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政发〔〕17号)精神和《*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现就加快发展茶叶、蔬菜、畜牧、水产、花木、干鲜果和竹木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1.坚持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按照工业的理念,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品牌响亮、安全可靠、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走高效生态农业之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2.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装备、手段、管理进行创新和发展,加强优良品种和节本、安全技术的研发推广,提高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科学发展。
3.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扶持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增强其带动能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土地、林地和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和“统一服务”、“托管”等农业生产环节的分工合作,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促进创新发展。
4.坚持依靠市场机制。既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其他要素投入到农业主导产业,又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5.坚持依法管理与指导服务并重。建立政府分管领导负总责,农业、林业、国土、财政等部门分工负责,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支撑,相关部门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规划与研究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区域布局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促进协调发展。
6.坚持开放发展。按照“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思路,坚持外建基地、外引资金、外拓市场、外向创汇并举,积极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努力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
二、重点和目标
1.茶叶产业。积极推进茶产业现代化、茶产品名牌化、茶行业规范化、茶文化大众化,建设绿色茶都。重点抓好茶园无性系良种化、茶园生产管理无公害化、茶园设施化、茶叶采制机械化、加工场所加工流程清洁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等工作。到2010年,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茶园生产管理无公害化率达到95%以上,茶叶加工场所符合省标准达到85%以上,综合机采机制率达到60%以上;外拓茶叶基地稳定在160万亩以上,茶叶商品率在95%以上;绿茶加工出口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培育成国家级茶叶品牌2-3只,省级品牌10只;名优茶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销售产品通过QS认证率达到100%。
2.蔬菜产业。巩固出口蔬菜、山地蔬菜和城郊型蔬菜产业格局。重点发展山地蔬菜,积极外拓加工蔬菜原料基地,扩大设施蔬菜面积。建设一批现代蔬菜示范园区和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推广应用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实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创建一批具有地理标志的蔬菜品牌,培育一批省级、市级蔬菜加工出口、鲜菜批发交易和销售的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蔬菜年播种面积达到80千公顷,蔬菜年出口创汇达到1亿美元,继续保持FD、AFD系列产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不断开发新产品;蔬菜加工转化率30%以上,本地蔬菜供应自给率保持在50%以上。
3.畜禽产业。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和健康养殖方式,重点发展生猪、*鸭、长毛兔、奶牛和白鹅,大力推广肉鸽、本鸡、鹌鹑和番鸭,适度发展肉兔、獭兔、蜂业,丰富市场供应,致富农民。同时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到2010年,畜禽良种率、生猪出栏率、绿色畜产品比重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动物防疫规范化乡(镇)基本建成,主要疫病和畜牧业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控制;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达到25%以上,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的产值突破100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其中畜产品加工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0%以上;畜牧业生产总量保持稳定,外建基地稳步推进,名优新特绿色产品比例达到50%,来自无公害生产基地产品占50%;大中规模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率超过80%,实现我市畜牧业发展模式基本与国际接轨。
4.水产产业。扎实推进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发展现代设施渔业,着力发展珍珠、对虾、甲鱼、蟹等四大优势特色产品,积极引进、开发优良适宜品种,大力推广新型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和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水产养殖病害测报体系和防疫检疫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品牌,拓展市场。到2010年,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5万吨,名特优水产品占65%以上,其中,珍珠养殖面积15万亩,产量600吨;虾类养殖面积7万亩,产量2.8万吨;蟹类养殖面积2万亩,产量3000吨;龟鳖养殖面积5000亩,产量5000吨,外拓养殖基地巩固提升。
5.花卉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发奇、特、新品种和珍贵树种,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合理布局,发展高档鲜切花卉和时令花卉,发展高档苗木。强化区域特色,建设现代化花卉园区。到2010年,全市花卉苗木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高档花卉苗木占总数的30%以上,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达到50%,同时提高切花切叶、盆景盆花的产值比重。力争通过5年的建设,全市花卉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6.干鲜果产业。积极扩大优质水果和珍稀干果规模,提升特色果品竞争力;建设精品果品示范基地,强化品牌建设,拓展市场。重点是巩固葡萄、桃形李、杨梅、小京生等优质果品,积极发展香榧、樱桃等特色干鲜果。到2010年,发展优质葡萄2万亩,桃形李1万亩,樱桃1.5万亩,杨梅2万亩,梨3.5万亩,优质果率达到60-70%;香榧20万亩,投产5万亩;小京生面积4.5万亩;中国驰名商标2只以上,商品率达95%以上。发展提升一批水果观光园。
7.竹木产业。实施“百万亩竹林提升工程”,加快低产低效竹林改造,实行笋用竹林、笋竹两用林和材用竹林分类经营,到2010年,笋用竹林面积发展到30万亩。以点带面推广珍贵用材树种,发展高档优质用材林基地,培育壮大竹木加工企业,扩大人造板、地板、家具、工艺品、日用品等竹木制品生产。注重以竹代木,实现永续生产。
三、发展措施
1.发展“一村一品”,建设农业主导产业强县强镇
围绕七大主导产业,立足当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整合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资金,支持“一村一品”发展,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加快形成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格局。
(1)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充分利用县域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着力培育发展若干个在省内外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增强县域农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特色优势产业强县主导产业的种植面积(饲养量)、产值应占全县作物种植面积(饲养量)、农业总产值的较大比重,产业集聚度较高,产业链较健全,且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显著。
(2)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强镇。充分利用镇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推动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镇主导产业的种植面积(饲养量)、产值应占全镇作物种植面积(饲养量)、农业总产值的较大比重,产业集聚度高,相对于其他农业产业有绝对优势,对农民增收作用较大。
2.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体系建设,构筑与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相配套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科技开发、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协调运转的新机制。
