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部署,着力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实施*市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文明和谐稳定,为“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也应看到,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反哺农业机制尚未形成、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民科技经营能力不强,经营零碎化,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工作的主题,即“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市场化提升期、信息化发展期、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和国际化拓展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也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日益明显。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农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做到粮食安全警钟长鸣,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二、目标要求
到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现代农业建设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粮食生产长效机制更加完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粮食自给率稳定在50%左右;
——特色产业优势更加显现,茶叶、蔬菜、水产(珍珠)、畜禽、花卉、干鲜果和竹木等农业主导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增强;
——农业产业化水平更加提升,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结紧密的产业化主体,农产品现代物流框架基本建立,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到90%以上;
——外向农业更加优化,外建基地、外拓市场、外向创汇、外引资金和智力工作迈上新台阶;
——农业科技研究更加深入,成果转化明显加快,农业适用技术、农业机械化、清洁能源利用得到普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初步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政策扶持更加有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为农服务更加深化,初步建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粮食生产长效机制,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要把建立健全粮食生产长效机制,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始终做到粮食安全警钟长鸣。坚持“重政策扶持、提复种指数、扩早稻面积、攻单产提升、育种粮主体、强社会服务、建抗防体系”的基本思路,着力建设一批高产稳产良田,培育一批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发展一批粮食生产经营企业,推广一批良种良法,打响一批优质粮食品牌,促进粮食复种指数提高,种植面积稳定增长,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单产水平得到提升。到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70万亩以上,年均增长2%以上,其中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的规模经营占水田的20%以上。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10年全市机插面积达到20万亩左右,机耕机收面积达到200万亩,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单季稻增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010年前每年建设各类粮食示范方面积20万亩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鼓励和引导粮食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拉长粮食产业链条,促进和带动粮食生产。
(二)积极培育农业块状经济,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7号)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意见》(绍政发〔*〕20号),坚持以绿色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大做强茶叶、蔬菜、水产(珍珠)、畜禽、花卉、干鲜果和竹木等主导产业,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在推进主导产业规模化、生态化、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和品牌化上下功夫,加快特色产业老基地改造提升步伐,充分利用光热条件和作物生长季节差异,创新栽培模式,发展季节性产业基地,拓建产业新基地,扩大基地总量和质量,形成一批设施配套、良种普及、集中联片、环境友好的特色产业基地,使之成为现代农业新景观。把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与丰富“菜篮子”产品相对接,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与培育农业块状经济,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建设特色强县、特色强镇、特色强村相结合。大力扶持发展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发展特色产业中的带动作用。
(三)深化实施强龙兴农工程,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深化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产业带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品牌创建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一批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梯队结构、门类齐全、带动能力强、提供就业岗位多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每年新增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企业5家,到2010年,争取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5家。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其在推动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升级中的带动作用。围绕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开展QS认证和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促进企业从无牌向有牌、从有牌向名牌的转变,建设县级农产品公共品牌,培育一批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公信力。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外资嫁接等途径,从生产经营、产业经营,向资本经营发展,扩大规模,做强主业,提高效益。以项目为载体,整合资源,积极争取在各类经济开发区、园区中设立农产品加工园区。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壮大营销主体,培育现代流通业态,优化营销环境,健全营销信息服务机制。做大做强重点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配送、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构建农产品大营销、大流通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继续创造条件,引导工商资本以项目建设、品牌嫁接、股份合作等方式,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链条的拉长和终端产品价值的提高。大力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业服务业和能源农业,开发建设高品位、高质量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有效利用现有农业副产品剩余物和废弃物,发展秸秆气化、农村沼气和其他生物质能,探索能源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大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农业外向开放度
把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推动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出口农产品效益。到2010年,全市外建基地稳定在750万亩以上,主导产业出口产品占全省农产品出口份额有新提高,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15%以上。继续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外建农产品基地。努力提高农业外拓的质量和效益,重视改善基地的产出能力和效益,积极引导外拓企业规范承包租赁合同,减少季节性、短期性经营面积,增加长期性、稳定性经营面积。转变外拓基地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施外建基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绿色化和优质化。进一步提升外拓服务质量,加强外拓企业的自我服务能力,在外拓基地较为集中的地区,组建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快建立优势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着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出口主体。健全出口农业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出口农产品档次,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实现农产品出口在数量、层次和市场上的新跨越。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省外、境外兴办农业企业,利用资本输出地的资源、要素优势,设立初级农产品加工点,把境外资源开发和市内出口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走出去”的内涵。