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经济发展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经济发展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经济发展意见

*年,我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50.3亿元,按可比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增长15%。

一、*年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生产平稳增长

粮食。全年呈夏减秋增全年增的态势。在国家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的拉动下,粮食生产种植基础较好,管理措施得当,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精量播种等生产技术大面积推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63万亩,比上年减少2万亩;粮食总产量268万吨,比上年增加0.1万吨,增0.03%,实现了粮食总产和单产连续五年双增产。

棉花。面积、总产略减。受上年棉花价格偏低的影响,全市棉花播种面积46.6万亩,比上年减少0.5万亩,减1%。尽管前期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棉花生育期提前,病虫害综合防治及时且发生较轻,但由于后期阴雨影响,棉花总产量3.6万吨,减3.9%。

油料。面积下降、总产增加。全年油料播种面积23.9万亩,比上年减少0.3万亩,减1.3%;单产244公斤,增幅为3%;总产5.8万吨,增产0.1万吨,增1.7%。

瓜菜生产效益增加。全市瓜菜总面积194万亩,其中蔬菜面积170.7万亩,瓜类面积23.3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691.8万吨,减2.6%。蔬菜种植结构发生新的变化,露地菜和低档菜种植面积减少,高档菜、精细菜等效益高的蔬菜面积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到75.7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其中大棚蔬菜达25万亩,增加0.8万亩。全年蔬菜市场行情好,平均价格比去年高20%以上,蔬菜生产效益增幅较大。

林业。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的工作思路,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态市建设,荒山造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和退耕还林四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5.8万亩,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4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果品产量可达44.9万吨,比上年增2.6%。

畜牧业。坚持一手抓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一手抓畜牧业稳定发展,按照中央的部署精神,加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监测体系,确保全市无重大疫情发生。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积极推动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实现了畜牧业平稳发展。但由于受前几年疫病传播、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和畜产品价格低迷等综合影响,全年奶牛饲养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家禽业相对稳定,生猪、牛、羊养殖有所下滑。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0.3万吨,下降6.2%;禽蛋总产量48.4万吨,下降2.5%;奶类总产量30.1万吨,增长12.3%。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类饲养小区达1285处,养殖专业户5.8万户,形成专业村320个,存养各类畜禽近5000万头(只),畜禽集中饲养量占75%以上。

水产养殖业。全年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1.5万亩,比上年增加0.1万亩,淡水产品产量3.98万吨,增长7.6%。从养殖结构看,名优养殖面积3.3万亩,生态养殖面积5.5万亩,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惠农支农政策落实较好

全年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达14亿元。其中粮食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达1.87亿元;能繁母猪、奶牛补贴及政策性保险落实较好,其中能繁母猪和良种奶牛补贴达2300万元,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粮食增产和恢复生猪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完成产业扶贫项目48个,总投资1.4亿元,到*年底,全市“一县十三乡”33万贫困农民的年纯收入水平基本达到1000元的省定贫困线,部分人口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本届政府提出的“三个基本实现、四个明显变化”的扶贫任务目标基本实现。

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工程投资6亿元,新发展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23.5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在继续抓好杜张水库除险加固收尾、鹊山龙湖开发和邢家渡、胡家岸两个大型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同时,开工建设了东联供水、腊山分洪、商河清源湖、章丘垛庄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实施“生态水保”工程,加快历城老泉、长清龙泉官庄等一批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7平方公里;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完成了48座病险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积极抓好塘坝、机井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保证了农业灌溉用水需要。农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方面,完成投资7130万元,使902个村、61.35万人吃上了合格的自来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9%,比年初提高14.4个百分点。

4、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

坚持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41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205家,企业资产总额95.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利税11.14亿元。初步形成了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良好格局,建成以民天、五得利等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企业群体,以瑞海、晶荣、樱龙等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企业群体,以山东春雨、锦绣源等为龙头的果品加工销售群体,以雨润、维尔康、鑫意等为龙头的肉类屠宰加工群体,以佳宝、维维、伊利等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群体,以百乐沃、宇飞等为龙头的禽蛋类加工群体、以花木联合、盛苑花卉等为龙头的花卉生产销售等七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企业112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粮食、蔬菜、水果等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78万亩,带动各类牲畜饲养378万头,禽类饲养量2002万只,带动农户增收21.8亿元,全市53%以上的农户纳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范围。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年,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78个,其中基层合作组织866个、专业联合组织达到212个,拥有成员19.3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5.92万户,覆盖7大领域、12个产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

