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医卫生发展总结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医卫生发展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医卫生发展总结

*年的中医工作,在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和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框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精神和广东省中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我市卫生和中医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中医事业的发展呈现良好势头,重点中医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医行业亮点纷呈,中医社区服务网底初步形成,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初见成效,中医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中医文化得到彰显,在防病、治病,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群众对中医药的信赖和依赖日益增强,中医药在群众和社会的地位显著提高,为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年中医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对2009年中医工作进行重点部署。

一、*年中医工作回顾与总结

*年,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医院医疗环境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中医内涵建设持续提升,稳步推进“名院、名科、名医”工程,中医的“一大一小”进展良好,逐步构建覆盖社区的中医服务体系和中医治未病的保健体系,中医科研继教工作成效斐然。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发展的需求

1、中医医疗环境不断改善。市政府投资1.8亿元的市中医院新住院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业务用房面积增加89%,医院病床总数由383张增至560张;福田区中医院新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业务用房面积增加329%,医院病床总数由80张增至130张;罗湖区中医院莲塘新址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建成后医院病床总数将增至500张;宝安区中医院综合门诊部改扩建项目已经立项,业务用房面积增加47.9%;投资3.13亿元、规划500张病床的龙岗区中医院正在建设中。*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筹建工作进展顺利,被列入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规划项目。

2、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年市中医院诊疗人次180万,比去年增长20.2%;出院人数1.38万,比去年增长30.1%。福田区中医医院诊疗人次60.7万人次,比去年增长26.0%;出院人数2388人,比去年增长9%。罗湖区中医院诊疗人次88.7万人次,比去年增长25.0%;出院人数1486人,比去年增长0.2%。宝安区中医院诊疗人次61.6万,比去年增长24.7%。出院人数6396人,比去年增长31.2%。*平乐骨伤科医院诊疗人次117.1万,比去年增长26.7%;出院人数7030人,比去年增长19.2%。市、区、街道综合医院以及专科和民营医院的中医医疗业务均有9-15%的增长。我市中医系统的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3、各中医院和综合医院等中医业务运转良好。*年市中医院病床使用率94.6%,业务收入38000万,比去年增长37.2%;福田区中医院业务收入5277万,比去年增长37.0%;罗湖区中医院病床使用率80%,业务收入9217万,比去年增长17.0%;宝安区中医院病床使用率75.6%,业务收入8232万,比去年增长38.9%;*平乐骨伤科医院病床使用率81.2%,业务收入13080万,比去年增长24.9%。全市中医行业运转良好,呈现很好的发展态势。

(二)大力推进中医药立法,中医药立法草案获国家部、委、办的好评

市卫生局高度重视中医药立法工作,下大力气与市人大和市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对《*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进行了反复修改,形成了送审稿。该《条例》草案*年已成为市人大审议项目,并于*年7月4日,市人大法委、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市政府法制办、市卫生局有关领导和专家赴京向国家有关部门专题汇报了我市中医药立法情况。在创新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结合我市“坐堂医”试点工作经验,经广泛调研,对设置中医馆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研究和论证,率先提出了中医馆的设置标准,探索出与中医医疗带动中药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既充分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和特点,符合中医中药发展“唇齿相依”的客观规律,同时开辟了一条让老百姓选择医疗服务新途径,将会大大地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望在全国中医药率先发挥示范作用。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人卫体室宋森主任在会上说,“非常欣赏和同意《条例》关于中医馆的立法构想。这对中医药的发展,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贡献巨大,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功德无量。这都是属于创新,是对中医药发展十分有利的措施,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特点和特色。应做好此项工作。”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对我市的中医药工作,特别是中医药立法工作的创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中医药处方与调剂规范》分别纳入*年、2009年地方立法的重要支持项目。

