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深化体制改革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进一步提升体制创新力、推进*转型提质发展的关键之年。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市第六次党代会部署,现就*年全市深化体制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强市,打造生态*、和谐*”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大主题,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体制、城乡体制、文化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新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体制改革
1.深化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推进国有集体资本从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方式,加大现有营运机构整合重组,努力提高运营效率。
研究落实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有关政策措施,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提升民营经济的素质和水平,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加速推进民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新增上市公司4家,累计达到30家,努力培育一批更具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
2.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振兴第三产业,创新服务业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商贸、旅游、文化、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物流、信息、中介、金融、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探索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使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
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做强第二产业。发挥建筑大市优势,进一步拓展建筑领域,积极向建筑强市转变。规划建设纺织产业研发总部基地、建筑产业研发总部基地。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一批跨国集团落户*,带动我市产业的调整和升级。
3.推进科技创新,提升科技竞争力。建立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努力把体制优势转化为自主创新优势,逐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实施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财税、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和建立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增强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整合优化配置创新要素,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强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市场,积极推进创业投资机构发展,进一步完善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竞争力。继续分类推进文化单位改革,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村文化繁荣工程,使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倾斜。理顺文化管理部门职能,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实现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
5.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围绕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全面推进非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努力使土地资源向重点优势项目、重点优势企业倾斜;积极探索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的形成机制,制定完善土地、水和排污权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办法,逐步建立能源、资源使用差别化价格、阶梯式价格调节机制。着眼于节能降耗,积极实施“腾笼换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实施循环经济“850工程”。
(二)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成熟一批、实施一批”原则,启动“三集中、三到位”工作,促进部门行政许可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成立行政服务处,审批项目到位;行政服务处向市便民中心集中,成建制进中心运作,审批权限到位;行政许可项目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部门审批网络终端设在中心,网上审批到位,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完善审批监督机制,实行审批项目、条件和程序社会公开化。
7.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和细化部门预算的办法、标准和程序。探索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尽早出台改革方案。全面实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公共支出有较快增长,深化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整合试点,探索建立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倾斜的保障体系和多元化投入机制。
8.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招投标制、后评价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落实和保障企业投资自主权,建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以及相关行政许可配套联动机制。完善重点建设项目与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的联动机制,强化重点项目实施保障。完善投资调控机制,建立健全投资监管体系,提高投资综合管理水平。
9.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组织保障和运作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三)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改革
10.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化解乡镇历史债务、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对新时期乡镇管理体制的研究,合理界定职能,理顺权责关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乡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城乡配套改革,构建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形成要素自由流动、居民地位平等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11.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快统筹城乡“十大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利益调节机制,健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的投融资建设机制。大力推进以“百千工程”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农村社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快欠发达乡村的新农村建设,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各方主动参与的组织实施体系。
12.加快中心镇建设。根据《关于积极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意见》,在中心镇规划、特色产业、投融资体制、土地集约利用、行政管理体制、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全市力争培育12个左右规划科学、经济繁荣、居民富裕、环境优美、管理规范、具有较强辐射力的现代化中心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
13.健全农村社会服务和支持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信社扶持“三农”发展的信贷比例,加强农贷担保体系建设,探索开展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工作。加快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建立农业抗风险的新机制。大力培育、规范、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建立完善组织制度、政策扶持和利益联结机制。
(四)着力推进公共事业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14.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在基本完成生产经营型、中介服务型、技术服务型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上,加快行政执法型、公益型事业单位的职能界定和优化布局。开展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的调研和试点,逐步解决政府部门直接举办并管理所属事业单位的体制问题。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探索实行政府采购、民办公助等形式,促进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
15.探索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探索垄断领域和公用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和社会化运作,增强公用事业的活力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打破垄断经营,开放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拓宽公用事业资金来源渠道,加快公用事业建设。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集中城市资源,盘活城市资产,创新融资方式,控制政府负债。
16.培育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制订出台《2006年—2010年*市社会中介组织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行业协会、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政府监管,努力营造有利于市场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快培育一批规模较大、信誉较好、服务能力较强、有一定辐射能力的中介服务主体。
17.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大社保体系建设。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通过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建立工资协商制度,加强劳动监测等,引导企业工资水平,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积极探索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途径和办法。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管理,规范职务消费和公务消费。
(五)着力推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
18.围绕解决“行路难、停车难”问题,深化市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按照市县一体、城乡统筹的原则,制订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中心镇(经济强镇)直达市区的公交网络,逐步建立城乡公交市县一体、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网络新机制,实现市和县(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快中心城市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等站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停车场布局,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19.围绕解决“读书难、读书贵”问题,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困难学生的就学资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切实解决“技工荒”问题。
20.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研究相关扶持政策,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进一步降低虚高药价。推进农民健康工程,继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
21.围绕解决“就业难”问题,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公共职能。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全民就业,实现全民保障,着力构筑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资金投入机制及优惠措施,完善针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政策,加大农民培训转移力度,建立困难群众就业和农民进城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22.围绕解决“生活难”问题,加大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落实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不断提高救助水平。大力发展老年人事业,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和送温暖活动,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
23.围绕解决“住房难”问题,努力构筑满足多元需求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重点加快廉租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24.围绕解决“治安难”问题,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保障城市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依法行使自治权利。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牵头部门要按照全市的总体部署,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强化改革的针对性,突出改革重点,细化改革任务,落实改革责任,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
(二)加强统筹协调。市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发展改革委要切实加强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职责明确、操作规范、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合力推进改革的协调机制。
(三)加强跟踪督查。各牵头部门和市发展改革委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密切跟踪各项改革进展情况,督促检查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及时把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相关意见汇总上报市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