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加快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力,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必须大力提升支柱产业竞争优势,着力推动装备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扶持都市型工业培育壮大,努力构筑和提升技术创新、产业集群、资源集约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柱和城市型工业为配套的产业结构。重点是深化完善五大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构筑三大产业带,积极实施五大工程,着力搭建五大服务平台。

一、深化完善五大产业发展规划

积极依托全市十二个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园区,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实施集约开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纺织、机械装备、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和城市型工业。

(一)着力提升传统纺织业。努力走“高端纺织之路”。按照“原料优结构、面料增品种、印染提质量、服装强品牌”的发展原则,引导纺织原料向品种多、结构优、差异化、档次高方向发展,涤纶纤维重在提高差别化,化纤差别化率由目前的25%提高到40%,特种纤维比重达到30%;积极开发和应用动植物环保绿色纤维和炭纤维(CF)、芳纶(AF)等产业用纤维。织造面料重在提高面料设计开发能力,提高棉、麻、毛及其他纤维在面料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化纤纺真、多纤维混纺、复合、交织等中高档面料生产,高档时装面料比重达到30%以上,加快发展汽车内饰、医用卫生等产业用面料,产业用及家用面料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50%以上。印染整理加强工艺技术的改造,积极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加工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各种面料的印染后整理技术水平,使我市印染后整理技术达到目前韩国、台湾地区的水平。服装服饰强化品牌运作,做大规模优势,增强企业知名度,提高区域品牌竞争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产值率由目前的近20%提高到50%,8—10只产品成为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进一步提升纺织市场,加快行业研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纺织业独特优势,构筑高度协同的产业组织,尽快形成现代纺织产业集群。

(二)大力发展机械装备业。努力由配套制造向装备制造发展。环保机械,以重点建设诸暨环保机械生产基地为突破口,在巩固发展电除尘器国内领先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以发展脱硫设备为重点,做强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制造业,形成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环保设备产业集群。纺织机械,发挥现有设备制造优势,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数控化程度,大力发展高智能前道机械、节能环保型纺织机械。汽车零部件,在巩固做强汽车轮毂、万向节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汽车玻璃、汽车空调配件等产品领域,在新昌县和*县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三)整合优化医药化工业。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重点,增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做强脂溶性维生素类药、抗感染类药、心脑血管药物等原料药的研制与生产,积极开拓缓释技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等方面的技术,研制新型化学制剂,形成以袍江工业区和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的新型医药产业集群。以杭州湾精细化工产业园改造提升为重点,着力整合现有生产企业,加快淘汰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技术工艺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产品;以多样化、环保化、系列化、高性能化为方向,加强对染料复合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发展纺织原料化学品、塑料化学品和日用化学品,形成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四)努力拓展电子信息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引进和开发,着力研究开发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元器件等微电子技术、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以及信息化应用平台等软件技术,平板显示器等数字音频技术、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应用电子技术,重点培育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材料及芯片产业,形成光电子显示产业群。

(五)加快培育都市型工业。积极发展广就业、融合型、多功能的适合城市发展的产业。加大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发展知识密集型城市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市区中心城二环线内为重点,着力规划实施“腾笼换鸟”计划,提升中心城市的功能。积极发展以服装设计为龙头,集加工、制造、销售、会展于一体的服装服饰产业链;以*黄酒业提升为重点的食品工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及数码印刷技术应用为主的包装印刷业;以现代家居和高档厨卫用品为特色的家私业。鼓励中心城区老工业厂房改建城市产业楼宇,发展总部经济。凡在中心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企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税收、人才引进,以及子女受教育、住房购置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优惠。

二、建设构筑三大产业带

依托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着力构筑杭州湾、曹娥江和沿杭金衢高速公路三大产业带。在大力提升现有产业优势的同时,全面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发展前景广阔、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积极融合“长三角”的合作与竞争,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快配套建设,努力打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城市支柱产业的配套基地、扩散产业的接纳基地和基础产业的供应基地。到2010年三大产业带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区域内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块状经济达到10个。对三大产业带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要进一步细化专项发展规划,按照发展要求划定区域,并给予必要的资源配置。

(一)杭州湾产业带。重点建设现代纺织、精细化工、新型医药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大桥经济,把握上海、宁波等大城市的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承接发展相关配套产业,特别是借势发展以PTA、高档塑料制品和精品钢铁板材等为主的临港型工业。加快推进以杭州湾国际物流中心为重点的物流业与各种特色产品市场交易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二)沿杭金衢高速公路产业带。重点建设环保设备、有色金属制品、以及高档服装服饰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全面建成国家火炬计划诸暨环保装备产业基地,环保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依托一批大企业加快发展,着力建设以铜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制造业基地,争取铜加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50亿元;以培育服装服饰的品牌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能力,提升袜业档次品位,力争高档袜子产量在65%以上,袜业产业规模占全球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三)曹娥江产业带。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整合,在产业布局上构建“一主四区”框架,“一主”,以曹娥江下游的杭州湾南岸、*市区北面区域为主体,建设沿杭州湾纺织及化纤原料、精细化工、化学原料药产业集聚区;“四区”,*县滨海工业区以大纺织为主体的现代生态型工业新城区,国际纺织制造中心和*重要港区;上虞新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以精细化工为主的现代生态型工业新城区,“长三角”机电、环保等高新技术为特色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服务等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新城区;袍江工业区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为重点,高新技术研发为依托,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特色产业为主,高效率现代物流中心和相关服务相配套的产业区;嵊新工业区,努力打造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际性领带产业中心和以生物医药中医药、机电一体化、机械配件、电机电声、高档厨具等产业为重点的制造业基地。

三、积极实施五大工程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工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的原则,从企业培育、项目实施、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循环经济等方面,实施五大工程。