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年,按照新一届市委提出的“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要求,以实施“十大行动”为重点,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民增收行动,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植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城镇建设行动,编制了“城镇建设行动”总体规划,制定了配套政策和小城镇建设指导性标准。开工建设了十个小城镇建设项目,圆满完成了商河县怀仁镇的试点任务,其它9个小城镇建设已全面启动,其中章丘市文祖、普集镇工程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道路畅通行动,在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基础上,加快路面硬化向村内延伸,*年底村村通油路率达到99.1%,村内主干街道硬化率达到91.3%。饮水安全行动,各县(市)区统筹规划,多方面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保证了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开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9%,比年初提高14.4个百分点。生态富民行动,全市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5.29万户,累计达到9万户,建立农村沼气协会等服务组织70余个,建设中小型沼气工程24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造林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南部山区荒山绿化,全市完成造林面积7.4万亩,重点区域完成4.4万亩,超额完成年度造林任务。医疗惠民行动,以乡镇卫生院改造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当年完成30所农村卫生院主体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309.8万人,初步解决了农民就近就医问题。教育振兴行动,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贫困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农村教师工资已全额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并实行统一标准发放;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弱势保障行动,制定了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实施办法,开展了农村低收入家庭普查工作,初步理顺了农村低保资金筹集渠道,健全完善了弱势群体保障机制。*年,全市共有3.6万人享受农村低保,全部达到人均960元以上的要求;全市确定的47处敬老院建设项目已完工31处,在建12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0%。市场拓展行动,协调扶持大中型流通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抓好“农家店”规划建设,完成市级配送中心1个,县级配送中心3个,乡镇驻地综合超市8处,提升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2处,建设标准化农家店608家。

总体看,*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较好,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主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出现近来最大涨幅。粮食从10月份开始快速上涨,粮食总体价格比同期上涨6.6%,其中:小麦价格为0.84元/斤,比同期上涨7.7%,玉米0.86元/斤,上涨8.9%;油料从年初开始上涨,油脂价格比同期上涨35%,目前大豆2.87元/斤,上涨10.4%,花生米5.21元/斤,上涨57.9%;肉蛋价格从5月份开始上升,12月份比同期上涨38.8%,其中:猪肉上涨56%,牛肉上涨48.6%,羊肉上涨30.2%,鲜蛋上涨10%;鲜菜价格平均上涨28.6%。农业生产资料1-10月份价格持平,四季度受煤电油价格上涨的影响,生资价格有所上涨,其中:尿素1850元/吨,比同期上涨5.7%,复合肥2500元/吨,上涨25%,农膜上涨20%。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虽然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短期上涨的幅度过大,不利于农业生产稳定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农业结构调整仍然不快,农产品受市场影响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农民增收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龙头企业在全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数量少、规模小,加上中介经济组织不健全,对农业的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作用还不够强。

四是从建设新农村角度,由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快,导致工业反哺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尤其是道路、水、电、生态建设方面,以及农村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等建设相对滞后,许多水利工程老化、退化严重,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较重。南部山区、滩区和黄河以北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不快,加之部分县区财力紧张,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

二、*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分析*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有利因素较多。一是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摆在首位,不断加大投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格局逐步形成。二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为加快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各级政府各种支农措施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更加宽松。四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必将拉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五是农产品价格回升,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尚未打破,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不快,农民增收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二是农产品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生产资料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农业生产支出费用加大,不利于农民增产增收。三是与农村经济现实发展要求和建设新农村任务相比,支农投入受财力制约仍显不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薄弱、各种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的隐形负担较重。四是*年我市降雨比常年偏少,蓄水不足,*年抗灾保丰收的任务较重。

三、*年农村经济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年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年主要任务目标:

──农业增加值增长1%。(按可比价格计算)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50万吨以上,蔬菜、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2%、5%、1.5%、10%。

──自来水入村率达到95%;净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以上。

──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3万亩,其中,荒山造林6万亩、经济林4万亩、用材林3万亩;果品产量50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27.6%以上。

