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新课程教学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新课程教学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中新课程教学意见

我市高一年级开始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已从新学年正式起动,随着实验的进行,会不断涌现各种新的问题。学校应加强领导,根据市教育局提出的高中课改要"积极、稳妥","逐步深化,逐年推进"的精神,围绕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课程资源、质量管理和教研方式五个方面,积极开展研究,推进课改实验的进行。现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有关文件的精神,对当前我市高一年级开始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提出下列若干意见

一、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结构的教学管理模式

与以往历次课改相比,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课程结构的变化。新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新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结构的教学管理模式,既是管理问题,又是教学问题。为了保证新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各校要积极开展研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适应新的课程结构。

1、继续开展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的研究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课程结构,是新课程方案的一个重大变化,通过实践,探索出既能给学生尽可能宽广选择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又能符合本校办学条件,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符合学科教学规律的学校课表,是本次课改实验的重要内容。各校应在已初步排出课表的基础上,结合开学后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课程开设的探索和试验。

(1)完善必修课开设方案。我室在*年6月15日的《*学年*市普通高中课程开设指导意见》中,根据课标的精神和我市的实际,提出了两个课程开设的指导方案。目前学校已经开学,课表已经排出,这些方案在实践中是否适合,存在哪些问题,各种方案分别有哪些利弊,对体现课标精神和稳定教学质量各有哪些影响,都需要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积极试验,设计出既体现改革理念又符合本校实际、切实可行的学校课程方案。

(2)开展高中选修课开设的研究。根据新课程计划,选修课程分为选修I和选修II,选修I是国家统一设立的学科选修模块,选修II是地方和校本课程。在今年6月全市的课程开设意见中,已经对高一的选修课程开设中的问题,例如英语、数学的"4+1"排课,选修II课程中语、数、英的开设内容等,提出了指导意见,请各校结合本校实际落实。从高二开始,大量的选修I课程将并行开设,这将给学校课程计划设置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学校应尽早成立专门的学生选课指导小组或课题研究组,开始着手收集、整理选课资料,试行编制选修课开设方案,研究选课指导和管理等有关问题,为明年大量开设选修课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应着重研究如何在符合课改要求前提下增加课程的弹性,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更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

(3)加强活动类课程管理和研究。首先要从制度、时间、师资、内容(选题)、评价等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保证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类课程的正常开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资源,内容可以是跨学科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学科内的。另外,要适当拓宽学生活动的内容,除了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他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学生活动,例如各类学生社团(包括党、团活动)、学生的体育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活动(如自修)都是学校多年办学的优秀传统,在新课程的实验中,不但不应削弱,相反还应该加强。

2、开展学分认定方案的研究

根据实验的进程,要陆续开展有关学分认定、质量监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与选修课制度相适应的分班管理模式的研究和试验。目前可先开展学分认定具体操作方案的研究。

学生的每个学习模块的学分是由学校负责认定的,结合学分认定,积极开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是新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的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建议学校结合全市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成立课题组,研究学分认定方案。在讨论制定学校的学分认定方案时,可参考下面的内容:(1)模块成绩可以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占多少比例?学生的学业成绩中,终结性的考试和发展性的考试各占多少比例,分别如何进行?学生的过程评价方案包含哪些要素?是否要有各自的权重?(2)过程性评价中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如何整合,在目前教师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如何操作才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至增加教师太多工作负担?(3)学生过程性评价能否实行电子档案管理?学生的学习档案袋应如何设立,如何运用,如何管理?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学校应组织力量,争取在11月第一学段结束前,设计出既符合课标精神,又切合实际具有学校特色的学分认定操作方案,然后在试验中完善。

认定学分的模块考核,主要采用纸笔测验的方法,但根据不同模块的具体内容,倡导运用非纸笔测验的一些质性评价的方法评价学生,例如实验考查、上机操作、提交作品、口试、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学生的这一类表现性评价的结果应该按一定的比例反映在学分中,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要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选修学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一种反映。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提倡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获得毕业最低要求学分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选修更多的选修模块(包括选修I和选修II),获得更多的学分。在上学期,选修I课程还没大量开设,建议先重点研究学校的选修II课程,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天地,又为明年选修课大量开设提供各种管理经验。