(三)创新“医院管理年”活动内容,中医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

市、各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等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围绕“质量、安全、服务、费用”主题的同时,以中医病历与处方书写竞赛、中药加工炮制、中药鉴定与调剂竞赛、中医护理竞赛、中医“四大经典”理论竞赛等4项竞赛活动为抓手,不断创新“医院管理年”活动内容。在07年7月-08年9月期间,我局与市总工会启动了中医病历与处方书写竞赛、中药加工炮制、中药鉴定与调剂竞赛、中医护理竞赛、中医“四大经典”理论竞赛等4项竞赛活动。这4项中医药技术竞赛项目首次纳入了市总工会第六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卫生赛区比赛项目。中医药4项竞赛项目占卫生赛区总比赛项目的2/3。

在各区卫生行政部门、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会组织的高度重视下,这些竞赛项目,各单位紧紧围绕“医院管理年”主题开展,在全系统掀起学经典、做临床、比技术、抓质量、重安全的学习热潮。经过各单位的初赛、复赛,最终有22个医疗机构遴选出的174人参加决赛,经过激烈角逐,中医病历与处方书写竞赛项目,福田区中医院2队、南山区人民医院、罗湖区中医院分别获得团体前3名,林华、禤少敏、阙艳、沈维增、朱辉军、陈李华、陆攀、杨丽霞获得个人前8名;中药加工炮制、中药鉴定与调剂竞赛项目,宝安区中医院、市中医院1队、市中医院2队分别获得团体前3名,王小燕、王永来、何泰东、邱连建、陈友镇、梁华筠获得个人前8名;中医护理竞赛项目,市中医院第1队、市中医院第2队、福田区中医院第2队分别获得团体前3名,蔡南哨(市中医院)、孙连丹(市中医院)、孙琳琳(市中医院)、聂琴琪(市中医院)、杨雨竹(市中医院)、张丽(福田区中医院)、达丽春(宝安区中医院)、谭兴权(福田区中医院)分别获得个人前8名;中医“四大经典”理论竞赛项目市第二人民医院、宝安区中医院、市中医院第3队分别获得团体前3名,刘冬厚(市中医院)、张李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宋杰(市中医院)、郑献敏(宝安区中医院)、陈英杰(市中医院)、杨义龙(市中医院)、房显辉(宝安区中医院)、陈妙(北大*医院)分别获得个人前8名。

(四)稳步推进“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目前,*市中医院作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单位,宝安区中医院作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创建单位;我市中医特色专科(专病)达到27个,并确定10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单位。*市中医院共有市级中医特色专科13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9个。*市中医院作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单位,不断地拓展了以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在原有国家“*”肝病重点专科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针灸专科、肾病专科作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脾胃专科、骨伤专科、心血管专科、内分泌专科、脑病心理专科顺利通过广东省中医药局验收成为省中医重点专科。该院杏林苑的“名中医馆”、特色诊疗专科成为中医院的又一知名品牌科室。全市现有名中医33名、优秀中医34名;市中医院现有名中医15名,其中*市名中医9名,广东省名中医6名,优秀中医11名。

宝安区中医院作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创建单位,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硬件设施上满足中医名院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软件建设,通过数字化医院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内涵、规范管理以及医院文化建设增强医院凝聚力;第三方面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以及医院的宣传提高医院的影响力,积极创建省中医名院。目前该院有市级中医特色专科2个、建设单位2个,康复科、糖尿病专科为市级中医特色专科,中医骨伤科、妇科为市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同时,*平乐骨伤科医院老年骨科被国家中医药局确认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创伤骨科、颈肩腰腿痛科、关节病科、老年骨科被评为省中医重点专科;罗湖区中医院3个、福田区中医院、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各有1个市级中医特色专科。

(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市中医院发挥了积极抢救伤员主战场的作用

5.12四川汶川地震后,按照广东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的要求和安排,市中医院积极准备,应对汶川大地震的伤员抢救工作,发挥了主战场的作用。自5月22日起先后收治了四川地震灾区伤病员25名,成为全市收治伤员最多的医院。经过医护人员3个月的精心治疗,病员全部康复出院并顺利返回四川重建家园。在医疗救治过程中,医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周密部署,组织大量医护人员积极救治,高效有序地完成了救治地震灾区伤员的任务。同时严格管理,及时报告伤员治疗信息、返川信息等,使上级部门能及时了解伤员情况,作出相应的部署。*市委书记刘玉浦、市长许宗衡、市政协主席王顺生等市几套班子领导到市中医院院亲切看望慰问来深治疗的四川地震灾区伤员,鼓励伤员们树立信心,战胜困难,争取早日康复出院。市领导对中医院积极抢救伤员的方案和结果表示满意。

