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半年财政编制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20*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部署与要求,在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推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为目标,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抓好财政资金和机构人员编制及其政务信息上网公开工作,认真回复人民群众的网上咨询和投诉,建立健全政务公开长效管理机制,半年以来,圆满完成了各项公开工作任务,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20*年,全市财政与编制部门积极推进各项公开工作,确保财政资金、机构和人员编制、政务信息和相关法规制度及时上网公开。半年来的具体公开情况如下:
(一)财政政务公开情况
1、专项资金公开情况
20*年11-12月至20*年元月-6月全市应公开专项资金330项,实际上网公开363项,资金总额11.98亿元,其中,20*年201项,计7.91亿元,20*年11-12月162项,计4.08亿元;专项资金中,到人(户)资金218项,户数3744315户,金额5.39亿元;到项目资金97项,项目数4997个,金额7.35亿元。
市本级应公开资金32项,金额4.17亿元;其中,20*年18项,资金总额2.75亿元,20*年14项,金额1.42亿元。到目前为止,实际公开42项,资金4.31亿元,其中,20*年28项,金额2.89亿元,20*年14项,金额1.42亿元。
2、转移支付资金公开情况
20*年全市应公开转移支付资金2项,金额710.5万元,实际公开2项,金额710.5万元;其中,市本级应公开转移支付资金1项,资金7285万元,已按要求上网公开。
(二)编制政务公开情况
1、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公开情况
市级党政群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情况。市级党政群机构设置91个,其中:党委机构15个;政府机构55个;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院机关;检察院机关;派机关8个;群团机构9个。市级党政群机构核定编制31216名,实有人数29541人。市级所属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情况。市级直属事业单位723个,核定事业编制49401名,实有人数43629人。
市级党政群机关应上网公开90个单位,编制31203名,截止目前,已经全部上网公开,单位和人员编制上网率达100%。市属事业单位应上网619个,实际上网公开619个,事业编制40654名,实有人员37254人。此外,部分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准备转制改革等事业单位共104家,经请示省里同意,暂缓上网公开。
2、实名制和财政供养系数落实情况
市直上网公开机构中,落实编制实名制的行政机关共90家,落实率为100%;落实编制实名制的事业单位共528家,落实率为85%。参照管理的事业单位,由于我们正在进行清理登记,未纳入统计范围。
与20*年末统计数据比较情况,20*年上半年,我们严格加强管理,坚持“编制系统内调剂,机构撤一建一”的原则,没有增加机构编制,没有突破省下达的财政供养人员控制目标。
(三)网上咨询投诉回复情况
上半年全市共收到网上群众提出咨询、建议、投诉305条,按时回复、解释305条,处理咨询、投诉回复率为100%。
(四)政务信息公开情况
上半年在网上各类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3419条,其中:制度办法606条,工作动态349条,便民信息169条。市本级信息35条,其中,制度办法10条,便民信息3条,工作动态22条。
二、主要做法
为进一步做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提高公开工作质量,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财政与编制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两公开”工作的各项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扩大公开范围,强化公开基础,完善公开制度,确保了公开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具体地说,主要做到了五个“进一步”:
(一)进一步加强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为进一步做好20*年财政政务公开工作,我市分别召开了全市财政政务公开工作座谈会和编办主任工作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善腊作了重要讲话,对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财政与编制部门要切实做好和规范财政与政务公开工作。
二是调整了领导小组和及其办公室人员。在人事变动的情况下,及时调整了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领导和成员,并将“两公开”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日常性工作,从财政、机构编制等部门抽调人员,加强专班力量,确保“两公开”工作顺利推进。
三是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制。为切实抓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我市进一步强化了领导责任制,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公开工作,并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相应为地区或部门的第一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公开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工作措施
一是工作责任进一步细化。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及20*年整改工作中查找出来的问题,对工作作了进一步的分工和细化。要求各有关部门单位按照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要求,突出工作重点,扎扎实实抓好落实。
二是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将政务公开工作和绩效考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政务公开工作各项任务分解量化,设置考核目标值,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人,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凡未按要求落实政务公开工作的,在年度考核中将扣减相应分值,并不得评为先进。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多次组织人员,对各区公开工作的进展情况、各查询点工作的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查找和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单位进行了整改,增强了公开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进一步提高公开工作质量
1、公开信息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一是严格坚持预审制度,对拟上网公开的各类财政资金、编制信息,按规定进行预审,确保公开内容的准确性。二是组织人员认真查找纠正错误。对于已经上网公开的内容,特别是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资金和人员编制情况,组织人员进行反复核对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公开内容准确无误。
2、公开信息的及时性进一步提高。严格按照省“公开办”关于有关信息公开时间要求,及时公开有关内容,做到政务信息在10个工作日内公开或更新;按月分配的财政资金,在每月15日前全面上网公开,按季分配的资金,在第二个月15日前全面公开上季度分配情况,按项目进度分配的资金,按项目进度及时公开;中央和省市下发资金分配文件后45天内公开到位;对于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异动情况,在30个工作日对变动情况进行公开或更新。
3、公开的内容进一步拓宽。一是财政专项资金公开的项目进一步增加。市本级应公开的专项资金为32项,实际公开42项,全市应公开专项资金186项,实际公开201项。二是公开的各类政务信息明显增加,省要求每个月公开政务信息2篇,全市应公开156篇,全市实际公开政务信息3419篇。
(四)进一步做好答复处理工作
为保障人民群众对机构编制政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我们继续做好编制政务公开网上答复和处理工作。一是引导人民群众到查询点查询、监督,并认真做好答复工作;二是实行首问负责制,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推诿。三是对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在规定的工作日内答复问题;四是咨询投诉答复处理工作与信访部门相结合,建立了工作制度和处理流程。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到群众咨询、建议和投诉305条,在网上答复305条,答复率达100%。
(五)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为推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全市各级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着手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学习兄弟城市的有益经验,不断改进公开工作。市财政与编制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区“公开办”人员,分三批赴宜昌、黄冈、洪湖等市,学习他们在公开工作上的先进做法,以及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的有益经验,对照我市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工作进行了全面改进,使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二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根据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特点和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出台了《信息预审制度》、《信息更新制度》、《公开意见反馈制度》、《安全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等制度。
三是进一步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举办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软件升级培训班”,对全市政务公开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确保了公开信息的及时上网。加强了“公开网”的硬件建设,按省要求对操作系统软件进行了升级,增强和改善了网站服务功能。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财政与编制公开工作要求,结合这次考核发现的问题,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宣传力度,提高公开工作影响。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宣传,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工作的了解,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支持公开工作,为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针对近两年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促进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进一步加强查询点建设和答复工作。结合今年以来政务公开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查询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进一步抓好群众网上咨询、建议和投诉的答复工作,及时回复和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确保让人民群众满意。
四是进一步落实编制实名制。实行编制管理实名制,是推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要提高思想认识,克服畏难情绪,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把编制实名制落实到位,最大程度地发挥政务公开对规范人员编制管理的作用。
五是加强政务公开调研工作。召开一次理论研讨会,组织各区就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调查和理论研究,提出完善政务公开工作的思路与措施,促进财政与编制工作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