馆新馆建设项目主体已完工,将于2009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总投资达6,500万元沈北新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浑南新区投资2,700万元,新建的7,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大楼主体已全面完工;和平区图书馆的换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此外,苏家屯、法库、新民等区、县(市)也已立项并着手设计新建文化馆和图书馆项目。
二是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全年新建和在建了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舍,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按照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关要求,计划设计新建和改建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3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全面完成,经政府采购为新建和改扩建的村文化活动室配备图书24万册,音响300套,使目前全市的1,534个行政村中有文化活动室的达1,132个,占总数的73.7%。
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项目有了重大进展。投资182万元初步完成了市级支中心的建设任务,目前已开始投入使用;按照全省的工作部署,与市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初步完成了1,600多个基层服务点的设计和选点任务。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亮点频现。
年初,在组织和设计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我们确立了“抓导向、抓特色、抓精品”的方针,积极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方式、新方法。在全年的活动中基本形成了大型活动系列化、规范化,基层活动多样化、特色化。
1、第十届*大学生文化节创意新颖、精彩纷呈。
第十届*大学生文化节以“知识成就梦想,文化精彩人生”为主题。通过总结和回顾前九届大学生文化节的成功经验,以紧紧围绕“十届庆”为主要活动内容,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节开幕式是历届大学生文化节开幕式中编排最新颖、舞美最漂亮、节目最精彩的一届,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广泛赞誉。从11月8日至11月22日,共进行了“青春之歌”校园歌曲创作表演赛、“盛京情愫”主题演讲比赛、“家乡新视角”大学生摄影大赛、“幽默与深邃”校园短剧小品比赛、“异域风情”*高校留学生才艺展示大赛等5项大型主体活动。在此期间,全市25所高等院校的35万师生参与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共635项,在全市高等院校及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2、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评选活动普及深入、影响广泛。
为提升我市社会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文化事业,20*年初,我们开展了第二届*市“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活动”的评选活动,从市直有关部门及区、县(市)、开发区申报的1,881项群众文化活动中,确定了203项活动为候选项目。在《*日报》设专版,面向群众公开评选,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评出了“春满家园---百姓风采展示电视大赛”、“文化四进社区”、“欢乐进农家”等100项文化活动,为20*年度*市群众最喜爱的百项文化活动。不仅全面展示了我市社会文化活动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为创新全市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提高*城乡文化品位、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促进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3、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因势利导,特点突出。
一年来我们组织举办了全市性、区域性的大型文化活动185场,其中市级活动6场,区、县(市)级活动179场,起到了良好的导向、示范和带动作用。每年一届的“春满家园”百姓风采电视大赛已走进沈城的千家万户;*市图书馆的百年馆庆暨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市少儿图书馆组织的*市中小学生与灾区同学心手相牵——“灾区小朋友让我对你说”书信征文活动,引起社会共鸣,有10余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征文活动;市朝鲜族文化馆广开渠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先后举办了“中韩美术、摄影艺术展”等四项活动;市还与部分区县(市)联合举办了“聚焦沈西工业走廊”*市工业题材摄影大赛,*市广场文化建设现场会,*市“欢乐进农家”农村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市首届戏曲票友大赛,*市首届“东城群众文艺创作”评选活动及奖颁奖晚会等。
同时,市、区、县(市)文化部门还积极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民俗活动、图书报刊、电影放映等深入工厂、社区、部队、学校、乡村等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共组织文艺演出和民俗活动1,200余场,送图书报刊10万余册,放映电影近2万场。
此外,全市各区、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屯的基层文化活动蓬勃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我市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000多场、参与活动的群众达1,060万人次。
4、群众文化活动精品频出,硕果累累。
20*年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大东区莱茵河畔社区时,观看了大东区莱茵河畔社区老年合唱团的演唱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合唱团于9月10日至13日,代表*市参加了文化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永远的辉煌”——第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比赛。经过四天的激烈角逐,勇夺第十届全国老年合唱节最高奖——“骏马金奖”。同时,根据李长春同志的提议,该合唱团将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9年春节电视晚会演出。
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中,铁西区启功二校的少儿舞蹈《仙鹤与女孩》以新颖的创意、完美的表现荣获金奖,同时也是辽宁省获得的唯一金奖。
在全国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中,我市的新民市、皇姑区、和平区、铁西区、沈河区、苏家屯区、大东区、于洪区和大兴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占全省各地区获此殊荣的三分之一。
在“辽宁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我市取得了8个金奖、5个银奖、1个铜奖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其中,大型民族舞蹈《锡伯猎歌》在这次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荣获金奖,并填补了辽宁省没有大型锡伯族舞蹈的空白。