──农村医、学、水、电、路等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1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一)强化支农政策的落实,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落实好国家对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农资综合补贴以及能繁母猪、良种奶牛补贴政策,确保及时发放到户,继续加大地方财政向农业的倾斜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坚持粮食“三条底线”,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积极推进农业良种工程,抓好国家优质粮食基地项目建设,提高优质粮食生产比重,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强化基地建设,稳定棉花、油料生产。积极促进农业八大产业和畜牧、林果基地建设,重点扩大优质、无公害、高效益农产品的生产,不断增加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保障市场供给。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立足城郊优势,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品牌战略,不断作大做强特色农业和品牌产品,增强我市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重点培植肉蛋奶、大棚瓜菜、优势干鲜杂果、特色粮油、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增强畜牧、奶业、大葱、大蒜、玫瑰等特色品牌效应,依靠包装、精深加工提高优势产品的比重和附加值。二是继续加大对农林牧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优势特色基地的扶持。粮食重点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蔬菜继续搞好八大基地、六大精品园建设,重点扩大保护菜栽培面积。畜牧业抓住国家加大生猪扶持的机遇,促进生猪稳定增长,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突出壮大奶牛业,重点发展规模、专业、生态养殖,搞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三是抓好“二片四线”(机场、城区周围;济青、济菏、京福和绕城高速)重点区域150万亩农业结构调整,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提高土地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四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财政扶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引导和扶持中小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带动能力。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中介经济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建立更为紧密的连接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三)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开发,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形成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积极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积极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加强县(市)区农业科技园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发展。切实抓好农民科技和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引导农业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四)加强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部署,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加强水利、生态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利工程,结合水源建设,重点抓好鹊山龙湖和商河、济阳、平阴平原水库建设,续建东联供水工程;防洪工程,重点加快腊山分洪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抓好章丘垛庄水库除险加固续建,开工建设3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抓好邢家渡、胡家岸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搞好省市补助节水项目的实施,确保节水灌溉面积增加10万亩。进一步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历城西南峪、章丘黑峪、长清浪山等16条小流域和黄河北部2片风沙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确保536个村、31.7万人通上自来水,入村率达到95%以上。继续抓好封山育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和退耕还林四大生态建设工程,明年完成3万亩荒山绿化、2万亩退耕还林建设,积极搞好乡村道路和村庄绿化,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五)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强化部门责任,抓好规划、政策、投入的落实,充分调动基层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新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十大行动”建设计划的实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努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城镇建设行动,全面完成小城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在完成第一批十个小城镇建设项目同时,努力推进第二批试点小城镇规划建设。道路畅通行动,公路通行政村率达到99.6%,行政村主干街道沥青(水泥)路面硬化率达到96%,对破损农村公路中的老油路实施升级改造。饮水安全行动,完成536个村、31.74万人农村自来水建设任务,自来水入村率达到95%。生态富民行动,争取完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4万户,建立农村沼气协会等服务组织100个,建设32处大中型沼气工程和2处畜禽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造林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南部山区荒山绿化,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3万亩。医疗惠民行动,以乡镇卫生院改造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重点,在完成商河、章丘两个试点县市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30所乡镇卫生院和2838个村卫生室进行建设,进一步解决农民就近就医问题。教育振兴行动,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弱势保障行动,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080元,对符合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调整全市农村五保供养最低标准,集中供养由2400元提高到2600元,分散供养由1400元提高到1600元。新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0-15处。继续抓好农村产业扶贫开发工作。市场拓展行动,培育市级连锁配送中心1家,县级依托企业配送中心3家。结合小城镇建设,改造建设6个乡镇驻地具有一定规模和配送功能的综合超市,建设改造规范化“农家店”600个,覆盖全市60%以上的行政村,建设提升改造3处农村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店长培训工程”,培训人员1200人次。

(六)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上,突出各县(市)区的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格局。要进一步发挥工业园区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链长的大企业,发挥企业群体的聚集效应。要切实搞好规划,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规划建设,突出地域、自然、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改革完善土地、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人口、产业、消费向小城镇集中,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平台。积极搞好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黄河以北、青银高速公路以内天桥区的大桥镇、桑梓店镇和济阳县的崔寨镇,通过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流转,加快农民变市民步伐,搞好桑梓店、大桥、崔寨镇驻地三个组团建设,力争通过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