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大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加快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在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及各优势产区建设和完善良种繁育、引繁中心以及水产、畜禽种苗繁育基地,以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鼓励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设备,开展良种良法的研究推广。到2010年,力争七大主导产业优质种子种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加强科技攻关。逐步提高科技创新基金用于农业科技项目研究与推广的比重。针对制约七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技部门、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办好*市农业科创中心,优先安排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积极推行科研项目招投标制,吸引国内外一流农业科技力量,加强科技联合攻关,建立起自主创新与消化引进相结合,产学研相配套,与我市主导产业相协调的开放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七大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区(片)、示范户的作用。建立七大主导产业技术推广专家组制度,全面推行科技推广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地、塘)、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新模式。从*年起,七大主导产业重点乡镇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片),在七大主导产业重点区域内的村,要选择1--5户种养水平较高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落实农技人员联系指导。通过科技示范区(片)、示范户的带动,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到位率。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基层农技推广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全面建立农技推广工作责任制,实行分片包干、联村带户的新型农技推广制度,对农技人员技术推广、联村联户、联系农业企业的工作进行绩效考评,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素质和为农服务的效率。
加快实施农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工程。依托农技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院校及社会其它力量,创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民培训制度,发展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运用现代化农业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的能力。
3.发展产业化组织,增强对农业主导产业的带动能力
大力扶持发展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切实增强其对广大农户的带动能力。到2010年,全市培育发展规范化的农业产业化组织1500家以上,带动农户100万户以上,建成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其中超亿元的达到50家以上,力争超10亿元的有3-5家,规范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以上。
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结合七大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精深加工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的国家、省、市级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认真落实有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规范化合作社发展,重点扶持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五化”合作社建设,支持合作联合会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社服务体系建设。
4.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大力推行高效、生态、清洁、安全生产模式,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制度、畜禽标识制度和质量自控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经营者档案,场内经营者建立进货台账、进货验货和进货索证等制度。农产品批发市场配置食用农产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设施,每日开展定性检测。建立农产品检测信息平台,预警和警示信息。鼓励企业申请农产品出口免检资格,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落实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制度,推动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ISO9000认证,逐步开展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GAP)认证试点,推进农产品检测结果国际互认工作。
着力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努力提高七大主导产业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建设县级农产品公共品牌。
5.健全流通体系,拓宽农业主导产业市场空间
积极拓展展示展销平台。按照“建市场、设窗口、进超市、办展销、强品牌”的要求,拓宽七大主导产业市场空间。积极组织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纽约食品博览会”、“东京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浙江农博会”等国际、国内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举办“*市名特优农产品新春大联展”等地方性节会,为我市主导农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搭建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有效对接。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重视、支持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尽快形成辐射国内外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农产品大流通。
培育壮大营销主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贸易型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鼓励其与基地、农户建立产销关系。在国内大中城市专设销售窗口,壮大农产品商和经纪人队伍,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力。
6.鼓励多元投入,加大农业主导产业投入力度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统筹安排,增加投入,加大对主导产业示范基地、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质量标准、外拓基地、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以及合作经营机制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扶持力度。今年起,市财政通过整合原有产业扶持资金,连续三年每年切块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项扶持七大主导产业发展。
努力增加信贷资金投入。鼓励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七大主导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
大力鼓励民间投资。充分利用我市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七大主导产业的产业化开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外来资本投资优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流通业。
7.优化服务机制,营造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良好环境
加快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和农户参股、合作互助”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办法,逐步扩大试点县和试点品种。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坚持以用促建的方针,结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建设,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加快实现“浙江农民信箱”村村通。加强“浙江农民信箱”的应用培训,充分利用“浙江农民信箱”在传递信息、畅通市场、开展网上调查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提高服务“三农”工作水平。积极推广“三电合一”和“农技110”等信息服务模式,加强农技110信息平台与地方广播电视台合作,推进信息资源整合。推进测土配方工程,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发展“精准农业”奠定基础。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快农机技术高新化、农机服务产业化、农机监理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先进适用农机产品。加强农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安全管理,支持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培育,提高农机资源利用效率。力争到2010年,全市规模生产的蔬菜、水果、茶叶、畜禽、水产的主要生产环节和产品初加工等基本实现机械化。
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提供法制服务。把农业投入品监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工作力度,完善“三网三制”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大力开展农业法制宣传教育,运用多种宣传形式开展农业普法宣传,大力开展“法律进村、进企”活动,切实提高企业和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作为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以资源、特色为基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区域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多边联动的协作机制。要建立组织,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强化考核,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