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教学过程的研究

为了保证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一定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研究。

新课程实验的教学研究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例如如何全面理解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课程评价方法等。目前实验刚刚起动,虽然经过假期的培训,广大教师对所任科目的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面对全新的教材,教师普遍会感到难以把握,所以,在试验的起动阶段,应结合新课标的学习,把课堂教学设计作为新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1、扎实开展新教材的研究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从教学内容的研究入手,所以,首先要在全体高一教师中开展新教材的研究。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包括在(1)选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改变了;(2)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改变了;(3)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改变了;(4)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5)重视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面对教材这几个变化,几乎所有教师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尤其是有些以往教材存在甚至标题也相同的内容,由于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发生了变化,教师会更感到难以把握。开学以来,许多学科教师都普遍感到课时不足,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很大,一些学科还反映了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要求之间、教材内容与课后习题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以及教材要求与初中教学不衔接等等困难,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面对这些困惑和困难,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作为新课程的实验,从课标到教材都还是不成熟的,正是需要我们通过实验,为全国推广提供经验;同时,教师也要通过认真学习新的课标,深入研究新的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来解决这些矛盾。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保证新课程实施后教学质量的稳定,这是全体高一教师都不可避免遇到的问题。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尽可能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然后重点研究好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清晰地理解必修模块中选取了哪些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中,有哪些放在必修模块,哪些放到了选修模块,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的要求;新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哪些知识载体以什么方式体现的,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完整的,在具体教学中,只片面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者孤立地追求形式上的学生活动,两种倾向都是对新课标的曲解,都要注意避免。目前,新课程教学中碰到的最困难的问题是对教材中双基知识教学要求的把握。教学中教师首先普遍关注充分重视双基问题,是应该的,这符合市教育局领导关于课改要积极稳妥稳定质量的要求,但新课程教学中双基的落实,不能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以为加大"保险系数",按老教材要求拓宽深挖,拔高必修模块教学要求,就能保证质量,其实是欲速不达。知识的理解、内化需要一个过程,必修模块的学习时数对比原有教材已大大缩减,混淆必修与选修的"一步到位"的教学,必定会造成课时不够,学生吃"夹生饭"。而只片面强调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忽略或者降低了双基的落实,则是新课程教学中另一个极端,把文化课上成课外讲座,或者对教学要求没有长远的思考,只顾眼前,三年后学生也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标准。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结果都会削弱双基的真正落实,将来都难以适应各种考试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将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上留下了足够大的弹性空间,所以,要体现新课标的这种变革,教学上一定要注意分层要求和分步到位。"分层要求"指既要保证全体学生达到课标的最低要求,又应允许一部分学生在"保底"基础上,根据课标的精神和自身的能力学多一点学深一点,所以,对教材的内容可以采取"必教必考"、"只教不考"、"选教选考"等多种要求处理。"分步到位"是指必修和选修应该分两步走。当然,新课程中各个学科具体情况有差异,考虑到我市基本所有学生将来都参加高考,目前07年新课程的高考方案尚未公布,所以对新课程不同学科的教学要求,建议按下面原则大致处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工具学科,可以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要求,三年统筹思考;而人文领域和科学领域的学科,应该将三年后要最终达到的要求分成必修和选修两个台阶,分步实现,既保证全体学生学习好所有必修模块,又能为选修模块的学习预留潜力。

2、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研究

新教材的研究应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要求的研究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进行。目前,各校关于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可主要用课例研讨的方式进行。

十年来,我市各学校各学科贯彻和执行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学设计和实施活动"意见的精神,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活动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都曾经产生过许多成果和经验,例如关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的价值标准和一般方法、学科课型的设计和典例、成功的学科教学模式、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成功经验、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整合与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等,都是我市广大教师十年研究的成果结晶。要充分利用这些成果,用新课程的理念,按新教材的要求,重新审视、改进和利用这些成果,以此改善课堂教学状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这样才能尽可能地缩小课程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保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

目前教师普遍反映课时紧张,要舒缓目前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间比较尖锐的矛盾,主要的出路在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状态。除了开展教材研究,力求准确把握必修模块教学要求,还可以通过提高教师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时机的能力,提高教师组织课堂探究活动的能力,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途径共同解决。

