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深化合作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实施东向发展,融入南京都市圈,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全面提高我市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奋力崛起,现就进一步深化滁宁合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滁宁合作的现实意义,加快推进东向发展
1.滁宁合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自滁宁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行动,与南京各有关方面进行洽谈对接,开展了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瓶颈得到缓解;产业融入不断加深,接受产业转移初见成效;市场对接进一步深入,商贸旅游合作愈益密切;科教合作领域拓宽,社会发展合作全面推进;滁宁互访交流活动经常开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几年来,滁宁合作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为今后全面融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2.滁宁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条件。当今以城市群、经济圈为标志的区域经济竞争,已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市作出的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的决策部署,正是顺应区域竞争发展的大趋势,推动加快发展的大战略。特别是近年来,南京市明确提出了“加快跨江发展,建设五个中心”的战略决策和发展思路,并提出要在基础设施、产业转移、商贸流通、信息交流和旅游资源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大与的合作和推进力度,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南京实施跨江发展,扩展战略腹地,为我市接轨南京、融入南京、借力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化滁宁合作的现实意义,更加自觉、主动、全面地做好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各项工作,努力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赢得发展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3.深化滁宁合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规律,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资源配置和体制机制等方面与南京都市圈实现全方位对接,努力把建设成为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的加工制造业、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商贸物流集散、旅游休闲度假和科技成果转化五大基地,以整体提升我市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主动全面、深层立体的要求,努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整合资源,深化对接合作,加快融入进程,全力开创滁宁合作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深化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对接与合作,拓展发展领域和空间
4.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来抓,高起点编制“交通对接”工程规划,加强区域交通网络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衔接,加快构筑航空、公路、铁路、水路协调发展的运输体系,实现与南京的交通同网。高质量完成蚌宁高速公路连接线、宁淮高速公路汊釜连接线工程。加快滁宁快速通道工程项目的工作进程,争取年内开工建设。积极做好104国道至汊河集路网恢复工程,推进汊河大桥的改扩建工程。加快改扩建滁宁之间重要的边界连接公路,尽快完成滁宁沿边乡镇所有渡口改建桥梁。着手研究规划滁宁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大滁河、清流河入江经济航道和汊河集船闸改建力度,认真抓好滁河疏浚及滁河防洪保安合作和清流河治理工作,充分发挥清流河、滁河入江通海的黄金水道作用。进一步加强滁宁公路运输经营合作,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积极做好京沪高速铁路、宁西铁路和滁马(鞍山)、滁扬(州)、明(光)徐(州)、滁淮(南)高速公路及宿(迁)扬(州)高速天长段等境内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的配合服务工作,整体改善交通状况,全面实现交通东向对接。
5、加快发展大型物流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抓好枢纽性、综合性的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建设,成为南京"北扩"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和南京物流分中心。在重要交通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规划建设综合物流园区,与南京规划建设的大型物流基地相对接,借助南京物流业先进的服务、管理、配送和技术应用等优势,引进南京物流企业来滁投资设点,打造都市圈江北物流区域性配送中心和产业基地型物流中心。利用我市农副产品和轻工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都市配送型物流。依托我市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型物流。加强物流业基础工程建设,大力培育物流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运输、仓储、装运、加工等产业,构筑物流信息平台、交通运输网络和服务组织体系。鼓励现有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推进物流组织方式和运营流程创新,不断提高物流综合服务水平,努力成为区域物流中心的重要节点。
6、加快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区域通信网络建设及电子政务系统开发,建设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与南京及长三角地区信息资源互通共用。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加强政府的内部信息平台及面向企业、公众的外部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与区域公共信息平台的交流合作,推进通信管线和网络的互联互通。加快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改进网络运行环境、信息平台和数据交换系统,开发和利用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信息资源,促进政府各部门间及政府与公众、企业的信息共享。加强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高系统信息集成、一体化服务和网络使用的水平,深化滁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合作,加强政府门户网站信息交流,共同建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电子商务及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做好"中国长江网·网站"的维护更新,增加宣传信息量,加强技术交流合作,探索建立滁宁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共享新机制。
7、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我市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是东向发展的重要平台。要不断创新园区建设思路,努力扩大园区规模,提升园区经营管理水平。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突破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改善园区投资环境,提高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市城东工业集中区划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统一规划领导,统一开发建设。加快现有开发区和城东工业集中区一期规划内建设项目的填平补齐,做好亮化、美化和园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抓紧规划建设蚌宁连接线东西两侧新的工业园区,尽快形成市本级50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框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区,积极建设南京产业园。按照快捷、优质、高效的要求,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强化职能,完善功能,扩大权限,真正做到园区内的事园区办。加快北环路南北两侧开发建设,支持琅琊区设立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工业强区步伐。支持和帮助汊河新区快速发展,积极申报汊河新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主动融入南京跨江发展,更好地承接南京都市圈汽车、化工、建材等产业转移,努力建成南京江北发展板块的有机组成部分。
