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应从根本上遏制淮河水患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缓解人水争地矛盾
淮河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南北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界线,流域人口与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8,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治理淮河,首先必须洞察淮河问题的根源。淮河的泛滥既源于黄河夺淮造成的淮河水系紊乱,也源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森林的砍伐,湖泊的围垦,人与水争地,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淮河流域是我国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行蓄洪区的设置,反映了人口压力下的无奈,人水争地使本应属于河水的淤存之地被开发,洪水来临时,只能蓄洪,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建立生态保护屏障
淮河的治理,迫切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由于淮河流域的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对流域的过度开垦导致湖泊、湿地不断缩小,森林覆盖率逐渐降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流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设淮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屏障,以从根本上防灾、减灾。
去年淮河再次发生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但没有发生任何人员伤亡,说明治淮工程已发挥效益。治淮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增加河流上游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加强综合治理,是确保治淮取得成效不可缺少的手段。
据有关部门研究,近年来,淮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已经给淮河水患治理和流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危害。从各地监测资料分析,每年全流域上游因泥沙淤积造成100至150口山塘报废,山区河道每年抬高河床5至10厘米;近10年来,有200座小型水库变成了“沙库”。1982年、1991年与1956年相比,在同一水位下,王家坝站淮干河道泄流量下降约16%至20%。沂河每年有200至500万吨泥沙进入主河道,如果水土流失得不到有效治理,这些泥沙势必影响防洪能力。北汝河汝阳大桥建于1964年,当时泄洪流量达每秒5000立方米,后来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目前泄洪流量仅剩不到每秒2000立方米,泄洪能力减少60%以上。
加强流域通力合作
淮河贯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中游地势平坦,支流众多,下流河道淤塞,地势高扬,淮河的治理不仅需要中央政府的统筹领导,也需要四省民众的通力合作。
淮河干流是一个整体,治淮必须从总体上进行整治。尽管从总体上看,治淮符合中央政府和流域各省的共同利益,但中央以及各省考虑的侧重点往往有所不同,导致在治淮问题上不能步调完全一致。鉴于此,著名的治淮专家宗受于在1931年曾提出组建长淮行省的建议,即将与流域有关的区域组织成一个行省,以便统一治理,这实际上是对流域四省采取统一行动、共同治淮的期盼,只有流域各省采取共同行动,治淮才有望成功。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建立了统一的治淮机构——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地方利益对治淮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流域涉及四省,各省利害关系不同,关注的焦点各异,需要进一步加强流域内各省的合作,完善区域与流域的管理问题,推动各方面的合作,尤其在治污问题上,只有通力合作,才可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