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全面小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年,全省上下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为契机,采取更加直接和有力的措施支持“三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明显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迈出较大步伐。但是,水平低、任务重仍然是我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面临的基本问题。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只有各方继续集中力量、大力支持,农村全面小康才能如期实现。
一、*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状况
(一)农村全面小康水平迅速提高
按照国家统计局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共同下发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及相关监测方法,我们对*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年,全省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19.3%,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农村的实现程度低2.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农村*年的实现程度。这标志着我省农村朝着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1.经济发展方面:包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三个指标。*年是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的一年,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5.4分,与其所占权重29%相比,实现程度为18.5%,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
分指标看,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1元,比上年增加269元,增长11.3%,超过2200元的总体小康值,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1.9%,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在农业大增产、农民大增收的同时,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到41%,已超过总体小康值,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60%;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占16%,达到总体小康值。
2.社会发展方面:包括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四个指标。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政府对农村社保投入的增加,*年我省农村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促进,但受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影响,社会发展类指标综合得分有所下降。据测算,*年社会发展类指标综合得分为4.9分,比*年减少0.6分,实现程度为24.5%,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
分指标看,*年全省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为10.3%,高于总体小康值;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为6.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万人农业科技研究人员数为2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33.3%;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2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0%,农民收入分配结构相对均等并接近合理区域。
3.人口素质方面:包括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两个指标。人口素质类指标实现程度为20.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综合得分3.1分,与上年持平。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条件的改善,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年全省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7.8年,比*年高0.3年,比*年高1.8年,已超过总体小康标准0.4年,正向全面小康临近。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69.7年,比*年提高1年,比*年提高1.9年,已超过总体小康标准0.2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3.6%,有5.3年的差距。
4.生活质量方面:包括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和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四个指标。*年,全省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但由于农产品价格大幅度度上涨,导致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出现恩格尔系数在农民收入高增长的同时小幅回升的现象。恩格尔系数这种短暂性回升并不代表农民生活质量下降。经测算,全省农民生活质量类指标实现程度为-11.3%,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
分析指标看,*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212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9元,增长11.5%,增幅比上年同期高4.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37,比上年上升2.67个百分点,主要由于粮、油、肉、菜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食品价格涨幅高于其他生活消费品价格涨幅,造成食品消费支出增加,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年农民居住质量指数为16.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3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占48.6%,砖木结构的占40.9%。*年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为2.6%;农民信息化程度达到28%,这两项指标均达到总体小康值。
5.民主法制方面:包括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和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两个指标。*年,各地加大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政务公开的力度,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安全正发生巨大变化,法制制度不断健全,治安状况日趋好转。我省农村民主法制类指标在六大类指标中实现程度最高,为72%,综合得分为4.5分,比上年增加0.6分。
分指标看,*年全省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达70%,大大高于总体小康标准的55%。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达86%,超过全面小康标准。
6.资源环境方面:包括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森林覆盖率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三个指标。我省在加快发展过程中,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是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既维护好生态环境,又加快发展步伐。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对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的企业进行严格的治理整顿。大力提倡企业节能,做好资源回收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年,反映资源环境的三项指标综合实现程度为57.1%。
分指标看,*年,全省每万元工业产值能耗比上年降低4.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8.7%,比*年提高20.3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5.3%,提高10.7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4.6亿元,增长2.6倍。天蓝、水碧、山青的*,正以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生活舒适、适宜人居的生态家园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品牌更加突显。全省已批准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含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3个,生态示范县22个,面积达88607.7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67.9%。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2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073.7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8%,比*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7%,列全国第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为1343,这二项指标均已超过全面小康标准值,实现程度为100%。
(二)农村全面小康在中西部及全国的位次前移
近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在全国及中部的位次均有所前移,但处于中间位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
1、与中西部其他地区比,位次属于前列
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水平较高,位次居前列。与西部地区比,*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高,比西部实现程度最高的重庆(10.3)高9.0个百分点,与实现程度尚处于负数的云南、新疆、宁夏、甘肃、贵州、青海、西藏等7省区比,优势更加明显。与中部各省比,*年*全省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低于湖北(21.7)、湖南(19.4),超过了山西,比*年前移1位。