(六)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开局良好,初见成效

今年6月份宝安区和宝安区中医院被广东省卫生厅定为广东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区域和单位,*区卫生局医院正式成立了“治未病中心”,通过竞争上岗方式选拔了一批优秀中层干部开展治未病工作。该院在中医“治未病”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获得省政协“加快中医药特色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组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普及宣传中医“治未病”知识为抓手。一是在*年举办3期“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培训班”的基础上,*年又办了2期普及班,1期提高班,受训人数600多人,大力推进了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提高了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和覆盖面。二是在市卫生局局长江捍平同志亲自倡议指导和许四虎副局长的大力支持下,中医处组织一百多名中医药专家进行科研攻关,编著了《让你不生病——健康•养生•治未病》。该著作对宣传普及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社会和同行中反响很好,让老百姓更好地认知中医药、感受中医药、享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营造中医药健康养生、治未病的良好氛围。三是在《*市中医药服务进社区工作方案》基础上,制定了《*市示范中医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评估标准》,加快中医药进社区步伐。四是“中医坐堂”服务基层百姓。继去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医坐堂”试点工作后,继续推进“中医坐堂”工作。目前,全市有8家纯中药店获得行政许可。夯实中医药“社区服务网底”建设,建立中医药特色预防保健体系。

(七)中医科教工作成绩斐然,更上新台阶

*年度*市中医药科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项科研课题得到立项,部分在研课题完成了结题鉴定报奖工作。*年全市中医系统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1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市中医院中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课题(主持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分中心课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合作项目课题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中标,科研经费资助2000万显示我市卫生系统的临床科学研究已经具备国内领先水平。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评估。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立项资助科研课题13项,立项自筹科研课题16项,总计29项,比去年增加3项。全市中医系统350篇,其中SCI收录6篇。申请专利11项,获省市科技成果奖4项。

*年承担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67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2项,市级50项;有12050人次参加了*年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共有297人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78人次参加*年广东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统考。中医药科教任务和项目有望2009年提前完成*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同时科研能力和水平又上了个新台阶。

(八)加强国际和港澳交流,繁荣中医药学术氛围

*年6月,*市宝安区中医院迎来了首批来自非洲苏丹、中非、尼日利亚、乌干达等14个国家的29名政府卫生官员和医疗卫生管理专家,中国政府援非项目“医院建设与医院管理培训班”在该院启动。该项目是继我国*年中非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签订的包括医疗卫生、教学、农林、科技项目在内的“援非”八项举措之一,旨在增强非洲国家对我国中医药发展情况的了解,进一步探讨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等问题。举办“**纪念世界传统医药日系列活动”,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周、深港关于中医药学术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研讨会,以及“中医办医模式探讨”主题论坛。加强港澳地区等对外交流工作,尤其是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对外传播。

(九)存在问题

我市的中医工作虽然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在如何积极应对新一轮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如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的需求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中医事业在区域发展中不平衡,对“中西医并重”的指导方针认识不足。二是解决中医发展瓶颈问题,未能得到市里高度关注,缺乏协调机构和机制。三是政策法规滞后,投入比重偏低,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缺乏良好的政策导向作用。四是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明显偏低、补偿机制不健全,加重了开展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的经济负担,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五是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相对滞后,乡镇街道中医服务能力弱化、西化。六是特色明显、区域影响大的中医拳头专科不多。七是中医预防、保健、康复、养生、治疗未病的理念未能发挥优势。八是中医社区服务网底建设,仍需高度关注和重视,政府还需加大投入。九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水平还有待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