8、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按照南京都市圈6-2010五年建设规划纲要,做好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衔接工作,在城镇体系、功能分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要素流动等方面与南京都市圈实现大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城市环境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滁宁公交线路对接,加快建立城市交通信息查询和购票系统联网,逐步实现"同城市民待遇"。认真规划实施以滁城为中心、全椒和来安为两翼的"大"战略,加快推进"大"建设。以建设皖东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大滁城建设力度,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城市道路、公用设施和景观公园建设,强化环境治理,提高城市品位和整体建设水平。按照滁城南移东扩的规划要求,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城南新区建设,启动政务中心和南谯南路建设,搞好与全椒城北工业园区的对接;加快蚌宁连接线工业园区建设,加速与来安工业新区的对接。加大各县市城区建设力度,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以推进城镇化为目标,大力培植经济强镇,加速产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支持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加快发展,建设一批沿边型、旅游商贸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综合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三、加快产业和社会事业对接与合作,提升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9、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围绕我市汽车、家电、化工、纺织、非金属矿加工等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加强产业对接合作,推动优化升级。通过推进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重点规划实施工业百亿产业、百户重点企业、百个重大项目"三百工程",锻造工业化"脊梁",带动提升全市工业化水平。不断完善家电产业创新机制,提高研发、生产、配套能力,形成完整的家电产品产业链。抓住南京市规划建设江北地区重化工产业集聚区的机遇,采取配套推进的方式,积极发展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的配套产业,打造汽车零部件加工及汽车电子产业基地,积极支持汊河宁北汽车配件工业园建设,推进滁宁装备制造业对接。加强滁宁纺织业合作,提升人造纤维、纺织机械、产业用纺织品等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积极引进食品保鲜、加工、制造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冷冻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合作,做大我市食品产业。充分利用南京研发中心和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的优势,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协作机制,鼓励我市企业与南京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合作,加快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升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发展水平,促进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10、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都市型农业,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全面合作,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成南京江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围绕南京市江北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投资项目,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加强与南京农林院校、科研单位合作,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快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相关企业合作,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建立农产品定期会展机制,加大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与南京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合作,在南京设立我市农产品交易窗口,加快乌衣农贸大市场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沟通和会商,推进农产品质量互认市场准入,拓展市场流通绿色通道,加强农业执法合作,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南京及长三角市场的销售份额。
11、努力提升商贸服务业水平。抓住南京市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和鼓励商贸大企业实施品牌扩张的机遇,引进先进流通业态和经营模式,吸引大型商贸企业和品牌连锁前来经营,不断提高我市商业层次和服务水平。以现代商业理念构建大商贸格局,加快滁城商业聚集度,努力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培育发展县级商业集中区,提高县域商业集聚和辐射能力。大力发展区域性专业大市场,建立农产品批发销售网络,推进各类农贸市场改造建设,打造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集散地。通过引进、规范、提高,促进我市宾馆、餐饮、休闲、娱乐业上档次、上规模。鼓励南京担保公司在我市拓展业务,促进我市担保行业快速发展。调整和充实市财经领导小组,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成立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密切与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南京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驻宁金融机构来滁拓展业务,推进滁宁支付系统、诚信系统一体化发展。加强流通市场监管合作,建立商标保护、消费维权、经济办案等协作机制,共同营造公平竞争、资源共享的市场环境。
12、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都市圈旅游规划格局,打造都市圈内集生态、休闲、度假、文化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加强景区景点资源开发,加快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密切与南京旅游业的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景区景点串联和配套体系建设,联手推出明文化访古游、绿色生态游、休闲度假游、红色旅游和农业观光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旅游多元化投入,引进战略投资,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构筑新型旅游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我市已加入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组织的有利条件,借助发达地区的市场平台,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及长三角旅游业界的交流合作,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创新推介促销手段,推动A级景区连线,打造都市圈无障碍旅游区,加速融入长三角旅游网络。
13、积极推进科技人才与社会事业合作和发展。依托南京优势科技资源,强化科技合作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协作机制,鼓励企业与南京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推动两地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把我市建设成为科技研发应用和推广基地。充分利用南京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加强教育合作,争取驻宁高校来我市设立分校或联合办学。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选拔优秀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中青年干部到南京等都市圈城市学习、挂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专业人才来我市任职、兼职。进一步加强滁宁宣传、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两地新闻媒体协作互访、联办节目,开展广电网络互联协作,引导和鼓励南京企业前来投资文化产业,促进两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医疗资源共享机制。
四、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保障滁宁合作顺利推进
14、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深化滁宁合作是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各级各部门要把融入合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市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与市招商局合署办公,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抓好滁宁合作相关工作的联系和协调,定期信息,搞好督查和考核。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搞好对口衔接,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狠抓措施落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把滁宁合作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5、加强联系交流,完善推进机制。加强滁宁双方各级领导层之间的联系与互访,积极探索建立政府间多层次协调机制和各行业交流机制。市里每年组织一次滁宁高层互访活动。充分利用南京都市圈市长论坛、联席会议等平台,加强与都市圈其他城市领导接触,沟通重要信息,推进整体合作。深化部门对接,加强对南京的研究和沟通联系,增强对接融入的主动性。深化各县(市、区)与南京缔结友好区县关系,推动两地间密切交流与协作。主动参与南京地区举办的各种活动。积极邀请南京有关部门和企业来我市参加各类经贸及学术、节庆活动。充分发挥各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和地域商会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加强沟通联系,共同推进滁宁合作深入开展。
16、加大宣传力度,推动融入合作。宣传部门要紧密围绕深化滁宁合作制定宣传计划,加强与南京新闻单位的联系,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体,全面做好深化滁宁合作的动态报道和系列宣传,努力营造推动滁宁合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多层次、多形式、高强度地开展宣传推介,扩大我市在南京都市圈及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方位展示新形象。
17、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依据本意见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