2、与东部及全国比,实现程度存在较大差距
与东部各省市比,*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高于海南省。与大部分地区的差距很大。例如,*年,三个直辖市上海、北京、天津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87.8、81.7和67.8,*的实现程度分别只有其22.0%、23.6%和28.5%。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也均在40以上,*分别只有其33.3%、41.6%、41.7%和45.1%。*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比全国低2.3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区)综合实现程度排序中居第15位,但实现程度与全国的差距比*年缩小3.4个百分点,在全国位次比*年前移了2位。
二、*全面小康快速推进的原因分析
从“三农”内部看,*年我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迅速提高,是政策好、人努力、粮价高、天帮忙等多因素的结果。但从本质上看,这种快速推进主要来自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深化,来自于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较大增强。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小康快速推进的根本原因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我省各地、各部门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政策、资金和国民经济发展重大关系上,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近几年,实施的税费改革、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减免农业税等政策,都体现了中央确立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在领导全省加快发展中,十分注重保护和支持“三农”,坚持以创新求发展。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两个65%”和“提高城乡融合度”的思路和目标,充分激活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潜力,是去年实现三个“增长20%以上”和农村全面小康快速推进的重要基础。
*年,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背景下,省里配合中央及时出台了“七增加、三减轻”等32条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落实之快、受益面之广,是多年来所没有的。
为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我省财政支出20.5亿元,其中,两减免(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使农民直接受益11.1亿元;三补贴(对农民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补贴)9.4亿元。对稻谷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早晚稻实际收购价每百斤比上年高20元,增幅达40%,高于周边许多省市。从财政收支看,*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中,农业税收入为8.22亿元,比上年减少7.48亿元,下降47.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支援农业生产支出为42.34亿元,比上年增加18.85亿元,增长80.2%,这一减一增,使“三农”领域受惠财政资金总量达到26.33亿元。
(二)国民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是*农村全面小康快速推进基本条件
新世纪以来,*坚持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工业现代化,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特点的发展新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为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举全社会之力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提供了现实可能。
1、国民经济呈现逐年加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0%,*年增长8.8%,*年增长10.5%,*年增长13.0%。*年,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全省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全年生产总值3496亿元,增长13.2%,是近11年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8.0%,增幅是*年以来的新高;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0%。人均生产总值连续登上7000元和8000元两个台阶,达到8189元,按*年汇率折合989美元,直逼1000千美元大关。
2、财政实力持续快速增强。*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350.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在上年增收50亿元的基础上又增收65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了四年翻一番的目标。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完成205.8亿元,增长22.4%,高于全国平均增幅近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均高于上年,表明综合经济效益不断向好。县域财政迅速增强。*年全省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改变了长期以来县级增幅只相当于全省增幅一半的状况,财政总收入超亿元的县(市、区)达77个,其中超5亿元的县(市、区)8个,县级财政总体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54.1亿元,增长18.8%,各项重点支出和应急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3、工业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年,我省确立工业化核心战略,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取得重大成果。*年,全省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例由*年的24.2:35.0:40.8转变为20.3:45.7:34.0,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1.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比*年提高4.8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进一步增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实现增加值627.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186.6亿元、利税206.9亿元,分别是*年的2.03倍、2.25倍和2.29倍,实现三年翻一番的目标。
4、四年新增城镇人口375万。上世纪以来,我省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作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依托交通干线、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加快大城市建设,促进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建设,形成规模协调、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开放式、网络型城镇体系。*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6%,比*年提高7.91个百分点,超过了*年之前15年的上升幅度,近四年每年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0.6个百分点,与全国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年*城市化率已由*年在中部六省居第4位上升到第3位,高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
三、*农村实现全面小康难点和重点
*年,*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这是在低水平上实现的,对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困难要有清醒的认识,以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1.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但农民增收基础不牢,仍未形成长效机制。*年全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已处于历史高位,目前市场价格基本上反应了农产品的真实供求。*年价格和产量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将明显减弱。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外出务工已成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近来随着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加速外流,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文化程度低,缺少技术的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非常缓慢,外出务工不断增收的难度加大。由于农民增收缺乏坚实基础和长效机制,农民收入呈现三个扩大趋势:与发达省份农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1985-*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4.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4%,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比农民收入高3个百分点;1985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为1.5:1,*年扩大到2.6:1。
3.农村人口素质提高难。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经济体系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是仅次于农民收入的第二位重要指标,占12%的权重。我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学杂费较高,使贫困户的儿童入学难,导致新文盲出现。二是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存量素质较低。据调查,95%以上的农村大中专学生留在了城镇,返回农村的很少。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技能的成本高、难度大,成为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的重大障碍。
