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奋斗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推动我市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有较大提升;形成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专业镇建设迈上新水平;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全面达到市*届人大的奋斗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把“科技创新—产业化—品牌经营”高度统一起来,使科技创新与企业和产业项目紧密结合,产学研与产业化紧密结合。支持大中型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机构和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通过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互动,推动企业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推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制定和完善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人才引进、创业辅导、技术服务、投融资等方面做好配套服务,多方面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二)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以产业集群、专业镇、产业基地创新服务体系为重点的区域、行业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包括产品研发、质量检测认证、职业教育培训、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五大体系在内的产业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由单一为镇(街道)、区服务的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和行业性的信息中心、贸易中心、研发中心、监测中心和标准服务中心。积极引进各种风险投资机构,建立产业孵化基地,为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产学研实现产业化提供良好条件。按照支柱产业优先、关键共性技术优先、实用技术优先的原则,突出研究开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产品急需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

(三)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培育发展自主品牌。从发挥名牌带动效应、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支持、大力扩大名牌带动影响等方面,支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冲刺中国世界名牌;支持名牌产品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的制订或修订,促进企业从质量优势、品牌优势、专利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打造区域品牌,培育一批以地理标志、集体品牌、区域商号、区域龙头企业名牌等为载体的区域品牌;鼓励、支持和引导我市名牌企业经营品牌,用企业自有的技术、专利和标准开展品牌输出。对在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大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和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维护企业商标权、著作权和专利权,为培育名牌营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指导自主出口品牌企业提高境外保护品牌意识,及时申请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建立和完善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机制,及时保护企业在涉外交往中的合法权益。

(五)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对在科技、研发、金融、文化、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对重点引进和培养的高级人才给予专项资助,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给予资助。重点引进海内外具有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和广阔视野的自主创新型领军式人才,以及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鼓励国外留学人员来我市工作和创业;按照全市放宽各类创新型人才入户的有关政策,简化入户手续,规划建设高品质的人才公寓,切实解决好各类创新型人才子女入学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与户籍居民子女同等待遇。支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探索建立风险保障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加快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创业辅导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创业者、企业家的培训。

三、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一)精细发展第一产业。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效益”的原则,以农业生态园区、广东省佛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载体,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建立起以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发展模式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大力发展有区位优势、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高效农业,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园艺、畜牧、水产、观光休闲农业五大主导产业。

(二)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产业升级示范区、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等新型工业化载体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潜力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自主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工业经济在建设产业强市中的主导作用。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我市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坚持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通过体制创新和资源配置创新,拓展服务业的发展领域;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三大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商贸流通、旅游餐饮娱乐两大传统优势服务业,培育发展商务、科技两大新兴服务业,努力构筑既能为发达制造业提供强大支撑,又能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现代服务体系。

四、优化调整工业结构,提升工业整体素质

(一)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瞄准世界工业技术发展趋势,以电子信息、新型显示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精密制造、新材料、无线射频等行业为切入点,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重点抓好家用电器、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主导行业的发展,巩固提升支柱产业的优势和地位;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陶瓷、纺织、金属材料加工、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汽车配件、医疗器械、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潜力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陶瓷、纺织、水泥、玻璃等行业调整,加快淘汰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都市型工业。依托家用电器、陶瓷、铝型材、不锈钢等产业的行业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总部经济模式。通过大力发展行业会展、品牌经营、产品研发和营销配送,鼓励部分企业逐步将非核心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实现生产中心和营运中心分离,利用不同区域间资源差异化寻求企业经营成本最小化,推动产业实现从产品制造为主到以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为主转变。进一步明确中心组团工业发展定位,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在城市中心区域主要发展以工业设计、产品研发为代表创意创新产业,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为特点的绿色制造产业,高新技术、医药及医疗器械等用地少产出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非优势的传统工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都市型工业,为城市化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推动我市工业逐步从传统工业经济向都市型工业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