在进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新课程实验并不是简单地换了一本教科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教学中一个重点研究的主题,所以,要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活动。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一定要大力倡导,同时也一定要讲实效。课堂上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合作的精神,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却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在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程教学中,不少教师都碰到课时不足和双基不实两个问题的困扰,根据目前的实践,我们认为,目前课堂教学中进行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活动时,起码要注意:(1)研究要在教学重点内容上展开。不是所有需要学习的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研究来掌握,探究性的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式的学习,在非主干非核心的内容上让学生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利于腾出更多课堂时间在重点问题上让学生展开研究。课堂上的研究活动一旦开展,就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充分地讨论、实验和研究,"走过场"式的学生活动是一种没有实效的"活动";(2)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一方面靠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手段设计出恰当的问题,组织起能引发共鸣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要靠教师用各种课堂技巧,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3)课堂上学生的研究学习应当有结果。探究、讨论最终都要在双基上体现和落实,只有课堂气氛热闹,学生没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不能成为好的课。

三、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课程观是大课程观,教科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的研究。

1、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运用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中一个重要理念,所以,在教学上首先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运用。

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它的弹性,从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到训练习题的选择,都给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因此,课程资源的利用首先是用好教科书,在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中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充分调用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合理重组教材内容和配套训练,使教材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结构。

新课程教学中另一类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是其他版本的教材。目前,除了思想政治,其他学科都有多种版本的教材通过了国家审批,由于课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比较大的弹性,不同教材版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知识点的取舍和教学要求的把握也有很大差异,这一方面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困惑,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很好的课程资源。建议学校在应鼓励教师在备课时以选定的教材为基本蓝本,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汲取没选用的其他版本教科书在内容选取和知识呈现上的一些有特点和优势,使课程资源更为优质和有效。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将教科书与其他的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例如网络信息、传媒信息、各种科技活动、学校特色活动和传统活动等,都可以用来丰富和优化课程内容。尤其是基于网络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应很好地利用。学生家长、社区挂钩点、联系点等社会资源,也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有条件的也要充分利用。这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等活动类课程尤应加以注意和运用。

在配置和利用课程资源时,还不应忽视了教辅资料,目前新课程的教辅还很缺,但预计随着实验的进行,各类同步训练等教辅会越来越多。对教辅资料,要保持清醒,既要肯定一些优秀教辅对新课程教学的正面作用,更要注意防止某些教辅对新课程的干扰和误导,因此,一定要根据*市教材教辅选用指导委员会的选用意见,做好教辅的筛选和学生使用指导,抵制各种粗制滥造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劣质教辅。当前尤其要注意,教师把握教学要求的最重要标准是课标,不能以习题集等教辅资料为依据。

2、做好课程资源的配置和开发

在优化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的同时,应注意课程资源的配置和开发。

教师和教学设施是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时许多学校都会碰到的难题,虽然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安排在高二,但许多准备工作却要提早进行,除了全市统筹,各校也要从现在开始及早着手研究。

选修II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应该更具个性和弹性,尽管目前开设有一定难度,但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不能为了方便或者为了应试需要,将选修II变为变相的加课时或者变相的补课。目前,地方课程可以在七市选修教材中选用,这是全国七个省会城市根据中心城市学生实际联合编写的地方选修教材;校本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并逐步增大校本课程在选修II中的比例,暂时未能独立开发的,选修II可以以地方课程为主,然后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开发。

校本课程的选题,大致可以有以下来源:(1)从学校的传统和优势的活动项目(如力学、无线电、化学、天文、地学、环境、生物、电子信息等科技活动,绘画、合唱、器乐、戏剧等艺术活动以及文学社、历史研究、国际问题研究、模拟法庭、旅游、摄影、集邮等各项活动)的活动资料中总结提炼;(2)从学校优势学科的传统专题讲座、特色教师的优秀讲义中提升;(3)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如某些知识的拓展、某种能力的综合、竞赛辅导等),从地方教材中改编。当然,要将这些经验和材料提炼和整理,并上升为有课程标准、有教材、有教学计划的课程形态,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精力,但选修二是整个课程方案中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部分,学校应有计划地将这种课程建立起来。

