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财政厅预算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全省财政部门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创新财政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保障“三农”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总体偏紧、财政减收增支因素明显增多的大背景下,全省财税部门紧密协作配合,深入分析经济形势,全面加强收入征管,财政收入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各项重点项目得到有力保障,确保了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731.41亿元,增长22.1%。其中,税收收入2278.71亿元,增长20.3%;非税收入452.7亿元,增长32%。全省一般预算支出为3201.58亿元,增长25.4%。大力组织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总量居全国第二。苏南继续保持总量优势,苏北增幅领先。苏南地区共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691.75亿元,占市县收入的2/3强,其中苏州市668.91亿元,增长23.5%;南京市386.56亿元,增长17.1%;无锡市365.43亿元,增长21.6%。苏北地区增幅继续领先,宿迁市增幅高达41.3%,淮安、盐城、连云港三市均增长35%以上,增幅最低的徐州市也达到25.4%。苏中地区增长22.2%,高于苏南地区19.9%的增幅。各县(市)中,昆山市、张家港市和江阴市一般预算收入分列全省前三甲,总量均突破100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15.69亿元、103.98亿元和102.19亿元。非税收入拉动作用加大,增幅高于税收收入11.7个百分点。切实保障重点支出。各级财政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6.5%,低于支出平均增幅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要求,相关支出增幅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环境保护支出91.88亿元,增长102.6%;农林水事务支出274.69亿元,增长41.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6.75亿元,增长38.2%;科学技术支出88.24亿元,增长28.4%。特别是四川汶川地震后,各级财政努力克服收支紧张的矛盾,认真落实对口支援的要求,省级压缩省直单位公用经费预算5%,筹集资金3.6亿元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并制定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监管。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定期召开财政形势分析会,加强与人行、国地税等部门协作配合,及时研判财政收入以及工业经济、房地产等形势,分析原因,预测走势,适时提出具体应对措施,确保了全年财政预算任务的完成。
(二)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有了新进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解放思想,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机制,明确发展导向,取得了显著成效。调整省对下分税制财政体制。按照“突出科学发展导向、体现财力向下倾斜、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围绕引导市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完善了省对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创新了省对市县收入分配、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奖励激励三大机制,得到了中央和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高度评价。整合省级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类专项资金。把分散在省有关部门的32项省级专项发展资金整合为6大类17项,共安排46亿元资金,比上年增长51.9%,重点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软件和服务外包、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节能减排、中小企业发展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等方面。建立了分配资金与承担责任相挂钩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改变了以前项目过多、用途交叉、使用分散和重分配、轻绩效的局面,进一步强化了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着力支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支持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项目120个、旅游项目11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82个、现代物流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项目84个;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支持实施109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个重大产学研紧密合作项目、141个新产品开发项目、231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项目、126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项目,引进各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96人。大力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以太湖、淮河流域污染治理为重点,支持1382个环境治理与保护项目,大幅度增强全省污染物处理能力。资助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项目608个。南京、无锡、常州、镇江等市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泰州、淮安、昆山、通州、宜兴等地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支持和引导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去年以来,国家对宏观调控导向作了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防经济过热、防明显通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第二次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级财政部门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落实中央政策,财税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增加安排省级扩大内需支出。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省财政通过动用去年省级超收财力、调整支出结构、提前预支今年预算安排等渠道,以最快速度筹足100亿元资金,重点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支持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教育文化社会事业、提高优抚对象及老党员生活补助标准、加快推进苏北地区开发建设、支援绵竹地震灾区加快恢复重建等八个方面。减轻企业和社会税费负担。取消、停征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123项,减少收费38.98亿元。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办理退税985.24亿元,较去年增长18.4%。贯彻新企业所得税法,及时落实自主创新以及重大装备制造业、光电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会同省有关部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69家;为支持启动房地产市场消费,省和市县财政部门还适时出台了营业税、契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兑现区域发展激励政策59亿元,支持苏北各县重点开发区发展和沿江开发。支持138家财源建设重点企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安排34.8亿元,支持连云港疏港航道工程、连云港30万吨航道工程、太仓港、京沪高速铁路*段、沪宁城际铁路、南京铁路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研究制定了加快苏北发展、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支持连云港核电产业、常州科教城国家新能源研发检测平台、南京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在去年初国家信贷政策紧缩的情况下,出台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科技项目、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投放。省财政出资12亿元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