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市外、省外的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窗口,开设销售中心,建立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流通业态,建立覆盖大中城市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坚持外资、内资并重,深入实施外资嫁接工程,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联接紧、资源消耗低的农业项目。加大外引智力工作力度,大力引进高技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积极引导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科技进步是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着眼于科技支撑能力的提升,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要围绕“扩大范围、拓展领域、提升质量”,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网络,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积极运用各种节水、节肥、节地等的节约型农业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范围,创新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开展免耕栽培技术推广试点。大力推广高效、生态的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着力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着力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应用到位的科技示范村,培育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力争到2010年,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组织进一步壮大,培育科技示范户1万户以上,辐射带动20万农户,发展100家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重点示范区内主要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建成农业地理信息系统。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积极引进高新农业科研成果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六)着力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提升农业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的体制机制,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扶持一批有明晰的财产权利关系、有健全的经营服务体系、有民主的组织管理制度、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品安全化、社员知识化、运行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组织生产、带动农户、促进销售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形式,促进土地等资源向大户、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现代家庭农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围绕建立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目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培训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健全的市、县、乡镇、村农技服务网络和规范化的镇(乡)级农技服务中心,提高农技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创新农业风险分担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和充实各类风险基金,增强农业抗除自然风险的能力。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建立起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集体有稳定性财源的新机制。建立“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制度,探索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的监管机制。
(七)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自主创新、农业安全等四大保障体系,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稳定强化各项财政支持政策,确保足额到位。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开发、良种良法和农业机械推广、农民培训教育等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构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为中心,着力抓好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各方面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耕地保护和中低产田改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开展产学研、教科研合作,开发新产品,改进新工艺,着力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和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环境影响小、可循环利用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完善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及相关的质量认证,提高各级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推行产品安全台帐、标识制度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动物防疫规范化乡镇建设为抓手,夯实动物防疫工作基础,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力度,确保全市植物防疫安全。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强化渔业易污染点、污染源的监控,确保渔业生产安全。加大沼气建设使用安全的宣传、教育、检查,确保各类沼气工程的运行安全。
(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要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深化农技人员“三联三创”(联基地、联大户、联企业和创新、创业、创优)、“系列示范”行动和“解难题、办实事”活动,加快构建和完善以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维权服务、法制服务、政策服务、金融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为农业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农村中介组织、民营科研组织、金融担保组织、合作互助组织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多元化,满足广大农民的服务需求。依托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和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等方面服务。以专业大户、种养能人、产加销能人为重点对象,扎实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开展农业法制宣传,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法制意识。加强农(渔)业行政执法,实现执法检查经常化,执法监督动态化,执法工作规范化,不断提高依法护农的水平。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信贷支农产品,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不断增加农村小额信贷供给。
四、切实加强对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
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是一项惠及全社会的民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把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切实加强对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从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的高度,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把握“三农”工作规律,不断提高领导“三农”工作的水平。要科学制定规划,强化保障机制,确保如期完成工程目标。
(二)完善政策激励和扶持措施。要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激励和扶持措施,把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纳入市对各县(市、区)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促进工作落实。针对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力争在农田水利建设、公共植保、公共信息、公共防疫、公共诚信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责任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深入开展现代农业竞赛活动。
(三)营造合力共建氛围。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农业、农办、林业、水利、财政、国土、供销、金融等涉农部门,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工作协作,确保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的有序有效推进。要加强宣传,及时总结报道在现代农业提升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好典型、好经验、好方法,典型引路,先进示范,营造强农惠农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