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旅游发展思路及建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发展思路及建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旅游发展思路及建议

重庆市确立的2010年建成“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令人鼓舞的宏伟目标,它的实现不仅对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整个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当前,最迫切的是让全市人民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和巨大潜力,进一步坚定和强化建设旅游强市的信心。

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及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市旅游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将旅游业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强调和坚持“四大发展战略”:一是旅游业必须紧紧服务于三峡移民、库区建设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二是旅游业必须成为直辖市提升品位、完善功能、树立形象的重要承载者。三是旅游业必须成为加速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促进力量。四是旅游业必须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

在上述战略性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把旅游业作为振兴三峡库区的核心产业

旅游业是三峡库区具有资源条件、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是解决三峡产业空心化、库区移民问题和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应该明确将其培育成为三峡库区的核心产业。

1、明确把旅游业作为三峡库区的核心产业

围绕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和配套,应享受国家对三峡库区的特殊扶持政策和重庆市的优惠政策。

2、坚持三峡旅游品牌的统一性与完整性

加强与湖北省共建大三峡无障碍旅游区;加强对重庆市内各区县市开发三峡旅游产品的统筹协调;加强对外宣传促销的统一性,避免宣传战和促销战。

3、坚持旅游发展规划先行

要加强对库区丰都、奉节等县部分搬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复建工程;加强沿江城市各自特色的建设(如云阳奇石园、奉节白帝城、大昌新镇等),尤其是对沿江一侧和码头的设计和建造;新开发的旅游区点,要以国家六部委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具体旅游开发项目也要规划先行。

4、加强对三峡游船和码头的改造提升

要加快对三峡游轮的升级换代,积极发展豪华游轮、普通游船、快速游船、会务游船、小型观光游船等的内河游船产品系列;合理布局适应不同类型游船停泊的3000吨位和500吨位级旅游客运码头,重点抓好万州江南、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巫山小三峡等旅游客运码头建设,完善码头上下客船及船岸衔接等配套设施。

5、加强对旅游环境的优化和改善

推动长江三峡沿线特色城镇建设,力争做到“一县一风格”、“一镇一特色”;加强退耕还林和生态绿化,加强对库区环境的治理,加强对库区旅游资源的保护。

6、加强对库区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

旅游业要享受与库区其他主导产业平等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库区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与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相统一;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应优先保证,旅游企业与生产企业水、电、气应做到同价;推动各地的三峡对口支援中将旅游作为专项支援内容。

(二)把旅游业作为强化直辖市功能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

旅游业是城市都市化、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具有创造城市品牌、推动结构优化、提升城市素质、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功能,重庆市要把旅游业作为强化直辖市功能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

1、把建设旅游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重庆市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直辖意识”,把建设旅游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把建设大重庆与发展大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重庆尽快成为西部旅游发展的强力增长极。

2、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选择

在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要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选择,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予以鼓励和扶持。要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产业群;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旅游社会功能,就业功能、拉动功能。

3、加强城市功能提升与旅游发展的结合

要进一步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桥涵隧洞、立交桥、城市广场、夜间照明灯饰、城市绿化、生活垃圾处理等;进一步完善城市现代旅游功能,例如,中英文对照的道路指示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旅游地图广告牌、旅游信息服务电话、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要争取创造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综合环境,例如,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等,对交通占道、马路市场、违章建筑、破损广告等的治理;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整治,例如,治安、经营、欺诈、文明礼貌。

4、加强城市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

一是要大力推进城市中心商业游憩区的建设。二是积极开发环城市旅游休闲带。要重庆周边“一圈”旅游产品的开发,挖掘主城区、近远郊区的旅游资源潜力,建设包括观光、度假、休闲、特种旅游在内的旅游产品体系。三是加强三峡库区县城复合旅游产品群的建设。争取把重庆主城区和三峡县城培育成为旅游企业总部集聚区、分支机构分布区、结算中心、企业第二总部等。