(一)“培大育强”工程

以培育年销售100亿大企业和培育100家优质成长型企业为目标,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要求,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到2010年,争取全市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50-100亿元的企业15家;大力培育100家优质成长型企业,争取每年有10家左右成长型中小企业进入骨干企业行列。

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做强。加大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治理,提高重点产业的生产集中度。突出大企业、大集团的主业优势,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快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新体制和运行模式,增强大企业集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在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中,确立一批骨干企业,引导鼓励企业由“平面扩张”发展向内涵提升集约发展转变,修订完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发展规划,调整相关扶持激励政策,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内乃至国际知名企业,以此带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加快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比速度、比效益、比创新、比实力”竞赛活动,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占有优势地位、技术领先、发展前景广阔的“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配套协作,积极研发生产与大企业、大集团相配套的专业化产品,从而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不同层次、富有活力的配套格局。

(二)“重大技改”工程

实行自主创新和形成产业化相结合,大力推进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提升产业和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切实抓好一批单体规模大、投资结构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骨干项目的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100只单体投资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其中投资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达到10只。凡符合产业升级和重点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且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在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公用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和便利。通过聚丙烯二期、工程塑料、抗肿瘤等新药、离子膜烧碱、苯胺及间苯二胺、数控加工中心、环保装备、高档电脑刺绣机、液晶显示器、车用柴油机、数字化纺机、高端有色金属深加工、有机硅单体及制品、高档面料及服装服饰、产业用及功能性纺织品等一批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使我市工业在乙烯下游产品深加工、医药及精细化工、重大机械装备、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壮大和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上取得新突破。

(三)“技术创新”工程

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前景、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特色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由目前的380亿元增加到870亿元;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手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由目前的70家增加到100家;“产学研”战略格局基本形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增强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鼓励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建设。加快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五年的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市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凡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且新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新产品财政资助。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效组织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制造业信息化、新材料、环保、节能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

(四)“品牌培育”工程

按照“企业为主体,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原则,实施品牌培育工程,积极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重点出口名牌”三大品牌,努力打造名牌企业群体和名牌产品集群。深化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将“*黄酒”、“*纺织”等打造为国际知名品牌;“上虞风机”、“店口五金”、“三界厨具”、“山下湖珍珠”、“松厦伞业”、“嵊州领带”、“大唐袜业”、“越城家私”、“枫桥衬衫”等产业品牌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知名品牌,打响“*制造”的品牌。对每年市场影响最大的前三位名牌,政府给予重奖。鼓励品牌企业进一步加大名牌的经营力度,对品牌企业在品牌宣传和利用品牌实施资本经营等方面予以资助。力争到2010年市级以上名牌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5%以上。争取累计有100只产品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重点出口名牌”;50只产品在全国行业市场占有中位列第一。力争“十一五”期末,有5家以上品牌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五)“循环经济”工程

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强示范和政策引导,制定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并组织实施工业循环经济评价考核体系和工业循环经济重大项目事前专家评审制度。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作用,集中对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绿色企业创建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推进垃圾发电、印染中水回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节电技改项目等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每年重点抓好5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广普及30项先进适用技术,切实提高纺织、化工、印染、医药等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清洁生产、园区生态化改造和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建设,促进企业内部的循环、生产空间的循环和社会整体的循环,推动经济发展从线性增长向循环增长转变。到2010年,全市281家重点用能企业比*年节约标煤118万吨,万元GDP能耗由目前的1.04吨标煤控制到0.83吨标煤以下。

四、努力搭建六大服务平台

重点在基础设施、人才、融资、市场、中介及公共服务方面加强平台建设,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实施提供服务保障。

(一)建立重点产业发展平台。对重点支持的产业,政府规划专门的特色园区,鼓励集约发展。对项目所涉及的配套设施,包括区外道路、供水、供地、排污、运输码头等公共基础设施及员工宿舍等生活设施,政府予以资助建设。

(二)建立要素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和工业发展需要,引导和鼓励企业与大院名校合作共建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机构。设立企业家创新专项资金,组织企业家定期举行沙龙式的交流活动,提升企业家的素质。完善相应的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建立专家博士联谊会,加快人才公寓建设。搭建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成果共享平台,开辟研究成果网上交流通道,鼓励中介机构从事信息技术服务,加速科技创新与成果的转化。

(三)建立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深化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互动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库建设;加强市内外银行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绍开展业务或设立分支机构;发挥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的作用,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四)完善现代市场交易平台。采取市县联动,加大中国轻纺城改造升级力度,降低商务成本,运用现代市场运作模式,提升中国轻纺城在国内国际的地位,努力形成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完善诸暨大唐袜业、嵊州领带等专业市场现代功能,提高档次品位。大力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产业集聚和嘉绍跨江通道的建设,创建杭州湾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企业。

(五)培育中介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行业协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信息共享、技术服务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推动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组建产业公共技术研究中心,对行业发展面临的共性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加强对技术中介机构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积极促进技术中介机构的技术和工艺研发能力的提高,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技术和工艺的开发应用,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服务。

(六)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和加强政府在推进工业发展中的政策、资金、评价和环境等方面的体系建设。研究制定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环境、创新环境以及经营环境的配套政策。整合财政扶持资金,强化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对目前正在实施的工业技改贴息资金、园区扶持资金、大企业培育资金和技术创新资金等进行有效的整合,实行集中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其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引导中小企业与其配套,推动专业化分工协作,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支撑。制定《*市工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细化评价实施办法,落实评价工作的实施部门,使评价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大力整治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强涉企服务意识,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建立部门联系重点企业的长效机制,适时开展市级机关部门涉企科级岗位群众评议活动,促进机关效能建设。成立“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主要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实施相关具体政策意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