在辽宁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上,我市选送110幅作品中有51幅作品获奖,获得金奖10个、银奖16个、铜奖25个。获奖总数名列全省第一。
20*年,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共获得国际级奖10项、国家级奖165项、省级奖211项。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科学有序,成绩斐然。
从20*年4月开始,我市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统一部署,上下协调,全面展开,有序推进”的指导思想和“深入调研、摸清底细;全面记录,突出重点;严格登记,合理分类;精心整理,图文并茂”的工作原则,共计出动普查人员4,269人次,普查范围涵盖了我市下辖的13个区、县(市)和两个开发区,覆盖率达90%。举办培训班30余期、座谈交流会219个,投入经费近50余万元。到目前为止已收获珍贵有价值的项目线索206条,门类齐全,涵盖了全部10大类别。普查征集实物1,768件,录音带18盒,录像及CD1277件,资料3,438份。其中“*四平街灯市”填补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空间”类别的空白;“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得到有关专家初步认定,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将会填补锡伯族发展史的空白。
根据普查成果,经过专家评审,各区、县(市)相继公布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32项。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汇总梳理、评审论证,经公示和联席会议审批,最后,市政府正式发文公布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其中有8个项目被推荐参加第三批省级项目的评审。目前,我市已建立了57个项目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并有5个项目进入了国家级保护名录,有5人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启动,成果丰硕。
为全面完成农村电影的放映任务,年初我们及时召开了农村电影工作会议。市文化局与各区、县(市),开发区文化局(社发局)分别签订了农村电影工作目标责任状;市电影有限公司与各区、县(市)放映单位分别签订了农村电影放映合同书。同时,下发了《关于做好20*年*市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通知》(沈文发〔20*〕31号),要求各区、县(市),开发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管理力度。
各地加大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投入,除了按照市规定的场次补贴外,还投入资金购进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得到了快速有效的落实。如东陵区、于洪区、沈北新区、新民市等都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目前,连同省发改委和省文化厅下发的24套数字电影放映机,全市共有43套数字电影放映机投入了农村电影的放映活动中。
经过各区、县(市)文化部门及广大电影放映人员的辛勤努力,超额完成了年初制订的20*年度我市农村电影放映的任务。全年共完成19,526场,其中公益性放映19,166场次,比20*年增加了2,380场,完成了年计划的103.9%,其中数字化放映5,187场次。全年电影观众达402万人次,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20*年,苏家屯区十里河镇电影放映队、康平县东升放映队被省文化厅评为省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五)群众文化事业管理科学规范,绩效凸显。
长期的工作实践证明,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的关键。为此,今年我们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了对群众文化事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以全国第二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为契机,全面提升群众事业管理水平。市、区(县、市)两级文化部门在迎检过程中,提升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科学规范,使全市两级文化馆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经省文化厅推荐,国家文化部评估验收,我市参评的14个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其中,10个文化馆获得全国一级文化馆称号,还有3个二级馆、1个三级馆,一级文化馆的数量名列全省第一。市群众艺术馆由于办馆标准规范,准备充分细致,受到文化部评估专家小组的一致好评,继续保持了国家一级馆的称号,出席了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文化馆工作会议”,并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二是以绩效考核为动力,分层次、多渠道地推进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实施绩效考核评估工作中,将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其中。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按照文化工作的特点,我们因势利导的制订了具体考核的细则。绩效考核工作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文化部门乘势而上,积极工作,使全市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和平区图书新馆换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还建设了全省首家自助图书馆,启动了区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建设;
沈河区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图书阅览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文化站)10个,平均面积达到730平方米,67个社区活动室平均面积近300平方米;
铁西区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流动站达到53个,建设工人村生活馆、博物馆等15万平方米的区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兴工九纬社区荣获等四部委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大东区新建了22个高标准的“三位一体”(即物业、开发商、社区为一体)的社区活动阵地,平均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图书一万册以上;
皇姑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积极为全区的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服务,实施送书到家的等活动,受到他们的欢迎;
于洪区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为目标,加强大文化建设,被省文化厅、财政厅列为我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唯一的示范单位,新建了2个高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