(三)抓好优质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继续加大招商选资力度,适当提高项目的准入门槛,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符合环保要求的大项目及具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其他项目,逐步提高产业投资的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对优质投资项目的建设要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融资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先,促进优质项目顺利落户和尽快建成;充分发挥现有汽车配件、液晶显示器等龙头项目的带动作用,通过以商引资和以项目引资,吸引更多生产配套企业集聚,有效延伸产业链。

(四)扶优扶强,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项目及规模龙头企业,政策上给予支持和鼓励,促进其继续做强做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对行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鼓励大型企业以资产、技术、品牌为纽带,加大与国内、国际同类企业的重组、技术转移和资源共享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领先并在国际占有一定位置的大公司、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以及管理和营销水平上,逐步向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看齐,成为提高佛山工业产业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加强对大企业集团的动态管理,建立龙头企业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龙头企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

(五)推动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歧视性与不合理规定,确保民营经济在进出口、用地、人才引进、专项扶持资金适用等各方面的公平待遇;逐步扩大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扶持范围,加大科技研发资金向民营科技企业倾斜;鼓励民营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化竞争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获得较高的附加值,努力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大力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积极探索“零土地招商”新路子。促进内外源经济在产业链上融合,鼓励外资企业实行本地采购,支持民营企业为大型外资企业提供配套服务。重视经济发展的安全性,提高我市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

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一)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加快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着重发展数据处理、培训服务、投资评估等金融后台服务业,构筑广东省金融后台服务平台,与广州、香港及国内其他地区的金融前台服务形成互补。鼓励国内外保险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扩大服务范围。着力推动企业上市,鼓励银行、担保、信托和风险投资公司采取多种形式为企业融资服务。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依托我市区位、产业和交通优势,主动承接广州新火车站、新白云机场、南沙港等大型物流节点的延伸,加快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推动空港物流合作开展,构筑与产业聚集地、重点园区、重要市场和交通枢纽相联系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和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鼓励支持大型生产企业、商贸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改革,开展物流外包和进行生产流程再造。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扎根我市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和第三方物流企业。

加强与广交会等国家级综合展会的联系,发展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我市会展与国家级或国际级行业峰会同步举行,重点培育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品牌会展。引进国际会展经验和品牌,培育大型会展企业,实现会展业的功能创新和形式创新。

(二)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进商业结构和业态结构调整。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拓宽连锁经营业态,扩大连锁经营领域;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和农村商业,加快中心城区、城镇、村居三级流通网络建设步伐;依托我市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开发利用历史特色文化资源,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地方特色,国内外知名的商业街或旅游商业圈;合理布局综合型大型购物中心(广场),引入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大型商业购物中心,提升城市品位;积极推进中高级批发市场管理创新和功能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改进交易方式,扩大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形成一批能辐射国内外市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市场品牌。

(三)推动发展旅游餐饮娱乐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历史文化、南国武术、粤菜美食、产业观光、商业会展、节庆活动、民俗文化等旅游产品,发展特色旅游,扩大旅游经济总量,构建全方位的旅游促销网络;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实施旅行社品牌战略,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购物环境,引进国际知名品牌连锁酒店,建设一批高星级的旅游商务酒店和面对不同消费需求的经济实用型旅馆,增强接待能力,提高我市旅游购物消费的比例。引导餐饮业开展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促进我市餐饮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推动餐饮业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相结合,向重特色、重文化、重品牌方向发展,努力适应居民饮食消费社会化和旅游消费不断扩大的需求。建立健全娱乐投入的激励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发展和规范娱乐市场,积极发展健康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构建大旅游服务体系。

(四)培育发展商务和科技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引导商务服务企业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鼓励商务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建立商务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整体服务能力。进一步培育和发展调查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公证、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引进一批境外知名中介机构,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信息资源,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发展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和资源共享、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激励等机制;积极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引进各种风险投资机构,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支持以市场化方式提供研发、设计、孵化、成果转让一条龙服务;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软件企业,通过加强信息产品的开发、应用,扩大软件市场,推动软件产业集聚发展。