四、加强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教学质量管理

新课程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进行实验时,应该稳步推进,加强质量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适当的质量抽测有助于教学质量的监控,但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对教学质量也应该全程管理。对教学质量,市、区教育行政要负责,学校更要负责。

1、认真做好学分认定工作

用学分进行管理是新课程方案的一项重要改革,每个模块的学分是由学校负责认定的,无论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学校的声誉,学校都应该严格依照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关于学分认定的基本要求、依据、程序、纪律和管理的精神,认真负责地做好这项试验。尤其要防止在艺术类、技术类等非高考科目和活动类模块上弄虚作假。

在模块学习结束时,要组织好模块学分认定的考核。学校应专门成立考核的命题小组,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反映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项目标的达成,尤其注意把握好试题的难度,课程要求既不能随意拔高,也不能任意降低。认定综合实践活动学分时,必须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原始记录档案备查。其中,研究性学习必须有学生的课题方案、研究过程记录和成果结题报告;社区服务必须有活动项目、时间、学生的体会和被服务者意见等;社会实践必须有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评定等。

2、加强学业质量监控

全市性的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新课程处于实验阶段,所以一定要加强全市高中新课程的质量监测。根据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我室将在全市范围抽样进行质量检测,另外,在每个学科全部必修学分规定的模块学习结束后,还要组织全体学生参加以检查必修模块学习结果为目的的学业水平测试。

作为质量管理一项措施,质量抽测目的是通过采样检测,及时反映新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本届高一学生全市性的质量抽测的形式包括多样,例如抽检学校进行学分认定时考核的试题与成绩、抽检活动类课程学习记录、纸笔测试(导向目的或调研目的的专项测试)以及非纸笔测试等。质量抽测一般只抽检部分学校,成绩仅供分析使用,具体抽测的学校的名单和方式将另行通知。

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学校进行了学分认定的基础上,对学生修习必修模块的学业水平的检测。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各科的学科水平测试,全体学生均要参加,时间暂定在高二。测试主要采用闭卷纸笔考试方式进行,考试范围是该科目的全部必修学分所规定的模块,命题将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与我市选用的教材版本。

五、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推进新课程的实验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验,要改进和完善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推进新课程的实验。

1、营造气氛,加强学校校本教研

由于新课程大大增强了学校在育人和教学上的自主性和个性,而且新课程试验中会不断随时涌现新问题,对教研时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新课程实验中,学校内部的年级集体备课和科组教学研究,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高中扩招后平行班任课教师增加,也在客观上为校内教研提供了条件。

学校要保证高一年级教学骨干的配备,建立必要的制度,保证高一学科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时间和科组教研活动时间。集体备课不能只停留在统一教学进度、研究训练习题的水平,校本教研应长短结合,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的。当前,新课程的校内教研,可以以课例研究为切口,以改善课堂教学状态为中心。建议各校以科组为单位,在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组织若干新课程典型课例的公开研讨课,全科进行研讨。在进行课例研究时,注意不要将课例孤立进行研究,应该将课例的研究与新课标的学习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同时要将具体的某个课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进行系统的思考。校内的听课研讨,可以借鉴市教育局教研室颁发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意见》进行,要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的功能,强调授课教师的自我评价,对典型的课例,提倡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反思,以此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

2、继续加强全市性的教研活动

全市的教研活动和校内教研活动有着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只有全市教研而没有校内教研,教研将失之于空泛,只有校内教研而没有全市教研,教研将失之于封闭,在新课程的实验中,它们之间可以功能互补,地位却不能相互取代。所以,要继续加强全市性的教研活动。

新课程的研究可以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的课题要忌"空",要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发现、提取课题,研究的成果应该能切切实实地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产生质量效应。

为适应新课程模块结构的教学,本学年开始,全市的高中教研活动的时间已作了适当调整,另外,为了适应采用模块结构后带来的全市出现多个教学进度的变化,全市的高中教研活动也会从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探索调整,提高全市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保证高一教师参加全市教研活动的时间,支持教师争取在全市教研活动中交流自己的新课程教学的正反经验和研究成果,支持教师参加由区、市组织的有关新课程学科教学的研究课题,与新课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