东陵区通过省文化厅检查验收,被命名为辽宁省文化先进区,积极承办省美术、书法、摄影大赛,全区文化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苏家屯区新建、改扩建乡镇文化中心4个,村文化活动室11个,为基础配置音响14套,图书1.4万册,基层文化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沈北新区投入200余万元为2个街道,11个社区(村)配置了图书和文体设施;
新民市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打造灯会文化,举办了“五彩缤纷”元宵灯会,盛况空前,新民大剧院落成,即将投入使用;
辽中县完成了近海绿洲公园等3个大型文化广场建设,新建了5个村文化活动室和1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法库县的文学音乐创作不断普及深入,在20*年“中国杯”歌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康平县四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省、市、县资金已全部到位;
浑南新区安排200万元资金为2个街道、11个社区(村)配置了图书和文体设备;
棋盘山开发区实施样板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三是采取了多渠道全方位的辅导和培训,为群众文化事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年初以来,我们积极对应群众文化事业的新形势和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对业务人员及业余文艺骨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辅导和培训。6月下旬,对全市文化馆业务干部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基础理论、戏剧曲艺创作,舞蹈编排与音乐创作以及广场和舞台音响操控等方面,共计54课时。此外,全年市、区(县、市)两级文化部门还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和辅导活动100多次,共培训和辅导了各类业务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8,000多人次,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扬。
二、几点体会
20*年,我们较圆满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各项任务目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除了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外,在市文化局党政领导班子的直接指挥下,应对主客观上多变的形势,采取了一些新的思维理念和实施了一些新的工作模式,确保了各项工作全面、健康、有序的进行。回顾总结20*年的群众文化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体会之一:贴近民生、服务基层,始终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党的*精神,实施民生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贴近民生工程,更好地、全面地为百姓提供高质量、多层次的文化服务是我们各级文化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一年来,我们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我们的工作计划,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如积极争取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为300个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图书、音响和文体活动设备,使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升;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组织了全市的“文化四进社区”、“欢乐进农家”、戏曲票友大赛、市民评选百项最喜爱的社会文化活动等,使文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更加贴近百姓的需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体会之二:适应新形势,适时调整思路,是准确把握和定位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和重点的有效行为准则。今年上半年,由于受奥运安保、四川地震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有关指示和要求,由政府主导的大型群众活动暂停。根据这一新的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原有的工作思路,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办法来具体组织实施。将原有的常规性集中的大型活动及时调整为小型多样的分散活动,采取了“三个面向”,即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提出了在奥运期间,为丰富城乡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狠抓全市民间自娱自乐活动者协会组织,广泛开展全市文化广场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全市各级文化管理部门,为群众搭建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群众既是多才多艺的表演者,又是积极参与活动的欣赏者,极大地丰富了我市城乡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广大城乡群众的欢迎。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群众业余骨干队伍的培训辅导,开展了群众基础理论、戏曲创作、舞蹈编排、音乐创作、广场和舞台音响操控等方面的讲座和辅导。与此同时,我们在奥运会期间,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基层工作的调研和指导上,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先后总结出基层单位发展文化广场的工作经验,写出了全市戏曲票友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现状调查报告等。
体会之三:整合资源,强化亮点,是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最佳组合方式。一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全市的文化资源,采取“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双向机制,整合优势,突出亮点,把市里的活动普及到基层,把基层的优秀项目提升到市级活动,形成新的文化品牌。如我们与大东区联合主办了“东城文艺创作奖”评比活动,把区级文化活动上升为全市的文艺创作活动,即扩大了该项活动的影响面,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又填补了我市在群众文艺创作方面的空白;以和平区五环社区京剧活动为基础,组织了全市票友大赛,为全市戏迷票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铁西区联合举办了“聚焦沈西工业走廊”*市工业题材摄影大赛,有力地宣传了*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随着基层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何加强对文化设施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问题日趋突出,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奖惩措施;二是缺乏对我市群众文化区域性、特殊性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握,造成全市精品品牌的活动项目和在全国有影响的工作不多见;三是基础性的建设还是薄弱环节,整体工作还缺乏有序化、现代化、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