4.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对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赋予了8%的权重,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被赋予了4%的权重。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保险、福利等方面,基本上还是处于自保状态,农民是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目前,我省农村养老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比全面小康目标相差很远。农村参保人员少,标准低,所能起到的社会保障作用小。一些农村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还是六七十年代购买的,不少已经损坏失修,不能使用。农村医疗机构人才缺乏,由于农村基层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差,工资待遇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毕业不愿去,无学历和非医疗专业人员大量涌入,这种“人多才少”的现象很不利于乡镇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农村“看病难”问题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增多。
5、耕地实现动态平衡存在较大压力。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保护耕地和用地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我省补充耕地的力度很大,但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耕地面积仍呈下降趋势,其中*年比*年净减少32548公顷,在全面小康监测体系中,*年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小康得分为0。同时,建设占用耕地质量与补充耕地质量比较,占优补劣现象依然存在。建设占用的耕地不少是居民点周边的优质高产良田,而补充的耕地多来自荒地的开发,大部分为旱地。因此要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和补充优质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即使常耕地面积能保持当前的水平,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均常用耕地面积仍将下降,要达到小康目标,实现耕地动态平衡难度很大。
6、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县域经济主要是农村经济。前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与乡镇企业息息相关。近几年,我省乡镇企业受到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的影响,生产经营普遍不太景气,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功能大大下降,农民从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收入逐年减少。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民营。但*民营经济发展极不充分,百姓创业氛围不浓,本土经济缺乏基础和后劲。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有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我省以改革户籍制度为龙头,有效加快了小城镇的建设步伐,但相对发达地区和我省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我省小城镇建设存在基础设施投资能力不足、产业基础不强、聚集效应比较差等问题,发展水平和发展步伐缓慢,对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极为不利。
7、农民生活水平还不高,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我省农民消费水平仍较低,目前我省农村的恩格尔系数,按照国际惯例来衡量,还处于温饱线水平,离小康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农民用于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水平还很低,社会保障和生活环境还很不完善。贫困问题也是制约我省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的重要因素。
四、加快推进*全面小康进程的建议
在着力激活“三农”内部潜力的同时,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动力,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充分利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争取中央对*“三农”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增强发展动力;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总之,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加快我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形成农民快速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向农业的深度要收入。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支农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种养业良种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二是以税费改革为契机,加快农村金融、公共财政、流通体制、土地流转等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向制度创新要收入。三是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动力,推动农村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建设,向农业外要收入。四是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
2.以乡村公路建设和村庄整治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目前乡村两级组织的经济能力弱,农民自身组织化程度低,存在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无人领办、无钱去办的情况。县乡两级应以引导农民开展以乡村公路建设和村庄整治为抓手,硬化道路,净化街院,绿化村庄,美化家园,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的方便度和文明度。有条件的农村要开展小康示范村的建设,引导农民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生活质量,加快全面小康进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的好传统,对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大幅度增加对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大力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提高路网通达深度及等级,实现村村通公路。实施好库区、深山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工程,改变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要相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大力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改变农村交通运输落后的面貌。
3.中央应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完全的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担负主要的投入责任。农村税费改革后,“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投资体制难以有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中央应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作为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尤其应当争取成为中央重点支持对象。要积极调整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将减免低收入农村家庭学龄儿童的学杂费作为支出重点,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改革现行教育体制,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农民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构农村合作医疗网。要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设立农村养老保障基金,办好养老院,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确保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和谐平安农村。着力构建农村合作医疗网,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框架,国家要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制定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条例,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二是全面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济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三是加大医疗资源投入,搞好卫生设备建设,鼓励医学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卫生院工作,提高农村医务人员水平,增加合格的农村医务人员的比重。
5、积极调整小城镇布局,加快产业培育,推动农村城镇化。制定积极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对小城镇道路、供排水、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小城镇撤乡并镇的步伐,扩大小城镇规模。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以第三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建立和健全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进镇农民的后顾之忧。要把养老和医疗保险事业作为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提供就业保障,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劳动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