(三)把旅游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促进力

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千百万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促进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发展旅游可改变农业生产的传统地位,增添农业经济的附加值,提高农村综合经济效益;旅游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便捷途径,可以为农民创造长效增收机制,通过旅游脱贫的农民几乎不再返贫;发展旅游可以促进农村文明进步,所有发展旅游的农村乡镇普遍环境卫生、村容整洁,参与旅游的农民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1、要加强对农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农村旅游资源与“三农”紧密相融、互为表里,要引导农民充分认识“三农”旅游资源的价值,及时开发确已具备条件的旅游资源;要树立“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的开发理念,保护古镇古村、特色民居和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协调“三农”旅游资源与其它方式的开发利用关系,避免因统筹不够而造成旅游资源破坏;要坚持节约办旅游的指导思想,指导农民用好发展旅游的每分钱,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因走弯路而劳民伤财。

2、要加强对农村旅游的分类指导

农村旅游产品并不等同于“农家乐”,而是种类齐全、丰富多彩的产品体系,重庆市应该立足三峡库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特色,建立和完善农村旅游产业体系。对于各种方式的“农家乐”,要倡导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营造高尚文明的休闲氛围,突出经营的特色化、服务的规范化;对于高科、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搞好旅游服务的综合配套,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防止产品同质化和雷同化;对于现代新农村、古老村镇、生态村庄、民族村寨等,要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的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对于近年来新兴的“乡村旅游”,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的要求,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争取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高档优质旅游产品。与此同时,要立足当地的农业、林业、渔业、工副业等优势,积极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例如,三峡石、乌江石、竹编、木雕、漆器等农副土特产品,做大做强农村旅游产业。

3、要加强对农村旅游的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

要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突出的功能,把发展旅游作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作为解决库区和广大农村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在政策上和资金投入上,要充分发挥和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要争取扶持“三农”建设的各类资金用于农村旅游,争取享受扶持库区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重点项目纳入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保证信贷规模,给予适当的财政贴息;要依靠和发挥市场渠道的融资作用,争取商业银行支持农村旅游小额贷款;要把农村旅游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推动建立金融投资与乡村旅游沟通与协作的平台。

4、要加强基础建设和市场促销

要根据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国家骨干路网和乡村公路建设,重点解决“断头路”和景区直线公路建设;加快农村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小城镇的电水气配套,加强与旅游相关的生态环保工程建设;要加强农村旅游市场的培育,支持以旅行社、乡村旅游景点等旅游企业加强市场促销,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城镇居民、大中学生、海外旅游者到农村旅游,争取使乡村旅游在大中城市成为比较热销的旅游产品;认真研究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探讨农村旅游与都市旅游、绿色旅游、红色旅游、蓝色旅游等的结合,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四)把打造区域旅游精品作为工作重点

重庆市“*”期间,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打造旅游精品,加快开发旅游名品和新品,形成以观光旅游为主体、休闲度假、商务会展、都市旅游和复合型旅游为新增长点的旅游产品体系。

1、提升“三峡旅游”

要坚持不懈地完善、提升和创新三峡旅游品牌。三峡旅游是我国最早向海外旅游市场推出的黄金旅游线之一,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已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是重庆市的主打旅游产品。三峡大坝建设以后,对三峡景观和三峡旅游带来了明显影响,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在世界大江大河的游览中,长江三峡游仍是最为壮观的,对潜在旅游者充满了魅力;三峡大坝蓄水以后,高峡出平湖和众多新生景观,对“回头客”也增添了许多新奇。因此,三峡是重庆旅游产品的重中之重。

要充分把握和适应三峡旅游的最新特点。随着三峡水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三峡沿岸交通体系的改善,三峡旅游的传统线路、游览方式、旅游业态都在改变,出现了多点游、多种游、多集散中心,加剧了三峡产品的关联度、组合度和市场竞争。为了确保三峡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三峡旅游宣传的统一化和持续化,坚持在完善主题形象宣传促销的基础上,开发丰富多彩的三峡旅游产品,坚决避免以邻为壑、以零代整、分段开发雷同小产品等做法。

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三峡旅游产品。在深化传统三峡观光游同时,大力发展游船休闲游和库区陆路游;加强小三峡、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白鹤梁、丰都名山等传统旅游资源景区的提档升级;加快三峡历史文化长廊建设,提升三峡文化旅游形象;结合库区移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充分挖掘三峡沿线及腹地旅游资源,打造观光、休闲和复合型专项特色旅游新品。

2、充实“都市旅游”