(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省级以上财政对“三农”投入达到377亿元,增长60%,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支持高效农业扩面增量。扶持437个高效农业基地、340多个“四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2个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支持科技入户、种质基因库、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和示范园区、新型农机具开发等项目174个和农业公益技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79个,建立水稻、小麦高产技术普及化示范区。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造农桥5530座。支持实施治淮、海堤达标、南水北调、水库除险加固、水利血防工程、长江支流治理、城市防洪工程、灌区改造及节水灌溉、里下河地区灾后应急治理和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大力扶持水窖、水源、渠道、农村小型泵站等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疏浚县乡河道2.5亿立方米,整治村庄河塘2.1亿立方米。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28个,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黄河故道沿线土地改造治理、高沙土中低产田改造、煤矿塌陷地改造和耕地恢复等都取得进展。支持解决3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经济薄弱地区67.6万座农村改厕任务,推进“一池三改”、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工程等农村清洁生产项目。支持绿色*建设,对全省2726个绿化合格村进行奖励。支持推进各项农村改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由8万元提高到10万元。乡镇机构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基本完成。通州市、灌南县、宿豫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全省共拨付保费补贴资金7.9亿元,为全省农户承保风险总额达到202亿元。积极探索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新机制。研究提出了财政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农民所得实惠较大幅度增加。各项补贴政策提标扩面,涉农补贴超过54亿元,其中水稻直补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42.75亿元,比上年增长89.5%,1300多万农户受益。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支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乡村干部培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安排脱贫攻坚工程启动资金7.54亿元。在苏北375个经济薄弱村实施财政扶贫“整村推进”,全面完成1011个经济薄弱村的“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安排扶贫小额贷款规模7亿元,带动贫困农户11万户。
(五)保障民生工作和社会事业得到加强
坚持以人为本,普惠于民,完善和落实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支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和教科书免费制度,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全面推进省属高校化解债务工作。提高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支持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健全扶困助学政策体系,省财政共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95万人次发放扶困助学经费17.1亿元。支持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筹资标准和省财政补助标准。支持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安排专项资金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和培养人才。支持对困难群众大重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支持174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实施“三送”工程,基本完成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任务,农家书屋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数居全国首位。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对农村妇女免费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加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工作力度,对养老保险困难市县实行以奖代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省财政对经济薄弱地区补助达到2.45亿元,比上年增加1.45亿元,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支持全省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训练,扶持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创建“白内障无障碍省”活动。支持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高失业保险金下限,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建立了按季启动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对城乡低保对象实施适度普惠性节日慰问补助。继续对高校学生发放伙食补贴。支持加快廉租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强社会公共应急保障能力。切实保障公检法司等经费,支持法治*、平安*建设,支持反恐维稳和奥运安保。建立法律援助、社区矫正、信访救助等专项资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针对上半年成品油、食用油价格持续上涨,及时向19.5万个补贴对象发放中央石油价格财政补贴,建立了省级食用油临时应急储备制度。支持妥善处置“问题”奶粉事件。
(六)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完善了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和支出标准体系。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规范统一了财政性资金的集中支付模式,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取得较快进展。全面推行了公务卡制度。完善了省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和资金管理方式,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政府采购不断规范,政策功能进一步发挥。初步完成了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和行政管理等四大功能模块组成的财政内控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覆盖、全部关联的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紧密融合的财政大监督格局,规范了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加强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及资产管理和会计、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等行业的管理监督。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取得积极成效。淮安市成为全省首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市级财政部门。南通市、扬州市建立了内部管理电子监察平台。南京市、苏州市积极探索建立绩效预算管理机制。
此外,积极利用国际资源,无锡太湖生态环境项目争取世行贷款三年滚动计划1.5亿美元,*区域供水项目世行贷款1.5亿美元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历时半年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干部队伍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科学理财、依法理财、廉洁理财的意识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