六、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途径,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机制。实行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对高消耗及落后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制性淘汰制度;制定鼓励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政策,促进其向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回收利用率;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等“绿色技术”,实施一批节能工程,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和土地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设定区域绿地和环城绿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从源头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鼓励使用“热电冷”联产、洁净燃煤发电等节能、环保发电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各行各业推行节水措施,鼓励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和回收体系。

(二)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园区的产业载体地位,合理规划和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重点园区集中,提高环境质量和承载能力。加大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资力度,促成更多的高新技术项目、环保型项目在园区落户,促进有技术、品牌优势的主导产业依托特色园区的品牌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形成龙头项目带动、关联企业集聚、协作配套完善的区域性产业集聚中心。继续强化入园项目审批、以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严格设定入园门槛,逐步提高项目投资强度和土地产出率,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加快各类标准厂房建设,加大园区内土地整合和规划,为引进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空间。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在原有土地上的增资扩产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加大对项目建设投产的跟踪监督,确保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坚决杜绝土地的闲置浪费。

(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环境保护与产业可持续发展,根本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切入点在于抓好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刚性指标,要做好节能减排考核指标的制定落实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明确节能减排的任务和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排放企业的管理,保证节能减排任务的落实。

积极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引导高能耗行业落实节能降耗措施,通过引进、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改进生产流程和工艺等,降低单位产品能耗;近期重点抓好企业节电、推广绿色照明、节约和替代石油三大节能工程的实施,全面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资源节约;围绕建材、电力、纺织、有色金属加工等我市重点耗能行业,组织余热余压利用、区域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工作,推进实施重大节能技改项目,实现节能降耗目标。

(四)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治理。优化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准入关。从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保障能力出发规划产业布局和工业项目建设。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促进环保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全市现有立窑水泥生产线及小火电机组要在2008年底前实施关停。研究开发和推广清洁燃烧技术,加强对进入我市的燃料含硫量的监控,从源头上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企业已建的脱硫装置必须投入运行,新建燃煤电厂必须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装置。加强水污染防治,以佛山水道综合整治为重点,继续加大对一批重点污染河段的整治,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和产业污染控制,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提高工业、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加大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封闭城镇生活污水入江入河排污口,所有排放的有机废水都要实行集中处理。严格实施环境保护“三个一律”:新建项目,凡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凡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凡经过限期治理和停产整顿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

(五)加大“三旧”改造力度。“三旧”改造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我市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要按照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的决定及3个相关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落实。通过“三旧”改造,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强化城市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把佛山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花园城市。

七、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发挥五区不同地域资源优势,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按照分类指导、层次推进、共同富裕的原则,加强五区发展的统筹协调,把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与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佛山“2+5”组团城市建设格局,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纽带,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以城市组团为节点,形成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区域特色、更具整体竞争力的生产力发展布局。重大项目布局可以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产业带。禅城区要在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南海、顺德区要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好、产业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以科技创新、结构创新、制度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高明、三水区要依托地域广、成本低、生态好的特点,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积极构建广佛经济圈。按照“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快广佛两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逐步实现广佛同城化。积极推动与广州在工业、商贸、物流、交通、金融、资讯、科技、教育、人才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合作;大力发展与广州优势产业配套的产业,主动融入广州以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现代重化工产业链。“2+5”组团中心区要抓住广佛交通全面对接、公交班车增设、城市功能提升的有利时机,加快“三旧改造”,实施“优二进三”,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都市型产业。

八、加强领导,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对重点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共性技术以及关键技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系列旨在推动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并在实践中按照“*大”的精神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完善协调机制。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政府的宏观引领,也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在推进过程中密切协调与配合。要充分加强市、区、镇(街道)以及部门、协会、企业之间的互动、联动,不断完善指导、服务企业发展的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扶持政策,抓好专项资金落实、配套和使用;建立协调、联系会议制度,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体制是经济活力保障”的认识,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政企分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精力放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上来;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项目和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

(四)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既要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同时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推进产业强市战略的最基本要求。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对在产业结构调整、“三旧”改造、项目引进等工作中涉及到企业转移(关闭)、职工安置、征地拆迁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本着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和依法行政的原则作出妥善处理,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社会稳定。