明确形象,发挥特色。要进一步明确“山城都市”的城市形象,这是与国内三大直辖市和国际大都市相比较的一个突出特色,突出重庆的山城、江城、古城、不夜城等特色;挖掘多种文化汇聚的特色,利用好国民党政府“陪都”的地利优势,开发以现代史、民国史、抗战史为内容的旅游产品;加强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城市一日游产品;可借鉴上海市的经验,将城市整体形象的宣传职能,交给旅游局一并承担,争取城市形象与旅游形象宣传效益的最大化。

文化先行,突出商务。要做足做够文化的文章,以文化统领都市旅游,以地方特色提升都市旅游,充分挖掘重庆市各种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抗战风云”为主线的“陪都文化”旅游,以巴渝和三峡地区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以“美景、美食、美女”为吸引物的现代都市文化旅游。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商务中心的优势,把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列为城市旅游发展的重点,要根据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建设与直辖市水平相一致的大型会展场馆、商务宾馆、高尔夫球场、旅游休闲娱乐设施。

都市辐射,品牌主导。要充分发挥重庆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近郊以温泉湖泊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带的开发,加强对主城周边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全面提升,尽快形成在国内外旅游市场有影响的“一环四区”旅游品牌(西部大足石刻群、北部合川钓鱼城、东部武隆地质公园、南部渝南山林),争取进一步扩大品牌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现已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隆武县天坑三硚,要加强各项后续工作;对于合川县的钓鱼城,应积极做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

加强航空,培育市场。目前,重庆市的国内外航线航班严重不足,既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不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要有紧迫感地切实加强航空口岸建设,千方百计打开连接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周边国家和欧美国家的航线,增加至港澳地区的航班。尽快增开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昆明等客源市场的航班,加强与周边省会和张家界、九寨沟等著名景区的连线,培育西南的航空中心枢纽,使重庆市成为我国西南旅游集散中心。

3、培育“乌江画廊”

以“乌江画廊、武陵仙山、世外桃源、民族风情”为主题形象,以乌江水道为主轴,武陵山为载体,民族风情为内涵,渝怀铁路和渝长高速公路为纽带,着重开发和推出乌江画廊旅游线路。

重点打造沿线的天生三桥、芙蓉洞和芙蓉江、小南海国家地震遗址公园,乌江画廊等旅游景观;开发土、苗民族民俗风情。

加强乌江画廊旅游延伸线路的开发,将梵净山、遵义赤水、凤凰古城、张家界等周边著名景点连成一条精品旅游线。

抓好旅游公路及渝怀铁路的衔接等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整治及配套设施建设;抓紧黔江支线机场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

三大旅游板块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要注意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各区县市要根据各自特点,避免同质发展,低水平重复。按照“资源分类、产品分级、市场分层、服务分等”的思路,突出资源的核心优势与市场的针对性,指导市内各地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五)把重庆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建立省际旅游无障碍大通道。加强旅游重庆市与周边各省市和市内各区县间的旅游区域合作,打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局面。清理各种形式的关卡壁垒,按照旅游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交通贯通、旅游客源互流、旅游产业同兴;全面实施渝鄂、豫川黔旅游经济合作协议,加强跨省旅游经济协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的联袂开发,强化旅游品牌的联合宣传促销和旅游市场的整顿规范,共建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

加强区域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合作开发以“生态家园、红色圣地”为主题的“川黔渝”、以“科考探秘”为主题的“渝鄂陕”、以“民族风情”为主题的“渝湘黔”3个金三角,以及以重庆为中心,联动云、贵、川、陕、桂、藏的“神秘的中国西部之旅”和南连赤水——遵义、北接广安——华蓥山的“红色之旅”等跨区域旅游线路。

加强民航、铁路、交通建设。开通与张家界、九寨沟、贵阳、西藏等的航班,真正建成西南的中心枢纽。加快重庆至长沙、贵阳、昆明的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与周边省市和知名景区的快速通道。抓好奉节-巫溪-湖北神农架、巫山-大昌-巫溪、涪陵-丰都-石柱-忠县等跨区域干线公路,加快主干公路至主要景区的旅游支线公路建设。推动安康至张家界铁路在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立项,推动涪陵-万州铁路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